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3页。
“代庖”是“越俎代庖”的缩写,出自《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相传古代有个许由,他很贤能,尧帝想把天下让给他,他拒绝说:“你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我来代替呢?”接着他打比喻说了上面一句话,意思是说厨师虽然不去管厨房里的事情,但掌管祭祀的人,决不会超越他所管的祭祀用具的范围而去代替厨师的工作。许由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自己不去代替尧帝治理天下,坚持拒绝接受尧帝的禅让。这一比喻,一直被后人作为“代庖”或“越俎代庖”来使用,用来比喻那种超出自己职责范围,去做别人工作的行为。
“引而不发,跃如也”,出自《孟子·尽心上》。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他:道是很高很美的,可是却像登天那样难以达到,为什么不把它变成经过努力可以攀求到的呢?孟子回答说: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工人笨拙就改变或废弃审定曲直的标准,后羿也不会因为射手拙劣而变更拉弓和瞄准的技术标准。接着他指出:“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人,他只张满弓,不射出去,却摆出跃跃欲试的样子,只待学习的人把射箭的要领灵活体会在自己的实践中。他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学习的人,让凡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都能够努力跟得上。这段话表明了孟子的这样一个观点:一切事物都有它的法则或标准。只要教育者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引导,学习者是能从实践中努力达到的。如果人为地降低标准,就会脱离实际。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提出,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随着农民运动的开展,所有一切封建的宗法的思想和制度都在动摇。但是现在的时期,农民的精力集中于破坏地主的政治权力这一点。毛泽东指出,在地主的政治权力破坏完了的地方,农民对家族神道男女关系这三点便开始进攻了。但是这种进攻,现在到底还在“开始”,要完全推翻这三项,还要待农民的经济斗争全部胜利之后。因此,目前我们对农民应该领导他们极力做政治斗争,期于彻底推翻地主权力。并随即开始经济斗争,期于根本解决贫农的土地及其他经济问题。至于家族主义、迷信观念和不正确的男女关系之破坏,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若用过大的力量生硬地勉强地从事这些东西的破坏,那就必被土豪劣绅借为口实,来破坏农民运动。
毛泽东接着举例说,最近一些地方发生了地主利用了农民反对打菩萨的事,这就说明在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没有取得胜利之前,勉强地从事这种对于家庭主义、迷信观念和不正确的男女关系之破坏,是不适宜的。他指出:“菩萨是农民立起来的,到了一定时期农民会用他们自己的双手丢开这些菩萨,无须旁人过早地代庖丢菩萨。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这里,毛泽东使用了两条古语,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在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斗争过程中,要注意斗争的步骤和策略,在目前,要着重于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胜利。另一方面,毛泽东所说的不能“代庖”与“引而不发,跃如也”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提出的原则。无疑,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党应该立于绝对的领导地位。而如何领导,也就是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和群众觉悟的程度来引导和推动革命的前进,则是反映党的水平和领导策略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实事求是地认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和群众觉悟的水平,总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而作为领导者,应当善于把握时机,在适当的时机采取相应的行动,来推动革命的发展。而不应不顾客观实际,不顾群众的觉悟程度,急功近利,越俎代庖,这样只能给革命带来更大的损失。也就是说:“菩萨要农民自己去丢,烈女祠、节孝坊要农民自己去摧毁,别人代庖是不对的。”当然,不越俎代庖并不等于观望和消极等待,而应该是“引而不发,跃如也”,也就是循循善诱地教育和启发群众,使他们提高自己的觉悟,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自觉地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毛泽东在这里通过引用古语而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艺术,经过中国革命的洗礼,不断丰富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党的群众路线。正是在这条群众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