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63400000017

第17章 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下(3)

三法印所说的苦、空、无常,乃至涅槃寂静,这些都是佛法的基本常识,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理。真理是恒常如此,本来如此,所谓“法性法尔,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当初佛陀证道成佛,但是他并非真理的创造者,只是真理的发现者,所谓“法尔如是”,所以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在原始佛教的教理当中,三法印是缘起说的思想基础,缘起说是佛陀教法的代表,两者意义相通,同为最初的根本佛法。因此,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自然就能与真理相应了。

至于什么是佛教的真理?佛教的真理到底有哪些呢?广义来说,佛陀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例如上述提及的“正见”、“缘起”、“空”、“般若”,乃至“三法印”等,都是佛教的真理。以下再就佛法的根本要义,略述数点如下: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之控制,而有五阴炽盛的身心痛苦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即前述“三法印”的“诸行无常”,也就是指世间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之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所以说“无常”。但是“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即“三法印”的“诸法无我”。因为世间万法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例如,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不生病,追求永远幸福安乐的人生,可是哪里能如我所愿呢!因为“我”作不了主,凡事由不得“我”,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这是因为宇宙万有都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地存在,所以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著,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纠缠。

(五)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了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六)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种真理。“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的状态;苦谛就是说明人生实相是苦的道理。“集”,积聚、招感的意思;集谛就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众生由于无明、贪爱、嗔恚等烦恼的驱使,而积集种种恶业,然后依照种种业报而招致种种苦果。“灭”,寂灭的意思,也是“涅槃”的异名;灭谛是指灭尽贪、嗔、痴等烦恼,而显现出清净的真如体性。“道”,是通达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道谛就是指从痛苦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所必经的道路,也就是证得涅槃的正道。

苦、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集是因,苦为果;灭、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道是因,灭为果。四圣谛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宇宙缘起的真理,只是缘起法则深奥难解,佛陀恐怕骤然宣说,将使尚未起信的众生望而生畏,所以在初转法轮时,佛陀再三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目的就是要使众生“知苦、断集、修道、证灭”。

(七)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由“正见”可以了然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这是八正道的主体。再由“正思惟”以增长真智。然后“正语”就是修口业,不作妄语等。其次“正业”以大智般若灭除一切邪业,使身心能够安住于清净正业之中。进而“正命”,使身、口、意三业都能合乎正法而行止。“正精进”就是要发心修习涅架之道。至于“正念”,则以真智忆念正道,并且没有丝毫的邪念。最后的“正定”,即必须做到清净的禅定。

“八正道”是教导我们脱离邪非的八个方法,所以是“正”;最后进至涅槊的境界,也就是“道”。如果真能坚定信念,努力奉行八正道,就具足宝贵的知见了。

(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说明吾人三世流转的生命,是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循环相续的结果。也就是说,有情众生由于一念“无明”,因而造作各种“行”为,因此产生业“识”,随着业识投胎而有“名色”,继而“六入”成形,藉着六入接“触”外境而产生感“受”,而后生起“爱”染欲望,进而有了执“取”的行动,结果造下业“有”,“生”命的个体就此形成;有了“生”,终将难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于是就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的循环之下,有情众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转不已;构成有情生死的这十二个条件互为因缘,因此称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显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转的因果关系,当中“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识”、“名色”、“六入”、“触”、“受”等现在世的果;再由现在世的“爱”、“取”、“有”再次种下来来世“生”、“老死”的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只要了解“十二因缘”,只要我们开启般若的慧眼,就会知道生命的去来了。

有般若就能知道生命去来的实相,有般若也才有忍的力量面对现实的人生。人在世间生存,要有智慧、要有力量才能化解一切困难,才不会被逆境打倒。忍是智慧,忍是力量,忍是认识、接受、担当、负责、处理、化解的意思。佛教讲“忍”有三个层次.即: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生忍”就是对生存条件的认识,进而具备处理的力量;“法忍”就是对宇宙诸法的了解,从而直下承担,转化心境的作用;“无生法忍”就是如实知见一切事物不生不灭,进而自由自在游诸国土度脱众生的世界观。

所谓“生忍”,一个人要维持生命,必须要能忍。例如,为了工作上班,必须早起赶公车,必须忍受塞车、寒热、睡眠不足等身体上的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的意见不合、爱情情仇等。可以说,人要维持生命,要能生活下去,就必须忍耐,这就是“生忍”;生忍就是一种从生活中淬炼出来的智慧与力量。

所谓“法忍”,就是吾人除了维持基本的生存之外,还要活得自在,所以心理上的贪嗔痴成见,都要能自我克制、自我疏通、自我调适。也就是体认一切诸法和事物的实相为“缘起缘灭”,把心安住于此真理而不为生灭所动。例如,对于世间上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功名利禄、人情冷暖等,不但不为所动,而且要能真正地认知、处理、化解、消除,这就是“法忍”。法忍就是一种体悟“缘起性空”,明白因缘果报,通达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

所谓“无生法忍”,就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是了知一切法本是不生不灭,无所谓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尔如是,这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一种觉悟无生之理,察见一切无生之法的实相智慧。

总结“忍”的意义:“生忍”是为了生存在人间所酝酿的耐力;“法忍”是在转识成智,是用佛法所产生的智慧;“无生法忍”则是随缘随处能洞察一切事物本不生灭的自在境界。能够拥有“生忍”,就具足面对生活的勇气;能够拥有“法忍”,就具备斩除烦恼的力量;能够拥有“无生法忍”,则在在处处无不是桃源净土、自由自在的世界。

多年来我在世界各地推动人间佛教,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以佛法来美化人间,也就是把佛陀对人间的教化、开示,一一落实在生活里,透过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增加人间的幸福、快乐、美满。所以我把“人间佛教”定义为“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举凡“佛说的”三皈五戒、四摄六度、四无量心、缘起中道、无常苦空、五停心观、三十七道品等有助于提升人性之“净化、善美”本质,也就是人生所需要的教理,都是人间佛教所要弘扬的佛法。只是佛教的经典汗牛充栋,常令有心学佛的人望而兴叹,因此多年来我云游在世界各地,经常遇到信众问我:“我们想信仰佛教,但是佛教书籍那么多,不知道要看哪一本书,才能全盘了解佛教?”

对此,为了让有心深入佛法堂奥的社会大众,能够有系统、有组织、有条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我经过数十年的酝酿,编纂一套《佛教丛书》,把佛教的内容分为十类:一、教理,二、经典,三、佛陀,四、弟子,五、教史,六、宗派,七、仪制,八、教用,九、艺文,十、人间佛教。每一类编纂成一册,以三十万字为限,力求条目清楚,文字简洁,内容不相重复而互辅互成。其中“教理”的部分,我更依照学佛的次第,以及学佛应该认识的根本教理,分门别类的简单介绍,例如:

(一)怎样做一个佛教徒:“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奉行八正道”。

(二)最初的根本佛法:“缘起”、“四圣谛”、“三法印”。

(三)佛教的真理是什么:“空”、“业”、“因果”、“中道”。

(四)佛教的主观与客观:“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五位百法—一百种心事的内容”、“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一念三千”。

(五)真实的自我:“心”、“性”、“明心见性”。

(六)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五乘佛法”、“三学增上”、“止观双修”、“四禅八定”、“五停心观”。

(七)学道者的魔障:“五欲六尘”、“三毒五盖”、“生死烦恼”。

(八)三世流转的生命:“十二因缘”、“十法界”。

(九)佛教的圆满世界:“涅槃寂静”、“解脱自在”、“法身实相”。

(十)佛陀的样子:“三身——法身、报身、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陀十号”。

(十一)佛教的时空观:“时间刹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长”、“空间须弥纳芥子、微尘容虚空”。

(十二)佛教的宇宙观:“三界二十八天”、“天堂与地狱”、“三千大千世界”。

(十三)佛教的人生观:“苦乐交集”、“五趣流转”、“四大皆空”、“五蕴非有”。

(十四)佛教的净土思想:“五乘共法的净土——兜率净土”、“大乘不共法的净土——极乐、琉璃净土”、“人间佛教的净土——唯心、华藏、佛光净土”。

(十五)人间佛教的建立:“从人道到佛道”、“从入世到出世”、“从自利到利他”。

(十六)人间佛教的生活:“四恩总报”、“食存五观”、“三轮体空”。

(十七)如何实践佛法:“惭愧忏悔”、“发心立愿”、“六度四摄”、“四无量心”、“回向”。

(十八)佛学的组织法:“三藏十二部经”、“结集”、“判教”。

以上只是希望有缘阅读此部《佛教》的人,都能对佛教的真理有完整的认识与了解。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有美善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

综上所说,般若是佛教的主轴思想,尤其阐扬“缘起”,成为宇宙最高、最微妙的真理。般若的层次内容,说明真理要有平等性、必然性、普遍性,尤其“平等”是今日世界人类和平的一个重要轴心,我在“佛光人四句偈”里就写到:“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平等是和平的希望之所系,现在举世各界,包括学术界、政治界、宗教界等,都在倡导和平,但是大部分都只在利害关系上着眼,所以不能和平。唯有佛教的无我、慈悲、尊重、包容,尤其还要有般若的平等,才能克竟其功。因为世界所有伟大的、崇高的、深远的、殊胜的事物,没有一个不具备平等的内容,例如阳光普照大地、空气普及一切、流水普润万物、大地普载众生,所以佛陀证悟平等,他也倡导“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平等观。因此,有了般若的平等,才有和平的希望,才是人类的光明;能以平等为基础,和平才有真正实现的一天,而不会沦为空洞的口号。

二、慧的开发——知识巧思,人间慧解

如前所说.般若不等于知识,般若不必外觅,般若是从我们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智慧方便;但是般若自性的开发,则需要透过“闻思修”,才能进入“三摩地”,所以学佛要“多闻熏习”,而且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尤其要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自己就先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即:

(一)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

(二)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

(三)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

(四)因明:逻辑推理、伦理学。

(五)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然很广,然而在今日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现在的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学问五花八门,诸如哲学、科学、文学、医学、心理学、天文、地理、艺术等。虽然知识不等于智慧,更不是般若,但知识是人生的动力,有了知识,可以改变自己的气质;有了知识,可以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有了知识,可以为国为民做出许多建国的方案和计划。有了知识,商工的品质就会不一样;有了知识,科学、哲学就能提升;有了知识,才能启发思想,甚至改变世界。

就拿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来讲,西方哲学家一开始就研究人类与自然、人权与神权、人与天争等问题,他们重视人的存在价值,所以从哲学演变到后来,科学昌明,科技特别发达,因此西方社会十分重视“实用主义”。反观东方哲学,一向重视人心与性善、性恶的探讨,对人伦、道德、心性等人的精神世界之说明,着墨很多,因此西方文化重视物质文明,东方文化重视精神世界,此中早已见出端倪。

早期的西方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开启了西方哲学的大门。尤其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在他之前,西方哲学一向偏重于宇宙自然的研究,到了苏格拉底才开始关心起与社会人生有关的伦理道德等问题。他开创的人生哲学,扩大了西方哲学的思想领域,其弟子柏拉图虽然是个“唯心主义”者,但他的“理想国”希望把国家制度化。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倡导“实践哲学”,以改善人类生活的伦理学为思想特色。因其师承苏格拉底以街头为学术殿堂的自由学风,反对刻板的教学法,后人尊为“逍遥学派”的师祖。他们的学说主张,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此外,尼采否定神权,肯定人存在的价值,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康德以自然科学来探讨哲学理论,是“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义,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乃至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鼓励人类追寻真理,卢梭呼吁人类从现代文明重返自然;甚至悲观主义的叔本华,其“意志第一”的学说,还是带给后世对人生充满无限的希望。

不过,在西方诸多哲学思想家的学说理论当中,尤以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明宇宙万有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此说推动了世界的一大进步。另外,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发现、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观等,都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大改变了整个世界对宇宙“现象界”的认识。

同类推荐
  • 自励:25岁总经理成长笔记

    自励:25岁总经理成长笔记

    人生需要不断地自我激励和自我鼓励,无论身处顺境还是身处逆境;无论在读书学习还是就业工作;无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还是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别人的激励和鼓励,仅仅是一时的,自我激励才是永久的,是伴随一辈子的。所以,人生特别需要自我激励,它是一个人获得快乐、幸福、智慧和成功的法宝。
  • 实用口才现用现查

    实用口才现用现查

    本书从以下七个方面,对口才相关知识进行了阐述:一是先要做到敢说话;二是要掌握说的技巧;三是说话要有的放矢;四是要懂得人情世故;五是口才不能拘于一格;六是只有勤学苦练才有提高;七是要注意不要触犯别人的禁忌。总之,一个人口才的水平有多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做人做事的水平有多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口才高手必定也是一个会做人善做事的高手。不要再把口才当成雕虫小技,它实在是一个上天入地的大本事。希望本书能为你提高口才水平的努力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 智慧背囊:最让你开拓进取的创新故事

    智慧背囊:最让你开拓进取的创新故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精彩的故事,带给你非凡的思考与感悟,灵性的哲理,赋予你不息的智慧和力量。挖掘,激活你潜能中的创新思维,生活才能更加的五彩斑斓。
  • 做人要稳一点做事要活一点

    做人要稳一点做事要活一点

    本书分为做人篇、做事篇,介绍了“心平气和才能处变不惊”、“稳固的关系才能带来利益”、“稳健的形象价值百万”等内容。
  • 友谊与成长(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友谊与成长(和谐中华知识文库)

    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友谊。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崇高美好的友谊。深切的同情,对别人的成就决不恶意嫉妒。对自己培养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热门推荐
  • 侠踪萍影录

    侠踪萍影录

    大道三千,道亦使然。浮萍剑客,练剑、成剑、舍剑。飞蝗蝇虫总是熙扰。无剑怎成剑?有剑怎成剑?柳浮萍如同浮萍。漂泊、放荡、又极有规矩。
  • 仙人扶顶

    仙人扶顶

    一个普通村落的少年,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子,与天斗,与人斗,最后步入仙界,成为一名自在的仙人
  • 上仙,本妖赖上你

    上仙,本妖赖上你

    某妖王挑眉邪笑,“上仙,今晚压床吗?”某上仙清浅微笑,“压床,怎么个压法?”妖王俊脸含春,羞红的脸让人想入非非,某上仙抬头望天,想不通三界为什么会有这么无耻的妖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秋都

    秋都

    红颜情,以时间还;兄弟义,以生命报;江山已定,愿君安好;今生难守,来世再续。
  • 当心遇见你

    当心遇见你

    11后的重逢,让顾乐安的心又回到了原位。现在的叶枳身边有了保护她的人,但顾乐安相信能让叶枳依赖的人只有他。父亲的逼迫,旁人的阻挠都不能改变顾乐安对叶枳的全情付出。他知道她爱她,但他也知道他更爱她,虽然之前空缺了11年的时光,顾乐安坚信他会用余生去宠爱他的丫头,他的阿枳。
  • 丝三千

    丝三千

    你,这一生,便是为情而活么?情(亲情、友情、爱情,人与人,人与物……)以下为读者知:{本人和本文的目标是来追赶金庸和《诛仙》!这并不是一种桀骜自大,而是强烈的自信,如果作者都没有强大自信写好一篇文章,又如何敢奢求各位看官浪费时间阅书呢?同时希望各位看官不吝监督指正!如果非要把小说比喻成女子!那么文笔好似长相。构思宛如身材。主旨(到底写啥)为灵魂。一本好的小说,就是一个拥有灵魂的绝世女子,你们认为呢?}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重生之名门嫡女

    重生之名门嫡女

    前世,她为爱委曲求全,婆婆欺压,小三威逼,最后被丈夫陷于不义,家破人亡休离出府,最终在一场大火中,连同她肚子里三个月的孩子一起烧成灰烬。重生成为身份尊贵的长平郡主,凤凰涅槃,就让上一世的旧账,咱们这一世彻底结清!害她的人,一个人都逃不掉。不死不休,不休不止!
  • 绝恋·十六年后卷:穿越死生的惊世缠绵

    绝恋·十六年后卷:穿越死生的惊世缠绵

    十六年的苦行,化为一柄利刃,分割着彼此的生命,却斩不断血液中肆意奔腾的相思之毒。十六年弹指而过,他与他,都承受着生命中最大的苦役,却甘之如饴,只恨只能与她梦中相逢,痛苦无期。十六年时光交错,凤凰涅槃,她,已不再是她。冷漠寡情的面具之下,到底隐藏着谁的脸?性感的唇齿间,又喊出了谁的名字?杀戮、阴谋、往事,当所有潜伏于暗夜中的影子揭开面纱,他们再次卷入了生死难料的旋涡……
  • 白驹过汐

    白驹过汐

    白烊刚回国,就在人群中瞥见了13岁的于梓汐初次见面,她就同他一起过了23岁的生日一首《终于等到你》是两人相识相知的契机而十年生死两茫茫而今物是人非他们还能否依然唱响那首《终于等到你》?
  • 凤起九天:毒妃轻狂

    凤起九天:毒妃轻狂

    她,护国将军府的三小姐,只因错嫁于人,落得一个家人被流放,自己被关入冷宫的下场,重来一次,意外获得了一个来自“地球”的空间系统。从那以后人们发现三小姐变了,原本那个温婉可人的三小姐变得……霸气侧漏的女将军?富甲天下的商人?杀手阁的大boss?就连群臣也被她操控?……当真相公之于众的时候,三小姐,你还缺一个腿部挂件吗?墨琰辰表示,自己养了这么久的宝贝那是你们可以肖想的?敢跟本王抢王妃,就要做好死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