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9600000043

第43章 前 赤 壁 赋

第四十二章前赤壁赋

东坡在黄州,虽然是戴罪之身,却以豁达的心态,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

黄州虽小,茂林修竹,小桥流水,稻花飘香,山青水秀。东坡,耕耘虽劳苦,却有丰收的喜悦;囊中虽羞涩,却有不少谈诗论画的朋友;虽然是戴罪之身,却有充裕的闲暇时间。他流连山水,沉溺月色,迷恋诗画,陶醉美酒。沉醉于山水田园的幸福之中。他月夜游长江,先后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畅游赤壁,豪歌大江,挥笔写了《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之后,月夜小游,有《承天寺夜游记》问世,这一词两赋一游记,是黄州时期、也是东坡一生的四部重要作品。

元丰五年年七月十六日仲夏之夜,苏东坡与同乡友人杨世昌,驾一叶扁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徐吹来,月色似水,水平如镜。水天茫茫中,一叶轻舟里,两人把酒小酌,吟诗作乐。酒酣之际,两人扣船击拍轻歌,优哉,游哉,飘然欲仙。杨世昌轻举洞箫,倚船横吹;声音幽咽,幽怨凄楚,如泣如诉。感动得蛟龙起舞,寡妇哭泣。袅袅余音,渺渺仙境中,东坡才思泉涌,欣然命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苏东坡

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gēng)酌(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藉(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饮酒吟诗的舒畅情怀,继而通过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箫,引出一番主客争辩,探讨了人生观和宇宙观。

全文抒写了作者三个情感起伏:首先从享受清风明月的美好江景出发,引发出‘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继而从怀古论英雄联想到现实的苦闷;最后,从‘变’与‘不变’领悟了人生的哲理;从而得到解脱。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东坡与好友泛舟于赤壁之下,尽情领略清风、明月、白露、星斗、高山、流水的自然之美,良辰美景悠然陶醉。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依依袅袅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如水的月光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浑然一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禅宗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清风微拂、明月徘徊,轻纱笼罩江面,与好友放声高歌,开怀畅饮,一叶小舟随风飘荡,无拘无束,何等惬意!游人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皎洁如水的月光下,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云进入仙境一般。我们仿佛看到作者衣带飘举、乘风而行、遗世独立、陶醉于自然的形象。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情景交融,情逸而景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向往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加好友倚船吹洞箫,歌而和之,箫声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声哭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凄凉的箫声,正是苏轼的心声,故引起共鸣。他在哀怨什么?“桂棹兮兰桨”,志洁而行芳;“击空明兮溯流光”,绝不随波逐流。少年时期,苏轼就确立了儒家立身行事的准则和人生的价值取向。他被新党排挤而屡遭打击,但始终“不改其度”,表现了屈原式的执着与节操,“虽九死其犹未悔。”“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则表明苏轼“尊主泽民”的儒家济世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惆怅。“美人”应是“言己思念其君”。由于传统的‘忠君’思想,苏轼不仅对宋仁宗的选拔、知遇心存感恩,即使对宋神宗也念念不忘报君恩。

面对残酷的现实,苏轼心中的愁思正如不绝如缕的箫声,挥之不去,缠绵无尽。这箫声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又怎能不引起共鸣,让“苏子愀然”?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对这叱咤一时的曹操,苏轼是赞赏有加的。苏轼将曹军所向披靡、浩浩荡荡的气势和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气度写得气势如虹、酣畅淋漓。虽然赤壁一战,曹操“困于周郎”,但在苏轼的心中,“固一世之雄也!”。为何在此时此景中忽然想起曹操?仅仅是《短歌行》中的两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与此景相似而引起联想吗?为何在“水波不兴”的宁静夜晚想起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这不是破坏如梦如幻的意境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夕抒发了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感叹,充满功业未就的急迫感及求贤若渴的心情。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

这一段蕴含了儒释道三种思想。苏轼也胸怀大志,但壮志难酬;他也感叹时光易逝,但只能“举匏樽以相属”。然而借酒并不能真的消愁,苏轼希望能遇见求贤若渴的贤君,希望能成就功业,这是儒家思想在他心中的涌动。因此,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赞赏、倾慕,不禁“故国神游”。然而,”看大江东去,英雄肖小均为土灰。英雄尚且如此,何况苏轼此时“早生华发”却功业未就,因此引出下文感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英雄人物亦随大江东去,何况吾辈只能混迹渔樵、浪迹江湖借酒消磨光阴,了此余生。对道士而言,或是个理想境界,但是对于“只因未报君恩重,清梦时时到玉堂”的苏轼而言是痛苦的。““渺沧海之一粟”,时间永恒而人生如此短暂,空间无限而个人如此渺小,怎能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呢?因此,心生幻想,“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置世俗于度外,达到物我、天人、主客为一,这是道家思想中的理想境界,也是千百年来许多人孜孜以求而不可实现的梦幻。“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对于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梦幻破灭的现实,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惆怅、浩叹,苏轼也不例外。在第二层次中,他追古思今,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在希冀与现实、理想与挫折的冲撞中,将何去何从?能否释怀?

第四段,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他以宏博开放的胸襟,对儒释道精神兼收并蓄、灵活运用,以乐观洒脱的情怀,圆满地回答了困扰了人们千百年的问题,得到解脱。苏轼会问客人:你真的了解水和月亮的道理吗?接着苏轼运用了庄子关于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来辩证地阐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过程。庄子认为“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气”是构成天地中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材料。事物的形体、生死不过是气之聚散变化的方式。所谓“逝者如斯,盈虚者如彼”指的是万物变化的一面。庄子认为,万物由无形之气凝成各种形状的有形物体,而死后又复归为气在天地间运行混合,再形成不同的形状,传承延续,首尾连续如圆环,没有终点,这是自然均平的道理。这种思想与禅宗的“生死之身,其若循环”一样,是循环论,有其局限性;但“万物齐一”的观点为苏轼接受。苏轼又进一步总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句不仅思想承袭、连句式也因袭化用了《庄子》中的文句:“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既然“万物齐一”,人的生命变化也只是万物变化的一环而已,可谓无穷尽。的确,既然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合为一体,形体会变化而精神不灭,能代代相传,那么,又谈什么寿命长短呢?既然“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至此,苏轼解决了人生不能永恒的烦恼,确立了“气”与“神”可永存于天地之间的坚定信念。苏轼接着指出,应安时处顺、融入自然、物我两忘。“且乎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强调了人要乐天知命、顺其自然。苏轼忘怀得失,转而寄情山水,他认为在世间万事万物中,“清风明月本无主”,“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无穷无尽的自然宝藏。禅宗云:“一切声皆佛声,一切色皆佛色”,“风为耳之食也,色为目之食也”。至此,苏轼已豁然解脱,树立起通达的人生观。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无怪乎,“客喜而笑,不知东方之既白。”

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仕途的不得意和现实的坎坷,使他走出市井朝廷,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多的寄托于佛法禅意、青山秀水之中,故而也就在更大意义上成就了东坡式“自在洒脱、空灵超然”。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前赤壁赋》来。

东坡学道参禅却不痴迷。他躬耕东坡的《东坡八首》既无陶渊明的道家气,也无王摩诘的入禅味,而是清新爽朗,别具情趣。由此可见,苏轼参禅悟道,并非为自度度人,亦非为尊佛佞佛,而是追求实用,借佛家与道家的思维方式,祛除儒家思想中庸俗僵化的一面,对现实人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因此他欣赏陶潜,却并未消弭自我、归隐山林;他参禅理佛,却并不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他追慕屈原,却不投江自沉、以死抗争。他撷取各家精华,弃其糟粕,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而是“君子如水,随物赋形”,构建起超越而又执著的自由人格。他那顺不骄、逆而安的人生态度与乐观洒脱、超逸旷达的襟怀为后世所景仰,堪为典范。亦当属“千古风流人物”!

在《前赤壁赋》中,“客”的回答,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当时的士大夫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从中得到乐趣。

《前赤壁赋》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首先,采用骈散结合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其次,形象优美,善于比拟。例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

《前赤壁赋》体现了东坡的创作思想,从儒家的忠实信徒,到儒释道的有机融合,可以看出苏东坡的心理历程:因被贬而苦闷,因苦闷而陶醉于清风明月、青山绿水;最后以哲学的理性,道释儒的融合,得到彻底的解脱。《前赤壁赋》把传统的赋和散文融会贯通到一种新的境界。它能流传千古,恰恰表明它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东坡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两者统一起来。无论从那个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到颠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同类推荐
  • 三国云升传

    三国云升传

    穿越到了三国?不怕,岳飞给我上!系统消失?没关系,我一个人也可以闯荡三国!三战汜水关,计取洛阳城。说降华雄,大战吕布,广收猛将贤臣,这是只属于我自己的三国。
  • 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太原:历史深处走来的城

    本书是太原市委宣传部组织编撰的关于太原的普及性质的图书。本书追溯太原的历史、发展进程、太原的特殊地缘特点以及特色的文化风貌,并且着眼现在看待太原建国之后的发展转型经历,展望十二五之后太原未来发展的规划。是一本纵观古今、并且涉及太原方方面面的内容的图书。
  •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文集

    100年前,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之时,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辛亥革命。这是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影响的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是20世纪中国所发生的一个伟大事件,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视野,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 南明风雨

    南明风雨

    当,大厦将倾、玉柱顿陷,华族上下,血海茫茫,看我横空出世,车碾山林清匪,轮压东海倭贼,怒把红毛踏脚下,烈似闪电震乾坤,还我大汉骄容!原始战车对战八旗铁骑,铁血柔情尽在本书。
  • 孟宪实讲唐史

    孟宪实讲唐史

    本书的背景在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中国,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中国历史上,贞观时代是唯一的。这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极其重要。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能够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这成为唐朝以后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热门推荐
  • 腹黑老师是妖王

    腹黑老师是妖王

    白天她是最普通不过的小女子一枚,卖萌耍乖,追自己喜欢的男人,也有爱慕她的众追求者,还有一个出生就订下的未婚夫。世人都知晓,她虽然出身于诛妖师名门,却是一个万人唾弃的废材诛妖师。晚上她却是让妖界所有魔物惊恐害怕的传奇诛妖师赤优,赤血的长鞭一甩,所有妖魔之物皆被捆获。脖子上面的那枚血红珠吊坠及她天生对妖魔之物的敏锐感知能力,却因为封印的原因,她晚上强大的诛妖师气息,会在白天消失的悄无声息,双面诛妖师的身份,只有他一个人知晓这个秘密。全妖界的妖都在找她报仇,生命悬于一线的时候,都是他处处救她。而他……就是让所有妖兽臣服的众妖之君。
  • 英雄联盟之异界主宰

    英雄联盟之异界主宰

    “圣灵之石选中的人,请问您是否立即前往瓦洛兰大陆?”当苏辰带领四个捞比舍友结束一场漫长的英雄联盟比赛后,屏幕上出现了一个诡异的弹框。当他好奇的点下“是”时,他竟然穿越了。他来到一个漆黑的山洞。他身旁正躺着一个受伤的娇弱少女。好像有点不对劲...我勒个去,竟然是放逐之刃,瑞文!
  • 你的地盘我做主

    你的地盘我做主

    无意的遇见,她成了那件物品的主人,竟被其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嘿嘿,且看乖张的她,背着这把斩妖神弓,如何颠倒江湖……什么?你不喜欢我你没看出来我的特别?你没感觉到见着我是多么的可遇而不可求?你丫找死!
  • 像冰一样

    像冰一样

    《地下城与勇士》同人文曾像一块冰一样寒气逼人,直到最后被你的温情融化。陪伴是最美忠诚,一句话取暖一生。——记阿拉德大陆大崩坏前
  • 凤倾天下,王的绝色弃后

    凤倾天下,王的绝色弃后

    她是西凉历史上唯一一个二嫁为后的女人,憬帝为她遣散后宫,独宠一人。她是厥国皇帝最宠爱的公主,优雅尊贵,国色无双;她是轩国历史上唯一自己脱了凤冠凤袍,休了皇帝的女人,靳帝一夜白头.然野史载:她曾被山贼辱,曾百毒缠身,甚至堕入魔教!曾有高僧断言她是天下的祸水,乱世的开端,憬帝为此烧了寺庙,绝了和尚,乃执政期间唯一的暴政;民间更是议论纷纷:有仰慕者道:“我曾远远看过辰后,岂止是美艳动人,完全就是仙女下凡!”有所谓知内情者道:“辰后羸弱,根本无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狼狈为奸

    狼狈为奸

    她是现代的股票女王。他是古代的武林高手。一次千年穿越,促成了他和她之间不可能的邂逅。初见,他说:“我是……北方的狼!”她说:“我要做你的妻子!”再见,她羽扇纶巾,戏笑晏晏:“你是狼,我姓贝,你说我想干什么?”他心存戒备,义愤填膺:“我不是你可以任意玩弄的狗!”当他与她经历了无数次的“狼狈为奸”,他们才发现,“狼狈为奸”剥夺了他们太多的快乐和甜蜜。人生若只如初见,可不可以重头来过,唱一曲《天仙配》?
  • 好班规成就好班级

    好班规成就好班级

    本书从两方面来介绍成就好班级的秘诀,这两方面分别为在校学生的管理和课外活动的管理。
  • 石人

    石人

    一个是传说又不是传说的传说,它,是真的吗?为什么那些东西老是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是什么在守护着我?我又有什么不同?石人底下到底是什么?一段埋藏千年的秘密将我这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带出了我原本普通的生活。我不得不去挖掘它,因为它的边缘,是我的家。
  • 职商

    职商

    HR硕士毕业生苗衿凭借丰富的产品及管理知识力压众多竞争对手走马上任人事经理,壮志满怀地投入到人事改革的洪流中,殊不知改革就是要破除陈规和触动既得利益.在各方利益的激烈较量中,疏于自我防范的苗衿尽管初步取得成效,但更大的漩涡却在一步步向她靠近。《职商》不同于其他职场书籍急欲传授专业技能,她以细节见长的故事性描述手法悉数关于招聘面试的实质、关于上下级的关系处理、关于同事之间的交道、关于对下级的管理、关于工作任务的安排、关于和客户的交往等等精彩故事。不同于当前书架上泛滥的“白领到金领”喜剧式的教科书,堪称一部求职入职者的警示录——在我们闯荡职场的过程中,知道哪条路不通和知道哪条路可行同样重要!
  • 梦愿

    梦愿

    忘川河边那一叶停泊的孤舟,将你带入亡者的世界,你是否能够听到他们的梦愿?当曾经的彼岸变作利益的牺牲品,你该何去何从?当遥不可及的星星靠近,它是否会灼伤你的心灵?本就该幸福的家庭你是否因为偏念而抱憾终身!一场梦中的婚礼,即使再美好也只是在梦中!一杯茶,一本书,彼岸花丛中,她们因亡者的梦愿而生,让亡者得以度化,但却度化不了自己,生生世世留在着忘川河边,是什么让她们执念入骨无法轮回,她们又能否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