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的意见是不对的,我们早已批驳了这种意见了;他们说:只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就得了,具体地说,只要照着反动的中国政府或反动的中国军事学校出版的那些军事条令去做就得了。他们不知道:这些条令仅仅是一般战争的规律,并且全是抄了外国的,如果我们一模一样地照抄来用,丝毫也不变更其形式和内容,就一定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71—172页。
“削足适履”语出《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这段话的意思是:父子骨肉本来是相亲相爱的,而由于谗佞小人的挑拨离间,致使他们相互伤害。为谗佞小人而伤害了亲生骨肉,这就好像为了穿上鞋子而削伤自己的脚,为了戴上帽子而削伤自己的头一样。后来“削足适履”则引申为比喻拘泥成例,生搬硬套,不知变通,或比喻不应当的迁就或勉强凑合的行为。
毛泽东这里引用“削足适履”这一成语,用于批评党内外“左”倾教条主义者在军事上所表现出来的错误观点,特别是批判他们在研究战争规律时,不按照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情况去研究,只知道机械地搬用一般的或者是外国的东西。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为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他当时还曾以这部著作在陕北红军大学作过讲演。毛泽东后来曾说,这部著作只完成了前5章,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西安事变的发生而没有功夫再写。文章是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是表示一个路线反对另一个路线的意见的结晶。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新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领导人,坚持了正确的建军原则和适合中国实际的战略战术,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连续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而“左”倾机会主义者则千方百计地干扰和破坏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搞军事冒险和消极防御,最后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恢复了对红军的指挥权。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为了从思想认识上解决两条军事路线斗争问题,毛泽东先后写出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用马列主义的军事观点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诸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清算了党内错误的军事路线。
毛泽东指出,在研究战争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也应该研究革命战争的规律;最后,我们还应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但是这些还不够,因为战争的规律是发展的。那些认为只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而丝毫不变更其形式和内容地把它们照抄照搬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就一定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认为只要研究俄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并且一模一样地抄了来用,不允许任何的变更,也同样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同样,刻板地将北伐战争的经验抄用于我们现时的战争,无疑也是削足适履,要打败仗。也就是说,“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因此,“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毛泽东关于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论述,关于研究战争和战争规律必须着眼其特点和发展的论述,具体运用和发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探索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他对“削足适履”行为的分析和批评,不仅表明了他在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和主张,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问题上所坚持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