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般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特别具有将“实践知识理论化”和将“理论知识操作化”的本领,这使得他们的两部分知识之间能够更多地发生转化,互相补充。专家型教师之所以擅长于将两类知识进行转换,主要是因为他们善于思考。一方面,他们能对自己的教学经验保持一种批判性,使自己的隐性知识获得理性;另一方面,他们还会不断地将所学到的新理论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使之成为个人实践经验的一部分。这种反思和有意识的思考,使得他们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较快地实现了转化和互动。比起单纯具有显性理论知识的一般教师或是更多依靠实践经验开展教学活动的其他非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知识显然更复杂、灵活,也更管用。比如,专家型教师一般都能清晰地表达自己作出课堂决策的原理和标准,同时其课堂行为也常常是有意识的决策;再比如他们能够明确地回答诸如“我是如何知道我所知的”、“我怎样找到我这么做的原因”、“为什么我让学生这么做或这么想”等问题,这表明专家型教师不仅拥有熟练的教学技能,而且能在实践经验和理论解释两方面进行反思。再比如,专家型教师具有“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之间关系的明确的、概括性的意识”,这种分析的意识正是使教学实践获得理性的重要途径;而在面临教学上的困境时,他们会努力地从理论中寻找有益的观点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的常规以改善原有的教学,体现出理论知识“实践化”的思路。
专家型教师知识是紧紧围绕所教学科这个核心来构建的,他们并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而力求对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围绕学科教学整合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其他有关知识,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对其专业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使之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大。与单纯强调学科知识或是教学技能不同的是,专家型教师知识的学科教学性特点非常鲜明。
虽然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所具有的学科知识就是教师专业知识的第一重点,因为在教学中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学高未必是良师”,很多毕业于一流大学的博士在刚刚走上讲台时也并不知道该如何教学的事实正好证明了这一观点。相反的,只强调那些一般教学法知识——即那些普遍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与学的原则和技能,则容易导致“缺乏范式”。舒尔曼曾指出:不考虑教的内容是什么就讨论教学技能是不恰当的,就如同讨论学科知识而不看它是如何教授一样是欠妥的。专家型教师之所以能在学科教学领域中表现卓越,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围绕所教学科构建自己的“专家一样的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独特功效。比如,在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和总结中,我们发现他们往往知道自己应该“教什么”和应该“如何教”。他们认为,教学不等于传授知识,它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学科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它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他们把“教学生如何适应生活”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而把“帮助学生完全开发出他们的潜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作为自己教学的最终目标。舒尔曼也指出:专家和“教书匠”最显著的一个差异就是前者具有的学科教学法知识。使得他能从多个角度看到大局,因此他们在选择适合主题的教学方法时更加灵活。正是因为专家型教师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不断围绕所教学科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促进功能密切相关的各种知识之间形成合力,发挥出最优化的功效,所以他们最终能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马老师是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她能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整合多方面的知识,包括语言学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具体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语言学习策略的知识和关于具体工作环境的知识等。
为了在英语课上完成用形容词来描写人物和促进同学间彼此认识的教学任务,马老师考虑可否将语言学习目标与新学年学生相互了解的交际需要结合起来,并利用情境和课程融合多学科知识,以扩大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维度。因此,在新学年伊始,她就这样开始了她的英语课教学。
开始上课时,马老师先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自己:hardworking(勤奋),punctual(守时),talkative(健谈)。她告诉学生她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以说明hardworking的意思,然后她问学生是否知道punctual是什么意思,借着对这个词的解释,她也就同时向学生颁布了第一条课堂规约:上课要守时。
马老师:什么是punctual?每天早上什么时候开始上课?
众生:八点。
马老师:八点。对,我是punctual的,我总是在八点钟就到这里,你是punctual的吗?(指着一个学生问)
生:(很小声地)是的。
马老师:什么?是的,有同学认识你吗?你是哪个班的?三(1)班的。好,在三(1)班谁是punctual的?好,他是punctual的吗?是不是?
众生:是。
马老师:好。他是punctual的,我也是punctual的,我上课总是punctual的。请大家注意,如果课间休息后你进教室晚了,我不会让你进来,因为我是punctual的……
解释完punctual这个词后,马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单词:talkative,问在这个班上哪个同学是最talkative的,女生是否比男生更talkative。她注意到一个学生在用广东话回答问题,于是她不失时机地引出了第二条课堂规约:在英语课上不得使用广东话。
自我介绍之后,马老师让全班学生也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他们自己。首先她要求学生拿出词典和练习本。发出这个指令之后,她就开始数数,从1数到5,意思是学生在她数到5的时候就要完成她给出的指令。无论何时,在要求学生完成某个动作——比如按小组就座、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或者拿出学习材料时,她都会运用这个常规。她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他们应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某个动作,而不应该浪费时间。学生们拿出词典和练习本以后,马老师让他们在练习本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描述自己的三个形容词,并要求不能让同桌看到——这样做的原因是稍后她要让每个学生向其他同学报告关于自己的一些情况,她想确保学生之间存在一种“信息沟”——她给了学生两分钟时间完成这一任务。
接着进行下一项任务,在发出任务指令之前,她告诉学生要仔细地听指令,她会要求他们复述指令。实际上利用这个时机,她又向学生颁布了第三条课堂规约,那就是:在听完她的指令后要复述指令。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她确实也这样做了。
马老师让学生组成两人小组,要求学生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用刚才写下来的形容词描述自己并说说用这三个词的原因,完成这一任务的时间是三分钟。这次她是用闹钟设定的时间,闹钟一响,她就要求学生写下同伴的名字和同伴用来描述自己的三个形容词。这时,她再次强调了在课堂上只能使用英语的规定。
马老师:现在我要你们把同桌的名字和他用来描述自己的三个形容词写在你的词汇本上。如果你记不住了,可以问你的同桌,但要用英语。
学生完成这项活动后第一节课就结束了。
第二天上课之前,马老师和学生核对了头天布置的作业的答案。然后,她花了很长时间来复习前一天所有学生用来描述自己的那些形容词的发音和词义。在这个过程中,马老师几次听到有人讲广东话,她提醒学生如果发现谁还讲广东话,那么他将受到惩罚。讲解结束之后,马老师就开始布置家庭作业,即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单词,从这个单词表中重新选出三个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并说明选择的理由。之后,她点名让一个学生来重复她的指令,这又巩固了她在第一节课中建立起来的常规。这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她请同学自愿来帮她设立收作业的程序和设计对没能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的处置方法。
与大多数教师都会把新学年的第一节课用于制定课堂准则、规约等日常事务管理不同的是,马老师把规约和常规的建立与教学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学时间;如果教学情境合适,她还会不失时机地、明确而详细地制定和说明规约与常规,这表明在马老师的教学理念中,十分注重对情境的利用;另外,马老师给新学年开始的两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用形容词来描述自己,这一设计正好与学生在学年伊始想认识新同学和老师的交际需要相统一。还有,马老师一开始就建立起一系列重要的常规和规约,而所有这些都会在整个学年中不断地得到强化。
总之,“专家一样的知识”并非指专家型教师拥有什么特殊的知识,而是指他们拥有比一般教师更详尽、更丰富、组织得更好且转换更加灵活的专门知识。
虚心向学,坚持自主学习
许维诚先生在为《学习科学大辞典》作序中写道:“从个人来说,在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如何快速地获取自己的那一部分知识?随着事业的发展,又如何补充知识来满足新的需要?面对知识本身的不断发展,又如何能做到不落后于时代?这些问题都告诉我们,学习是每个社会成员终身的事情。”学习是一生一世的事,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从某种角度说,学习已经成为每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学会学习,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大潮中搏风击浪,勇往直前。
专家型教师都是好奇又好学的人,由于他们从不满足于自己已知的东西,所以他们十分勤奋,虚心向学,具有自觉学习的倾向,并养成了严谨治学的习惯。由于长期有意识地围绕自己的教学主动学习和勤奋治学,专家型教师头脑中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多,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日益丰富和密切,直到发生由数量到质量的转变,形成“专家一样的知识”。
湖南省特级教师杨玉声曾以“教学研生涯四十年”为题回顾自己专业成长的经历,认为自己能从“一个高小生、一个记码员兼业余教师”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靠的就是“长年累月坚持自学”。类似的事迹几乎可以见诸于所有特级教师的经历中。一项针对特级教师的调查表明,有47.8%的特级教师在开始走上教师岗位时并不具备合格的学历,但他们最终都荣获了特级教师的称号,原因就在于他们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求知若渴、自强不息、废寝忘食、不懈拼搏——积累起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了深厚的教学功底,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的经历表明:成功不是由于天赋好或起点高,而更多地是依靠后天的努力!同时调查还发现大多数特级教师具有起步早、发展快的成长特点,这也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勤奋地学习、更刻苦地钻研并因此而积累了更丰富的专业知识的缘故。
请看杨玉声老师的成长经历:
四十年,我从一个高中生,一个记码员兼业余教师起步,经过漫长的艰苦跋涉,到今天成为一名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在30多家刊物上发表数学教学论文90多篇,出版著述6本(其中5本为合著),共计100余万字。
四十年,我走的路是曲折的。如果我是一个数,那么,我所显示的都是正值。回顾这四十年的经历,我想先谈谈长年累月坚持自学的问题。
1951年3月,我凭着16岁的年龄、高小毕业的文化,到锡矿山矿务局机修车间当了一名记码员兼业余教师。因工作关系,我整天同工人、机器打交道,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碰到一些简单的计算也无法解决,例如,加工成直径为4cm、高为5cm的圆柱体,需要直径3cm的圆柱体多长?他们用42×5÷32,很快得到结论为9cm。对这种算法,当时我无法理解,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半径2×π×高”,而师傅们的算法是直径平方又没有用上π,我对此感到莫名其妙:解放初期,工人大多是文盲,遇到一些计算问题,常常问我,而我却是“十问九不知”,使我感到很大的压力。我懂得,要向科学进军,首先必须学好数学,于是我下决心自学数学。当我学了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后,很快就发现了“直径平方而不用π”的原理。我利用在业余学校上课的机会,向工人介绍了上述道理,他们听了很高兴,而我更高兴。从此,一个十年内自学完初中至大学本科课程的大胆计划形成了,自学数学的艰难历程开始了。
1.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自学要有三股可贵的劲头:挤劲、钻劲、韧劲。自学之初,我在工厂,白天与工人们一起紧张地劳动,休息时间,别人娱乐我学习。每天下班后,集体宿舍欢歌笑语,十分热闹,但我咽下几口饭,就开始了紧张的学习。我不停地阅读、演算,疲劳了,伸伸腰,打几拳;瞌睡了,用冷水洗洗脸,浇浇头;冬天,集体宿舍没有生火,我就用一条毛巾床单围着身子;停电了,点上煤油灯继续学习……没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我决不让身子躺到床上去。从此,我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人,很快就瘦下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低烧和咳嗽。1954年的一个冬夜,我坐在破旧的工桌前,15瓦的白炽灯下,一道难题——玫瑰线的作图问题——把我难住了。“呜……”,进零点班的汽笛拉过以后,忽然,我觉得嗓子一热,一股东西涌了上来,咽下去,又涌了上来,而且直窜口外……第二天早饭后回到工房,我吃了一惊,地上竟有一摊血,我得了痨病。党组织发现了,立即把我送进了医院……由于各方面的支持,我终于战胜困难坚持下来了,而又如期完成了自学计划。
2.长有计划,短有安排
开始自学时,为了给自己压力,有个约束,我定了一个总的目标:十年之内,自学完从初中到大学的全部数学教材。在自学头几年,我年有年计划,月有月计划,周周有打算,日日有任务,严格按计划进行,不完成一天的自学任务,决不休息。
3.多问多思,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