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的英国特种部队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创建和使用特种部队的国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成立了哥曼德突击队、特别空勤团(最初称作L分队)、空中哥曼德等众多特种部队,或具有特种部队性质的部队。这些部队一般人数不多,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取得了即便是数倍于他们的大部队也难以取得的战果,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战后,英国的安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几支特种部队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有的被缩编改编,有的被撤消合并,有的渐渐由特种部队变成了常规力量,但英军在战争期间形成的一些特种部队战法战术、组织原则、选拔训练体制等不仅都得到很好的继承,而且还有新的发展。与过去相比,现代特种部队装备更精良,攻击力更强,用途也更加广泛。在英国镇压反殖民解放运动的海外行动、马岛战争、海湾战争、反恐怖主义行动和国际维和行动中都出现了特种部队的身影。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国际上民族、种族和宗教矛盾引起的局部冲突日益增多,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走私贩毒和其他有组织犯罪活动等暴力活动的增多,英军特种部队的作用还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英军特种部队发展史上,有两个名字是不应被忘记的。一个是达特莱,克拉克,另一个是大卫·斯特林。前者创造性地首先使用小规模特种部队攻击敌后薄弱环节,向世人展示了在强敌面前勇气究竟可以蕴含多大力量,创造多少奇迹。后者使特种作战发生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他所独创的四人组合模式为英军特种部队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克拉克,就没有今天的特舟中队(SBS),没有斯特林也就没有今天的特空团(SAS)。从这两个人身上,历史启迪人们对军事指挥员个性的保护和对军事试验失败的宽容是多么的重要。
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军为特种作战贡献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之作,从中我们可以从特种部队教科书中找到各种样式的战例,包括敌后渗透、袭扰、破坏、侦察、佯攻、强攻、反恐怖、防暴、维和等;可以找到各种类别的特种行动的登陆方式,从海上,从空中,从陆上;可以看见各种型号的先进武器装备,诸如枪支、弹药、交通工具、通讯设备、测向仪器和特种装具等。
英军特种部队的历次战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战前和战争初始阶段就使用特种部队。这一点在马岛战争、海湾战争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特种部队规模小、调动快,往往能在最短时间里对战争和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出反应。英军一般在战事之初就将特种部队派往敌后,侦察前沿阵地情况,搜集目标资料,破坏敌军重要设施,通过袭扰和佯攻吸引,牵制敌方力量,为大部队进攻起到先导和配合作用。当主力部队地面进攻正式展开后,特种部队一般就不再承担任务。
第二投入的方式灵活多样。投入的方式是特种作战的关键环节,成败往往在投入的一瞬间就已经确立。英特种部队掌握了多种投入的技术,水面进入可以使用冲锋舟、大型军舰或靠泅渡、蛙人等方式;陆地进入可以搭乘摩托车、侦察巡逻车或用步行、高山攀登等方法;空中进入可以用直升机或运输机投送或实施伞降、滑翔等;而入室行动则有屋顶绳降、强击破门、爆破取口等形式。
第三以局部打击为主。由于特种部队规模较小,火力强度也受到限制,一般只选择点目标打击,在打击完成后迅速撤离,很少承担固守阵地的任务。
第四以小部队分散行动为主。特种部队一般接受的都是连级以下的战术任务。在战斗中,多是化整为零,以小组、小分队、支队为单位行动。马岛战争中,英军特种部队使用4人侦察分队,海湾战争中是8人步行侦察支队,而解救伊朗驻英使馆人质时特种部队是两人为一组。
第五战斗准备状态高。英军特种部队可以始终保持临战状态,这一点通常用A、B队轮换的方式实现。当A连处于较高一级战斗准备状态时(如执行驻北爱尔兰地区的反恐怖任务),B连即处于较低一级准备状态(如在直布罗陀执行治安警戒任务),两支部队定期换防,以防止第一线的队伍出现疲劳。在战斗行动中,也有类似的分工。如特空团到达伊朗使馆人质事件现场后,有一队人处于随时进行攻击的准备,而另一队人则准备在更长一段时间后采取行动。
第六讲求作战效益。除非确信以较小代价就可以换得较大的战果,英军特种部队不轻易出击,更鲜有自杀式的行动。
第七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这在现代战争中尤为突出。在解救伊朗使馆人质行动中,英特空团使用了闪爆弹和专用弹药、装具;在海湾战争中特空团使用激光定向仪和红外成像仪使其掌握了夜暗作战的主动。英军部队还普遍使用了多型长短枪、轻机枪、手榴弹发射器、火箭筒、反坦克导弹等,大大提高了攻击力。
第八协同作战。英特种部队与其他军兵种协同作战的趋势更加明显。在马岛战争中,特种小分队为海军舰炮及炮兵指示目标方位,而在海湾战争中,特空团则与空袭部队保持着密切联系。
英军特种部队虽然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显赫战果,但也存在自身的弱点。在英军中,几乎所有的部队都有自己的侦察分队。当特种部队承担侦察任务时,它一般隶属总司令部或前线指挥部直接指挥,在与友军侦察部队协调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过误伤事件。在后勤保障方面,执行长途侦察任务、进入敌境较深的特种部队总会遇到些麻烦,很多情况下,特种部队要依赖自己的野战生存能力,因为即使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可能因为弹药以及另部件补给跟不上而成为废铁。投入的方法仍是特种部队所面临的最危险的一关。由于特种部队大多是在战争最初阶段参战,有关进入地区的情况往往知之甚少,加上对地理环境不熟,失败率较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最终解决。
英军特种部队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目光,除了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外,还在于它有完善的选拔和训练体制。无论是特别舟艇中队还是特别空勤团的选训周期都非常长。如果要进入特舟中队,首先要获得突击队员资格,为此,士兵就要经过约30周训练,而军官的选训、实习期更是长达两年。有3年以上突击队员经历的人方可申请参加特舟中队,并需再接受一年的特种训练。英军特种部队在选训过程中要求十分严格,淘汰率很高。作为一名合格的特种兵,首先要具备过人的体能。英特种兵可以在负重约32公斤的情况下,快速越野达50公里以上,这为他们在实战中携带重武器,执行长途奔袭和远距离侦察任务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军十分重视对特种兵“一专多能”的训练。在特空团里,成员们有的精于操舟,有的擅长驾驶,有的专攻伞降,有的是山地、极地战专家,同时他们每个人都掌握使用先进武器以及爆破、医护、通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此外,特种部队的训练也很注重精神因素。他们往往给受训人员制造各式各样的障碍,以考验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在团队中应当具有的合作精神。这些年来,由于报名人数减少,预算削减,传统的选训体制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但英军始终没有降低特种部队门槛的意思。
英军参加特种行动的除了特别舟艇中队和特别空勤团外,还有其他一些部队。有的部队虽然已由特种部队转成常规部队,如伞兵团,但仍保留了特种部队的许多特点;有的部队不是特种部队,但极具特点,是特种行动中的“黑马”,如廓尔喀部队;而有的部队虽无特种部队之名,却有其实,如第十四情报连。
二、第二十二特别空勤团(SAS)
第二十二特别空勤团,是英军特种部队中最杰出的一支,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1980年特别空勤团成功解救被困在伊朗驻英使馆中的人质,这一仗令SAS名声大噪。在以前,特别空勤团出于安全考虑,原本不愿意让外界过多了解自己的内情,一直刻意保持低调。但自从人质事件后,全世界的媒体都开始关注起这支英军的传奇部队,有关它的各类报道层出不断,特别空勤团神秘的面纱逐渐被世人揭开。
SAS是一支有着不平凡成长经历和光荣传统的部队。早期特别空勤团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SAS在北非战场上奠定了自己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在战后的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SAS在这段时间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而早期特别空勤团最大的收获还是找到了特种部队成功的秘诀,那就是被定为SAS座右铭的一句话:“勇者必胜”。
特别空勤团的前身L支队组建于1941年。成立这支部队的目的是为了破坏轴心国在北非的通信和运输线。英军最初的设想是通过伞降将L支队空投到德军身后,但几次尝试都未能得手。后来的做法是用车辆载着部队穿过德军南侧的沙漠,绕到敌人的后方,这一战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L支队炸毁敌军数百辆停在机场上的飞机,烧毁军用物资,切断通讯线路,破坏基础设施,用很小的代价换来了巨大的战果。
到1942年时,L支队已发展至390人,被重新命名为第一特别空勤团。在几经重组和扩大后,特别空勤旅于1944年成立,它包括2个英国特空团(第一和第二团),2个法国特空团(第三和第四团),1个比利时特空团(第五团)和1个通讯连。1944年6月,盟军开始大举反攻后,特空部队被空投到法国,在敌占区,他们与当地的抵抗组织一起,为盟军的轰炸行动提供目标情报并接应进攻部队。法国解放后,SAS回到英国,任务改成为盟军进攻德国实施侦察。后来,SAS又被派到挪威,协助遣散已宣布投降的德军。
1945年,随着战争结束,特别空勤旅被暂时解散。但在两年后,英国又重新组建属于本土军(后备役性质)的第二十一特别空勤团,SAS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番号这才得以幸存。事实证咀,英军当时保留SAS的决策是再正确不过了。
1948年,在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发生了武装暴动,当地游击队神出鬼没,凭借有利地形屡屡挫败当局的围剿,令统治者伤透了脑筋。曾担任过二战时期SAS指挥官的迈克·克莱弗尔特少校,建议当局组建特种部队深入丛林去剿灭游击队,他的主张被采纳。由他亲自挂帅的这支特种部队被命名为“马来亚侦察分队”,并于1951年12月被正式授予第二十二特别空勤团的番号。50年代末,马来亚的游击活动被有效遏制了,SAS似乎又将面临被解散的结局。好在1958年在阿曼等地爆发的起义,使SAS的命运再次出现转机,它很快证明自己不仅擅长丛林作战,而且在其他的环境中也同样威力无比。英政府开始意识到这支高度灵活、高度隐蔽的部队潜力巨大,它的作用是别的部队难以替代的,因而决定将SAS永久地纳入英军正规部队的战斗序列中,只是一度将其兵力减少至两个连(SAS最多时有5个连)。得到了名份的特别空勤团从此更加卖力,在60~7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四处出击,先后出征婆罗洲、亚丁等地,竭力维系已处在风雨飘摇中的英帝国殖民统治。毋庸置疑,SAS几次得手并不能阻挡住民族解放运动的洪流,但他们在无数次实战中磨练出军事功夫不能不令世人折服。
1、大卫,斯特林和SAS的诞生
1941年的夏天,大卫·斯特林中尉躺在苏格兰军队医院的病床上。这位来自英军第八突击队的军官,在几天前参加了一次冒险的试验,成为英军中第一批尝试伞降的人。但他们的跳伞水平实在太差,斯特林的降落伞在空中被撕破,他被重重地摔到地上,折了两条腿并因脊柱受伤而暂时失明。整整两个月在病床上无法动弹。对热衷于成天在疆场上厮杀的斯特林来说真是一种煎熬,但他现在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思考。
斯特林中尉想得最多的是,英军在北非沙漠中的处境和几年来英军突击队的得失。当时,隆美尔的北非军团活动十分猖獗,盟军处境艰难。第八突击队所属的雷考克部队在沙漠中同样是乏善可陈。尽管突击队员们骁勇无比,但英军突击队最初的作战思想局限于正面抢滩、在海军支援下尽快完成以破袭为主的行动。兵力少、火力弱决定了突击队不可能在登陆后坚持很长时间,因此,只能尽可能选择距离较近、敌人防守较薄弱的地方作为进攻目标,而这些目标大多都没有太大的战略意义。在北非战场上,如果面对处于较好战斗准备状态的敌军,突击队的行动就不得不增加人手,然而,这样做更易被空中敌机发现,进攻一旦失去突然性,效果差强人意也就在所难免了。
斯特林细致研究了北非的地图。他发现这里的战场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沿海的狭长地带上,而向南广袤的沙漠却被军事家们忽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大部队是无法穿过这一地区的。斯特林想,这片空旷地带不正可以是小股特种部队活动的天堂吗?设想让一支小分队穿过沙漠,绕到敌后破坏敌军的战略设施,岂不是能起到四两拨千金的功效吗?想到这里,他急忙把自己的计划拉出一张单子来。在他的设想中,这支新的特种部队目标应是破坏敌军的通信线路、机场、车库、补给线、物资仓库等;作战时应尽可能隐蔽、突然,人数也越少越好;部队的训练应强化各种入侵方法,诸如伞降、划船和陆路渗透;特种部队应迅速组建以配合第八军的反攻等等。有了这么绝妙的主意,下一步就是要设法得到英军上层人物的赏识,这对于还是一名下级军官的斯特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尉终于可以柱着拐杖下地了,他迫不及待地驱车来到新任英军中东地区总司令克劳德·奥钦莱克的指挥部。他一瘸一拐地走到门口,谎称自己忘带了通行证,想蒙混过关,但哨兵没有买他的账。情急之下,斯特林扔掉拐杖,还没等哨兵反应过来就从栅栏的缝隙中硬挤过去,飞也似地奔进了办公楼。他推开第一扇门,不由分说就开始兜售自己的计划,办公桌后一名少校没等他说几句就把他推出了门外。他又闯进了第二扇门。这回他撞上了好运,恰好走进了副参谋长雷尔,里奇的房间。这时哨兵已经赶到,但副参谋长好歹还是听明白了眼前这位年轻人嘴里在说些什么。副参谋长是个惜才的人,答应一定会研究斯特林的计划并把它呈给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