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09300000029

第29章 淡泊者,对寂寞不弃(1)

古来圣贤皆寂寞。当寂寞来临时,轻轻合上门窗,隔去外面的喧嚣,独坐灯下,平静等待着身体与心灵的合一,净化悲欢交集的思想。在人生道路上,安忍寂寞可以摆脱多余的苦闷,而空虚只会让幸福远去。

1.岁月静好,安守寂寞

只有能够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岁月静好,安守寂寞。

也许,很少有人能具体地说清寂寞到底是什么,但它却从来不曾消失过,反而如影随形,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有时,寂寞是一种考验。是否耐得住寂寞,是对坚守的考验:有的人能够守住精神的底线,有的人却成了道德的叛徒。同时,也是对修炼的考验:有的人面对诱惑,从容镇静,能够参悟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却被生活所控,跌到地狱的深渊。

守得住寂寞不一定都能通向成功,但所有的成功必来自与寂寞奋争的过程。可以说,耐得住寂寞是生命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这需要一种对人生高尚的信念,对梦想强烈的追求,以及坚韧的持守力和意志力。唯有此,人生始有所成。

李时珍的家族世代从医,世代长者都是远近闻名的“铃医”。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的名医。在当时社会中,民间医生的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一顾。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又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并向父亲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言闻被儿子的坚诚所打动,终于同意了李时珍的要求,并精心加以辅导。在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

他深入实地进行调查,遍访名医宿儒。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种人物请教,其中不乏有采药的、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其中,连《神农本草经》都说不明白的“芸苔”,就是在一位种菜老者的指点下,经过察看实物而得知的: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

如此种种,李时珍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并收集药物标本。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他搞清了许多药物存在的疑难问题,终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先后历时27年。

全书约有19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不小的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寂寞不是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也不是散淡与停滞,更不是所谓的孤独或寂灭。真正的寂寞是一种不凑热闹,不赶时髦,不追风潮的生活境况和生存方式。只有沉得住气的人,才能收获冷静和智慧,不为浮躁世俗所左右,在充足的思考空间中沉淀、积蓄,而后发。

人生不需要急于去发布任何宣言,关键是要诚实而又慷慨地抛洒汗水。特别是在他人与环境对自己尚不理解的情况下,尚能保持住一颗沉稳而平和的心,这便是甘于寂寞的超凡风度。“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正是表现了寂寞与成功的关系。大凡最终达到成功彼岸的人,大都因为他们能够在无人问津的寂寞中坚守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相比于家喻户晓的名作《围成》,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似乎并没有引起十分热烈的关注。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管锥编》的写作环境正好恰切地反映了钱老为人淡泊、寂寞治学的品格。

《管锥编》是一篇体大思精、享名于世的笔记体学术巨著。在本书中,钱先生对《周易》、《毛诗》、《左传》、《史记》、《太平广记》、《老子》、《列子》、《焦氏易林》、《楚辞》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古代典籍进行了详尽而缜密地考疏,范围由先秦迄于唐前,涉及音韵、训诂、经义、比较文化等多门学科。

而这一巨著,竟是钱钟书在“文革”时被下放到干校期间完成的。从1969—1972年,整整三年的时间里,钱钟书老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默默无闻的状态下,一字一句地写成了《管锥篇》。

万千个普通人。没有人保证将来一定会成功,而他们的选择是:耐住寂寞。寂寞不是消极厌世,颓唐沮丧,而是对追名逐利、浮躁骄矜的一种睥睨,是对市侩俗气、纸醉金迷的一种鄙视,是在宁静淡泊、耿介拔俗中默默耕耘的一种精神境界。

正因为这样,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常有着广阔的心灵世界,有自己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更有一颗赤子之心和乐于奉献的情怀。在寂寞中,他们不但默默耕耘,还凭借一己良知和理性,严格地塑造、鞭策并完善自我。如此,人生才不会肤浅,其精彩方才体现。

2.与寂寞相守,只为等待

铁树沉寂60年方开一次花,昙花积聚一个花期只为数小时的盛放。

寂寞,从来就是人们谈论的话题。因为太多的人品尝过它的滋味。所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发过牢骚,斥责寂寞对他们的骚扰,又有多少人间人不甘寂寞的折磨,而书写人生的败笔。

人们为何不甘寂寞呢?心无定力是也!拒绝繁华喧闹的诱惑,接受寂寞的洗礼,需要造诣很高的定力。这像极爱吸食鸦片的人,突然叫他戒毒,需要一定的毅力,也需要恒心,没有定力能成吗?

为了摆脱红尘的喧哗浮躁,一个年轻人决定剃度为僧。剃度时,他信誓旦旦地向主持表示自己要皈依佛门,但才念了不到一个月的佛经就受不了寺院的寂寞,还俗去了。一个月后,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求重入佛祖门下。主持心生慈悲,就答应了。三个月后,他又嚷嚷说佛门冷清留不住人,又一次开溜。

年轻人如此闹腾了好几次,主持很是纠结,留与不留都是烦恼。后来,他想出了一条妙计,对年轻人说:“这样好了,你不如在寺院门口开个茶馆,做个不染红尘的还俗和尚。”年轻人听了很是高兴,还真的在寺院门口开了个茶馆,后来又讨了个老婆,开开心心地过活起来。当然,他也没领会到佛门真经。

这位年轻人总是被红尘的繁华诱惑着,不甘寺院寂寞的折磨,心如此没有定力怎能静悟佛道的深奥。主持也实在是高明,像这种不甘寂寞、心无定力的人也只能安排他做一些半拉子的事情。

在红尘喧嚣,人海浮沉之余,我们要想让心灵趋于宁静,让浮华归于沉寂,就要甘于寂寞。寂寞,是思想上的考验,是精神的历程,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

铁树沉寂60年方开一次花,昙花积聚一个花期只为数小时的盛放。人的一生之中,真正五彩绚烂的场面是短暂的,更多时候面对的都是平凡普通的生活。但是,经受得住寂寞的考验,才会有成功时刻的绚烂。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一堂成功家的演讲课。

这是一场座无虚席的演说,在人们热切、焦急的等待中,全国著名的推销大师上场了,这是他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只见他指挥着工作人员搭起了一座高大的铁架,铁架上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接下来又让工作人员将一个大铁锤放在自己面前。

看到这怪异的一幕,人们很惊奇,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这时,推销大师对观众说:“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很快,有两个年轻人上了台,他们用尽全力去敲打那个铁球,累得气喘吁吁,但是铁球纹丝不动。

台下观众的呐喊声渐渐沉寂下去了,他们好像认定这样的敲打是无用的,就等着来推销大师解惑。这时,推销大师拿出一个小锤,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认真地敲了一下,停顿片刻再敲一下,这样持续地做。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l0分钟,20分钟……这样单调的钟声,令人们开始骚动起来,他们希望大师说点什么,用各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但是推销大师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仍然一小锤一小锤不停地敲着,人们开始离去,最后只有少数几个人留了下来。后来留下的人们也喊累了,会场又安静了。只能听到“铛铛”、“ 铛铛”的钟声,又20分钟过去了,突然前排的一个人尖叫道——“球动了”!

霎时间,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那个巨大的铁球以很难察觉的幅度摆动着,而推销大师仍在继续敲着。终于,吊球在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在场的每一个人震撼了。

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爆发出来,推销大师收起小锤说了一句话:“你们都想知道我成功的经验,今天我告诉你们——在成功的道路上,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忍受寂寞,等待成功的到来,否则你就只能面对失败。”

在这场别致的演讲中,推销大师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静下心来,隔绝纷繁,承受寂寞的考验,我们的心灵会沉静似浩淼的水域,我们会变得更加沉稳、睿智,进而获得人生珍贵的宁静。

寂寞不是因为懦弱而躲藏,更不是因为害怕而放弃,而是不被喧嚣俗物所污浊的单纯,更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蓄势。正如猛兽在捕猎之前,都要静悄悄地占据一个有利地形,然后耐心地等待最合适的时机,一蹴而就。

你看,飞舞的蝴蝶是美丽的,那种美丽是因为曾经在厚厚的茧壳中,蛹在黑暗与无助的寂寞中默默地等待的挣扎,才会为自己迎来了这份自由灿烂的美丽;鲜艳的花朵是美丽的,那是因为泥土中的种子在寂寞的时光中悄然地舒展着生命,等待着温柔的春风与细雨,给它有了重生的希望。

翻看那些名人的成功史,我们也会发现“古来圣贤皆寂寞”。试想,如果没有不被重用、被贬流放的寂寞,屈原能完成千古绝唱《离骚》吗?如果没有壮志难酬、避世隐居的寂寞,陶渊明能创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谧吗?

留一段云淡风轻的寂寞,不被喧嚣的俗物所污浊,让人生少些浮躁和媚俗,多些平静和安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年面壁”、“十年磨一剑”、“十年寒窗”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大彻大悟”、是“剑一出鞘,谁与争锋”、是“一举成名天下知”。

近年来,李安在影坛可谓获得了不俗的成就,先后获得两次奥斯卡奖、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和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闻名国际影坛。然而,这些耀眼夺目的光环背后,却是一颗寂寞多年的心灵——

l984年,从美国纽约大学毕业后,李安开始了在好莱坞的漫长的奔波,却没能找到一份与电影有关的工作,不得不赋闲在家,靠妻子林惠嘉的微薄薪水度日。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他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买菜、做饭、带孩子、打扫屋子等,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安第一次品尝到寂寞的滋味。

李安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很快就意识到寂寞也是磨炼意志的绝佳机会。这段时间,他每天都会阅读大量的书籍,仔细研究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思考如何将中美文化结合到一起,这让他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而寂寞的锤炼则让他克服了影视界普遍存在的心浮气躁、好高骛远的缺陷。

六年赋闲的寂寞生活之后,李安开始正式创作剧本,他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从而创造出了一些全新的作品,而后开始了真正执导电影的生涯,其电影作品广受中美两国人民的喜爱。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李安就是一座桥梁,一座使东西方影视文化得到沟通的桥梁。

一个热爱电影事业的电影人不能奋斗在电影行业,却只能待在家里做家务,这是一场令人痛苦的历练,但也正是这六年寂寞 “蛰伏”,使得李安才如泉涌,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电影,人生道路得以闪耀。

寂寞让浮华归于沉寂,它是一种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美丽,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定力。如果你是男人,就应是一座山,一座甘于寂寞而又伟岸的山。如果你是女人,就应是一条河,一条甘于寂寞而又温柔的河。

冰雪掩梅梅自香,何恐寂寞,终归有会人寻芳而至。而没有底蕴的人,再如何聒噪宣扬,也不会有人问径。做甘于寂寞散发梅香的人,还是聒噪一无是处的人,左右着你将来的命运,你做好选择了吗?

3.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面临挫折与苦痛时,要有一种淡泊的心境。心境淡泊了,就能忍得住寂寞和孤独。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境,坦然面对。

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洒脱地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磨练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实际上,苏轼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祐元年(1056),虚岁21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同类推荐
  • 勇往“职”前Ⅰ:谁的成长不纠结

    勇往“职”前Ⅰ:谁的成长不纠结

    在职场,每个人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自我管理和成长”。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接下来才能稳稳当当的管理好一个团队,最终到达管理好一个公司的高度。作者凭借深厚的“性格类型咨询”的研究基础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多年经验,首创了这一套最适用于中国职场人的心理学测评方法——性格“四分法”。让读者明晰自己和他人的个性,轻松与人相处。本书资料翔实,借鉴了英国心理学会(BPS)的权威数据,对中国职场人各个阶段可能遭遇的职场问题一一剖析,并为这些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最实用也最贴心的职场心理学手册。
  • 哈佛全脑训练题大全集

    哈佛全脑训练题大全集

    本书在简单介绍大脑思维常识的基础上,以轻松的笔触、有趣的内容和循循善诱的训练,取代生硬刻板的说教灌输模式,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参与中达到激荡脑力、激发思维潜能的训练效果,完成大脑思维的一次质的飞跃。
  • 20几岁决定女人一生的幸福

    20几岁决定女人一生的幸福

    此书是专为20多岁青春女孩打造的实用宝典,全书共分为6个部分,包括女人成功职场的亮点、如何在这个社会生存、20多岁如何在处世中一展聪慧的风采、20多岁如何提升自己的魅力、如何完善自己的品质修养以及如何获得感情的幸福。
  •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一生幸福书

    卡耐基写给女人的一生幸福书

    幸福是女人的最大愿望,幸福是一种感觉,是女人心海里一道亮丽的彩虹,它折射到女人的脸上,呈现的是美丽,是从容,是自信。如果说女人是花,那么爱情就是它最好的滋养品,在爱的滋润下,女人的幸福感,才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 处世的艺术(智慧生存丛书)

    处世的艺术(智慧生存丛书)

    知足人的处世艺术正是表现为足与不足的调和平衡。知“不足”所以知足;不知“不足”,所以不知足;“不足”,可以知足;不知足:便总是“不足”。由此可见,知足就是一个人自觉协调人心无限的欲望与现实有限条件两者关系的过程,它用什么来协调?用“知”来协调。足不足是物性的,而知不知则是人性的。
热门推荐
  • 惊鸿词

    惊鸿词

    她是谁?是中容国血统高贵的嫡公主,还是鬼谷子座下最为得意的关门弟子;是九州中鼎鼎大名的玉手凤雏,还是天下第一楼的大掌柜。也许她只是一个身负国仇家恨的可怜人罢了。她涅槃重生只为复仇而来。巧布山河局,智解京州困。绝世妙计敛藏于袖,运筹帷幄算尽人心薄凉。这一步步走来伤痕累累,难道她真能摒情绝爱,不负初心么?他是谁?是令千军万马闻风丧胆的不败战神,还是城府万丈的东歧九王;是闺阁梦中的公子无双,还是野心勃勃的天下共主。他披荆斩棘,弑神杀佛,每一步都踏在累累白骨之上,履下是至尊之血,掌中是九州山河,他终于一统天下,却独独负了她。昨日今日安可待,却是万古千秋人不在。
  • 乱世解码:犀利说民国

    乱世解码:犀利说民国

    本书是一部面向大众的另类民国史,另类地解读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精彩的乱世乱局,解密民国大佬们的黑白人生,破译乱世的生存法则。读懂了乱世,你就读懂了历史;读懂了人生,自然会勘破英雄、枭雄的权谋野心,伟人、小人的生死心结。既不同于草根说史的浮躁,也有别于学院派证史的乏味。作者研究民国史多年,查阅了上千万字的史料,以严谨的史实、犀利的视角、快意的笔调,直指人心,酣畅淋漓地解码乱世黑白往事。直指人心的历史不一定是最好的,却一定是最具快感的。历史可以很精彩,民国当然更精彩。
  • 江湖问情

    江湖问情

    想起温瑞安,想起一个流派,突然想写点什么,就这样。
  • 神皇令

    神皇令

    千年浩劫,尸族横行,神州萧条,生灵涂炭,人皇出世,携诸强,平天下,退尸潮,开创两百年太平盛世。天堑山上,妙手山庄,医圣宅邸,盛名天下。一夜间,血流成河,一转眼,灰飞烟灭,独留弱少白无尘,身负血海深仇,独步闯天涯,拜师剑山,从而开启了一个逆天强者的崛起征程。
  • 苏墨
  • 金简恋

    金简恋

    她是简单,她是武媚娘,她们冥冥之中有着一丝关系,她深爱着自己的男人,却又被爱情背叛。她柔弱的爱在权利中让她自己终究看不透。
  • 三寸逆鳞

    三寸逆鳞

    天地万物,聚于苍云。人生为人,兽修化魔,天地孕神,人魔神三族鼎立!苍云之外,又有世界万千,共组宇宙。龙生雪域,身有“逆鳞”,鳞长七寸,为龙之死穴。触之,龙怒!翻江倒海,山崩地裂!击之,龙亡!烟消云散,尘埃粒粒......当雪域龙皇入苍云,与人圣之女凌云诞下一半人半龙之婴孩寒啸后,命运的巨轮,开始正式转动......从苍云的三族会武,到龙皇凌云夫妻之死;从雪域的三大强族之战,到葬情剑被寒啸所得......在种种际遇,种种祸福中,寒啸茁壮成长!一场赌局,牵动情缘联动;一种情怀,随心系动往事!从苍云世界的无……
  • 首长驾到:萌妻的101次逃跑

    首长驾到:萌妻的101次逃跑

    别人都说他是个高冷,帅气多金,为人沉稳。为什么她觉得他除了脸就没有可以提的特长了?高冷?明明就是个明骚!情商低?明明分分钟把她扑倒!她逃他便追,她走他便随。天呐!不是说这只是爷爷交代他做的任务吗?为什么他这么敬业!“我都逃了那么多次了,你怎么还追啊!”某只一挑眉,“这是任务,”说罢,又用手揉了揉另一只的头,假做沉思状,说“第一次是你爷爷交代我的,剩下的是我交代我自己的。”
  • 战世圣尊

    战世圣尊

    人人都知道宇宙分为五大星域,可是却不知道还有第六圣域,人人都知道九大体质,却不知还有第十圣体,一个被圣域家族抛弃在禁地的少年却意外的成为了九之极外世上不为人所知的的第十圣体,且看少年从禁地出来,看世间百态,掌轮回幻灭。
  • 废柴重生之黑耀残爱

    废柴重生之黑耀残爱

    她,曾是世界金牌杀手,为了年迈的外婆的病,便去了传说中冰晶洞的中心寻找晶华却丢失了自己的性命而穿越到了另一个强者为尊的大陆,玄月大陆。可令她郁闷的是,穿到哪不好,偏偏穿到了一个废柴小姐的身上。鄙视,嘲笑,轻蔑的目光让一直高傲的她不甘心!废柴的称号从来都不可以是她!她是女王!是掌控所有的女王!她要颠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