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能实行以上十二条,则事态自然平复,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不过为已甚。否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反动派必然是搬起石头打他们自己的脚,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
《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1941年1月20日),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75—776页。
“过为已甚”一语是从“不为己甚”演变过来的。源于《孟子·离娄下》。孟子说孔子以中庸之道处世是“仲尼不为己甚者”。“已”是很、太的意思,“甚”是过分。这句话是说:孔子从不做很过分的事情。“过为已甚”则是:事情做的太过分。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一语出自《论语·季氏》。其意思是说,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把持大权,知道鲁君有收权之心,他想先攻鲁的属国颛臾,以防止颛臾帮助鲁君对付他。子路得知后告诉孔子。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是鲁君的当官门的屏风,“萧墙之内”是指鲁君。孔子揭穿了季孙伐颛臾的思想实质,表明他反对季孙伐颛臾。这句话现在用来形容对某件事的忧虑不在其外而在其内的意思。
自从抗战形成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国共两党合作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了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尽一切努力维护、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次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的问题,向党内外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忠告。从1940年1月开始,毛泽东陆续发表了《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团结到底》、《论政策》、《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等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章11篇。在短短的一年之内,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倾注了如此巨大的精力,足见其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谋解放、求自由、图进步、达繁荣的献身精神。尽管共产党面对主要的民族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战争,面对国民党顽固派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高潮并穷凶极恶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但始终都不曾动摇其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
皖南事变发生后,特别是蒋介石国民党军事委员会1月17日的反动命令出台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尖锐对立的斗争策略,在政治上对国民党顽固派展开全面反攻,并在军事上和其他方面采取必要步骤,为击退第二次反共高潮而坚持斗争。但这些都是以挽救抗日时局的危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彻底胜利为大前提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一月二十日的策略,可以对付两种情势之中任何一种,如蒋介石业已准备全面破裂,我们便是以破裂对付破裂;如蒋并未准备全面破裂,我们便是以尖锐对立求得暂时缓和。”因此,毛泽东为中央军委发言人起草的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中,在揭露了蒋介石国民党的15条反共阴谋计划之后,又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忍辱负重的精神提出12条善后办法:悬崖勒马,停止挑衅;取消1月17日的反动命令,并宣布自己是完全错了;惩办皖南事变的祸首何应钦、顾祝同、上官云相3人;恢复叶挺自由,继续充当新四军军长;交还皖南新四军全部人枪;抚恤皖南事变新四军全部伤亡将士;撤退华中的“剿共”军;平毁西北的封锁线;释放全国一切被捕的爱国政治犯;废止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实行三民主义,服从《总理遗嘱》;逮捕各亲日派首领,交付国法审判。
谈话指出:如能实行以上12条,则事态自然平复,我们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不过为已甚。否则,“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反动派必然是搬起石头打他们自己的脚,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这就是说,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愿意继续同国民党团结抗战,避免更为激烈的军事冲突。当然前提是蒋介石国民党按照12条办法的要求,做好对皖南事变的善后处理。否则,就必然是玩火者必自焚。以武力对人民进行挑衅,也必然会遭到人民武力的反击。那样,蒋介石国民党面前的敌人就不是日本侵略者,而是愿意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全体中国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