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32400000007

第7章

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宋朝司马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绸焉。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李邈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却被后人魔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

多此一举

三国鼎立,战火连天,统一的东汉分崩离析,无辜百姓被卷入争夺利益的漩涡。乱世之中,诸葛亮“挺身而出”,以恢复汉室为目标,以辅佐刘备为己任,投入到这场利益争夺战之中。诸葛亮能有恢复汉室的能力吗?面对战乱的天下,他有出山的必要吗?

“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心中有着两个永远解不开的情结:或是出仕或是归隐。一生追随孔孟之道的文人始终没有满意答案,孔子告诉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既然圣人都说了读书就是为了做官,那就去做官好了,可是官场险恶,孔老父子告诉的君子之道在这里又行不同,那还是不做官好了,可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光宗耀祖”,改换门庭吗?围绕着出仕还是归隐,这个矛盾成为中国文人一个永远都解不开的结。

诸葛亮,虽然是学术很杂,但是毕竟也是一个读书人,他同样也有这样的烦恼,不过他作出的抉择却很快,毅然决定辅佐刘备,出山立功。他的选择是对的吗?他有出山的必要吗?

中国古代文人,没有一个处理好出仕与入世关系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一直被推崇。可他也是因为在官场上混不下去了,才退而求其次。“竹林七贤”的古怪做法,名义上是不想与世上俗人打交道,但是他们的行动却无时无刻不在人们的视线内,别人想不知道都难。他们不想出山吗?如果说不想那一定是假的,既然想,为什么不出山呢?恐怕答案只有一种最合理,就是他们看到当时的社会气候不适应他们。暂时条件下,他们没有出山的必要。

孔子是反对隐居不仕的。因此他就周游列国,兜售自己的“仁政”思想,途径坎坷与磨难。但各国国君都不采用他的意见,所以有“道之不行”之叹。错误不在思想上,而在人身上。春秋战国时期即是文学艺术百家争鸣时期,也是战争纷繁时代,各个国家对武工有着狂热的嗜好,孔老夫子此时出售自己思想,无疑于对牛弹琴。

《论语》中就记载了隐士对孔子出山的讥讽:楚国有一个狂人,是个赶车的,从孔子车前走过,高声唱道:“凤凰啊凤凰!前途缘何迷茫?过去的已无办法,将来还可以希望!算了吧,算了吧,当今的官员都是一个样!”孔子赶忙下车,想和他谈话。楚国狂人赶快走开了。孔子没能如愿。

还有一个说:长沮和桀溺正在田里耕地,孔子刚好经过。让子路去打听渡口在什么地方。长沮说:“那位手执缰绳的是谁?”子路说:“姓孔名丘。”“是鲁国那个孔丘吗?”“是。”“那他怎么不知道渡口在什么地方?”于是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我是仲由。”“鲁国孔丘的弟子吗?”“是的。”“违法乱纪的,比四只腿的蛤蟆都多,谁能去改变?你们是想跟从躲避坏人的人,还是想跟从躲避坏世道的人?”埋头不再说话,只顾做活。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满面怅然:“鸟兽不能和它们在一起生活,除了这些人我们还能跟从谁?倘若河晏海清,我还坚持要改变么?”

孔子背负如此思想,周转于列国之间,说他是逆天而行,有些夸大,归结为不识时务应该有点靠谱吧!真正能够看破出仕之路的可能只有严子陵一人做得最好了。

据《后汉书》记载: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博学多才,少有高名,曾与光武帝刘秀同学。至光武即位(公元25年),严光改名换姓,隐居不出。光武帝思其贤,慕其才,命画工绘像,令人各处寻访。后有人奏报,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光武帝知是严光,乃备车造使、往返三次召请,严光才到洛阳见帝。光武帝闻严光已到,特命就舍北军。妥给床纁,使太官朝夕进膳并亲往其舍访严光,面授严子陵为谏议大夫,严光坚辞不就。

光武帝问他,何故不肯相助治理国家,严光笑笑说:“从前唐尧是有道贤君,想请巢父帮他治理国家,巢父听说要他做官,认为耳朵都脏了,忙用水洗耳。人各有志,岂能相迫。”告别光武帝,仍回富春山隐居,耕田垂钓,终生不仕,年过80而逝。后人为追慕其贤,称此处为严子陵钓台。

诸葛亮出山前他的朋友崔州平就认为他此时出山不合时宜,于是对刘备说:“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力强为之,也是枉然。”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时,曹操已经平定中原,唯独长江以南地区尚被孙氏家族控制着。其他地方的领导者全无能力与曹、孙两家抗衡,如说是曹操或是孙权有统一天下的能力,也不是不可能。

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荒淫无道,老百姓的生活本已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自黄巾军起义一来,诸侯争权夺地,战乱频繁,人们生活更加苦不堪言,曹操曾经写一首诗歌,描述当时社会一个真实写照:“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简直是惨不忍睹。百姓生活濒临死亡边缘。他们对统一的社会梦寐以求,朝夕相盼。至于由谁来掌握政权则是无关紧要。

不管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孙权独守一方,其实汉朝天下已经名存实亡。刘备打出汉氏宗亲的旗号也只不过是为了收买人心。为恢复汉朝而起兵,为恢复刘氏王朝而打仗,说白了还不是刘备为了一己私利。恰如《鹿鼎记》中韦小宝说的一样:“反清复明只不过是为了拿回无数的银子和女人,反不反清只是脱了裤子放屁。行了,大家聪明人,说实话就行了。”

曹操平定了北方,继续南下,大有一举吞并孙家天下之势。此时的刘备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为了捞到战争好处,积极投身这场战争中,平白无故地加大了战争波及范围。置黎民百姓死活于不顾。无形中也推迟了统一天下局势的形成时间。

可是历史的车轮是停不下的,诸葛亮辅佐的刘备集团,始终是在弱势中发展,尽管是称为帝王,根据其势力判断,也只不过是一个据守一方的诸侯耳。等到这中弱势积累到一定程度,整个集团也就会被强盛者所取代。

孔子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动乱的社会百姓遭殃,统一的趋势无力可挡。诸葛亮想做管仲、乐毅之徒,图费心神。实在是没有出山的必要。

逆天而行

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是每个国家、每个集团、每个个体最普通、最平凡的愿望。国家要统一,不要分裂;家庭要团聚,不要离散。历史的车轮始终不停地向前运转,它把分裂地统一,把离散地团聚,这是一个无法人力改变的规律。诸葛亮恰恰在历史的规律将要把分裂的东汉统一时“闪亮登场”,宋朝司马光曾说过:“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他是不是逆天而行呢?他这样做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被人忽视的情节:在刘备寻访诸葛亮时,遇到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州平认为诸葛亮出山不合时宜,于是对刘备说了下面一段话:“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力强为之,也是枉然。”劝他不要请诸葛亮出山。

虽然崔州平说得不够准确和科学,属于一种辩证的朴素历史观,但也有些道理。可以看出,崔州平是一个看问题非常客观、清醒的人,他认为历史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当时正是由治世进入乱世,汉室气数已衰,民心已散乱,在野心家层出不穷的乱世中,如果刘备想凭借诸葛亮一人之力挽汉室地倾颓,行补天之道,未免太艰难了,如果硬要去做,那也是“徒费心力”,与历史规律对着干,必然也会受到历史规律地惩罚。

然而,刘备把诸葛亮看成神一样,再加上诸葛亮自己不把“天道”放在眼里,对客观条件的限制比较蔑视,总认为“人谋”可以胜过“天时”,强行用兵,强行用计,就像是大跃进时喊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想要完成统一大业,以魏国之强,都是艰险之事,尚以蜀国之弱,谈何容易!宋朝司马光曾这样评论诸葛亮:“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地发展。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推动社会地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地发展。在诸葛亮隆中高卧的这几年时间里,天下大势发生了剧烈地变化,东汉政权在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的冲击后摇摇欲坠,各路英雄豪杰便在这乱世之中纷纷而起。

以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来看,曹操自“携天子以令诸侯”以来,笼络天下豪杰,招揽各方人才;扶和戎狄,安定边界;旁施勤政,恤慎刑狱,吏无苛政,民无贰心。最重要的是他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牲畜的农民,统一组织耕种官田,成为组织流民归农的有效办法,在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对组织生产、恢复社会秩序、增强魏国的实力、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广人稀的地方,扩大开辟面积,积极兴修水利,提高产量;建置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当时江南的武昌是冶炼中心,连铜和金银制造业也很发达,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全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时魏国有很多的商业交通贸易中心城市,还和海外的一些国家有贸易交往,商业经济也很发达。此外曹操还有大片地盘作后盾。

东汉分十三州:冀、幽、青、并、司、兖、豫、徐、交、扬、荆、益、凉,后又分出雍州,三国时蜀汉占据益州,东吴占据扬州、交州、荆州(偷袭关羽,从蜀汉手中夺得),其余九州均为曹魏占据,其中,荆、扬长江北部亦属魏。东汉十三州中的大部分尽被曹操所占据,谋臣如云战将如雨的曹操,势如猛虎。

由此看来,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占据了最重要的“天时”,成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北方地广物博,兵强粮足,对南方已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南方的孙权处于相对弱势。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既不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又不愿“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眼看着就要被曹操所吞并,国家面临着即将统一的历史形势。谁知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于心不甘的刘备在走投无路时请出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当然更是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抱负,他舌战群儒,详细分析并预测了联刘抗曹的必胜结果,并劝孙权“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于是,孙权才与鲁肃、周瑜商讨再三,决定联刘抗曹,孙刘联盟才开始建立。

当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后,在曹操和孙权对峙的两分天下中又分得了一杯羹,使得中国统一的进程遭到了严重阻滞,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之后,暂时三分天下的均衡状态形成。在这场战争中,发动统一战争的北方遭到了失败,顽固抗拒统一的南方割据势力取得了胜利。这种分裂的局面,又造成了此后连年的征战与血流成河、生灵涂炭,老百姓苦不堪言。

另外,从历史的进程和发展来看,这种三分局面的形成,虽然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乱局是一种历史地进步,但是,相对于秦汉统一,甚至吴魏南北对峙的局面而言,三国鼎立就是一种历史地倒退。并且,诸葛亮以兴汉为口号协助刘备争霸天下,就与历史进程相背离,这也是导致他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诸葛亮这种“先三分后一统”的计划,其实就是为了彰显个人的才智和功业、为了个人能够名传千秋,抑或是报一己之恩,在国家即将结束战乱,面临统一大好形势的时候,先破坏它的统一趋势,再发动不断的战乱和更多的流血来创造统一,希望能够插上野鸡毛,号令天下的个人英雄主义行径。

众所周知,越早结束战争,才能使人民越早脱离贫穷和战乱的苦海。廖伦焰在《先三分后一统的反人民性》一文中说到:“‘先三分后一统’是在把中华民族往苦海的深渊里推,诸葛亮和历史上许多人一样,不是我要顺应历史干什么,而是我要历史按照我的意图怎么着,一切以我为核心,这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表现。诸葛亮才是名副其实的为了个人目的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对于‘先三分后一统’,国家会增加多少内战是非常清楚的,分了之后能不能一统心里也是没数的……”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在于,一边用“联合”稳住地头蛇孙家,打着“讨贼”的统一战争旗号,而“美其名曰”的“统一战”其实是名副其实的反统一的战争;在另一方面,又大骂强龙曹操是“汉贼”,让强大的对手在道德上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同时又以正统的地位自居,为自己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从而在民间煽动对曹操的仇恨,博取天下人的同情和帮助,正好解决了人才和兵源的需求问题。由此看来,不可不谓是绝妙的计策。史实证明,赤壁之战最大的受益者不是胜利者孙氏家族,而是趁机喘气和趁火打劫的刘备、诸葛亮靠在战争中投机并且发家的利益集团。

“伐魏”,在当时和现在,都可以有数不清的理由,但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这些理由都不成立,因为当时的曹魏,一不是暴君统治,二不是恶棍政权,而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步力量;而诸葛亮发动的战争其出师之名是“匡扶汉室”,打着“忠君”的旗号做着荼毒生灵、鱼肉百姓的祸事,然而,“匡扶”的真正目的何在呢?无非是为了自己权力版图的扩大、淫乱享乐的升级。更可悲的是,被他们祸害过的百姓,还在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着他们。谁都不愿否认中国人是最聪明的,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却又是十分愚蠢的。

同类推荐
  • 中华国学经典(智囊)

    中华国学经典(智囊)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唐诗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历代人吟之诵之,借此体味人生苦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社会时弊……《时光文库: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的选编,参照了多种唐诗选本,提取各家精华,旨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唐诗读物,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
  • 1980年的物质女孩

    1980年的物质女孩

    我们诞生在八十年代,被人从七十年代的末政车里挤出。从此,这一生,都要以八十年代自居。当八零后的写手越来越烂漫张扬的时候,我们要承担下这个年代带给我们某些事加的标签,然后以虚弱的声音辩解:我们是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过渡的一代,在我们身上,没有八十年代最鲜明的个性特征,却握有七十年代的怀旧情结;没有七址年代最清晰的愤青语言,却相信八十年代最昂扬的个人奋斗;我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出生的一代,也是最后经历过凭票供应生活的一代;我们是可以普遍享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代,也是最先面临更多竞争与打击的一代……总之,我们这一代人,因为这样独特的地位与经历,而拥有了更加独特的特性与符号。
  • 趣谈修辞

    趣谈修辞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本丛书是为有一定汉语基础的青少年学习汉语言和汉文化而编写的读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人们也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不可能一下子讲全,本书希望通过逻辑、写作、修辞、文化等多个方面,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广大天地,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在编撰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垂钓日记

    垂钓日记

    本书收录了《“战”安昌》、《云竹风光掠影》、《冰天雪地独斗寒》、《寒风砭骨》、《倾听冰声》、《在大风中搏击》、《暖泉沟空军之行》、《青海湖散记》、《买鱼竿》、《夏钓清潭》等作品。
热门推荐
  • 逆天萌宝:错惹狂傲阔少

    逆天萌宝:错惹狂傲阔少

    六年前的一天晚上,他悄然离开……六年后,她带着宝宝追到中国来。素未谋面,萌宝潜进某爸的语音控制别墅,黑了保安系统,安装属于他的监控摄像头。初次见面,他偷了某爸的限量版跑车,破烂修车厂改造一翻,结果颇为满意,得意一番,却不料一大清早他所住的酒店就被众多警察给重重包围,理由是他偷车。第二次见面,他和老妈联合将某爸的银行卡搞到手,轻松复制信息,并将某爸旗下的别墅买到手,却不料……房地产奸商给他们的房子竟然漏雨。以为这样屡次失败他就会放弃吗?某宝誓要和某爸斗争到底。腹黑萌宝对抗狂傲阔少老爸,到底谁胜谁负……
  • 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奶爸

    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奶爸

    十年前,这里发生了大型人口失踪事件,整个D区街上了无人烟,但是过了一个多月后,失踪的人群陆陆续续都回到了家中,却什么都不记得,唯有苏宇的妈妈,去了在没有回来过。十年后,这里又发生了这件事,但是改变了苏宇的命运
  • 人肉通缉令:致命搜索

    人肉通缉令:致命搜索

    城管队长横死小树林,IT工程师暴尸末班车,电业局长夫妇相继毙命,销售部女经理亡于家中。每个现场遗留下的《孟子》有何玄机?网络惊现5道“人肉通缉令”,腐败局长、美貌小三、好色行长、跋扈警察先后被杀,凶器仅为一根缠绕的鼠标绳。连环凶案正在进行,干探蒋子良奉命缉凶,干探蒋子良奉命缉凶,他能否成为这起“人肉搜索”危机的终结者?而这场罪案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让人震惊的真相?当“人肉搜索”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将面对来自网络背后的杀机……
  • 追来的特种兵老公

    追来的特种兵老公

    一次平常的半夜值班,却让外科医生钱爱乐重遇了她的大学江教官,谁知这人竟是性格全变,和土匪没了两样,这让钱爱乐十分后悔自己八年前竟喜欢过这土匪!不过,更狗血的是,重遇后土匪江教官竟然对她一见钟情,对她穷追不舍?
  • 在七扇门当差的日子

    在七扇门当差的日子

    六扇门开展江湖严打活动,导致盗圣门业务陷入寒冬。为解决这一难题,门主西门吹灯决定派闭门弟子苏犹在潜入六扇门,卷入了一场惊天阴谋之中。
  • 一怒破苍穹

    一怒破苍穹

    穿越而来的少年无意间和神格融合,从此,少年的人生开始牛叉了,你看不起我的同时,我也是看不起你的!
  • 方城,我们都不配说爱

    方城,我们都不配说爱

    当初我爱你爱的死去活来,你却伤我伤的遍体鳞伤,哭了之后笑看世界,你却告诉我你爱我。方城,我们其实已经回不去了,说爱的年纪早已经过去了,我们……都不配再说爱……
  • 伊介玫

    伊介玫

    伊介玫,看似一间普普通通婚介所。明明完完全全有财力在繁荣的市中心开店,却偏偏来到郊外了无人烟的小林子里…
  • 拾一段荒凉记忆

    拾一段荒凉记忆

    也许真的只有在生死关头,你才会知道你到底爱谁。
  • 末世之女帝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