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11800000124

第124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96页。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语,出自《老子·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意思是说: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用死去威吓他们?倘若老百姓果真怕死,把敢于捣乱的人捉起来杀掉,谁还敢再捣乱?

美国政府关于对华政策的《白皮书》,是一部全面为美国对华政策辩护的文件,它大大美化了美国的意图和政策,宣传美国对中国的传统“友谊”,完全不承认100年来中美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和美国在华所享受的特权。关于国共两党的历史关系,《白皮书》也完全从美国的观点出发进行了片面的解释。出于说明国民党的垮台非美国援助不力之过的目的,这份文件对美国如何不遗余力地援蒋作了比较坦率和充分的叙述,从而也暴露了它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是如何地肆无忌惮。在《白皮书》的“附信”中,艾奇逊对于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作了严重的歪曲,把刚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进行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使长期受外来压迫的几亿中国人民感到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的中国共产党诬蔑为“为一个帝国主义效劳的政党,已经舍弃了他们的遗产”,把当时一片欢腾的解放区说成处于“悲惨局面”。“附信”还以帝国主义特有的傲慢态度公然表示,美国之所以没有大规模直接出兵干涉中国革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封信最后公然声称,美国将鼓励“中国民主个人主义再显身手”,以推翻被称为“外来羁绊”的新中国政权。因此,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白皮书》及艾奇逊附信的发表,不但是美国承认大力支持镇压中国革命的自供状,而且等于进一步公开宣称,继续与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为敌,不断地进行捣乱,是美国的既定政策。

这一时期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走向,也是表明美国政府对华态度的一个注脚。1949年3月,杜鲁门政府在批准对华总的政策的同时,还批准了一项“对华贸易政策”。“对华贸易政策”的大前提是为总的政策目标服务,即:“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认为目前形势不允许美国采取积极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在对华经济关系的领域内,美国才拥有对付中国共产党的前效武器”。到下半年,美国有的驻华外交官建议采取严厉的经济措施以报复中国关闭美国新闻处,以及拒绝给原美国使馆人员以外交人员待遇等,认为美国如果无所表示就是示弱,证明自己是“纸老虎”。杜鲁门也认为中国大陆形势已变,中共新苏倾向已明显,有必要对它执行更严厉的经济政策,希望“尽一切可能让共产党在经济上日子不好过”,因此指示国务院重新考虑3月份的决策。

美国政府的这种敌视和威胁态度,自然是吓不倒战无不胜的中国共产党和英勇的中国人民的。就像毛泽东在文章中宣布的那样:“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接着他援引《老子》中的一句话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毛泽东指出,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在过去的3年内,蒋介石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内战,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3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毛泽东自信地宣布:“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这不仅是对美国反华势力及其政策的无情鞭挞,也是对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大力张扬。“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毛泽东引用的这句经典名句,在这里成为即将获得独立自主的中国人民藐视一切反动派,藐视一切困难的豪迈宣言。

同类推荐
  • 爱落一地

    爱落一地

    父亲是我心中的伟人,他的为人做事,被乡亲们四处传颂,“爱落一地”是他留给人间的杰作,我深感自己的为人做事,远比不上父亲,但我也敢大声叫喊:“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活着见过人,死了见过鬼。”我的人生既简单如“一”,也渺小如“一”,然而我的这个“一”呀!举上为天,铺下为地,竖起如柱。
  • 读者精品——情感真谛

    读者精品——情感真谛

    人真正生命的诞生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 坚韧的叙事

    坚韧的叙事

    本书系作者近年发表的关于新世纪文学研究的系列论文。新世纪文学处在一个充满悖论的文化背景上,作者在较为宽广的历史视野下,揭示了新世纪文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也进一步接近了这个时代文学的真相。
  • 解放的日子

    解放的日子

    作者以不同叙述视角的转换和没有修饰的朴素语言,回溯着沂河边苗家庄的革命岁月,沸腾斗争。抗击土匪的奇胜与老爷爷的死去、村庄的衰落,沂南民众抗日与爷爷的离家从戎。革命时代与父亲的少年时光同刚到来,从儿童团长的翻身解放和文化运动中成长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照耀下的解放区孩子诗人,在解放的第一个春天里去北京见到毛主席,离家工作,南下上海。小脚的老奶奶、奶奶,年幼的姑姑,她们智慧而坚韧,对生命充满渴望激情,如同千万个同样的沂蒙家庭,她们坚强地撑着没有男人的家庭,经受多少不堪回首的饥饿、寂寞、恐惧,留下对我们这些后辈无尽的深深疼爱、期待。滚滚历史变迁,多少真正英烈走过。
  • 周克芹散文随笔

    周克芹散文随笔

    文学总是要经过人民大众和时间长河的双重检验的,一时的喧嚣和风光证明不了真正的价值,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深信,经过十年百年,再回头看,二十世纪的尘埃落定,喧嚣散尽,许多现今风光一时之辈,都将伴着他们的腐花败草随风而去,消踪失影,而周克芹,这棵峥嵘大树仍将屹立在历史的荒原上。
热门推荐
  • 毛泽东和“三国”

    毛泽东和“三国”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爱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他说:"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毛泽东1906年接触了《三国演义》,1912年在湖南一师期间,接触了《三国志》。从有记载文字佐证,他至少读了70年的《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伴随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
  • sacred

    sacred

    千色凝转,为的只是你我相识。其实,就这样也挺好的。
  • 泰瑞亚大陆回忆录

    泰瑞亚大陆回忆录

    多年以后,一个游侠回忆起曾经在泰瑞亚大陆上的种种。悲伤的……难过的……痛苦的……高兴的……一切切的往事如同昨天的记忆浮现在眼前一起来领略史诗般的剧情吧。
  • 千年绝杀令

    千年绝杀令

    悦湘湘,时空警署小小实习刑警。为什么第一个任务就要去寻找世界A级通缉犯?背上有个蟠蛇月牙纹?那不是见人就要扒衣服?各位美男我不是有意要看你们的!这只是工作,不要让我负责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王旭高临证医案

    王旭高临证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炫女人

    炫女人

    高三教师白云飞,面对高考到计时,丈夫夏细旃却闹出小三事件。
  • 琉璃碎朱雀生

    琉璃碎朱雀生

    三年的修真却没有修出一点灵力,难道她真的是个废柴吗?不,她不是。她是即将浴火重生的朱雀,当她再次觉醒,她要叫世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强者!
  • 枫树林中的回忆

    枫树林中的回忆

    请自行探索。。。。。。。。。。。。。。。。。。
  • 重生之冒牌仙贵

    重生之冒牌仙贵

    自混沌降临,天界崩塌,仙神陨落,下界圣龙大陆,人,魔,妖三分天下,人类三帝国,通天魔族三十六王国七十二领,妖族大联盟,争乱不休。落魄的纹身师罗云末日之夜被漫天雷电劈中,灵魂穿越,附身在汉帝国十大学院之水镜学院的仙魔族少年身上,正所谓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下界的仙民象根草,虽有仙神血脉,却修炼艰难,难有寸进,成了当之无愧的废柴。但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好歹也是仙家后裔,种种机缘之下,罗云成功冒充魔族贵族,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冒牌贵族也是贵族,照样横行霸道街上走,金银美女怀里搂,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且看冒牌仙贵如何搅动天下,纵横大陆,重建天界!
  • 我遇到过的那些女孩儿2

    我遇到过的那些女孩儿2

    我遇到过的那些女孩儿第一部匆匆结束,第二部从今天开始更新了,希望大家继续支持,中间的故事大部分是作者亲身经历也有一部分是根据网友的经历去写的,突出的就是真实二字。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的可以在留言区留言,我会一一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