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39500000031

第31章 病证通说(4)

气属阳,血属阴,气虚和阳虚,血虚和阴虚,从病变性质来看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临床表现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气虚和阳虚,血虚和阴虚又有不同。从病理上分析:气虚和阳虚,在总体上都是指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衰退和抗病能力的减退,但“气虚”则是指单纯的机能衰退,而阳虚则是在气虚(机能衰退)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阳热能量的减少和衰退(包括能量代谢的失调或衰退),以及由于阳虚,阳不制阴,产生阴寒内盛的病理反应,所以阳虚包括了气虚,而气虚则不一定阳虚,气虚可以发展成阳虚。

血虚和阴虚,则是指机体物质成分的亏损和缺乏。但血虚是指单纯的血液亏损不足,例如贫血,或具有贫血症状而血红蛋白正常之病证。而阴虚则指包括血虚在内的全身性阴液(体液)的亏损,以及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机能虚性亢奋所产生的证候。

从临床表现上分析:气虚证的临床共同症状是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脉虚无力等机能衰减症状。阳虚证则是在上述气虚症状表现得更加突出的基础上,阳虚生寒而出现“寒象”,见畏寒肢冷、口淡不渴等症。

血虚证的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舌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或见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阴虚证除见眩晕眼花,失眠心悸,脉细少苔等血虚共同症状外,尚可兼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等阴液不足之证。同时还常伴有低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质红绛,脉细数无力等阴虚内热特征。

血虚证是如何形成的?

血虚证形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失血过多。如吐血、衄血、产后失血、月经过多、外伤出血等。

(2)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脾虚胃弱,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血液,而致血虚。

(3)七情过度,暗耗阴血。如思虑劳神则耗伤心血。

(4)瘀血阻滞。日久则新血不生而致血虚。

心血虚与肝血虚如何鉴别?

心血虚与肝血虚两证的临床鉴别,主要应从临床见症及苔脉等方面去分析。

何谓血瘀证?血瘀兼气虚、血瘀兼血虚其病因病机有何不同?临床如何鉴别?

血液是循环周流于全身经脉的。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之内或脏器之内,都叫血瘀。由于血瘀而引起的病证,谓之血瘀证。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肝脾肿大,妇女月经病,异位妊娠,产后疾病,以及跌打损伤等。

血瘀证临床特点如下:

疼痛:血瘀则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疼痛部位固定,其性质与气滞之攻痛、窜痛不同,多呈刺痛性质。

紫绀:多见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见紫斑、瘀点等。此皆由瘀血阻滞经脉,血运障碍缺氧所致。

肿块:瘀血积聚不散,气血不能通利,聚而成形,形成肿块。如因外伤所致,则伤处组织,可见青紫肿块。如内脏组织瘀血,则可形成坚硬的肿块,是谓癥积。

出血:瘀血阻滞脉道,血流壅塞不通而致妄行,血溢脉外,故可引起出血。

肌肤甲错、面色黧黑、毛发不荣:此皆由瘀血阻滞而不祛,久则新血不生,肌肤、经脉、毛发失于营养所致。

脉象细涩或见结代: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失其流利之象,故见此种脉象。

上述为血瘀证共同临床特点,但临床所见,一般并非单纯的血瘀,往往多兼气血损伤,即所谓血瘀兼气虚、血瘀兼血虚等证。

何谓寒客血脉和血热搏结?其临床主证如何鉴别?

所谓寒客血脉,系指机体直接感受寒邪,寒主收引,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脉运行凝涩不畅,而成血寒之证。如临床常见之冻伤及脱骨疽等疾患,以及妇女经期产期感受寒凉,寒邪客于冲任而成为宫寒血瘀证,多见于痛经、子宫肌瘤或息肉、不孕症等。

所谓血热搏结,系指因感受外邪,或情志所伤,肝郁气滞而致血瘀;或脏腑功能失调,或瘀血滞留等因素,郁久而化热所形成的热邪与瘀血相裹结证候,即为血热搏结证。

血热搏结证候,其病变有在肠胃、在下焦以及妇女热入血室等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各有特点。血热证是如何形成的?

血热证,系指血分有热或邪热侵及血分而出现之证候。血热不仅见于以发热为主症的热性病,在非发热性病中也常可遇到,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程中亦可见到血热证候。血热证的形成原因,不外如下两方面:

(1)外邪侵袭:多因外感热邪侵袭机体,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而致。如临床温热病常见之营分证和血分证,即属此类。

(2)情志郁结,郁久化火,火热内生,伤及血分:如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内火炽盛,郁积血分而致血热为患。

血热证有何临床特点?

血热证的临床特点是,血属阴,血分有热,煎灼阴液,甚则动血。所以血热证,既有热象,又有耗血、动血及伤阴之征象,其表现分析如下:

(1)身热以夜间为甚:血属阴,黑夜属阴,天人相应则夜间人体之阴旺盛,血分有热邪,又加之卫阳夜行于内,邪正斗争明显加剧,故凡血分有热,则以身热夜甚为主要特点。

(2)心烦或躁扰发狂:心主血而藏神,血热炽盛,扰乱心神,神志不宁,轻则自觉心烦,重则躁动不安,或神志不能自守而发狂。这是血热证兼见神志紊乱的特征之一。

(3)口干不欲饮:邪热伤及血分,阴血被热邪煎灼,周身津液相对减少,故口干。但热不在气分而在血分,血中之津液被热邪蒸动而外出于脉,气机升降无碍,津液虽少尚能上承咽喉,故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

(4)脉细数,舌红绛:此皆热耗营血,阴液亏损之象。脉细为血管中血容量减少,脉管充盈度减低;数为代偿性心跳加快,脉率增快所致,为机能虚性兴奋之证。舌质红绛而无苔,为典型的热在营血而有伤阴征象。

此外,尚可见各种出血证及妇女月经前期、月经量多等,皆血热炽盛,邪热迫血妄行所致。

血虚、血瘀、血热等证的治法如何?临床运用有何不同?

血虚证,由于其病理系血液亏损,不能濡养脏腑经脉,故治疗当以补血为主,或补气养血。临床通用补血方剂为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所以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旱莲草、阿胶等为各种血虚通用药品。

由于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且为气血生化之源,肾精能生血,所以血虚证多与心、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故临床上一般心血虚,可加用养血安神药如丹参、炒枣仁、龙眼肉等;心脾两虚,可与健脾药同用如归脾汤,为益气健脾与养血安神之代表方剂。肝血虚则可加用枸杞子、桑葚、鸡血藤等补血养肝之品。补肾则用熟地、何首乌等药。

血瘀证,由于血瘀系全身性血运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之病理反应,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肝脾肿大、妇女月经病、异位妊娠、产后疾病等疾患。故其治疗原则,应是活血化瘀。常用方药如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熟地、川芎、炒白芍);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赤芍、桃仁、红花、川芎、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常用活血药为桃仁、红花、当归、丹参、赤芍、益母草、泽兰等。若瘀久证重者,则可进一步加用三棱、莪术、山甲、土鳖虫等破血消坚药物,必要时亦可加用大黄、芒硝以通下逐瘀。

至于既有出血又有瘀血见症者,由于瘀血不去,血不循经,出血不易停止,故不宜单纯用止血药,而仍应加用活血化瘀药以止血。且很多活血化瘀药如三七、蒲黄、小蓟、茜草等,既有活血作用,又有止血功能。

此外,血瘀证由于发病原因、部位和轻重的不同,又有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如:

行气活血化瘀: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如妇女痛经,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元胡、川楝子、香附。肝郁日久,胁肋阵发性刺痛,多为肝经脉络瘀阻,则可用逍遥散加丹参、红花、郁金。

补气活血化瘀:适用于气虚血行不畅而血瘀。如血瘀脑络,半身不遂,则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药如黄芪、桂枝、当归、赤芍、地龙、红花。

温经活血化瘀:适用于经络气血因受寒而瘀滞。如妇女子宫受寒,冲任瘀阻。可用元胡索散加减,药如元胡、肉桂、艾叶、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等。

活血通下逐瘀:适用于蓄血、癥块等有瘀血停滞见症者。如妇女瘀血经闭,则可用大黄虫丸(大黄、虫、生地、桃仁、水蛭、干漆、虻虫等)。

血热证,因其病理为血分有热,或邪热侵及血分,故治疗当以清热凉血为主。常用方药如清营汤(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银花、连翘、黄连、丹参、麦冬),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芍药、丹皮)。常用药物如鲜生地、鲜茅根、紫草、丹皮、赤芍、蒲黄、地榆、小蓟等。

气滞血瘀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如何?

气滞血瘀证,是由于气滞不行(包括机能障碍或机能减退),导致血液运行阻滞或障碍所出现的血液瘀滞证候。

其证形成原因,主要与精神情志和肝脏疏泄功能失常有关。

气能行血,人体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和肝气的疏泄,所以,中医学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其中尤以肝之疏泄功能对人体气机的调节最为重要,一般临床常见的气滞血瘀证,多与肝气不舒有关。若情志不遂,或经常受到精神刺激,则可致肝气疏泄失职,形成肝郁气滞,由气郁气滞进而影响血液的运行,即所谓“气滞则血凝”,可形成血瘀之证,即所谓气滞血瘀证。

此外,跌仆闪挫等外伤,亦可导致机体局部气机阻滞,而使血行受阻,瘀结不行,形成外伤性局部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是既有气滞见症,又有血瘀见症。如:

性情急躁,胸胁胀满:多由肝失疏泄,气机郁结所致。肝为刚脏,其经脉布于两胁,肝郁气滞,则情志疏泄失常,故心烦急躁易怒。经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胁胀满。

胸胁疼痛:气滞不畅,进而血瘀不通,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故发胸胁胀痛。

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妇女痛经、经闭、经行有块、乳房胀痛等,皆气滞则血凝之证。由于以血瘀为主,故发刺痛拒按。瘀血凝聚不散,结而成形,故为痞块癥积。

气滞血瘀之证,尤以妇科多见,若经常肝气不舒,气机失畅,气不能运血以畅行,血不能随气而流通,故发痛经。肝经郁结过久,以致胞脉闭阻,凝结成瘀,经水不得下行,故成闭经之证。

经行伴有血块:为冲任不利而有血瘀之证。

乳房胀痛:肝经脉布两胁,上贯膈而过乳房下面,故肝郁气滞血瘀,则经气不利,气血不通,而发乳房胀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均为血瘀之证。

何谓气血两虚、气虚失血、气随血脱?其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如何治疗?

气血两虚,是指气虚(机能衰退)与血虚(血液不足)同时存在的证候。其成因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由于气血是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的,故或先有失血,而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生化功能减退,继则血少而虚亏,此皆可导致气血双虚。

气虚失血,系指因气虚不能统摄血行而见失血之证候。如因气虚下陷,而使血从下溢者(如崩漏)则称之为血随气陷。

气随血脱,是指由于突然大量出血之后而引起气随之暴脱证候(如出血性休克)。常由于外伤大量出血,或妇女崩中,或产后大量出血所致。血脱则气无所附,故气亦随之而亡失,为虚脱证之一。

上述三证,临床鉴别及立法如下:

气血两虚证,是气虚症状如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与血虚症状如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等症同时并见,舌质淡,脉细而弱。此证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其治疗应当气血双补,并应把治疗重点放在补气上面,因为气能生血。

气虚失血证,是在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等气虚症状的同时,并见出血之证。若气虚统摄失权,血离经隧而溢于皮下,则为肌衄(多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若气虚下陷,血随气行,则血可从下部溢出,以妇女崩漏为多见(多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其治疗原则应当补气升提,以引血归经。

气随血脱证,主要表现为大量出血的同时或以后,突然出现面色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血压下降,甚则晕厥,脉细数无力或见芤象。其治疗应根据血脱先益其气的原则,急投补气重剂(如独参汤或参附汤之类),且补气即可摄血,在一定程度上亦可收到止血之功。

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等证如何鉴别?

痰证是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滞病变的一种,古人常说“水聚为饮,饮凝成痰”,其病变多由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由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痰证首当责之于肺脾两脏。

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的鉴别,主要应从痰的性状及伴有症状,以及舌苔、脉象等方面去考虑。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诸证病变部位有何不同?临床表现如何鉴别?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指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可以看出,所谓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都是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于体内所致。由于水饮停留部位不同,故有上述四种证候。何谓气随液脱、液随气脱、津随气泄?

气与津液,彼此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都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都离不开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的气化活动。气有固摄和气化作用,可以控制和调节津液的生成和排泄,故气旺则津足。同时,气也要依附于津液而存在,津液不亏则气足,脏腑功能正常,气化作用协调,津液的吸收和水液的排泄就会正常。

临床上气虚不固之证,除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经常自汗等症外,又突然发现多汗、漏汗(自汗出如漏不止)、多尿、遗尿等津液大量流失病理现象,则称之为液随气脱。一般也把漏汗不止或大汗不止,称之为津随气泄。临床上津液随阳气亡失往往伴有亡阳的表现。

反之,人身津液(体液)的大量丢失,也必然伴随有气(功能活动)的突然耗损脱失。如发汗不当(例如过汗)可导致大汗淋漓,或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或泄泻,则可导致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少气乏力。心悸,甚则晕厥之证,又称之为气随液脱。故尤在泾有“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之说,见于《金匮要略心典·痰饮说》。

心病证有何临床特点?

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故病理上凡表现为血脉和神志的异常,出现心悸、失眠、神昏、发狂等症者,多考虑为心的病证。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而光泽。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鼓动无力,血脉空虚,可见心悸,脉虚或细弱,面色白而无华。

血脉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之气血充盈,则人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力充沛。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可导致神志的异常,如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等症。若血热扰心,则可见谵妄或昏迷不省人事等症。

心的病变易反映于舌,故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则舌强语謇等。

总之,临床上凡血脉、神志等功能异常,乃是心病证的临床特点。心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为气血阴阳的不足,实证则多是火、热、痰、瘀等病邪的侵扰。

肺病证有何临床特点?

同类推荐
  • 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时振声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当代中医世家系列丛书

    本书分“家传史略”、“学术研究”、“临床经验”、“医案医话”、“传世密录”5个部分对中医名家张学文中医世家的学术及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
  • 传染病防治手册

    传染病防治手册

    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非典、口蹄疫、炭疽、水痘、麻疹……这些都是传播很广、危害性很强的传染病性疾病。如何不小心预防,就会对个人、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本书针对以上诸多传染病,介绍了它们的防治方法,可作为一般性科普读物阅读。
  •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

    全书分八个部分阐述了从事故调查基本理论、调查步骤、方法直至做出调查结论,写出调查报告整个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全过程的具体内容和程序。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是基层调查机构开展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培训和工作中应用的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 外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

    外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一大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对外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近年来,该学科随外科学的进展发展很快。为了更好地为外科护理工作者服务,本书广泛收集国内外近期文献,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对外科感染与损伤、麻醉期手术、围手术期、肛肠外科、骨外科、五官外科、妇产外科、休克和外科急诊护理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本书适用于外科护理工作者和医学院校师生。
  • 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本丛书共8册,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治绝招》、《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风湿性疾病诊治绝招》。每书均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以病统方,意在切合临床实际。每病先介绍该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内容,而后顺序介绍全国各地的老中医经效验方,以供辨证选用,每首方剂均注明【处方】、【主治】、【用法】等内容。本书旨在总结临证有效方剂,而不以学术探讨为目的,因此,药物组成、用量或比例均严格忠实于原方创制者,不做任何调整或补充。
热门推荐
  • 真动九天

    真动九天

    真元之气,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道教谓之“性命双修”所得之气,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在黑狐的这本小说世界里,没有霸道无比的斗气,也没有华丽徇烂的魔法,有的,仅仅是不断突破的真气之路!想知道修炼到巅峰境界的真气具有何种威能嘛?那还等什么,快快来到我的真气世界吧。
  • 叶赫那拉玉兰

    叶赫那拉玉兰

    一部野史,记录满清的衰败,一个女人的爱恨情仇。
  • 龟大伯卖缸

    龟大伯卖缸

    童话的魅力来自于作家所构筑的一个个奇幻的故事。我喜欢在这个世界中遨游,让思想插上翅膀自由自在地飞翔。所有这些奇思妙想,是一般文学作品难以表现的;唯有童话,给我留下漫无边际的想象空间。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润滑着我的思维,让我变得像孩子一样天真,敏捷。
  • 风水林深

    风水林深

    一个神神叨叨的风水师的故事……嗯,就是这样没有错!
  • 心的守护

    心的守护

    早上出门差点被陨石砸中,还被六位自称是“天使”的神秘少女缠上。这就是我们倒霉的男主——陆仁。六位少女究竟是何方神圣?还有那个意外出现拆了学校的大怪物又是什么玩意儿?“我们是神派来的‘天使’哦!是来守护你的哦!”这种话谁会信啊?!!快把我的正常生活还回来!
  • 枕上书:夫子太正经

    枕上书:夫子太正经

    她是天下公认第一夫子,帝王三邀相拒,太子亲自拜师。当风轻云淡的夫子遇上纨绔不化的太子爷……“夫子,我来帮你除草吧”不一会土地光光一片,连菜苗也不见了踪迹。夫子云淡风轻的点了点头“有进步,至少你学会了目不识珠”“夫子,学生还是不懂春宵一度什么意思?夫子可否为学生演习一遍?”夫子点头应“今晚来找我。”“夫子,有人上门提亲了”?“恩,你有完没完”某夫子见某太子自己叫来的媒婆,无甚在意道……
  • 殇曲(四国名将系列之武将篇)

    殇曲(四国名将系列之武将篇)

    [花雨授权]她可是堂堂四国的第一杀手,从来没有过“失败”这两个字,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甚至还动了不杀他的念头?不过她一向都是对自己坦诚的人,既然喜欢了就一定会好好保护他,不管他到底有多么的“木头”……
  • 守护甜心之怀恨在心

    守护甜心之怀恨在心

    转校生冰见雅美和雪雅陷害亚梦和璃茉,亚梦和璃茉退出守护者,并且准备复仇。
  • 道上的风景Ⅱ

    道上的风景Ⅱ

    本书作为戈国龙先生日记随笔的第二本,主要记录了作者自2005年至2010年期间的学术研究,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作者记悟的过程和心得。
  • 绝世武帝

    绝世武帝

    一代盗仙遭遇围杀穿越到异界双丹田的废材少年身上,上丹田修炼古武,下丹田修炼斗气,逆天而行,突破极限,成就绝世武帝,报母仇,为红颜一怒血染九州,成就一段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