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述情况下,党的任务就在于:一方面,坚决反抗投降派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进攻;又一方面,积极发展全国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统一战线,力争国民党中的大多数,力争中间阶层,力争抗战军队中的同情者,力争民众运动的深入,力争知识分子,力争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抗日武装、抗日政权的发展,力争党的巩固和进步。如此双管齐下,就有可能克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降危险并争取时局的好转前途。
《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1940年1月28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13页。
“双管齐下”一语,出自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润含春泽;一为枯干,惨同秋色。”意思是:张藻画树时,两手握两支笔一齐画,但一支笔画的树生机勃勃,如同春天到来,另一支笔画的树萧瑟干枯,如同深秋到来。这里的“双管齐下”本来说两支笔同时作画,后来用来比喻一件事用两种方法同时办或者两件事同时进行。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政府决定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和英美帝国主义的劝说下,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裂,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成立汉奸伪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由于日本诱降和英美帝国主义的远东慕尼黑阴谋,以及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日渐壮大的恐惧,采取了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竟然于1939年冬至1940年春,对陕甘宁边区、山西、河北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军事进攻,掀起抗战以来第一次反共高潮。针对国民党挑起的军事磨擦,我党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坚决粉碎了顽固派的军事进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投降危险仍然存在。同时,由于全国各个阶层的人民都主张团结抗战,因此,争取时局好转的可能性也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摆在我党面前的任务是继续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
在激烈的反磨擦斗争中,党内外一些人担心统一战线会发生破裂。为此,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这篇题为《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的党内指示。“指示”分析了当时国际和国内的情况,强调指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降方向和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的抗战方向是同时存在的,两种前途都有可能。全党同志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对国民党的“军事限共”和“政治限共”听之任之,一味地惧怕统一战线破裂,那么抗战的前途就危险了。全国的投降反共危险就会成为事实,抗战统一战线就有破裂的危险了。但分析目前的情况,国际国内又有许多因素促使国民党不易于搞投降反共的全国内战。在此形势下,党的任务就在于:一方面,坚决反抗投降派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进攻;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全国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统一战线。这就是“双管齐下”的方针。这个方针,也体现了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在斗争中维护统一战线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主张以“双管齐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必须争取中间势力,以加强统一战线力量的问题。在此之前1939年11月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目前的中心任务是要组织包括一部分资产阶级在内的中产阶级。12月1日,他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又特别强调,要“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在《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这个指示中,毛泽东又明确提出“力争中间阶层,力争抗战军队中的同情者,力争民众运动的深入,力争知识分子”等要求,这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一个新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