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华最大敌人为日本帝国主义,凡属食毛践土之伦,炎黄华胄之族,均应一致奋起,团结为国。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1936年3月1日),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第383页。
时至今日,全国即将陷于沦亡惨境,凡属食毛践土之伦,实舍救国无急务,舍抗日无工作。
《给高桂滋的信》(1936年夏),《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第,413页。
《左传·昭公七年》载:春秋之时,楚国的无宇为抓捕其逃亡到楚王章华宫的守门人,被楚的官员逮住,去见楚王。无宇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何非君臣?”意思是说边境之内,哪里不是国君的土地?吃着土地生长的植物,哪个不是国君的臣子?毛,指土地生长的植物。后以“食毛践土”来指食、住都是君王所赐,即表示臣下对君王感恩戴德之词。毛泽东在这两篇文章中所用“食毛践土”一典,则取其更原本的含义,用以指称生长在同一片国土上的中华儿女。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克服了党中央在长征前一时期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确定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在会议的发言中提出,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入侵华北,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关头,不仅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民族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应当联合他们抗日。他还驳斥了博古“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论调,指出联合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是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立场来分析中国问题的,“难道这样做,就是对祖宗不忠?对祖宗不孝吗?”可以说,在外敌当前的形势下,毛泽东首先具有一种关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使命感,这是他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心理前提,也是他使用“食毛践土”这一典故的语境所在。
瓦窑堡会议之后,红军主力开始东征山西,以打通抗日前进道路。1936年2月,红军成功强渡黄河,进入山西。为了扩大红军东征的政治影响,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和有关政策,毛泽东和彭德怀于3月1日联名发布《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号召一切爱国志士与红军联合一致抗日。布告说:“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不分出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共同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本军主张停止一切内战,红军、白军联合起来,一致对日,凡属爱国军人,不论积极地与本军联合抗日,或消极地不反对本军及爱国人民抗日者,本军均愿与之进行协商、协定或谅解。”布告站在民族战争的立场上发出号召:“我中华最大敌人为日本帝国主义,凡属食毛践土之伦,炎黄华胄之族,均应一致奋起,团结为国。”
红军进入山西后,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恐慌。为了阻拦红军东进,蒋介石调遣十个师开进山西,阎锡山也改变了原来拒绝国民党中央军进入山西的态度。这使得国共双方在山西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大的改变。鉴于这种严重状况,红军于5月西渡黄河,返回陕北休整。回师陕北后,毛泽东、朱德再次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但蒋介石仍然拒不接受,反而继续加紧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当时陕北有高桂滋的国民党第八十四师和井岳秀的国民党第八十六师两个师的兵力,蒋介石又调集汤恩伯两个师、阎锡山晋绥军的一个师又一个旅准备渡河入陕,企图采取堡垒政策,向根据地腹部步步进逼。在这种局面下,中共中央一面采取积极抵御的军事策略,一面继续努力主张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国民党军队展开政治攻势。1936年夏,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联名致信高桂滋,对他赞同中共关于组建国防政府、抗日联军的态度表示赞赏。信中说:“时至今日,全国即将陷于沦亡惨境,凡属食毛践土之伦,实舍救国无急务,舍抗日无工作。”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调动全体爱国者的民族情感,以抗击共同的敌人,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所以深得人心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毛泽东在领导建立统一战线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