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严冰
冯峰博士在复旦大学的学位论文《“国难”之际的思想界——1930年代中国政治出路的思想论争》,经过修改后,即将付梓,这是十分高兴的事情。也令我回忆起了其求学的诸多往事。
冯峰博士在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每次从沪回家,都要到我家里来,谈他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看法,往往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其思想敏锐,分析问题深入而透彻,我颇以为快,且深以为其前途可量。加之冯君又是能坐冷板凳一类的人物,数年来埋头苦读,几经寒窗,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其思考的结果。
该书内容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对国难之际的思想界的概述;第二章,“国难”与“造国”:思想界的国家意识;第三章,“党治”还是“民治”?:关于训政与宪政的思想论争;第四章,“民主”与“独裁”的论争:世界趋势与中国背景;第五章,共产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的两个路向。这五章围绕当时思想界论争的国家问题、政党问题、政治模式问题、社会改造等问题而展开,每个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对现代国家的构建,作者认为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大都从“法律”和“道德”入手进行努力。再比如独裁与民主之争,这实际上是1930年代典型的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问题,作者认为当时国内的政治已经得到初步的稳定,故其争论主要围绕国家统一和提高行政效率而展开,对此我们只有放眼1930年代的世界才能更加深刻认识这场论争的历史意义所在等等。对于每一问题论述资料详实,逻辑严密,观点鲜明。
书中所选取的《时代公论》、《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杂志的作者群,如胡适、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蒋梦麟等都是一批思想界的名流,大都是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学者,这些人要么是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要么担任着院长、所长、校长等职位,声名显赫,然而国难当头,民族危机加深,他们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被迫走出书斋,用笔墨报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由此,可以看出,1930年代的特殊历史境遇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角色和身份。因此,对他们的讨论,本身就给我们观察1930年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观察视野。最近《史林》、《史学史研究》等刊物上又看到了冯峰博士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颇受启发。我深信,冯峰博士会锲而不舍地不断推出新作,在史学的百花园中绽放出自己的异彩。
最后,我要说的是,冯峰博士著作的出版,一定会促进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和进步,更多更好地相关研究成果也会不断地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