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3000000011

第11章 我的严文井印象

文井同志是在(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50年代初曾经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过。当时我也在中宣部工作,却无缘与他相识,可能是他离开之后,我才去的中宣部,或者因为他工作的部门是文艺处,我是在国际宣传处,业务上本来很少往来。何况1955年,天降“胡风反革命案件”,我被视为“混入”中宣部的几名“胡风分子”之一,没有经过任何行政手续,就被“清除”出了党的最高宣传机关。

七年后,我从秦城监狱回到社会,被原单位中宣部安排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前一年,文井同志也已调任出版社的社长和总编辑。这时我仍然是一名戴帽的“胡风分子”,平日在社内和他见面不多,谈话更少。不过,我偶然听到了他的一口湖北口音,那可是一种让我感到意外亲切的乡音。我是湖北黄陂人(黄陂今天已经划归武汉),自从1953年调来北京后,就没有回过家乡了,而今经历了人生难逢的重大变故,突然听到熟悉的乡音,我内心不禁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虽然我很清楚自己的“政治身份”,不会忘形陷入“同乡见同乡,两眼泪汪汪”的心境,但在看不见的社会性的寂寞氛围里,文井同志的乡音毕竟往往成为我对于家乡和人生的美好回忆的宝贵资源。

认识文井同志前,我就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尤其是一位热情而多产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写作,是他1938年去延安之后开始的。在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里,他竟能写出这许多纯净、柔软、透明如水的儿童文学作品,我有时不禁想到,这是否证明作者心灵深处有着一颗天生的赤子之心呢?是不是这颗赤子之心,虽经多次思想斗争的熔炼,仍然始终不失其天真的本色呢?文井同志在延安“鲁艺”文学系任过教,算是老延安和老革命了,不过他不像有的老同志那样,身上有一股令人尊重却又不敢接近的“老”气,他可是一位值得尊重却又没有“老”气的老革命啊。

“文化革命”开始后,文井同志和我都进入了“牛棚”:他被当作“走资派”,而我则是一只政治上的“死老虎”。很长时间,我们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集训班”里,接受当时流行的“群众专政”,而他更是集训班里“大批判”的主要箭垛。平日会下,他很少和其他成员交谈;有时,只见他在会议室一个角落,摆拢几张椅子,躺下来睡午觉;有时,又见他黯然起身离去,接着被有的同班改动李煜词句戏称为,“无言独下西楼……”

天阴的时间再长,总会有放晴的一天。动乱的“革命”时期终于过去,历史开始拨乱反正了。不仅“走资派”之类蔑称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连沉冤25年的“胡风案件”也由新一届党中央的领导集体,遵照实事求是的传统,列入了“平反冤假错案”的议事日程。1977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恢复了工作,文井同志虽兼任不少社会职务,这时仍是出版社的领导人。80年代初,公安部为我平反的文件下达出版社后,文井同志发自内心地祝福我“重新回到人民的队伍里来”;我至今还记得,他以我所熟悉的湖北口音,对我说过他在1955年5月胡风被捕前夕,曾代表作协领导去胡风家和他谈过话,随后他坦率地说“这是组织分配的任务。我可没写过批判你们的文章啊。”

在梅志先生写的《胡风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里,641页有一段可以印证严文井所说的这个事实:“这天,还来了康濯和严文井两位客人,与其说是来安抚还不如说是来看动静。严文井还很友好地抚摸着正在院子里的小猫,反被康濯斥责了一句。他们开导了几句,胡风则表示一定要做深刻的检讨。”据于风政的《改造》一书中的资料,也可以看出,严文井当年的确没有随大流写过什么批判文章。

今天回头再看这段历史,作为一个党员干部的严文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组织上不得不接受当时的工作安排,但在内心深处,对于正确与错误,未必没有保留一种更接近实际的判断。而在一个众口铄金的大环境下,能够不写批判文章,客观上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头脑清醒,还需要一定的勇气。多年后,我读到文井同志的“绝笔”《我仍在路上》:“现在我仍然活着,也就是说,仍在路上,仍在摸索。/至于还能这样再走多少天,我心中实在没有数。/我仅存一个愿望,我要在达到我的终点前多懂得一点真相,多听见一点真诚的声音。我不怕给自己难堪。/我本来就很贫乏,干过许多错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还看见了归来的燕子。/真正的人正在多起来。/他们具有仁慈而宽恕的心,他们有眼泪,但不为自己哭。/我仍在路上,不会感到孤单。/我不会失落,因为再也没有地方可以容我失落。”从中我读出了一位前行者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断反思自我的探索精神,字字句句的真诚、平易和随和,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在当年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生活里,这种难得的真诚、平易和随和,正是我的严文井印象的基调或底色。

2004年底,人民文学出版社为文井同志举行了九十华诞座谈会。出于对这位资深老作家、老领导、或者老“乡亲”的尊敬,我虽已耳聋数年,还是由家人陪同,参加了那次盛会。可惜文井同志因年迈未能出席,我也就失去了和他最后见面的一次机会。半年之后,文井同志以将近期颐之年离世,他的那些纯净、柔软、透明如水的儿童文学作品将永远留在人间,他保持独立思考的现代知识分子本色更将永远值得人们尊敬。

2005年12月

同类推荐
  • 闲居诗韵

    闲居诗韵

    本书以历史、地理、人文为写作范畴,是一本散文为主、诗歌为辅的文学集子。其中诗歌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当代诗歌和古体诗歌。
  • 谈父亲

    谈父亲

    本书收录了《窥园先生诗传》、《我的父亲梁巨川》、《八十忆父(节录)》、《父亲·童年》等文章。
  •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这是刘小枫的小品文集。作为哲学和神学研究者的刘小枫认为思想和学术经常是片断性的,而小品文正是捕捉这些片断的最佳文体。刘小枫是一位充满才情的思想者。深邃的思想在他笔下成了一种诗意的表达,空灵而回味无穷。一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浸透着他对个体自由和圣爱期盼的感情,由此也影响了好几代人。
  • 做人做事做学问

    做人做事做学问

    本书收入了姜维壮的《我心目中的许毅同志》、白景明的《一位永葆学术激情的经济学家》、韩继东的《许毅国民经济成本理论与产业结构调整》等文章。
  • 王家岭的诉说

    王家岭的诉说

    “这是一起造成38人死亡、115人受伤的极其严重的责任事故”。这是一部直赴灾难现场,用事实的真实追踪描述还原灾难的内情文学报告,是超越了新闻报道的直观表层描述之后的事实和理性思考与追问。《王家岭的诉说》是一部典型的灾难文学作品。赵瑜率队,五作家察访祸灾真相;矿工诉说,众难友揭秘国字煤田。深度解答网民疑团,王家岭上生死实录;严格拷问矿主良知,黄河赤子气贯全书。
热门推荐
  • 成大事必备的做人心态

    成大事必备的做人心态

    一个人如何成大事?根据通行的回答,一般都能找出几种似乎较为满意的答案。当然,也可以寻找出另外的答案。本书则以“做人心态”为思考点,对此问题做出一些可行的探索。
  • 神之谕诏

    神之谕诏

    本是普通少年,却因维护正义、天意偶然,卷入护宝行动。幸得无上神器,修得绝世法术,与妖魔的残余势力誓不两立。集齐时光之沙,开启时光之门,回到上古神纪元,踏上逆天征途。神纪元的“我”究竟是鬼?是妖?是魔?是人?是仙?是神?——————————————————————————————神之谕诏,正在召唤。让我们一起踏上神途的冒险之旅!
  •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

    本书是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安娜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文笔朴实幽默,包含着安娜对丈夫的浓浓爱意。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得到诸多知识与乐趣。
  • 死生契阔——子偕

    死生契阔——子偕

    世人都说妖狐织幻境迷惑众生,人却不需法力,只凭一句话,便织出了一个美丽的幻象,沉于此幻象中的妖,为了这一句话流连等待。
  • 校草欺上身:呆萌学妹求放过

    校草欺上身:呆萌学妹求放过

    “啊,救命!”只见一个娇小的身影从天而降。“别怕哦,我一定会接住你的。”帅哥学长长臂一挥稳稳地接住了落下的少女。从此,学妹与学长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事实上……“啊,救命!”只见一个庞大的身影摔落下来。“啊!”只见帅哥学长被压身下差点气绝身亡。医院中的帅哥学长狠狠咬牙,眼里暗光一闪…….从此,可爱的学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竹子:哈哈哈哈!o(≧v≦)o~~好棒
  •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道可道:晚近中国学人珍闻录

    本书分“天分”“勤学”“应试”“授业”“论争”“品典”等共26章,录介中国近现代以来一些学界名流的趣闻掌故,报喜特色人物的特色性格。涉及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赵元任、鲁迅、白寿彝、竺可桢、傅斯年、梁羽生等。其中多见机智谐趣。历史上有很多被有意无意丢弃的“边角料”,虽然抹去了庄严格调,却能以小见大,钩沉诸多历史的生机和真实。
  • 微风不燥,时间正好

    微风不燥,时间正好

    一部唯美系的由校园到社会的小说,由惺惺相惜到面对现实的残酷,18岁的纯恋,爱情的懵懂,现实的残酷,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 三生三世锁画狐妃

    三生三世锁画狐妃

    一朝穿越成狐狸,被拐婚,遇大神,抱大腿,求包养,尼玛为么不早告诉她大神其实就是披着仙服的人渣。在大神的“悉心教导”下,某女练成了‘节操没底线,无耻没下限’的绝世武功。某天,她拿着一个结实的金栗对卿谨墨说:“小卿卿帮我咬开。”卿谨墨拿过金栗咬开给她,她高兴的抱了他一下:“还是你厉害!丸丸(她养的灵宠)咬了半天都没咬开。”说完一边跑一边喊丸丸:“丸丸快来吃,给你弄开啦。”……白小狸!!!
  • 中医脾胃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中医脾胃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本书注重实用性,理论上深入浅出,引经据典,文献翔实,理论与实践结合,诊断与治疗并重,并将新观点、新成果融汇其中,既反映了中医脾胃传统理论与诊治的特色,又与当今中西医研究最新进展和中医临床实际相结合,体现了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 别墅里的女人

    别墅里的女人

    布包里一共有二十一封信,唯有这一封将要经历不同的寻常的命运。它似乎骨子里充满了不安分,早就在那个邮政布包里呆的不耐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