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35000000042

第42章 致胜有术(11)

然而,曾国藩在文员的培养上却获得很大成功,其效果大大超过武将。曾国藩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赋予自己的幕府两种职能,一是治事,一是育人,使之不仅成为治事之所,也是培养人才的学校。曾国藩既是长官也是业师,众幕僚既是工作人员又是生童。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其幕府说:“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私塾约束,期共纳于规范耳。”(《曾文正公书札》,第9卷,第26页。)他在给丁日昌的信中则说得更为具体:“局中各员譬犹弟子,阁下及藩司譬犹塾师,勖之以学,教之以身,诫之以言,试之以文,考之以事,诱掖如父兄,董督如严师。数者缺一不可,乃不虚设此局。”(《曾文正公书札》,第33卷,第6页。)这既是对江南制造局的要求,也是建立幕府的一项宗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此意,他还据此拟就对联,贴在总督衙门的府县官厅上:“虽贤哲难免过差,愿诸君镜论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属略同师弟,使寮友行修名立,方尽我心。”(《曾国藩全集》,第14册,第105页。同治三年十月初十日《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所载对联最后四字为“乃尽我心”,文字稍有不同。)

曾国藩按照这种精神要求自己,也按照这种精神要求幕僚。他根据自己的阅历所得,将当时切于实用的知识学问概括为四项内容,令每个幕僚自选一项进行习练,并将之著为条令,人人必须遵守。他在《劝诫委员四条》之三《勤学问以广才》中说:“今世万事纷纭,要之不外四端,曰军事、曰吏事、曰饷事、曰文事而已。凡来此者,于此四端之中,各宜精习一事。习军事则讲究战攻、防守、地势、贼情等件,习吏事则讲究抚字、催科、听讼、劝农等件,习饷事则讲究丁漕、厘捐、开源、节流等件,习文事则讲究奏疏、条教、公牍、书函等件。讲究之法则不外学问二字。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问于当局则知其甘苦,问于旁观则知其效验。勤习不已,才自广而不觉矣。”他在《劝诫绅士四条》之四《扩才识以待用》中又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勉强学问则闻见博,勉强行道则德日起’,《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强工夫也。今士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用世之具。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进,才亦见充。才识足以济世,何患世莫已知哉!”最后,曾国藩总结道:“圣贤之格言甚多,难以备述;朝廷之律例甚密,亦难周知。只此浅近之语,科条在此,黜陟亦在此。原我同人共勉焉。”(《曾文正公杂著》,第3卷,第10—11页。第12—13页。)若将以上内容结合起来便可看出,曾国藩的这几条规定,既有各位幕僚应当习练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有对其必要性的说明,既是劝诫,也是命令,既有引导,也有鞭策。真是字斟句酌,费尽苦心。

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方法约有三条:课读、历练、言传身教。曾国藩将天下要务分为兵事、吏事、饷事、文事四项,要求所有部属僚友按其专业方向读书学习,而对自己身边的人员抓得尤紧,要求尤严,既有布置,也有检查。在环境较为安定,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如曾国藩湘军大营进住安庆之后,曾国藩曾对身边人员进行定期考试,每月两次,亲自出题,亲阅试卷,以定殿最而别优劣。在曾国藩与赵烈文的日记中,皆有这类记载。同治元年五月初八日《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载:“夜,接课卷二十余篇。盖初六日余出策题一首,拟告示一道,令忠义局及各员应课,至是始交卷也。粗阅一过。”赵烈文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的《能静居日记》则详细载有按题应试的情况。二十二日载:“揆帅合试幕僚,每月二期,今当第二试,应教撰《对策》一首。”二十三日载:“应教撰议一首……《多将军会攻金陵或援陕西议》。”其后则全文录有卷稿,可见师生双方做得都很认真。曾国藩通过这种办法,既可督促幕僚读书学习,也可了解他们各自的功力和才能。与此同时,曾国藩还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结合自己的阅历与读书心得谈古论今,内容切合实际,形式生动活泼,使幕僚潜移默化,增长学问,扩大眼界。薛福成和李鸿章都做过此类记载或谈论。薛福成《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称:“傅相入居幕中,文正每日黎明,必召幕僚会食。而江南北风气与湖南不同,日食稍晏,傅相欲遂不往。一日以头痛辞。顷之,差弁络绎而来。顷之,巡捕又来,曰:‘必待幕僚到齐乃食。’傅相披衣踉跄而往。文正终食无言,食毕舍箸正色谓傅相曰:‘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唯一诚字而已。’遂无他言而散。”(《庸庵笔记》,第1卷,第9页。)李鸿章则事后亦对人说:“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尾尾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他老人家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的。他自家偏一些不笑,以五个指头作把,只管捋须,穆然端坐。”(吴永:《庚子西狩丛谈》,道德书局线装本,第130—131页。)

对于不在身边的文员,则主要采取个别谈话或信函、批示的形式,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教育。在曾国藩的《书札》、《批牍》之中至今保留着不少文字,于其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总是谆谆嘱咐,既有鼓励、鞭策,也有告诫。例如,李榕在太湖城外带兵期间,李瀚章在江西主持赣州厘金局期间,范泰亨、蒋嘉棫整顿厘务期间,以及程桓生主持江西盐务督销局期间,曾国藩都连连写信,有禀必批,有函必答,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曾国藩顾虑李榕难与武弁搞好关系,致函告诫说:“人之生也直,与武员相交接尤贵乎直。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曾文正公书札》,第11卷,第15页。)可说寥寥数语,切中要害。又如,有卡员禀报同事数人于工作之余一起读书论古者,曾国藩喜出望外,在批语中大加鼓励道:“该员在卡照常办事,又得陈守、李生读书论古,学问日新,至以为尉。兰生幽径,不以无人而不芳,本无待于外;而德无久孤之理,玉无终閟之辉,亦会有赏音也。”(《曾文正公批牍》,第3卷,第70—71页。)字里行间流露着望“僚友行修名立”的殷切心情。至于通过个别交谈启发、培养人才,曾国藩《手书日记》中亦不乏其例。如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载:“张廉卿来,与之论古文之法,全在气字上用工夫。”又如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载:“日内因人才缺乏,印、委各务往往悬缺待人,思所以造就之法,拟每日接见州县佐杂三人,与之坐谈而教诲之。”其后则连日记载接见桂中行等人的情形。

不过,尽管曾国藩考试甚勤,但却坚决反对借考试参革官员的做法。在他所管辖的三江地区,江西和江苏都曾这样做,苏藩丁日昌主张尤力。于是,他便致函制止此事称:“考试各官,近年唯江西最为认真,参革甚多,国藩颇不以为然。自唐宋以来考士属之礼部,考官属之吏部,《文献通考》中亦分立两门。前明及国初选官皆考一判,今虽不考判,亦尚进月官卷。是考官乃六部之权,非外省所得为政也。鄙人在皖每日接见三员,但令书履历数行,观其字迹而已。阁下本有综合之名,属员畏者较多,爱者较少,于考字尤不相宜。以后接见僚属,请专教以善言,不必考以文理,略有师生殷勤气象,使属员乐于亲近。则阁下无孤立无与之叹,而德量益宏矣。”又说:“考官将遍,有赏无罚,与江西昔年之动辄甄别休致者迥不相同。如此则陶成之意多,操切之意少,有才者乐于见长,无文者亦不至望而生畏。虽常考亦自无妨。”还说:“此间拟停期满甄别之考,因其事太无根据,非欲博宽大之名也”(《曾文正公书札》,第31卷,第13、16页。)这就是说,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曾国藩将考试绅士、委员的办法进一步推广于一般官员之中,用以取代过去令人望而生畏的期满甄别考试制度,变惩罚为主为奖励为主,以利于人才的成长。

总之,曾国藩在聚集和培养人才方面呕心沥血,不遗余力,正像他自己讲的那样,求才之道约有三端:“曰访察、曰教化、曰督责。探访如鸷鸟、猛兽之求食,如商贾之求财;访之既得,又须辨其贤否,察其真伪。教者,诲人以善而导之以其所不能也;化者,率之以躬而使其相从于不自知也;督责者,商鞅立木之法,孙子斩美人之意,所谓千金在前猛虎在后也。”(《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九日。)曾国藩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也正因为这一点,曾国藩幕府对士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正像有人评论的那样:“公任兼圻,虽于幕府外设书局、忠义采访局以安置士人之贤者,而给俸仅足赡其家,但能随人之才以成就之,故归之者如流水。”(姚永朴:《素园丛稿·见闻偶笔》,商务印书局,第4页,《曾文正公逸事》。)曾国藩集团人才济济,是毫不奇怪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包括李鸿章、薛福成等在内的二、三代人物,多与曾国藩的教育、培养分不开。

在用人方面,曾、胡诸人不仅有一套理论,也积累起不少经验教训。他们求才也好,培养人才也好,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用人却不限于解决具体问题,如带兵、筹饷、整饬吏治、办理文案,还包括更深一层的目的,如历练人才、考察人才,消弥隐患,釜底抽薪等。也这就是说,目前只是小用,将来有可能就是大用。其具体办法,就是把有用之才放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进行锻炼。曾国藩认为,“求才必试以艰危,用人当责以实效。湖北军务迭兴,兵事饷事唯在办理得人。”(《曾文正公奏稿》,第11卷,第28页。)由于湖北用人得当,不仅扭转了危局,也在实践中培养出大批人才。这里讲的是胡林翼的成功经验。而实际上,曾国藩又未尝不如此。例如,一些书生投营之初,只有同太平军战斗到底的“一片血诚”,并无从军从政的实际才能,经过一段幕府生活,增长了办事才干,积累了实践经验,曾国藩就把他们派向四方,授以官职,甚至像方宗诚那样的书呆子,也堪任一县之长。这里的“用”就可分为两个层次,或具有两种含意:一是担任幕职或带有临时派遣性质的委员,一是充任国家实缺官员。

至于消弥隐患之说,则主要出自胡林翼之口,而有此用意者恐不只他一人。此说主要针对那些隐于民间的豪杰之士。他们政治上对清政府不满,生活上没有保障,为了谋求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于悲观失望之中,具有投靠太平军与报效清政府两种可能性。早在咸丰二年为官贵州之时,胡林翼就看到了这一点,认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政治问题。他在给贵州学政翁同书的信中说:“林翼所患者不仅在粤贼,而在内匪。内匪之可虑者不在此时,而在异日。”“黎平虽偏小,未尝无千夫之长,百夫之杰,抚而用之即为我用,而必不为贼用。古来成事败事之人,必在尘埃草野中。用之则为臣仆,弃之则为盗贼,其间操纵,间不容发。”(《胡文忠公遗集》,第54卷,第26页。)又在给贵州布政使吕佺孙的信中说:“富郑公言:‘凶险之徒,读书应试无路,心常怏怏,因此遂生权谋,密相结煽。此辈散在民间,实能始祸,要在得人而縻之。’苏子瞻云:‘穷其党而去之,不如因其才而用之。’明邱浚亦言:‘纷纷扰扰之徒一无定志,所虑者粗知文义、识古今者,在平时宜有以收拾之。’观诸公之所论,虽未必尽切今日之务,而要之驾驭人才即以销弥隐患。先为布置,得所生养,授以羁勒,范我驰驱,内蠹不生,外侮自息。故用士用民,实今日之先务。”(《胡文忠公遗集》,第54卷,第18页。)将这些有可能投身革命的民间头面人物拉到清政府一方,不仅壮大了反革命队伍,消除了他们自身的隐患,也给太平天国革命来了个釜底抽薪,使之难以在当地发展。这个办法可谓高明之至。不过,当时想到这一点的不只胡林翼,曾国藩就不仅这样想,也这样做。有人评论说,曾国藩创建湘军,既是锻造镇压太平军的利器,也是对太平军釜底抽薪。很大一批湘军弁兵,若不应募投效湘军,很可能参加太平军。跟他们类似的一批人,早在咸丰二年太平军途经湖南时,就参加了太平军,使太平军的力量壮大了好几倍。迨及曾国藩创建湘军之后,太平军就再也难以在湖南立足。其两次进入湖南均以失败告终,军事上的失误固难忽视,而缺乏当地民众的参加和支持,也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这毕竟只是他们使用人才的一个侧面,也不是主要的。他们在用人方面的主要业绩,是荐举和保奏了大批人才,将之推向各自岗位,为赢得这场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

曾国藩、胡林翼诸人奏保人才的目的大致有二,一是重奖人才,一是整顿吏治的需要。胡林翼认为“举人不能不破格”(《曾胡治兵语录》,第24页。),曾国藩也有“宏奖以育才之说”(《曾文正公手书日记》,同治十年十一月十四日。)。曾国藩在给李瀚章的信中说:“大抵人才约有两种。高明者好顾体面,耻居人后,奖之以忠则勉而为忠,许之以廉则勉而为廉。若是者则当以吾前信之法行之,即薪水稍优,夸许稍过,冀有一二人才出乎其间,不妨略示假借。卑琐者本无远志,但计锱铢,驭之以严则生惮,防之稍宽则日肆。若是者则当以来示之法行之,俾得循循于规矩之中。”又说:“以官阶论,州县以上类多自爱,佐杂以下类多算细。以厘务论,大卡、总局必求自爱之士,宜用卑信之说;小卡、分局不乏算细之员,宜用来信之说。”(《曾文正公书札》,第13卷,第2—3页。)不过,这只是驾驭一般人员、日常使用的奖励办法,而对于其中的骨干分子、出色人才和立功人员则远远不够,需要给以更大的奖励以鼓舞士气。而鉴于当时财政拮据,筹饬困难,也不可能给予他们过多的物质奖励。这样,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就主要靠奏保官阶一法。当时的国家官员队伍,有实官与虚衔之分,而实官又有实缺、候补、候选之别。其服饰、名誉相同,但所受实惠有别。实缺官员有职有权有薪水,系实际上的政府官员,候补、候选官员则仅有任官资格,欲得实缺,还得等待机会。由于战争年代大仗小仗不断,立功受奖人员太多,所以,其中除极少数人可得实缺外,绝大多数只能在无望的等待中了此一生。而得虚衔者则仅有一副顶戴,连任官资格都没有。

同类推荐
  • 大清雄起

    大清雄起

    游戏小宅男无意间穿越清朝末年,成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光绪。伊藤博文说:“只要大清别再在日本本土增兵,我们可以考虑把塞班岛割让给你们。”亚历山大三世说道:“只要大清退兵,我们可以废除前四个旧约(中国与俄国之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赔偿大清的军费。”登陆日本,血战东京,击败法国......中国从此告别割地赔款的时代,天兵一到,必将所向披靡,这是中国人的强国之梦!中国人的悲哀耻辱,这里必将洗刷!“......”看小宅男如何翻江倒海,推翻慈禧,十岁亲政,打赢中法之战......让大清屹立在东方之上,世界之巅!(本书有点过度YY,喜欢的朋友求收藏一下给点票票,不喜欢YY的朋友可以立刻点叉叉,求支持!顺便说句,此书并不是扶持满清,后文中将会改为中华帝国,请大家看书的时候别在意这些,谢谢!)
  • 遗失的天堂迷失的梦

    遗失的天堂迷失的梦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三国风云已去,一个王朝的颓败,便意味着另外一个王朝的兴起,在这天翻地覆地变化之中,蕴含着人世间多少冷暖风情。几百年前,朱元璋含辛茹苦建立的大明王朝正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败,努尔哈赤的国耻家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明朝。抛头颅,洒热血,努尔哈赤的血汗,换来了国家的安宁与百姓的兴旺。在这明亡清兴的六十余年中,又发生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作为一个君王,一个臣子,一个普通的百姓,又该做一个怎样的选择呢?兄弟情义,儿女情长,选择什么才是我们人间正道的沧桑?血雨腥风的冤家,难以割舍的感情,面对着大敌当前,身为一个民族的统率,又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中,去体验一下那个朝代的烟雨风云吧!
  • 沙场秋点兵

    沙场秋点兵

    南宋繁华,货通宇内,富甲天下;奈何徒拥恢复之志,难觅奋进之卒。狼牙利箭寒光烁,谁人挽雕弓?大金骄悍,将勇兵蛮,铁蹄无双;奈何固步自封,志得意满于南北贡奉的无限荣耀之上,在骄奢淫逸中深陷在皇权更迭的内乱之中。是静待蒙元铁蹄当头踏下,还是借天下微澜搅起漫天巨浪,借势撑开那满载铁血与荣耀的雕弓?
  • 帝国重生之汉灵帝

    帝国重生之汉灵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 穿越之我是韩信

    穿越之我是韩信

    当一名历史系大学生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附身于战神韩信身上,又将经历怎样的风险?两个灵魂,一副身躯。且看他如何踏破重重困难,登上巅峰。
热门推荐
  • 现代版之生死之恋

    现代版之生死之恋

    青春活力虐心爱,努力追求自己的爱情,打造自己的幸福天地
  • 魔法王子

    魔法王子

    他的母亲嫣然,是百万佣兵团——“晓”的真正幕后团长,外号名为“钢手”;他的父亲卡卡西是圣龙骑士和紫钻炼金术师;他的爷爷桃白白是剑神;他的奶奶布玛是神魔导师……可以说他家庭背景的实力不是用一个“强”字就能够形容的。…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在他身上发生,而他究竟是谁?
  • 废柴少女再修炼

    废柴少女再修炼

    简单来说就是女版的退婚流废物重生记。这是一个习练气劲,然后发挥出各种奇异招式的世界。女主叶子安从小就被认为是武道天才,却在一次事故成为一个废人。但是麻烦却不断找上门来。有人杀到她家门口,指着她鼻子骂她废物。心爱的男人被人抢走。原先般配的豪门婚姻被退婚不说,对方还要她死。于是。我们的女主开始奋发图强了!开始反击了!开始争夺自己想要的爱情了~~~嘤嘤嘤~~~有皇子,有敌国将军,有文雅的书生。嘤嘤嘤~~选谁好呢~~~
  • 无良将妃求上位

    无良将妃求上位

    当不务正业还喜欢顺手牵羊的金牌刺客,一梦睡醒,半只脚陷入朝廷正派人马主力军!OMG!左思右想,把那昏庸皇帝用看家本事咔嚓了?别逗!怎么这也不能做一个亡国奴吧。于是乎,某刺客立马抛哥弃父,收拾包袱,头也不回连夜跑路了!某大侠浪迹天涯的故事就这么展开了?事实上是一个无良刺客疯过、逗比过、冷静过、挣扎过最后幸福过的故事。#“娘娘亲,我饿了!”某包子扯住正在逃亡中的某刺客,“谁你娘啊!我男的!瞧见没?你饿找你爹去!”“可是爹爹说他没奶。”“……”一句话:嬉笑怒骂,等你留下!【简介无能,请跳坑。
  • 享受不再纠结的人生

    享受不再纠结的人生

    本书选取了感恩、知足、宽容、珍惜、淡定、挣脱、放下、活在今天这八方面的内容,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让人们摆脱心理压力、心理空虚,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等智慧。
  • 废材逆天:妖娆鬼妃太腹黑

    废材逆天:妖娆鬼妃太腹黑

    她是宗门小魔头,穿越异世。竟然变成了一只鬼从此她开始了艰辛的重生之旅集材料,战恶鬼,好不艰辛!某日鬼帝亲临,竟好心的帮她重生!搞什么?没等她做出反应,她已进入一具肉身。鬼帝将她压在身下,耳畔轻言:造包子!
  • 闪婚,我的霸道总裁

    闪婚,我的霸道总裁

    慕清雨亲眼目睹了自己心爱的男人跟自己的妹妹拥抱热吻。她在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和自己三番两次坏了他的好事的男人进了民政局,领了证。婚前男人的话:“这只是一场戏,我不会碰你的。”婚后男人的话:“这是一场戏,但是我可以假戏真做。”……
  • 你是我的星光之海

    你是我的星光之海

    他,是个阳光灿烂爱笑的大男孩。她,是个美丽,让人觉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小女生。因为弟弟的原因,他与她相识,相恋。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上帝永远的从她身边,带走了她年华中最美好的初恋。
  • 爱情的沙漏

    爱情的沙漏

    唯美的爱情美丽的情缘美男的情节虐恋的悲情复仇的疯狂情仇的怨结要怎样才能释怀
  • 神主之傲睨九霄

    神主之傲睨九霄

    “一个人,两种极端的人格。你是喜欢温和如雨还是喜欢凶残如虎?没有背景,没有资源那又怎样。我的双手会给我一切!任何阻挡我的人或事都只有毁灭一途。当我傲睨天下时,一干神魔皆如蝼蚁!‘’他叫沐启。是战天使与魔族少女的混血后代,不被神魔两族认可。被买入角斗场后,经历了五年的黑暗岁月,孕育出了第二人格—战锋。乱世崛起:"我不会带兵,但不代表我带不好兵,我不会打仗,但不代表我教不出会打仗的兵。”万千种族我为尊,吾为神之主,吾为魔之主,吾亦为天地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