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54900000015

第15章 追寻宝藏文物的秘密(1)

■ 商代四羊方尊的由来

1938年,在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出土了我国商器中最大的一尊方尊,它重近34.5千克,器身高58.3厘米。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所谓“尊”,就是一种盛酒的器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

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喇叭状劲张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几乎接近器身的高度。尊的四角有4只山羊,尊的颈部饰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4条龙相互蟠缠。最突出的是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

研究证实,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这样不但改变了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同时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而其实用功能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尊肩部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

在商代,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正因为如此,它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列为传世珍藏十大国宝之一。

有学者认为,方尊是商代奴隶主贵族从北方带来埋入地下的;但也有人认为,宁乡一带在商朝可能是一个方国,方尊是在当地铸造的。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 古剑之谜——越王剑

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县望山挖掘一座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墓时,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这是一柄青铜剑,全长55.6厘米,剑身上有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

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2500年却没有生锈,而且仍然光洁如新,锋利无比,能将20余层纸一划而破,并且刚柔相济,既锋利,又不会折断。经专家考证,越王剑之所以不生锈是因为剑身上带有进行过硫化处理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而硫化处理是现代才有的工艺。

此外,剑刃的精磨技术水平也可与现在精密磨床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剑柄上有11圈同心圆,槽壁厚度有0.2~0.8毫米,槽宽0.3~1.2毫米。

令人惊讶的是,春秋时期的工匠是如何造出这样精巧的宝剑的,他们的技术渊源又是什么呢?看来这又是一个难解之谜。

■ 中国古代“九鼎”之谜

据《春秋左氏传》说,夏朝初年,夏王划天下为九州,各州设一州牧。夏王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

为了使一鼎象征一州,各鼎所刻图形能反映该州的山川名胜,他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让工匠按图仿刻于九鼎之上。这样,人们一看九鼎,便知当地风俗、鬼怪,以避凶就吉。据说,这件事受到了天帝的赞美,夏朝也因此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但是,周代以后,九鼎竟下落不明。

历代史籍关于九鼎的下落,材料很多,但不是自相矛盾,就是没有可靠的依据。猜测虽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一说九鼎失于东周灭亡之前。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说:“周德衰,宋之亡社,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也就是说,九鼎早在东周末年就已遗失了。

班固在《汉书》中补充司马迁的话,说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历),九鼎沉没在彭城泗水之下。后来秦始皇出巡,经过彭城,曾驱使几千人到泗水中打捞,结果一无所获。

西汉有一个叫辛垣平的说:“周鼎没于泗水,现黄河改道,连通了泗水。臣望见东北汾阴有金光宝气,可能是周鼎重新出现。”汉文帝听信了,在汾阴建了一座庙,恭请宝鼎降临。可是直到他去世,也没有见到宝鼎的影子。

清代学者王先谦则说,周王室为了防止大国夺鼎,加上财政困难,入不敷出,于是毁九鼎以铸铜钱,对外则谎称九鼎不知去向,免得诸侯国兴兵前来问鼎。这种说法也不能令人信服。九鼎铸于夏初,器形不会太大,东周帝王能为了少量的铜而毁鼎铸钱吗?难道他甘心自堕天命?九鼎是周的镇国之宝,天命之所在,它只能与社稷共存亡,岂有自行销毁之理?

上述种种说法,一致认为九鼎确实在东周灭亡之前就失去了,那么,它被埋没的地方可能在彭城。

另一说指九鼎失于秦末。

司马迁的《史记》在周、秦二《本纪》中,又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历),周赧王死后,秦从洛邑掠九鼎入秦。这个说法与他的前一个说法自相矛盾,一说与秦有关,一说与秦无关,令人费解。倘若真失于秦末,则埋没的地点有两种可能,一是关中,二是泗水彭城。

还有人认为项羽破秦后将九鼎载归彭城,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么重大的事,只能是猜测了。

历代史籍中关于九鼎的说法还有很多,但是大多自相矛盾,或者自说难圆,谁也没有十分令人信服的依据。直到今天,九鼎的下落仍然是待解之谜,不知九鼎何时能重见天日。

■ 千年铜镜不锈之谜

在我国古代,镜子是用铜制作的,正面用玄粉和白旃摩擦发亮,背面铸有纹饰及钮。铜镜始于何年?它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4000年以前。

我国出土的很多铜镜都没有锈蚀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呢?现在经研究发现,古铜镜的表层非常特殊,千年不锈的奥秘就在这表层上面。

现在见到的许多古代铜镜表面都有一个特殊表层,它们紧密地贴在铜镜表面。正是这个特殊表层,使得许多古铜镜虽然在地下埋藏了一两千年时间,却至今依然没有一点儿绿锈,镜上的花饰、铭文清晰可见,有的甚至隐约可见人影。这个特殊表层的耐腐蚀能力非常强,据试验,它能抵御除氢氟酸外所有强酸的腐蚀,在盐酸中浸泡较长时间也不发生变化。

我国古代学者对古镜表层的研究大约开始于宋朝,以后一直没有停止过。西方和日本的学者大约从本世纪初,也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多是从金属防腐角度上进行的,并曾经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过许多分析,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较为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这个问题成了一个重要学术悬案,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今天,千年古铜镜不锈之谜已被我国的科技工作者解开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何堂坤经过几年的深入研究,得出了结论,我国古铜镜所以历经千百年而不锈,是由于它们的表层涂了一层锅汞剂。这个结论已经被有关单位的模拟实验所证实。

有关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对古代铜镜及古代冶金史的研究是个很有意义的重要贡献,而且它将对现代的金属技术的进展有实际意义上的推进。

现在,磨铜镜的手艺虽早已失传,但古铜镜已成为我国历史文物。有些古铜镜不仅有其历史研究价值,还有它独到的美学品位。

■ 波斯银瓶之谜

1983年,在宁夏固原县南郊乡深沟村的一座古墓中,发掘出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件波斯萨珊王朝约在公元6世纪制造的镏金人物银瓶。银瓶造型新颖别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经鉴定,属波斯东部的手工艺制品,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珍贵文物。

令人惊奇的是,波斯的珍贵文物怎会在我国的古墓之中?据墓内的墓志考证,这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柱国大将军都督李贤和妻子吴辉的合葬墓。

李贤生于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卒于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他生前曾任瓜州(今敦煌县)刺史、河洲(今甘肃临夏)总管和原州(今宁夏固原)刺史等职。这些地区是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又是中西交通线上的重镇。

波斯商人和僧侣络绎不绝地从陆路来到洛阳,或经海路到我国南方各地,他们带来了众多的物品,李贤极有可能购买了银瓶,死后便作为陪葬品葬于墓中。

另有一种观点是,当时北魏和波斯两国之间有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公元455年至521年的60多年间,波斯派使臣来中国访问达10次之多,并带来了不少珍品。据此推测,这件珍贵的镏金银瓶很可能是北周皇帝赐给李贤的。李贤是如何得到银瓶的,恐怕永远是个谜。

■ 半个蚕茧之谜

1926年春,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

当时主持发掘的我国第一代田野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李济先生对此十分重视,但是在现场再没有找到第二颗。后来,李博士请清华大学生物学教授刘崇乐先生进行鉴定,刘教授虽不敢断定这就是蚕茧,但也没有找出相反的证据。

因为该茧壳比现在西阴村家养的蚕要小很多,不像是后来放进去的,因为埋藏的位置并不在坑底下,茧壳周围的土色也没有受干扰的痕迹,当然也不会是野蚕偶尔吐的,因为有利器切割过的痕迹。最后,刘教授初步断定其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茧幅约1.04厘米,切割面是由锐利的刀刃所为。

有关这半个蚕茧的报道很快飞过千山万水,远涉重洋,传到了世界各地。关于这个当时发现最古老的蚕茧的孤证,引起了中外考古学界长时期的争论。

◎关于它的年代。

多数人认为此茧属距今5500~6000年的仰韶文化。但也有学者怀疑当时发掘的科学性,认为这是后世混入的,其年代应晚于仰韶文化。

◎蚕茧的性质。

至今已有野蚕茧、桑蟥茧、家蚕茧三种推断。1968年,日本学者布目顺郎对西阴村的这个蚕茧作了复原研究,测得原茧长1.52厘米,茧幅0.71厘米,茧壳被割去的部分约占全茧的17%,推断是桑蟥茧,也就是一种野蚕茧。但另一位日本学者池田宪司却在通过多次考察后认为,这是一种家蚕茧,只是当时的家蚕进化不够,茧形还较小。

◎蚕茧切割的用途。

这半颗蚕茧是被一个十分锋利的工具一割为二的,这样切割究竟为了什么?这对研究丝绸起源的契机意义重大。为此,后人产生了许多猜测。

尽管这半个蚕茧有许多难解之谜,但作为中国远古丝绸的见证,它一直被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

■ 泰山无字碑之谜

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但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如此,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为一个疑问。

不少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于焚书。清乾隆帝就曾说:“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虽云以身先,大是不经事。”不过,对照史实,这种看法颇难成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出巡时曾登泰山,立碑记事。可见,秦始皇在泰山上所立之碑并不是无字的。再说,焚书之举是在公元前213年,不可能在6年之前就有焚书的计划,并为此立“无字碑”。

于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种推测,认为此碑原本是有字的,后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原有的文字风化剥落,以致成了无字碑。但这一看法也有问题。从现存的无字碑看,风化的情况并不严重。况且它在宋代已被称为无字碑,而当时看秦代所立的有字泰山碑,尚能辨认出146个字,此碑怎能剥蚀得一字无存呢?所以,这个说法不可靠。

又有人推测,此碑很可能是汉武帝所立。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立碑于泰山之巅,《史记》上没有说他曾“刻石”。因此说“无字碑”为汉武帝所立不无道理。但也有人对此说存在疑问: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怎么会只立一座无字碑,而不利用这一机会在碑上刻写文辞,为自己歌功颂德呢?这毕竟与汉武帝的性格不太符合。

看来,在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以前,无字碑之谜还无法真正解开。

■ 武则天无字碑之谜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原是唐高宗的皇后,凭借其才能登上帝位,建立大周朝,参政和掌握最高权力达50年之久,死后与唐高宗合葬于西安市西北80千米的乾陵。在乾陵前,武则天的墓碑是一块无字碑,千百年来引得人们纷纷猜测。

武则天的无字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宽2.1米,重98.8吨。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碑座则用骏马饮水、雄狮、云纹等线刻画而成。如此精细的雕刻,在历代墓碑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关于武则天的无字碑,历来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种认为,这是武则天夸耀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达的,所以干脆什么也不写,表示无字胜有字,把自己的功劳让后人去评述、去记载,于是就有了无字碑。

另一种认为,这是武则天知道自己取代唐中宗做了皇帝、残杀李氏子孙、任用酷吏等行为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骂,还是不写为好。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此举是意在将自己的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说。

这三种说法似乎每一种都很有道理,至于哪一种说法是她的本意,现已无从考证。

■ 传国玉玺和氏璧之谜

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物,莫过于和氏璧了。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

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300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15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蔺相如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

其后,传国玺历经晋、南朝、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一直是帝王的象征。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传国玉玺既为和氏璧所制,流传万年不坏。它必定静静躺在某个不为人知之处,若有人能访得其踪迹,必定是轰动考古界的一件大事!

■ 金缕玉衣和银缕玉衣之谜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将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缕玉衣”。

同类推荐
  • 中国回族金石录

    中国回族金石录

    《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所收录的碑记和匾额楹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回族的发展演变和主要特点,从而为研究和编写中国回族通史、回族伊斯兰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参阅资料。然而,分布于全国而未收录进《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的回族碑记还有很多,我们希望各省、市、自治区古籍办和热心人士继续收集、整理这方面材料,为在21世纪初推出《中国回族古籍丛书:中国回族金石录》的续编而共同努力。
  •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能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那么编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古今养生名联赏析

    古今养生名联赏析

    熊经浴编著的《古今养生名联赏析》是一本专门介绍与养生有关的古今名联(包括各种楹联和联语)的大众通俗读物。全书分为“修德养生联”、“读书頣养联”、“调心养神联”、“饮食起居联”、“动静兼养联”、“老当益壮联”、“自寿寿人联”等七大部分,共精选了256副养生名联。书中每联一文,对其中养生之道逐一加以辑注和解说。《古今养生名联赏析》集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读者在欣赏古今名联的同时,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科学的养生理念及延年益寿的宝贵经验,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养生保健书。
  • 嘉典

    嘉典

    本书由十三章组成,分别介绍了我国各大节日的庆典的由来,风俗习惯,以及如何策划和操作。
  • 最经典的文化常识

    最经典的文化常识

    人类历史的发展成果,有很多的表现形成,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就是体现为文化的积累。本书选取了其中经典的一部分,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娓娓讲述了各类事物精彩的历史文化。
热门推荐
  • 仙王之旅

    仙王之旅

    仙,超脱万物,逍遥于天地之间。王,让苍生拜服,划定天地之秩序。仙王,立于一界之中,护卫一界、教化一界,是为仙王。穆天,一名在青云城的小散修,再一次意外中遇上了一只怪鸟。从此踏上了漫漫修仙之路。在洞悉万物法则的同时,寻找自己的身世之谜。
  • 百媚倾城

    百媚倾城

    她,唤作媚生,一笑百媚生,她有着倾城的容貌却不能与所爱之人相守,她的夫君,到死都没有原谅她,她说过她是被诅咒了的女人,上天给了她这个人却又将这个人从她身边彻底带走。。。
  • 星辰武侠

    星辰武侠

    他少有热血,却身陷囹圄;他游戏人生,却魂穿异界;他十年沉睡,却一遭醒来;他心忧家族,却无法修炼。他被剑灵空间附身,开始了一段武侠位面的颠覆之旅,他没有显赫的名字,他也没有逆天的资质,他更没有主角的运气,一切想要的东西,他都得一步步算计,有了他的参与,才有了武侠世界的颠覆,至于主角,还是哪儿来就回哪儿去吧。“我不做君子,不做大侠,只是一个真小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睚眦之仇,十倍奉还;专情也有些多情,风流也有点下流,自私还有点自利,这就是我,我的江湖,我的准则。”——孙宝儿如是说
  • 妾本妖娆之绝宠狂妃

    妾本妖娆之绝宠狂妃

    21世纪的美女杀手夜媚舞,不慎意外身亡。上天却让她重生。初次相见,她妖娆动人,一舞成名。而他,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再次见面,她吐气如兰,千娇百媚。而他,坐怀不乱,捶胸顿足。三次见面,她绝世而立,冷若冰霜。而他,怦然心动,再难相忘。
  • 黑夜王子

    黑夜王子

    一个叫唐狗蛋的小盗墓贼,戏剧性变成了登月的航天员。被送往月执行一项绝密任务。月球背面隐藏上古文明遗迹,美国说是外星人遗迹,中国说是神墓。一个和月亮一样柔美宁静的女孩,一段太空盗墓之后的连番际遇,究竟会给唐狗蛋开启一段什么样的传奇人生?
  • 我的生存游戏

    我的生存游戏

    这是一个异界大陆的丧尸世界如果丧尸的世界是一场游戏,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在这场游戏里面,活下去
  • 快穿之撩汉狂魔

    快穿之撩汉狂魔

    系统:想要重生吗?那就撩汉。顾惜颜:……那为什么我每个世界都要撩汉子。系统:你不撩?顾惜颜:……好吧,我撩。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每天都在撩汉的妹子,撩着撩着就发现自己撩脱了的欢脱故事。
  • 无界猎杀

    无界猎杀

    当他睁开眼之后,他就知道自己还是逃不掉。既然逃不了,那就变得更强。撕碎这遮住的天,扯烂这挡住的地。
  • 灰白侦探启示录

    灰白侦探启示录

    如果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中出来。驱逐黑暗降生于光明,着手真相带之于坟墓,探寻真理公之于众人——这就是侦探。一个名叫左丘律铭的私家侦探已维护死者尊严为职业准则。在这座纸醉金迷,罪恶滋生的城市里能否迎来光明?
  • 武道帝神

    武道帝神

    玄黄大陆,一个一武为尊的世界。看着陌生世界,南宫天轻笑道:“给我足够时间,我要把全世界踩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