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学习运动。古人讲过:“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就是说:人不知道古今,等于牛马穿了衣服一样。
《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1939年5月20日),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第177页。语出韩愈诗《符读书城南》。襟裾:衣服的前后襟,代指衣服。
但凡历史上的伟人,总是因为他们能够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眼界宽广一些,能够在历史的转折关头看清楚它的走向,从而领导和推动历史的发展。而拥有这种本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他具有渊博的学问和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和掌握一套能够正确指导实践的理论。毛泽东之所以能成为一代伟人,与他的广闻博识和深厚的理论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39年1月的一次演说中,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能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这不仅是毛泽东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而且也是他对中国革命道路与前途的一种思考。在指导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强烈地感到,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他向全党发出学习理论的号召。他指出:“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我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为此,六中全会做出了在全党展开一次学习运动的决议。
在号召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毛泽东又特别强调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学习和继承。他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本人对中国古典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他几乎无所不读。在延安的一段时期里,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毛泽东有了较多阅读古书的时间。1937年,他曾托李克农买了两套蔡东藩著的中国历史通俗演义,除自己阅读外,还推荐给他人阅读。那时,他还饶有兴致地阅读了《容斋随笔》和《笔记小说大观》等笔记小说。毛泽东认为,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历史文化,目的是总结和吸取历史的优秀传统,用以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尤其是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抗战时期,毛泽东对发扬民族优良传统以鼓舞抗战士气的作用显得尤为敏感和重视。这一点在他1939年1月关于研究民族史问题给何干之的一封信中有很好的体现。他说:“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对于当前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只有一点,对于那些‘兼弱攻昧一好大喜功’的侵略政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过的)应采取不赞同态度,不使和积极抵抗政策混同起来。为抵抗而进攻,不在侵略范围之内,如东汉班超的事业等。”在同一时期,毛泽东还对陈伯达所著《墨子哲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等书中的许多哲学问题进行了思考研究,并联系抗战时期的实际发表了许多精辟的意见。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应邀在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召开的学习运动动员会上,对参加学习运动的延安在职干部发表讲话,他再一次对开展学习运动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他用韩愈的诗句“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来强调学习历史知识、研究现实情况的重要性。他解释说:“什么叫‘古’?‘古’就是历史,过去的都叫‘古’,自盘古开天地,一直到如今,这个中间过程就叫‘古’。‘今’就是现在。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通过去就要学习。毛泽东进而指出,发起学习运动的直接原因一是我们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几十万、几百万共产党员要领导几千万、几万万人的革命,假使没有学问,是不成的。二是要改善党的工作。干部要把工作做得好,就要多懂一点,要增加他们的知识。三是要建设一个独立的、有战斗力的大党。这就要有大批的有学问的干部做骨干。可见,毛泽东引用“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这样一句古涛,针对的已不仅仅是一般人的成长修养的问题,而是从整个党的事业出发,对作为革命领导者的党员干部提出的一种期望和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