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54900000014

第14章 璀璨神秘的古代艺术(4)

有一种意见认为,古希腊和罗马许多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这首先要归功于修道院的抄录修士。通过修士们的抄录和教会收集,很多古籍保存和流传下来了。

这种说法值得怀疑,因为:第一,有不少古籍早在日耳曼人攻占罗马城之前就佚亡或流失到外邦去了;第二,有些书,由于犯禁而没有抄写,或者即使抄了又被刮掉、销毁;第三,不少书在抄成后又散失了;第四,由于羊皮纸来之不易,也有刮掉库存古籍用以抄教会书籍的。

有的学者认为阿拉伯人在保存希腊和罗马羊皮纸典籍上立了头功。自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扩张过程中,攻占了地中海沿岸大片原属希腊罗马统治的区域,直接接收了大量珍贵的希腊和罗马古籍。

还有人认为希腊古文献的最大保存者是拜占庭。在西欧黑暗时代,大量羊皮纸典籍遭毁,而无数古代书籍被拜占庭保存着。

上述各种说法对于解释“古希腊和罗马羊皮纸典籍是如何保存和流传下来的”这个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能作为最确切的定论。对于该问题的最终解答,还须进一步的考证。

■ 《乐记》的作者之谜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部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儒家的音乐观点,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它是我国音乐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现存的《乐记》有《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等十一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关于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的形成、音乐和生活的关系、音乐的作用、音乐和政治的关系等诸多重要的问题。有些论点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光辉,有些论点体现了封建社会对音乐的严重束缚。

《乐记》的作者究竟是谁?专家学者历来对此有所争议。

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战国初期的公孙尼子(孔子的再传弟子)所作,南朝沈约和当代的郭沫若、杨荫浏持此说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乐记》是汉武帝时代的“河间献王”刘德和他手下的一帮儒生采取先秦诸子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的,东汉的班固和当代的蔡仲德等人持此说法。

分歧的意见尚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是对这部集秦代以前的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的重要价值,各方的评价都是充分肯定的。

关于《乐记》的作者,高亨先生说:“《乐记》乃公孙尼子所作。《公孙尼子》一书唐以前犹存,沈约、徐坚、马总皆亲见其书。则《乐记》为公孙尼子所作,被录入《礼记》,无疑也。”

《汉书·艺文志·诸子》儒家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班固自注:“七十子之弟子是公孙尼子,乃孔丘之再传弟子。《荀子·强国》篇载公孙子评论楚将子发之言一段,公孙子盖即公孙尼子。”

■ 《牡丹亭》创作时间之谜

汤显祖的《玉茗堂四种》,成就最杰出的当推《牡丹亭》。这部名传千古的戏曲名著,创作于何时何地,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说法各异,致使后人对《牡丹亭》的研究,带来了不少困难。

据毛效同所编《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中,收录的发表于《文学遗产》第1辑上的《汤显祖与牡丹亭》一文,作者李汉英认为:“汤显祖少负才华,《牡丹亭》为他少年时代作品。”继而又说:“《牡丹亭》是显祖少年之作。其后复作《紫钗》、《南柯》、《邯郸》,总称‘四梦’。”这“少年时代”的概念,当理解为二三十岁年龄。

可是,姚燮所著《今乐考证》中则说:“愚谷老人曰:‘汤若士先生作《四梦》,最后作《牡丹亭》,称古今绝唱。’”按此说,应认为《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晚期作品。

再有,侯外庐的《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外传》一文,开头首语就说:“汤显祖在万历二十六年(1589年)写成了《牡丹亭还魂记》。”汤显祖是年39岁,应称《牡丹亭》是他的中年之作。泛见不少著作传载:汤于万历二十六年(1589年)晋京上计后,就掼掉七品乌纱帽,所谓“引咎辞职”回乡。除侯外庐外,有许多学者普遍研究认为《牡丹亭》创作于这个阶段。

按照《昆、新两县续修合志》的记录,结合江熙的《扫轨闲谈》所载,《牡丹亭》成书的时间应在万历二十六年(1589年)间。即如侯外庐等学者所说为正确。

■ 生、旦、净、末、丑的命名之谜

京剧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生、旦、净、末、丑”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法很多。

“生”是生、旦、净、末、丑中绝大部分的男角色。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其中“生”的本来含义不都是对男性的称谓吗?从年龄上划分,一般是中年以上为老生,20岁左右为小生,10岁以下的儿童为娃娃生。但也有因塑造形象的需要,破格的例子。

再说“旦”。旦,旧时内行称“占”,是剧中的女角色的代名词。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和刀马旦。青衣,一般为16~40岁的性格贤淑文静的妇女;花旦,是性格活泼、天真的少女、少妇;武旦,是短打的女英雄;刀马旦,一般指“扎靠、穿铠”的女将。

人们常想弄明白为什么舞台上的女性要称“旦’。戏剧史家周怡白有个说法较为合理。他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自“姐”讹为“妲”(宋杂剧中有《老孤遣妲》、《双卖妲》、《褴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既然“旦”即“姐”之讹,那么“旦角”专演女性也就很好理解了。

再说“净”,就是花脸。即在面孔上画着脸谱的男角色。花脸分“铜锤”(重唱)和“架子”(重做功和念白);武净,以开打、跌扑、翻摔见长。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谄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看来柯丹丘的说法是可靠的。

“末”指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意而称为“末”的。

所谓“丑”,无非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人们不是常说“丑扮”、“俊扮”吗?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丑行又分文丑、武丑。“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完全是坏人,但大都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

■ 罗马城起源之谜

有关罗马城的起源,一直有这么一个传说:

阿穆留斯杀死当国王的哥哥侬米多尔,取得了王位,为了防止他哥哥的后代复仇,他下令杀死了侬米多尔的儿子,并让侬米多尔的女儿去做女祭司。

不久,被迫当祭司的侄女竟生下一对双生子。阿穆留斯又恨又怕,立即下令处死侄女,并派一个奴隶把孪生兄弟扔到河里去。恰巧一只母狼来河边喝水,它闻声走过来嗅了嗅篮子里的孩子,不但没有把他们当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反而用自己的乳汁来喂养他们。

后来一个牧羊人发现了哥俩,于是就把他们带回家抚养。牧羊人还给他们起了名字,一个叫罗慕路斯,一个叫雷慕斯。

兄弟俩长大后,领导人民起义,推翻了阿穆留斯的残暴统治。后来,他们就在昔日遇救的地方建立起新城市,以哥哥罗慕路斯的名字命名为“罗马”。

大约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关于罗马起源的传说已经定型且被大家公认。但是这个传说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有多少真实性呢?有人持否定态度,但也有人认为这个传说是可信的。那么,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得而知。

■ 比萨斜塔为何斜而不倒

比萨斜塔举世闻名。这座塔位于意大利比萨古城,该塔1173年奠基,分三段施工,历经178年,至1350年建成。它通高56.7米,为8层圆柱形建筑,总重量达14553吨。

比萨斜塔在动工五六年后,建好的3层塔就开始倾斜。建筑师曾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控制,均没有奏效。比萨塔建成后,塔身仍在继续倾斜。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829~1910年,它平均每年倾斜3.8毫米;1918~1958年间,年均倾斜1.1毫米;1959~1969年间,年均倾斜1.26毫米;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1982年间,年均倾斜1.2毫米。这以后,年均倾斜则为1.19毫米。现在,塔顶中心点偏离塔基中心垂直线已有5米多。1990年,意大利政府宣布比萨斜塔停止开放,以免发生意外。

比萨斜塔为什么斜而不倒呢?这个问题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学者指出,建筑该塔时,意大利建筑师运用建筑上预应力结构的原理,已预先考虑到当时地形和风向等自然环境的特点,有意使塔的重心向南倾斜,从而建成了一座斜塔。

此外,在对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研究后,史学家皮罗迪教授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黏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因塔身倾斜而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倾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此,有学者认为,恰恰是设计者对塔址的地基不熟悉,这才造成塔的重心南移,并非设计者刻意为之。

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十年来的倾斜速度,有研究者预测:再过250年,比萨塔会最终倒塌。有的研究者则提出,需再过2000年,该塔才会毁灭。

有趣的是,1934年,意大利政府在塔的地基周围注入近90吨水泥,却反倒使塔的倾斜速度加快。而1973~1975年,有关方面关闭了比萨塔周围方圆3千米的水源,禁止取水用水,塔的倾斜速度则开始缓慢下来。

■ 护珠塔不倒之谜

如果说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是因倾斜不倒成为世界之谜的话,那么中国的护珠塔应是斜塔不倒的第一谜。因为比萨斜塔倾斜为5°16′,而护珠塔已倾斜达6°52′。

护珠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位于上海市天马山上,该塔是一座7层八角形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塔高约30多米。

千年古塔,自1788年以来,既遭大火焚烧,塔基又被破坏,塔身严重倾斜,却始终斜而不倒,屹立于天马山巅。这真是一个难解的谜。

不少人认为这与古代造塔的技艺有关。他们指出,古代用糯米饭拌以桐油石灰来黏合砖块,这种黏合剂的强度甚至超过现代的水泥砂浆。护珠塔用这种优良的黏合剂,加上古代砌砖技艺的精湛,使整座塔能够浑然一体,再加上这种黏合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坚固,因此残存的塔砖不会一块块塌落。

据1984年上海文物管理部门抢修该塔时发现,塔身上部虽已倾斜,埋入地下的塔基却没有松动。所以人们认为这是塔斜而不倒的原因。

但是,另据有关专家考察研究,古塔不倒是当地地质构造的关系。由于天马山护珠塔是建造在沉降不均匀的地基上,东南方向土质较软,西北方向土质较硬,所以塔向东南方向倾斜。

但江浙一带多东南风,护珠塔建在天马山顶,四周空旷,所受东南风力更强。因此,塔的倾斜力与风力相平衡,风力还起到支撑作用,使护珠塔斜而不倒。

尽管解说众多,但人们了解到的事实是,1954年刮12级台风时,吹倒了塔下的大殿;1984年黄海地震,上海市区的房屋都受到了摇摆震动……但护珠塔为什么能在天马山巅屹立不动呢?

■ 山西应县木塔千年不倒真相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城西北角,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到如今已近千年,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为什么能千年不倒?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县木塔本身精巧的结构体系和工匠们对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以及当地易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是保证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

两位曾参与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设计与建筑的中科院院士认为,木塔空间结构体系近似于世界上一些高层建筑。

■ 寺庙撞钟108响之谜

苏州市寒山寺,每年除夕撞钟108响。该寺在除夕之夜11时42分开始撞钟,当敲到108响时,恰是凌晨0时0分,预示新年的到来;而在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日本,全国寺院在除夕夜也是敲钟108响。因为在中国古律声学中,“徵”的律数为108。

撞钟为何撞108次呢?难道仅仅因为“徵”的律数是108吗?诸多学者为解释这108次钟响,努力研究,力图找到科学的答案。汇集这些前人的成果,分析起来共有三种说法:

第一,据麟庆《鸿雪因缘图记》记载:“钟声之数取法念珠,意在收心入定。”该书又载:“素闻撞钟之法,各有不同,河南云:前后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共成一百零八声;京师云: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零八。”

撞钟108响是给108位神佛歌功颂德,并可以消除人们108桩烦恼忧愁,因此“108”成为佛的象征。所以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人们往往撞钟108响、念经文108遍或拨动一遍108颗佛珠。

第二,按照《周易》说法,“九”数含有吉祥之意,108是9的倍数,将“九”的吉祥之意推向了极限,象征至高无上。

黄烈芬认为:“一百零八也是一种文化运动的象征,是易经中思想的演化。在易学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为阳,地为阴,阳中九为老、七为少,阴中六为老、八为少,老变而少不变。故阳爻称九,阴爻为六。一百零八,其和为九,九九归一。一主至高无上的天。”

第三,郎瑛的《七修类稿》中说:“撞一百零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正是此数。”这就是说将12加上24再加上72恰好是108。

108这个数字经常出现在我国文史古籍中:《水浒传》中齐聚梁山好汉108位;在中国武术中,有108个穴位;泉城济南有趵突泉点108个;拉萨大昭寺殿廓的初檐及重檐间有108个雄狮伏兽;北京天坛祈年殿每层有石栏108根;北京雍和宫法轮殿内放的大藏经刚好是108部……这些108的含义如何,是表示对佛的崇敬还是什么,还有待深思。

同类推荐
  • 中国龙文化中国玉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中国龙文化中国玉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本系列图书介绍了医学,建筑,功夫,汉字文化,军事文化,儒家文化等多种中国元素文化。
  •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北京的一百张面孔

    这是一本展示北京地域文化的知识性写实散文集,也可以说是《修志人眼中的北京——志说北京》的姊妹篇,是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晨报合作,由晨报编辑记者撰写,陆续在晨报《志书撷英》专栏发表,经两年多的辛勤劳作,在专栏刊出100期后,集结而成。
  • 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北京Ato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

    本书是详细介绍老北京的人文辞典,描述了这古老城市的风俗变迁,市井状况,人文古迹。
  • 河疍与海疍珠疍

    河疍与海疍珠疍

    专门从事水上作业的居民,古时称“疍民”,俗称“水上居民”或“船民”,素来“以舟为居,以渔为业,浮家泛宅,逐潮往来,江舞海噬,随处栖泊”,“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经张寿祺先生考证“疍”是传承古南越语音对“艇”或“小船”的称谓以汉字所作出的音译,意即生活在船上的人家。据史料记载,自秦汉晋以降,在我国的巴蜀、江淮、岭南及闽浙等广大地区早有船(蜒)民活动的轨迹。依此而计,从秦汉始有文字记载至今,船民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了。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美国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美国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热门推荐
  • 成长的青春

    成长的青春

    简介:王勇,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虽然聪慧异常,却疯玩于乡野。目不识丁的父亲和母亲各有各的一套教育孩子方法,父亲严厉督教,母亲温柔呵护,让这个幸福的孩子生...
  • 清蓉似锦

    清蓉似锦

    一朝穿越,平静生活就此打破,她的幸福何处可寻?前路迷雾重重,阴谋环伺间,她能否找出真相寻到真爱?是浴火重生,凤凰盘捏,还是山穷水尽,就此终结?
  • 噬心让人失了心

    噬心让人失了心

    6岁那年的记忆消失了,她,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家庭,父亲是个酒鬼,母亲是个企业家,还有比这更奇怪的家庭吗?意外到来的老师,像是故意到来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像刀子一般割着夏晓诺破碎的心,她是选择去爱呢?还是去守护……支离破碎的家庭,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
  • 风骚王爷高调五郡主

    风骚王爷高调五郡主

    他是林楠国唯一的异姓王,她是皇家最废柴最嚣张的傲娇五郡主,却死在了他的手下,谁知毒剑封喉的她,竟在他眼前复活,自尊心受挫还要让她开导,不然竟以死相逼!?在大街上某女“哎,走开不要以为你长得好看就可以赖着我。”某男“如果让皇后娘娘知道了,她最疼爱的女儿此时在大街上找青楼,会是怎么样的呢?”某女毒舌还嘴:“王爷竟然知道我去的是青楼,怎么还要去呢?”某男接话道:“当然是进我未婚夫的职责,看好我的未婚妻了~。”某女内心受到伤害10000点
  • 口残进化史

    口残进化史

    咸瑜是个口残,对,不折不扣的口残。打从她成为深资宅女的那一刻起,她就断掉了和外界的联系。哦,顺便还忘了和人交流的方式。(咸爸咸妈:不!你们快把那个活泼阳光的鱼鱼还给我!QAQ)然而咸瑜的想法是:忘了就忘了吧,省的还要和别人交流。于是咸瑜更咸了!不是…更宅了!
  • 爱在伤花重开时

    爱在伤花重开时

    我为了偿还亡父赌徒欠下的巨大债务,连续两次下海到夜总会捞钱,错把恋情当成了爱情,先后三段感情的洗礼都是伤害,荆棘中重新振作首先要认真爱自己。
  • 朱砂泪咒

    朱砂泪咒

    杜甫诗有云: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世人皆不知乌鬼是何物,但是他却因为一个胎记,想要寻找出其中的原因,渐渐地发现了其中乌鬼的秘密。新一代宅男,在学校中发生的一件灵异事件,引起了背后胎记的共鸣,耳边时常响起那些阴森的呼喊声,还有会看到一些不寻常的东西,这些困扰让他很想摆脱,最后却是发现了这胎记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 青春校舍

    青春校舍

    “青春校舍”是一个神秘的校舍,是大青大学里的一个谜。只有勇敢追梦的少年们出现时,它才会出现,并让他们入住,一旦入住校舍,他们将会得到追梦的力量。所以当你看到校舍外的银杏叶在随风起舞时,恭喜你,你已经看到了代表着梦想的青春校园了。
  • 火影之永恒主宰

    火影之永恒主宰

    顶尖的实力,火影的地位,无数的美眉,难道这就足够了吗?一个因为搞人体实验而穿越到火影世界的学霸摇了摇头露出了危险的笑容:“我的目标可是永生啊!”且看一个医疗技术比纲手厉害,好色程度比自来也强,危险性比大蛇丸还可怕的时宇如何实现永生的梦想,顺带成为忍界主宰。
  • 宗门拈古汇集

    宗门拈古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