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毛泽东诗词集》,第14页。
《国语·周语下》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不听臣子劝告,劳民伤财,铸造大钟。钟铸成后,有乐官向周景王报告说声音和谐,而另一乐官却说:“上作器,民各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意思是:大王铸造乐器,如果能使人民都感到快乐,那么这件事就很祥和。可现在因为铸造了这口钟,使得国家财力匮乏,人民劳顿,没有不因此而怨恨的,我就不知道这件事祥和在哪里了。并且人民所喜好的事,很少有不成功的,而人民所厌恶的事,很少有不被废弃的。因此民谚说:民众团结在一起,比城墙还要坚固;民众议论一件事情,即便是金属也能被熔化。“众志成城”即由“众心成城”演化而来,意思是万众一心,就坚不可摧。
1928年7、8月间,由于当时中共湖南省委的错误指导,红四军第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离开井冈山到达湘南,在攻打郴州时先胜后败,致使原来有相当战斗力的第二十九团因失败而溃散。而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趁机向井冈山边界各县城和平原地区发动第一次“会剿”,使边界遭受严重摧残,刚刚进入生气勃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遭受了一次惨痛的失败,史称“八月失败”。8月中旬,毛泽东决定以红四军第三十一团部分部队留守井冈山,自己率领一部分部队到湘南迎回兵败的第二十八团。8月底,在红军主力尚未重返井冈山的形势下,湘赣两省之敌又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30日上午,湘敌第八军第一师在赣敌一部的策应下,向我井冈山上之黄洋界阵地发起猛攻。留守井冈山的红三十一团第一营凭黄洋界天险奋力抵抗国民党军队四个团的猛烈进攻,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下午,正当敌人重新组织进攻时,我军用仅有的一门迫击炮,打中敌军在源头集结的部队。敌军指挥官以为红四军主力已回井冈山,立刻命令部队撤退,当夜撤回酃县。毛泽东获悉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诗兴骤起,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并未亲自参加指挥战斗的毛泽东,将一个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描写得这般活灵活现,这固然是他作为一个诗人所具有的非凡想象力使然,更重要的是,亲自领导红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坚信根据地的军民有着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抗敌的信念和斗志,这是任何敌人也摧毁不了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