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11700000016

第16章 北宋军事外交的强盛(3)

狄青的才略,深得经略判官尹洙的赏识,并以良将之材向经略使韩琦、范仲淹推荐。范仲淹一见,惊为奇才,特地送给狄青一部《春秋左氏传》,勉励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由此,狄青遂折节读书,研究秦汉以来的将帅兵法,弄得十分精通,因而更知名了。狄青以战功,累迁西上閤门副使、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等。

庆历元年(1041),元昊派兵攻打渭州,逼近怀远城,行营总管任福领兵迎战,桑怿为前锋,中西夏军埋伏,于好水川西的羊牧隆城附近被打得大败,任福、桑怿皆战死。庆历二年(1042),西夏军再次进军定川,宋军大败,总管葛怀敏战死,西夏军队直抵渭州城下。这时,宋仁宗急调狄青前去应战。狄青到达前线,乘对方不备,短兵相接,一举把西夏军打得大败。这时,由于西夏正逢旱灾,财力不济,又加之连年战争,死伤极多,元昊已无力攻宋,只好息兵。狄青以军功,从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移真定路副都总管。不久,迁侍卫亲军、步军、马军殿前都虞候,历惠州团练使、眉州防御使、保大军节度观察留后,迁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遂领彰化军节度使,又知延州,不久召为枢密副使,加检校司空。

皇祐四年(1052),南方广源州(今广西境内)侬智高起兵反宋,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横州(今广西横县)。由于州府地方毫无防备,侬智高很快占领了横、贵、藤、梧、康、端、龚、封8州,并继续包围广州,东南大骇。这时,朝廷深为忧虑,宰相庞籍推荐狄青。狄青也慨然上表请行。于是,狄青除宣抚荆湖南北路,还提举广南经制盗贼事,岭南诸军皆受狄青节制。当狄青向广南进军之际,广西钤辖陈曙偕同殿直袁用,提步兵8000人,盲目袭击侬智高,结果大败于昆仑关。狄青集将佐于幕前说:“令之不齐,所以致败。”决定将陈曙、袁用等军校32人斩之,以整肃军纪。

皇祐五年(1053)春正月,狄青率军夜度昆仑关,袭击侬智高。侬智高的据点在昆仑关下的归仁铺。狄青表面上休整军队,暗中则自将前军,孙沔将次军,余靖殿后,以一昼夜到达昆仑关。次日黎明交战,宋军大败侬智高,侬智高由合江口败走大理(今云南大理),广南基本平定。宋军在入城收拾战场时,发现有一具尸体穿着金龙衣,众以为此尸就是侬智高,可以上奏请功。狄青却拒绝这样做,说:“安知其非诈邪?宁失智高,不敢诬朝廷以贪功也。”这种不虚美、不贪功,反映了他的务实精神。后来查明,侬智高果然逃到了大理。两年之后,大理国杀侬智高,由余靖函其首级送至京师。狄青以平定广南之战功,拜为枢密使。

宋朝有个残酷的制度,为了防止兵士开小差,在兵士的脸上刺上字。号称“黥”。狄青当小兵的时候,也被刺过字。过了十多年,狄青当了大将,但是脸上还留着黑色的字迹。有一次,宋仁宗召见他以后,认为当大将脸上留着黑字,很不体面,就叫狄青回家以后,敷上药,把黑字除掉。狄青说:“陛下不嫌我出身低微,按照战功把我提到这个地位,我很感激。至于这些黑字,我宁愿留着,让兵士们见了,知道该怎样上进!”

宋仁宗听了,很赞赏狄青的见识,更加器重他。狄青累计战功,最后被授予枢密使。狄青当了枢密使,有人总觉得他的出身和地位太不相称。有一个自称是唐朝名相狄仁杰后代的人,拿了狄仁杰的画像,送给狄青说:“您不也是狄公的后代吗?不如认狄公做祖宗吧!”狄青谦虚地笑了笑,说:“我本来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偶然碰到机会得到高位,怎么能跟狄公高攀呢。”

狄青在枢密使任上4年。至和三年(1056),受谣言中伤,狄青被罢为护国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嘉祐二年(1057)三月,狄青病死,终年48岁。死后赠中书令,谥武襄。

狄青做枢密使时,文彦博同平章事,两人的地位是平等的。文彦博虽颇有些学问,但为人远不如韩琦;而加给狄青的压迫,则比韩琦更厉害。文彦博借口民间的流言和兵士们对狄青的爱戴,劝宋仁宗免掉他的枢密使职务,命他出典外藩。这和贬逐差不多,狄青不愿出去。宋仁宗也觉得狄青劳苦功高,不忍这样处置,对文彦博说:“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这一句话说得宋仁宗哑口无言,心里也信不过他了。他还不知就里,仍向文彦博询问命他出外的原故。文彦博直着眼对他说:“无他,朝廷疑尔。”吓得他倒退几步。他无可奈何,只得接受检校太尉同平章事护国军节度使的名义,出判陈州。

纵观宋朝历史,狄青还是重文轻武政策下的牺牲品。他之死,据《宋史·狄青传》所记,是因为“疽发髭”。这不过是近因。依我们看来,狄青之死,是多年愤懑忧虑惊恐的结果。他为国血战立功,而一般人却讥笑他,轻视他,侮辱他。以科第自负的文臣,更随时欺负他,压迫他。若不是遇事谨慎,恐怕早已遭祸了。谣言愈来愈多,以致皇帝也怀疑、猜忌他,将他罢免,使他格外惊恐。他抱着颓丧的心情走向陈州,已自知不久于世。假使在陈州的生活稍为安静一点,也许他还可以多活几年。那知宋仁宗和文彦博还是不放过他,每月两次遣使探视他的近况。他一听有使者来,即“惊疑终日”。不久,他便“病作而卒”了。这样去恐吓他,是文彦博的设计,但一定得到了宋仁宗的同意。如果宋仁宗真要保全他,决不会有如此的结局。

从1053年1056年,狄青在位枢密院的4年间,成为京师崇敬的焦点。他骑马行于街市时,常被市民瞻望而致道路阻塞。他身边的士卒,更以狄青和自己一样面有黥文而能身居崇位引为荣耀,常常欢呼涌动,以表现对狄青的爱戴与钦服。又有人称赞他是唐武后(则天)时宰相狄仁杰的后代……种种本为赞誉、而实则不利于他的传言,使“青益不自安”,也使本对狄青存有“忧戒”的仁宗皇帝,更为“不豫”(不喜欢、不高兴)。

北宋的大文豪欧阳修一生爱惜人才,举荐贤能不计其数。为人乐道者,如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皆拔于“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之时。他曾两次给皇上上奏章。两奏论青之章,深含欧阳修保全狄青之良苦用心。欧阳修抱定“昧死”的决心,“言人之所难言”地写了两论狄青的奏章。前一份是专论,即《论狄青札子》;后一份《论水灾疏》,只是在主要奏论水灾问题时,对前一份奏论作了概要重述。

全观两份奏章,共有1282字(其第一章1072字,第二章210字),有以下三点主要内容:

1,他用了过半的篇幅,综述了狄青“自初掌枢密,进列大臣,当时言者已为不便”的争议,和由于狄青的战功,为“军士所喜”的情况。但他强调指出,出现这些状况,并非狄青本心所为,“然则青之流言,军士所喜,亦其不得已而势所使之然也”。

2,面对这些“流言”,特别为“军士所喜”造成的“一人吠形,百人吠声”的不良轰动与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欧指出:“为青计,宜自退避事权,以止浮议”。紧接着,又以谅解的口吻说:“而青本武人,不知进退”(前亦有“青本武人,不知法律”之辩脱之词)。此为欧阳修一贯为人,既为开脱,也评其不足。此之狄青的“不知进退”与彼之包拯的“不知避嫌”,其用心,其言事,何其相似乃尔。

3、正由于狄青认识不到自己“不得已为人所喜”,也可能“不得已为人所祸”的福祸所依的辩证关系,欧阳修就借“露布”之奏,与其说是向皇帝、不如说是向狄青分析阐明其中的利害,并举出例子来说明问题:即“唐之朱温,本非反者,仓卒之际,为军士所迫”而称帝,可见“小小陷于大恶,未必皆出于本心所为”。“深恐因此陷青以祸而为国家生事。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的话说得太简略,倒不如用官伟勋先生在另一篇文章里对这类问题说得清楚。他说:“有的虽然本无反意,但架不住手下亲信有欲富贵者反复挑动,像韩信的部下蒯通、张敖之、相贯高那样,而一些大人物的身边,又总难免有那么一些渴望自己的主子飞龙上天,以便飞黄腾达的人物。”(见《“弓藏狗烹”探源》,载《炎黄春秋》1999年第4期。)看来,在对这个“未萌”问题的认识和阐述上,官先生与欧阳修所见略同,说得比欧阳修更直白,更通透。当属客观情理之言,而绝无诬陷之意。故,为国为君为狄青计,欧阳修的奏议都是应该肯定的。所以,明人茅坤也在他的《论狄青札子》里,称赞欧阳修“言人所难言,见人所不见,只缘宋承五代之后,欧公不得不为过虑,然亦回护狄公,狄公亦所甘心”。

4、实际上,从秦汉到明清,天下一统之后,功臣遭忌的现象代代有。“一类像萧何、曹参、陈平;另一类像彭越、黥布、韩信。后几位都被刘邦杀了,前几位虽未被杀,但也很危险,萧何几次被疑忌,全因他及时听取门客的主意,‘悉以家财佐军’、‘贱贳贷以自污’,故意干了些在老百姓看来是自毁名节的事,上乃悦――才使得刘邦感到高兴,不再担心萧何‘收买人心’,才消除杀萧之意”(见官伟勋《“弓藏狗烹”探源》)。

然之于狄青来说,欧阳修便是拯救保全萧何的那位“门客”。所以,他在奏章之中,反复三次“乞”,“且罢青枢务,任与一州”。为了促使狄青早一点离开是非之地,欧阳修又替皇上找了两个“下台阶”的理由:一个是朝廷上调动人员是正常的,即“二府均劳逸而出入,亦是常事。”另一个可以利用这次调动来“考验”狄青,即“若青之忠孝出处如一,事权既去,流议渐消,则其诚节可明,可以永保终始”。

当京师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时,狄青一家避水徙迁大相国寺。有人看见他穿着意义非凡的黄袄,起居行止于大殿之上;有人说,狄青图谶有帝王之分;又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上生角;还有人看到,狄府夜晚奇光冲天,而这种光亮,恰与取唐而建后梁的梁太祖朱温称帝前的景象惊人相似……种种讹言四起,引起朝野哗然,更增加了皇帝疑惧。是此时,宋仁宗体弱久病,旧疾骤发,由于久无生育,未立储贰(太子),朝中局面不免暗藏浮动危机。如刘敞言“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疑者”,即立储和狄青的问题成为焦点。而一旦仁宗身体康复,立储既定,“大忧者去矣,而大疑者当存”,把狄青视为朝廷最大的威胁。

有吕景初(御史中丞)奏疏言:“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青)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此机会之际,间不可发”,“数谐中书白执政,请出青”。又曰:“青虽忠,如众心何?盖小人无识,则或以致变”。

有刘敞(直集贤院)先在京城就反映:“狄青起行伍为枢密使,每出入,小民辄聚观,至相与推涌其拳勇,至壅马足不得行。帝不豫,人心动摇,青益不自安。”接下来,刘敞除任杭州时,又“敞辞赴都”,为帝曰:“陛下幸爱青,不如出之,以全其终。”帝颔之,使出谕中书,青应去位。

再有执政文彦搏、富弼。由于上述社会传言和大臣吕景初、刘敞等不断的强烈反映,“都下喧然”,“帝自正月不豫”(欧劾青奏折时在七月),连二位执政也“闻知时惧”,请求赶快“以熟状出青陈州”。

朝廷危机,社会舆论,大臣谏议,皇帝疑惧,种种严峻问题摆在面前。值此情急势危之下,进退维谷之际,权衡利弊:狄青“进”无可进之地,“留”必危及身家性命,唯有“退”是一条生路。固可言:促其“退”者,是“保青”;纵其“留”者,是“害青”。洞若观火,极为分明。

人民的爱戴,从侧面加剧了狄青的死亡,奸佞小人更是推波助澜。但这都是外因,狄青还是跳不出时代的背景,成为封建皇权社会的牺牲品。

史称,狄青“公之不欺其君、不诬其先、不遗其兄、不骄其士,温恭卑牧,蔼蔼乎春风冬曦”。在北宋那个对外妥协,对内抑武,积贫积弱的朝代里,狄青的军事与政治才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他那卓越的功勋、高尚的品德、悲惨的结局,不仅成为了世人永恒的话题,也赢得了普天下百姓及正直文人的尊崇。

对于武将来说,战死沙场是最好的选择,而狄青偏偏没能如愿,却是在王朝最高统治者无休止的猜忌与诋毁中郁郁而终,留给世人无限的感慨与痛惜!

§§§第五节 天子亲征,澶渊会盟(上)

今天的人们在阅读杨家将的悲壮故事时,不会忘记一个角色,他就是宰相寇准,一个地道的忠臣形象。而他的出现,是北宋前中期的一大亮点;尽管他最终也没能改变北宋王朝军事上积弱的局面。论及这位宰相,要从宋真宗即位说起。

经历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之后,北宋统治者采取了“守内需外”的军事策略,使得北宋王朝在对辽的战事上处于被动地位。辽朝不断兴兵来犯,攻占了一些州县,但这个时期,两宋双方互有胜负,辽国在军事上并没有占绝对优势。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赵光义因高粱河之战箭伤复发驾崩,皇太子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

宋真宗为延续宋辽边境的相对安宁,对辽国采取和好态度。而辽朝统治者却继续大兵压境。咸平二年(999),辽国派重兵进犯北宋边境。宋真宗在忻州刺史柳开的策动下,决定御驾亲征,当年年底,北宋军队抵达大名(今河北大名)。

当时辽军也是御驾亲征,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辽军,占领大量的宋朝州县。当辽军攻打北宋名将杨延昭(即民间口口传颂的杨六郎)所镇守的遂城(今河北徐水)时,遭到了杨延昭的顽强抵抗,迟迟未能攻破城池,被迫放弃进攻。辽军于第二年撤退。虽然这次辽军的撤退与宋真宗无关,但在群臣的奉承下,宋真宗将这次胜利归在自己的名下,并作《喜捷诗》命群臣唱和。

景德元年(1004),宋代名相李沆故去。宋真宗立即提拔自己的潜邸旧臣─—毕士安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职。而这位旧臣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旧臣得宠而忘形,当宋真宗询问他谁可以与之共居相位时,毕士安举荐了寇准。他称赞寇准:“秉资忠义,善断大事,己所不如。”

寇准早在太宗朝已经入仕,凭借其才干资历,入阁拜相本无可厚非。但宋真宗担心寇准性格耿直,难与同僚共处,故而并没有启用寇准。当真宗询问毕士安寇准的缺点时,毕士安认为,寇准能够做到忘身殉国,秉道疾邪,现在契丹人不断骚扰南下,正应该任用寇准这样的大臣。宋真宗这才采纳了毕士安的建议,启用寇准为集贤殿大学士,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列毕士安之后。

同类推荐
  • 后宫妖魅史:楚王秘传

    后宫妖魅史:楚王秘传

    从领地不过五十的南蛮小国,到疆域五千,带甲百万的超级霸王;从雄踞江汉的历史之巅到淮南梦断的灭国之痛;从问鼎中原的万丈豪气,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嘶声呐喊;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鸟之神话,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殍”的内宫秘史……以楚王宫内生活为主线,以灿烂的长江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列国的相互争斗为舞台,将一部活生生的楚国兴衰史、楚王功过史、忠臣英雄史、奸佞小人史、后宫妖魅史,生动地展现面前……动人心魄,令人神驰。
  • 三国之纵横天下

    三国之纵横天下

    一个普通的现代人因为一次意外回到了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末年,从此走上了与三国的牛人们争霸的道路。收名将,揽贤才,结识三国美人,陈锋利用现代知识打造出一支铁血锐兵纵横天下!轻度yy有益健康,敬请关注《三国之纵横天下》。
  • 掌上帝国之南朝烟雨

    掌上帝国之南朝烟雨

    南北朝时期应该从北魏和刘宋的南北对峙开始说起。实际上当刘裕刚死的时候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开始,因为北魏还没有统一北方,南北对峙并没有形成!乱世之时,唯有抢占先机,才有活下去的机会。
  • 奸佞当国

    奸佞当国

    来到这个世界,本以为文可吟诗作赋、雅士风流武能仗剑江湖、快意人生我所愿者,只不过是痴人说笑唯有手染血腥,脚踏尸骨,一路高歌前行挡我路者,杀无赦
  • 革命路

    革命路

    大家好,有什么不对多包涵。本书讲述了清朝时期以经走向灭绝的道路。可是林家五代有的想复兴河山,有的想解放人民可是也有为人民大义灭亲,可上战父子兵却死于自己手上......
热门推荐
  • 灭天儒尊

    灭天儒尊

    上古时期遗留在各门派的几大神器,乃是各门派先祖陨落时用自己的灵魂所创,据说拼在一起可以打开另一世界之门,可在各门派的争夺中,一神器惨遭损坏,其灵魂竟到一个未出生的婴儿身上......这婴儿注定不平凡!(四十二章以后就是2000+字,大家前面可以了解下,毕竟前面写得不好,但现在已无心再改。)群号528121037欢迎大家加群!
  • 红颜妖娆一世

    红颜妖娆一世

    前世的她淡漠。上天再给她一次重生的机会,她发誓将活得逍遥自在,不求名留青史,只求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生!可是,男神太多,究竟谁才是她一生的救赎,一生的良人呢?(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王俊凯之哥哥,好久不见

    王俊凯之哥哥,好久不见

    /我要你像我爱你一样爱我,一直到我死/--------林夕/我可以/---王俊凯五岁的年龄差,让他分分钟想逃没有无可奈何的绝望之恋,只有奋起直追的归国软妹反扑“冷面哥哥”才是林夕最的也是最难过的事
  • 人尸奇缘:这个尸夫不太萌

    人尸奇缘:这个尸夫不太萌

    初见,他在棺内,她在棺外……简介无能,敬请观看。
  • 南薰风札

    南薰风札

    上古有帝尧者放勋,仁若天而知及神也。其令羲叔居南交,羲仲居郁夷,和仲居西土,和叔居北幽。彼时天下四分诸侯。帝尧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致使万物皆兴,百姓昭明。而后又七十年,帝尧老矣。遂令虞舜重华摄行天子之政。其年间盛繁荣景未歇,民众靖康。太平年间帝虞华作《南风》之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 巅峰之我们来自十班

    巅峰之我们来自十班

    那是永远的纪念,十班!初中是我们最难忘的时光,我们走过了风风雨雨,一同三年,我们曾吵过,闹过,笑过,哭过,如今我们还有不久就要分开,青春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我们的心依旧紧连,我们用我们的年华书写下了这段时光,珍藏在记忆的深处,不会忘却,那是我们的年少轻狂,我们以年少书韶华,用时光记流年,我们不会忘记彼此,我们要让世界都知道,我们来自十班!这是时光的痕迹——致永远的十班
  • 豪门隐爱:再见私密娇妻

    豪门隐爱:再见私密娇妻

    她默默深爱他十年。十八岁那年,她鼓起勇气表白,却得知他将要订婚。她佯装醉酒吐爱意,隔天他答应母亲为她择偶。为‘感谢’他替自己选了个好未婚夫,她当着他的面对手机另一头的人说:“安排订婚,越快越好,我要全市的人都知道我是你未婚妻。”她心伤未愈,他迫不及待牵着未婚妻向所有人公布婚期。手术室外,望着痛苦与悔恨交织的他,她咬牙切齿说:“要用我的血救你未婚妻,可以,但这笔账我会算在你身上!”顶楼的风很冷,却不及你转身离去的决绝背影。五年后,她手挽未婚夫,牵着女儿出现在他面前。脸上洋溢的幸福令所有人嫉妒,包括他。
  • 作为女配的自觉

    作为女配的自觉

    别人穿越都是女主角的命,为什么她就是女配!穿越任务:帮助男主角各种开金手指顺便当充当男主角和小白莲女主角的炮灰!这也就算了!为什么男主角你不按照剧情走!说好的和女主角恩恩爱爱走天涯呢!你一直跟着女配到底是为什么!
  • 魔王的傻魔妃

    魔王的傻魔妃

    她前世无尽荣耀但是曾经亲手杀了自己的妹妹,这是她一生的结,最终因结而死,她,蓝家嫡女四小姐,无幻力无精神力无战力的三无小姐,她因她的到来,一生荣耀!场景一:“你个蹄子,还敢跟我抢男人,看我不抽死你!”蓝思雨一脸恐慌的向后退左手在身后摸起一块石头看似不经意的一扔却砸到了女子的脸上顿时鲜血直流,蓝思雨心笑到,想抽我,你先毁容吧!场景二:"思雨,我是真心爱你的,跟我走吧,"蓝思雨歪着脑袋,你有无锡幻力高吗?你有小杨子战力高吗?你有迁徙要美吗?你有......"男子泪盾
  • 不变的意志

    不变的意志

    此小说是为了纪念我党诞辰89周年所写,深刻阐明我们现在党员在那个年代也会向我们先烈一样的誓死保护我党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