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国既丧亡,身于何有?建义旗于国中,申天讨于禹域。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以一当十,是我精神,以十当一,是我实力。
《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1936年3月1日),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第383页。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一语,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无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这段历史是说,春秋时,晋国曾多次发生饥荒,秦国都,送去粟米救助。僖公十四年冬,秦国发生饥荒,派使都到晋乞购粮食,晋人不予。晋大夫庆郑就此议论说:背弃恩惠,是无亲;幸灾乐祸,是无仁;贪爱财货,是不祥;使邻国恼怒,是不义。这些德行都失去了,用什么来守卫国家呢?晋大夫虢射说:皮不存在了,毛将附着在哪里呢?这是说晋国先前曾经许诺给秦国一些国土,但并未实现,已结下了深怨。更何必在乎拒绝籴粮给晋呢?这里用“皮”来比喻重要的事情,用“毛”来比喻次要的事情。后用“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来转喻事物失其根本,处于无所着落的境地。
“天讨”一语,出自《尚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本意是以五等之刑,惩戒有罪之人。后将出兵征讨称为“天讨”。如《后汉书·光武纪》:“神旌乃顾,递行天讨。”
“禹域”:相传大禹治水,足迹踏遍中国,并首先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故后世相沿称中国为禹域。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大大,加快了他们企图独占中国、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步伐。这一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达成《何梅协定》等,把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片土地拱手让给日本。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发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将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和北平、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脱离中国政府管辖,由它直接控制。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剧上升。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确定要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随后,为扩大抗日力量及主力红军,中央确定以发展求巩固的方针,决定主力红军东征山西,开通抗日前进的道路。1936年2月,红军主力从陕西省绥德县沟口、清涧县河口等地强渡黄河,一举突破阎锡山晋绥军的防线,进入山西。3月1日,毛泽东、彭德怀分别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总政治委员、总司令的名义联名发布《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以扩大红军东征的政治影响,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布告以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开篇,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横行华北,无人制止。蒋介石、阎锡山、宋哲元,奴颜婢膝,媚外成性。全国丧亡,迫在眼前。”号召“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不分出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共同进行民族革命之伟大事业。”并指出,红军东征的目的是为了抗日,红军保护爱国运动,保护革命人民,保护工农利益,保护知识分子,保护工商业。布告强调,我中华最大敌人为日本帝国主义,就是说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已是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一旦亡国亡种,别的还有什么可谈的呢?因此,要树立民族革命之义旗,建立联合抗日的武装力量,打倒日本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建立一个自由平等与领土完整的新中国。这就是“建义旗于国中,申天讨于禹域”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