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一月十七日的命令,包含着严重的政治意义。因为发令者敢于公开发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彻底投降的决心。盖中国软弱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们,没有后台老板,是一件小事也做不成的,何况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1941年1月20日),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73—774页。
“冒天下之大不韪(wei)”一语,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大意是:息国将灭亡是可以预料的了。息国不考虑郑国比自己治理的好,不看到自己是小国,力量不强,不顾及与郑国是同一宗姓,不通过谈判来解决以前的怨恨,不认识自己的错误,犯了这样五种过错还要出兵侵略别人,吃败仗不也是很应该的吗?韪:是,正确的事理。后人将“犯五不韪”演变成“冒天下之大不韪”,意思是说冒犯天下人所认定的最大错误,明目张胆地干坏事。
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是由有关皖南事变的两篇文章所组成。其中《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是毛泽东1941年1月20日在延安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命令,《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是毛泽东同一天以中央军委发言人的名义就皖南事变发表的谈话。
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发动的反共高潮被粉碎后,便将反共磨擦重点逐渐转向华中。1940年下半年,蒋介石在加紧与日本帝国主义密谋妥协的同时,阴谋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10月19日,受蒋介石的授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及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皓电”,强令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退到黄河以北。11月9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发出“佳电”,严正驳斥了国民党的“皓电”,对顽固派的阴谋给以揭露。但为坚持团结抗战,顾全大局,表示准备将皖南新四军转移到江北。同时,中共中央也接连电示东南局和新四军军分会书记项英,令其趁国民党反共部署尚未就绪时,迅速率部北移。项英在执行中央指示时犹豫不决,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军事阴谋警惕不够,直至1941年1月4日才率军部和皖南新四军部队9千人向苏南转移。结果,部队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部队的围攻。经过七昼夜的浴血奋战,终因力量过于悬殊,除2千人突围,少数被俘外,大部分指战员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项英和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遇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蒋介石在反共阴谋得逞后,得意忘形,竟于1月17日以国民党政府军委名义,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番号,叶挺交军法审判,并调集20余万军队疯狂向江北新四军发动进攻。其旨在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了顶点。
事变发生后,我党立即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早在11日,周恩来就为新四军被围向国民党提出严重抗议。他还在《新华日报》上题写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的挽词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挽诗。13日,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发表《抗议皖南包围通电》。15日,中共中央决定发动政治上的全面反攻,军事上准备一切力量粉碎其进攻。18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中央发言人发表谈话,揭露了事变真相。20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命令和发言人谈话,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和破坏抗战的阴谋,唤醒全国人民同国民党顽固派作斗争。
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中,毛泽东向世人叙述了皖南事变的经过和事实真相,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勾结日寇联合“剿共”的阴谋,指出此次皖南事变只是全国突发性事变的开端,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同反动派进行斗争。毛泽东指出,蒋介石1月17号的命令包含着严重的政治意义。敢于发布像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反革命命令,说明发布者“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彻底投降的决心”,因为“中国软弱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们,没有后台老板,是一件小事也做不成的,何况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这里,毛泽东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古语来强调蒋介石反动命令的严重性,说明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是对浴血抗战的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和肆意践踏;同时也说明国民党顽固派的发动的这次反共高潮,是与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策略和当时英美等国的劝降行为密不可分的。这一鞭辟入里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的真实企图,对赢得当时全国抗日民众的同情与支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冒天下之大不韪”一语,又见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8月18日)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