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急务似无急于停止内战。诚得先生登高一呼,众山齐应,今日停战,明日红军与西北“剿共”各军立可开进于绥远战场。否则,长城淞沪诸役前车可鉴,日蹙国百里,虽噬脐而无及矣!
《给冯玉祥的信》(1936年12月5日),《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第466页。
“日蹙(cu)国百里”语出《诗·大雅·召旻(min)》:“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蹙:减缩。日蹙国百里,形容国土丧失之速。
“噬脐而无及”语出《左传·庄公六年》:“亡邓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齐通脐。噬脐,自己吞噬自己的腹脐,比喻不可及。后用来指后悔已晚的意思。如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虽得免死,莫不破家,然后噬脐,亦复何及!”
为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决定改变“抗日反蒋”的口号为“逼蒋抗日”的策略。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决策性的政治会议,会议决定发表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它再一次向国民党大声疾呼:“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保卫及恢复中国的领土主权,拯救全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它还明确提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建议。为了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缔结,毛泽东在指导中共中央代表同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谈判的同时,还直接致信给南京政府的军政要员,国统区的民主爱国领袖,各地方实力派人士以及各地各派政治势力代表,向他们宣传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争取他们对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的理解和支持。
毛泽东在信中向冯玉祥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愿与一切爱国力量团结御侮的愿望,他说:“在亡国惨祸面前,不分党派信仰将同遭浩劫,因此合作救亡是天经地义。”但在大敌当前之时,蒋介石犹孤行己意,对日无抗战决心,对内则动员300个团大举“剿共”。因此“目前急务似无急于停止内战”。毛泽东诚恳地希望冯玉祥能够“登高一呼,众山齐应”,以他抗日爱国的热忱和他本人的威望,促成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结果。毛泽东在信中还表示,如果内战不停,势必给日本侵略者造成可乘之机,蒋介石的片面抗战路线也必然要失败,中国必将陷入国土沦丧、亡国亡种的危机之中。为了强调这个道理,毛泽东提醒冯玉祥:“长城淞沪诸役前车可鉴,日蹙国百里,虽噬脐而无及矣!”
这句话一连引用了三句古语,用以强调在“九一八”到“卢沟桥事变”期间,由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等战役,虽然军队顽强作战,但由于执行蒋介石的片面抗战政策,导致最后失败,随之而来的是大片国土沦丧的可悲结局。
淞沪抗战指1932年1月28日起,由驻守上海的中国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楷、军长蒋光鼐等率部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淞沪抗战期间,冯玉祥曾称赞第十九路军将士“实抗日之先锋队也!”他多次向蒋介石、汪精卫陈述支援第十九路军的意见,并联合主张抗日的国民党上层人士提出“请政府用兵案”,与李济深等为淞沪抗战问题致电国民党留沪中央执行委员,“请以最大之决心,共谋长期之抵抗”。他极力向各方呼吁,希望在军事、财力及道义上予以大力支援,以保证淞沪抗战能够坚持下去,由此而打开中国抗战的新局面。淞沪战役持续了一个多月,3月2日,中国守军全线撤退,上海被日本军队进占。淞沪战事结束后,南京国民党政府与日本侵略者寻求妥协。5月5日,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按协定规定,中国军队实际再无权进入苏州——昆山——上海一线以外。淞沪抗战,最终以中国政府的妥协让步而告终。
日本武力侵占东三省后不久,又把触角伸向热河、察哈尔和长城一带。1933年3月,日军以8万兵力及数万伪军进犯长城各隘口。驻守在长城沿线的古北口、喜峰口等地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王以哲部第一0七师等中国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给狂傲骄妄的日军以极大的打击,并一度与敌军形成对峙局面。但终因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长城抗战以5月31日中日签订《塘沽协定》而告失败。《塘沽协定》把包括热河在内的整个东北四省都出卖给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把冀东、平北地区划为所谓缓冲区,主权已经丧失了大半。
在《塘沽协定》签订之前的1933年5月,冯玉祥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举起抗日的旗帜,在张家口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盟军成立后,组织了收复当时的察哈尔省东部的战役,先后收复四座县城,成为“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之举。但冯玉祥的这一义举却遭到蒋介石集团的攻击与破坏。8月,冯玉祥被迫离开张家口返回山东泰山。不久,同盟军也在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夹击下瓦解。1936年,冯玉祥出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因此,毛泽东在给冯玉祥的信中特别强调,即使有在淞沪抗战、长城抗战等战役中英勇作战的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以“日蹙国千里”的结局而告失败。这是蒋介石实行片面抗战策略,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结果。只有立即停止内战,使中国工农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并肩作战,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惟一出路。否则,只能使日本侵略者坐受渔人之利。到那个时候,同为华夏子孙的中国人,都将“噬脐而无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