登陆注册
7159300000009

第9章 范蠡的故事(3)

然而夫差的使者往而复来,言辞更加卑谦,容颜更加恭顺,礼物也更加丰厚。勾践的心又动了,意志犹豫,又想答应吴使的请求。范蠡又劝谏说:“多年来,我们早早上朝而很晚罢朝,含辛茹苦,劳神焦思忧劳国事,谋划了20年,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灭吴吗!同我们争夺三江、五湖之利的,难道不是吴国吗?二十多年的辛苦经营,难道能够就这样毁于一旦吗?一旦捐弃前功,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君王一定不可答应啊!”勾践说:“我是想不答应,可是觉得很难答复夫差的使者。你去为我答复吧。”于是范蠡当机立断,左手提鼓,右手拿槌儿,前去答复夫差的使者,说:“过去上天给我们越国降下灾祸,将越国的命运委制于吴,可是吴国不接受。现在上天反其道,又将吴委制于越,我们是必将要改变你们过去的错误方针而报复过去我们所受的灾祸。我的越王又怎敢不听从上天的命令,而听从吴王的命令呢?”吴使说:“尊敬的范先生,前人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吉祥。’现在天降灾于吴,致使吴国连水稻、螃蟹都没有留下,而您还要助天为虐帮着灭我吴国,你不忌讳这样做是不吉祥的吗?”范蠡回答说:“越国是个蛮夷小国,我们的先君从前在周王那里是连子爵也够不上的,因此立足于这东海之滨,与鱼鳖相处,跟青蛙杂居在水边。我们虽然长着人的面孔,却自愧不如人,又哪里懂得巧言花舌者的诡辩之辞呢?”吴使说:“看来范先生是一定要帮助上天干坏事了,这样做很不吉祥。我也只好这样回去回复我的君王了。”范蠡说:“我的君王已经把这件事委派给我了。你回去吧,不要让我得罪你!”吴使者流泪而去。范蠡还没有向越王报告,就击鼓下令对吴的残余势力发起最后的攻击。

不久,越军攻人姑苏城,灭了吴国。勾践派人对吴王夫差说:“寡人考虑到昔日之情,可免你一死。你可以到甬东(会稽以东的一个海中小洲)去,统治一百户人家,作为衣食之费用。”夫差辞谢说:“我已经老了,不能服侍君王了!”于是决定自杀。临死前,夫差悔恨交加,哭着对左右人说:“我深悔当初不听伍子胥之言,死后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呢!”于是以布蒙面,在姑苏山上自颈而死,吴国也就从此灭亡了。勾践命人以侯礼葬夫差于阳山,同时下令诛杀了奸臣伯嚭。

勾践灭吴之后,野心膨胀起来,也步夫差的后尘,北上争霸中原。他率兵渡过淮河,和齐晋等诸侯国会盟于徐州(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勾践向周室进贡。周元王派人赐给他祭肉,命他为诸侯之伯。当时的越兵横行于江淮之间,确实威风了一阵,诸侯都向越王庆贺,尊称他为“霸王”。

六、功成身退,陶朱经商

范蠡辅佐勾践实现了灭吴和称霸诸侯的愿望,官居上将军。回到越国后,范蠡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而且勾践的为人,可与共患难,而难与处成功。如不及早激流勇退,日后恐无葬身之地。

范蠡即日就向勾践辞别,说:“君王好好努力吧!请允许我从此辞去,以后我将不再进入越国了。”勾践说:“你现在提出要离我而去,是什么意思呢?”范蠡说:“我听说,做人臣的,君忧臣劳,君辱臣死。从前君王受辱于会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为了隐忍一时而辅佐君王成就今天的事业。现在君王已经成功,而我该接受在会稽使君受辱之罚了,我愿辞官,退隐于江湖。”

勾践说:“越国如果有人不原谅你的缺点,不赞扬你的成就,就将死而不得葬身于越国!你听我的话,不离我而去,我将与你分享越国。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就将处你死刑,并且把你的妻子也杀了。”

范蠡辅佐越王多年,对于宦海沉浮、世态炎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勾践的挽留,他只是说:“我已经听到君王的命令了。君王当依法行事,而我则依自己的意志行事。死生唯王,我不顾虑什么了。”

范蠡下朝回家。不知在什么时候,便携带家眷私属悄然离开了越国。有人看见他乘一叶扁舟,出三江,入五湖而去。

勾践得知范蠡已走的消息,万分感慨而又惋惜。他召来文种,问道:“可以追得上吗?”文种回答说:“范蠡有鬼神不测之机,恐怕是难以追上。”勾践追念范蠡的功绩,命工匠为范蠡铸一尊铜像,经常向铜像行礼,以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勾践还把会稽山周围三百里的地方划作范蠡的封地,并下令:“后世子孙,有敢侵犯范蠡这块封地的,就将使他死而不得葬身于越国,皇天后土和四方神祗都将惩罚他!”

范蠡离开越国后,派人给大夫文种送去了一封他的亲笔信。信中写道:“先生您还记得这样一段话吗?‘飞鸟射杀完了,好弓便被收藏起来了;狡猾的兔子猎取完了,猎狗就该被煮吃掉了。’越王脖子长得很长,嘴巴尖得和鸟嘴一样,这样的人,可以和他共患难,而不可以共享安乐。现在他已功业成就,先生您为什么还不及早离开呢?”文种看罢,似有所悟,但仍然觉得范蠡思虑过多。

勾践称霸之后,与旧臣日渐疏远。文种想起范蠡之言,如梦初醒,便假托有病,不复上朝理政。然而勾践还是起了猜疑之心,他认为灭了吴国之后文种已经再无用处,但他一旦为乱,便没有人可以控制。恰巧此时又有人进谗言,诬告文种图谋作乱,于是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说道:“先生您教给我进攻吴国的七条计策,我只用了其中的三条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深藏在先生心里呢,请先生您去追随地下的先王,让先王也试试那些计策吧。”文种无可奈何,自刎而亡。

后人评论说:“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范蠡凭借本人出色的智慧,适度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造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传奇式历史,后人单赞范蠡说:“始有灾变,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伸。”相对而言,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正因为如此,也就更显出范蠡迷人的智慧之光。如果说范蠡助勾践灭吴称霸,是他政治生涯中最有光辉的一幕,那么其后的急流勇退隐逸五湖,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表现了他异乎寻常的冷静和明智。语云:“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历代君王总是对天下独尊的地位怀着深深的忧虑。文种、范蠡二人的不同结局,足证范蠡见一叶落而知秋之将至的远见卓识,确实非一般智士可比。

范蠡助勾践复罔称霸,固然是他一生中极富光彩的一页,但如果仅此而止,那么他最多也不过是一个像管仲、赵衰那样的人物。实际上,范蠡更具异彩的一页,就是他弃官经商后,竟又开辟出另一个生活世界,“三致千金”而成为名垂后世的实业家,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飞跃。

据说范蠡离开越国后,浮海北上,来到齐国,改换姓名,自称鸱(音chi)夷子皮,同他的儿子努力经营产业,发展到几十万钱的家产。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便送来相印,请他出任宰相。可是范蠡认为:“居家则致千金,做官则处卿相,这已是布衣平民发展的极点,久受这样的尊名,不祥。”于是他交还相印,尽散家财,分给朋友和邻里,自己只带少数几件珠宝,离开了齐都。后又迁移居处,来到陶地(今山东定陶县),而自称陶朱公。

相传范蠡乘舟过太湖后,曾迁徙到宜兴鼎山的山村隐居,因见当地泥土斑斓,富于黏性,适宜制陶,便设坊建窑做起制陶的营生,这便是当今社会炙手可热的紫砂壶的起源了!这个传说有今宜兴鼎蜀镇的蠡墅(范蠡隐居的村子)、蠡河和施荡桥为证。不过,紫砂做成壶,却是明武宗正德年问以后的事情,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了。

范蠡来到陶地后,认为陶居天下中心,四通八达,便于交易,便在陶地继续经营产业,每日买贱卖贵,取百分之十的利润,又很快发家,以致家资臣万,成了天下的首富,因此陶朱公闻名天下。

春秋末期,工商食官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变,而且开始出现了个体商人。如范蠡之前的郑国弦高、孔门子贡等,后来的盐产家崎顿,冶铁家郭纵等,都是私营经商的巨富。范蠡正是这种商人中承前启后的一个。他凭借积累的商业经验,善于总结商业规律,故在实际运用中获利颇丰。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经商致富,遵循“积贮之理”,也就是要善于掌握经营之道,并加以灵活运用。范蠡的经营思想归纳起来呵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他认为,天体运行的循环规律跟物资生产的歉丰规律是一致的,因此提出了“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的观点,即在发生水灾的年头买车,大旱之年买船。丰年时百物落价,荒年时则物价上涨,这就要求经营者有预见性地做好物资的储备,然后根据时常需要不失时机地卖出去,这样就会从中赚取商品的差价从而致富。范蠡这种预作准备以待贫乏的经商原则运用到经济政策上,就形成了最早的“平粜法”理论。他认为谷贱伤农,谷贵则不利于工商业,因此提出了由国家在粮贱时高价收购,在粮贵时低价出售,从而达到“农末俱利”,此“治国之道也”。

范蠡的这一经营理论,逐渐升华为商业理论,创建了中国早期的商业贸易学说,成为以后中国封建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要及时了解信息,掌握好收购和销售的时机。他认为,商品的多寡与物价关系十分密切,物贵到极点必反贱,物贱到极点必反贵。因此必须积极了解市场情况。当某种商品便宜到适度时,就应该立即抛售出去,“贵出如粪土”,反之则“贱取如珠玉”。

第三,要加快资金的周转率,“使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充分发挥财币的作用。他反对同积居奇去抬高物价,提倡薄利多销,通过加速资金流动去获得最大的商业利润。

范蠡凭借自己的智慧,努力经营产,居陶地“十九年间三致下金”,后均慷慨解囊,“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周济那些贫困的乡党故旧,陶朱公因此闻名于世。

范蠡居住在陶地时,生了一个小儿子。小儿子长到壮年时,陶朱公的次子因犯了杀人罪而被囚禁在楚国。陶朱公说:“杀人偿命,这是本分。但是我听说,富贵人家的子弟,不会被杀在闹市之中示众。”于是就准备派他的小儿子到楚国去探视,并准备了一千镒(音yi,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黄金,装在粗布袋中,用一辆牛车载着。小儿子就要上路的时候,陶朱公的长子坚决要求要自己去,陶朱公不答应。长子说:“家有长子,称为家督(主管)。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大人不派我去,却派小弟弟去,那就说明我是不贤了。”并声明要自杀。陶朱公的夫人按常理帮长子说话,她对陶朱公说:“如今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活次子,却反而要先白白死了大儿子,那怎么好呢?”陶朱公不得已,只好派长子前往楚国。临行前,陶朱公写了一封信让长子带好,到楚国时送给他的好朋友庄先生。陶朱公嘱咐大儿子说:“到了那里,把这千镒黄金送到庄先生家里,听凭他去办理,一切都要听候他的安排,遇到事情千万不要和他争论。”长子连声答应,私自带了数百金,然后上路。

长子到了楚国,看到庄先生家的住房靠贴外城,拨开一大片野菜,才能到他家门前,很明显庄先生的居住条件相当简陋。不过陶朱公的长子还是按照父亲的吩咐,把书信和千金送给了他。庄先生说:“你可以赶快离开了,千万不要停留。即使你弟弟从监牢里放出来,也不要去问所以然。”长子离开庄家,不再探望庄先生,却私自留了下来,并用自己随身带来的数百黄金去贿赂楚国的达官贵人。

庄先生虽然家贫,但是他的廉洁正直却是在全国出了名的,从楚王以下,国人都把他当老师一样尊重。至于陶朱公送给他的金子,并不是有意接受,只是想在事情办成之后再还给陶朱公作为信用罢了。所以金子送到后,他对妻子说:“这是陶朱公的金子。如果我病死了,来不及提前交给你,记着以后归还他,不要动它。”陶朱公的长子不知道他的意思,认为送他黄金不会别有作用。

庄先生找了个适当的时机进宫去见楚王,说:“天上某星的位置移动到了某处,这对楚国不利。”楚王向来信任庄先生,就问:“现在该怎么办呢?”庄先生说:“只有做了好事,才可以消除它。”楚王说:“先生休息吧,寡人这就照办。”于是楚王就派遣使者,封闭了贮存三钱(钱指金币。金币三等,或赤,或白,或黄,故称)的库房。楚国受贿的贵族惊讶地告诉陶朱公的长子,说:“国王就要大赦了。”陶朱公的长子问:“何以见得?”回答说:“国王每次大赦的时候,常要先封闭储存三钱的库房。昨天晚上,国王又派使者把三钱库房封闭了。”陶朱公的长子想:既然大赦,弟弟本当得到释放。他很吝惜那千镒黄金,认为白送给庄先生了,毫无意义。于是就又去见庄先生。庄先生看到他吃了一惊,说:“你还没有走吗?”长子说:“确实没有走。当初是为了弟弟的事情来的,现在听说商议大赦,弟弟自然就会得到释放,所以来向先生辞行。”庄先生明白他的意思是想拿回他的黄金,就说:“你自己进屋去取金子吧。”长子就自己进屋取出金子走了,还私自高兴。

庄先生被小儿辈出卖感到羞恼,就再次进宫去见楚王,说:“我上次说了某星的位置移动那件事情,君王说要用做好事来报答它。现在我在外面,听路人纷纷传说陶地的富人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囚禁在楚国,他家拿了很多金钱贿赂大王身边的人,所以大王并不是为了体恤楚国人民而实行大赦,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的缘故。”楚王大怒说:“寡人虽然无德,又何至于因为陶朱公的儿子的缘故而施恩大赦呢!”就下令判决,杀了陶朱公的儿子。到了第二天,才下达赦令。陶朱公的长子终于只有带着他弟弟的尸首回家了。

到家以后,他母亲和街坊邻里的人都很悲痛,只有陶朱公一个人笑着说:“我本来知道他一去一定会置他弟弟于死地的!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只不过他有些舍不得花钱。他小时候和我在一起,受过苦,知道谋生的艰难,所以不轻易花钱。至于小弟弟,出生以来就看到我富有,只知道乘好车,骑良马,出外去打猎赶兔子,哪里知道钱财的来处,所以随便乱花费,毫不吝惜。原来我要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的缘故。而大儿子却做不到,结果使他的弟弟被杀。这是事情的常理,没有什么可悲哀的。”

范蠡三次迁徙,驰名天下。他去哪里并不是随便去的,所到之处,一定有所作为,立功成名。后来终于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传叫他陶朱公。他究竟是哪一年死的,已不可考。今山东定陶县还留有陶朱公墓。

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晚年放情太湖山水,爱好养鱼”。柑传中国最早的养鱼著作《养鱼经》,就足范蠡所著,共一卷。因范蠡晚年居陶,称陶朱公,故该书又名《陶朱公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陶朱公养鱼方》等。唐初编纂的《隋书·经籍志》称此书梁代尚存,后来佚失了。现今传世的本子主要转引自《齐民要术》。本书现存400余字,以问对形式记载了鱼池的构造、亲鱼规格、雌雄鱼搭配比例、适宜放养的时间以及密养、轮捕、留种增殖等养鲤方法,与后世方法多相类似,是中国养鱼史上值得重视的珍贵文献。

同类推荐
  • 启迪青少年体验心灵感悟的故事

    启迪青少年体验心灵感悟的故事

    成长,是大自然最寻常的奇迹,比如一粒种子可以长成森林。成长,也是人生最朴素的过程,我们从孩童长成大人。榜样们的成长之路,也就是一条通向成功之路,我们只要愿意学习与秉承,我们也会成长——像榜样一样成长;像榜样一样成功。可以说,人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己一定要有一个高品质的人生规划。
  • 五四班的毕业歌(五四班那些事儿系列)

    五四班的毕业歌(五四班那些事儿系列)

    五四班升为六四班了,可大家还是叫顺了五四班。最后一个学年,五四班仍是精彩纷呈:团体操训练认识了杏仁茶和芝麻糊两个大帅哥,舞跳得超级棒;学校举行集体舞比赛,五四班的华尔兹艳惊四座;在学农基地,汤司令那三个坏小子差点惹了大祸,绿绿第一次失控大发脾气;苏剑老师得了癌症,同学们积极地为他义卖募捐……无论和绿绿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的快乐和不寻常,分别的一天还是来到了。小蜡烛们不舍地朝绿绿扑去,一一和他拥抱告别。
  •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立:人贵自立

    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立:人贵自立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断发展和延续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为了增强和提升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编者特意精心编写了本套丛书——《巅峰阅读文库》。这本《立(人贵自立)》(作者于永玉、陈瑜)是其中一册。《立(人贵自立)》收录了《华侨企业家陈嘉庚的故事》、《自主创业的两个大学生》、《一切从“壹”开始》等故事。
  • 纺纱女--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

    纺纱女--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

    一篇篇故事、一段段心情小笔记,有趣的情节、诙谐的对白、难忘的人物。亲切自然,巧妙隐含着人生道理,知性、感性。当你打开这本书并开始阅读的时候,肯定会发现一个事实:开始的时候会瞇眼微笑,接下来卯足劲看完,最后,你会哈哈大笑啦!童年只有一次,管姐姐陪你一起走过!
  • 纸飞机信使

    纸飞机信使

    《纸飞机信使》由梁安早编著。讲述了:神奇的纸飞机,承载着小主人公的梦想和希望,它最终能否帮助小主人达成心愿?亲爱的小读者,快与我们一起乘上这艘神奇的纸飞机,一起在充满奇幻的童话王国里邀游吧!
热门推荐
  • 风华万代

    风华万代

    叶子千九大天帝古轩转世,废物一个,十足的败家子。生活在叶天城,叶子千的在这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小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菜市的商贩见了他,都在背后直摇头。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谁会想到武力卓绝的叶天城主尽然生了无任何元力,只会吃喝玩乐的废物。叶天城四大废物之首当叶子千莫属。即使这样叶天城主还是一如既往的宠爱他呵护他。再过一年就是家族的成人理啦,如果叶天还是如以往一样。没有通过武士七级测试,将会被家族驱除出境。到那时就连叶天也保护不了叶子千,任其自生自灭。
  • 爱本就无罪

    爱本就无罪

    青葱年华,一切的改变让本处于平行线的我们在一起,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恋你,爱你,把你当作一切,我爱你,爱本无罪。一场病改变了我的命运。我的未来何去何从?
  • 惊世废材不废材

    惊世废材不废材

    一场莫名其妙的灵魂穿越,让21世纪令人闻风丧胆的影子杀手附身到了武神大陆第二世家俞家的废材嫡小姐身上,从此废材不在废材。“武俢有什么了不起的,姑奶奶我玄武双修,同时兼职炼药,炼器,驯兽多个业余爱好职业。俞家?亲弟弟?各位姨娘姐妹?欺负原身致死,老娘分分钟虐死你丫的。”“哎,打住打住,谁能告诉我这么个妖孽哪来的啊?甩都甩不掉,既然如此,那就勉为其难地收了吧!”“娘子~相公去给你暖床”“还不快去”……
  • 御繁华

    御繁华

    蓦然间被人抓住头发,用力一拉。头皮吃痛,她被迫得抬起头,蓦然对上那双漩涡翻涌的眸子。年轻男人声音沉沉——“韩维桑,你怎么敢,再出现在我的面前?”其实这个故事中的爱情无关帝王将相,只是一个男人,很爱很爱一个女人,只是那个女人并未那么爱他罢了。
  • 越世恋情

    越世恋情

    无论前世还是今生他只是为了追寻一份属于他的感情,想要一个爱她的女人可老天偏偏不做美像是处处跟他作对,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孤儿的身份就像是命中注定,父母要么无、要么死、要么就分离。爱一个人是苦的,被所爱之人所骗所伤是特令人不能接受的事,命里有时终时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爱只需静待缘分......一份以穿越等待千年的爱,以着一种未知的方式展开
  • 娘子妆

    娘子妆

    当胡梓林收到韩江的死亡报告时,她没哭,他对她说过的,喜欢她笑,所以,她不哭,不哭……
  • 诛仙神尊

    诛仙神尊

    剑道传人,逆天直上,碎虚空,斩修界,叱咤十方!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御九霄!一代剑道宗师叶南天后代,携家族传承之剑,一人一剑,神挡杀神,魔挡杀魔!诛仙神尊,唯我称尊!..《诛仙神尊》书友群:5640258(只要是看诛仙神尊的书友都可以加哦!)深海浮冰公众微信:wafubing深海浮冰微信:a8687q(欢迎半夜骚扰!)新浪微博:(请关注:深海浮冰)
  • 兽魂之心

    兽魂之心

    一个年轻有为的魔术师,因为一场意外失败的魔术来到一个陌生的大陆靠着前世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他闯荡在这片陌生的世界中。看一个魔术师在异界大陆的成长史,看一个魔术师在异界大陆的寻家之路.新人新书,求收藏!求建议!求推荐!
  • 快穿,女配要上位

    快穿,女配要上位

    身女配怎么可以当炮灰?起码也要当反派,带着008系统翻身当反派吧
  • 洪秀全演义

    洪秀全演义

    《洪秀全演义》这部小说是集太平天国的史料、传闻写成的章回历史小说。所写人物都是真人,事实也有实据;有些重要檄文、书信、诗文、碑记也全文照录,不易一字。所以小说既以史料的可靠为支撑,又以情节的生动来吸引读者,写得波澜壮阔,人物众多,史事详实,树立了洪秀全及钱江等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