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毛泽东诗词集》,第74页。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代李贺诗《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成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意思是:“残花败柳给即将作远客的金铜仙人送别,就在那从长安走向洛阳的大道;天要是有感情的话,也会因悲伤而容颜苍老。在凄凉的月色中,铜人手托铜盘寂寞孤行;长安城越离越远,渭水的涛声也越来越小。”
“沧桑”一典,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远叹曰:‘圣人皆言海中将自复扬尘也。’”意思是:麻姑仙女自说到:“接任侍者以来,已经见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刚才看到蓬莱仙山,海水又浅于以往,差不多已低落下一半了。大海岂不又要为大土山吗?”王远听后叹道:“圣人都说,海中将又要扬起尘土啦!”“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简称,即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的意思,喻指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
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大决战,三大战役历时141天,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54万多人,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两方的实力对比和全国解放的战略形势。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善于玩弄花招的蒋介石于1949年1月宣布“主动下野”,将桂系首领李宗仁推到前台任代总统,自己则躲在老家奉化操纵假和谈阴谋,以迷惑世人,争取喘息时间以便重新集结力量,卷土重来。4月1日,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和平团到达北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之进行了诚恳的谈判,最后双方达成八项协议。但至4月20号签字日期,受蒋介石操纵南京政府复电,断然描绘接受双方代表团达成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蒋介石假和平真独裁的真实面目昭然天下。
21日,作为毛泽东和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根据命令,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以破竹之势突破长江防线。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南京城的解放,标志着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已经垮台,决战胜负已见分晓,标志着时代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般巨变。
当时住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得知这一重大喜讯后,心情异常振奋,构思、创作了下面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系引用前人诗句,这里毛泽东为之赋予了崭新的含义:苍天若有情,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有感情的人更是怎堪容忍呢?言外之意是:深受蒋家王朝压迫而倍感痛苦的广大人民,是迫切要求彻底推翻蒋介石统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完成中国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这不但符合广大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而且是“人间正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