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基础课】
元朝,是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帝国,完成了中国北方的统一。1271年,大蒙古国领导人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5年后,忽必烈灭南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元王朝并不等于大蒙古国,元王朝只是大蒙古国的总部,大蒙古国在各处还有四大汗国。忽必烈既是大蒙古国的领导人可汗,又是元王朝的皇帝。
元朝共10帝,自1271年建立到1368年,明帝国将领徐达攻陷大都,计为98年。在这98年时间里,元王朝的风光转瞬即逝,接踵而至的就是汉族人烽火连天的反抗。所以有这样的凄惨的局面,民族政策是主要因素。元王朝把天下人分为四等,占绝大多数的汉人倒数第一。在兢兢业业进行民族压迫的同时,它的宫廷政治也是一塌糊涂。从忽必烈到最后一任帝元顺帝的不到40年时间里,走马灯似的换了8个皇帝。皇位继承必须通过流血来解决,权臣擅权,财政空虚,最终导致的各地汉人的农民起义,终于把元王朝推上了断头台。
元王朝的皇帝们并非都是酒肉皇帝,元仁宗和元英宗在位时就曾下苦功推行过改革,甚至包括政治改革,甚至是被人诟病的最后一任帝元顺帝也发动过改革运动,遗憾的是,这些改革措施在权贵的干扰下,全部夭折。这个黄金家族注定将大踏步的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永远没有第二次出现在世上的机会。
【指点天下大势】
无垠的疆域
元世祖忽必烈喜欢“祥瑞”之物。于是,臣子们投其所好,献上了白鸟,白鹦鹉,还有木连理。忽必烈非常高兴,臣子们也都纷纷拍马屁。可只有一个叫做刘秉忠的大臣,沉默不语。
忽必烈觉得非常好奇,便私底下召来他,说:“我虽然不是十分的贤明,但受到了先王成吉思汗的余荫,使得国家安平,臣子和睦,所以上天降下了祥瑞。可为什么大夫您对这件事情感到不高兴呢?”
刘秉忠说:“这种祥瑞,对老百姓并没有好处。就比如说,屈原投江,楚国将要灭亡。就算楚国都城当时出现了麒麟,也无法避免国家灭亡的命运啊!真正的祥瑞,应该是国家出现圣人,或者国民丰收啊。况且,事物的颜色与形态异常,所预示的万一是凶兆呢?您是否需要自省?”
听了刘秉忠的话,让忽必烈恍然大悟。从此以后,他开始更加努力治理国家,开疆辟土,最后使得大元帝国,成为疆域广阔的的“日不落帝国”。
说起“日不落帝国”,你所想到的一定是英国吧?实际上,数百年前,大元朝的疆域,才算得上是“日不落”呢!蒙古铁骑一路所向披靡。他们甚至踏上了太平洋畔的土地。而北冰洋与南海,也曾出现在这些蒙古铁骑们的视线中。开满天竺葵的遥远国度匈牙利,都曾屈服于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
鼎盛时期,元帝国的领土,占据了这个世界上接近四分之一的土地!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国”吧!
行省制度
著名旅行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从遥远的威尼斯来到了中原。他们一行人带来了大批珍宝与教皇的信件,拜访了忽必烈。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于是他被忽必烈派遣去中原各地办事。马可波罗的足迹遍布了许多行省,据说,他甚至还在扬州做过三年的总管!
我们今天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制,就来源于元王朝的行省制。不过,元王朝的省都非常大,它的全称是“行中书省”。中央政务机构中书省直辖河北、山东、山西,浙西额地方称为“腹里”。剩下的地方划为十个行中书省,分别称为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和湖广。元王朝的行省是皇帝的派出机构,其官员配置和中央政府的中书省大体相同,品级也相当。行省的领导人直接向皇帝负责,其实就相当于是中央政府中书省的一个分身。
元朝的四等人
元朝末年,这个曾经强大的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了。幸而出现了一位的救世宰相贺惟一,稍稍挽回了这种颓势。他担任丞相后,提出了好几项改革措施。其一,有妻室的僧道必须还俗,这样才能减少国家对于寺院和道观的赐田,使农民的负担减小。其二,防止虚报以冒领官俸。其三,准许经筵馆的讲官设坐讲授,以发扬儒学。其四,设立行都水监,以治理黄河水患。
另外,贺唯一也非常爱惜人才。他常常将自己查访到的能人记录在册,在适当的时候委以重任。因为他为国家付出了这么多,故而他被破格拔擢为过御史大夫(监察院院长)。
实际上,这件事受到了许多蒙古贵族的反对,元顺帝只好赐贺惟一蒙古名字“太平”给了贺惟一,这件事才算揭过去了。
那么,为什么贺唯一担任御史大夫,为什么会被许多蒙古贵族反对呢?
事情要从元朝四等人的制度说起。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民族大一统,人人平等的年代。但你可知道,在元朝的时候,依据不同的民族,人是被分作四等的?这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即大部分少数民族),汉人(原金国辖下的人口),南人(南宋遗民)。
这四个等级,其权力自上而下。最低等的汉人与南人,命运往往都非常悲惨。在元朝的法典中,就赤裸裸地表达了这种不平等:如果蒙古人与汉人争斗,汉人被狠狠揍了一顿的话,可以去报告官府,但是绝对不允许报复。而如果蒙古人失手杀死了汉人,只要受点苦头——被杖责五十七下,再赔点钱给汉人的家属,这案子就可以结了。而假如汉人杀了蒙古人,这可不得了!他一定会被处死,而且所有财产都要赔偿给死去的蒙古人的家人。这几乎是要求汉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了。
当然,假如汉人运气够好,家庭环境也不错的话,也是可以当官的。不过,重要的官职,是指望不上的了。即使是尧舜在生,也只能担任副职。终元一代,汉人中只有元初功勋卓著的史天泽做到了右丞相,那是因元初个别的例外。
初夜权和菜刀制
在元朝,汉人每十户才能拥有一把菜刀。而多余的额菜刀,都要被没收掉。元朝没收菜刀的做法听起来非常“科幻”——官员们研制出一种直径六米,是个壮汉才能推得动的滚圆型吸铁石,街滚动巡逻。这么大的吸铁石磁性超强,一推出来,那些私藏的刀具就都会从民宅的纸窗户中破窗而出,吸附在磁铁上。而一旦谁家藏的菜刀被发现了,就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这看起来不可思议,可蒙古人统治中国后,对基层的控制相当严密而彻底。他们把每二十家编为一“甲”,首长称“甲主”,由政府委派蒙古人充当。这蒙古人就是这二十家的总管,这二十家就是这蒙古总管的奴隶,衣服饮食,他可以随心索取,女子和财产,他更可以随心所欲。据说,每个处女结婚前,都要和甲主先入洞房,叫“初夜权”。
元政府有严厉规定,禁止汉人打猎,禁止汉人学习花样武术表演,禁止汉人持有兵器,禁止汉人集会,禁止汉人赶集做买卖,禁止汉人夜间走路。
在这样的重压之下,也难怪汉人们会纷纷揭竿而起了。
如何入仕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早年间其实是元朝的进士。他曾担任江西高安县县丞。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状子:状告者是一个卖烧饼油条的老汉,他一生的积蓄都被人偷走了。老汉非常痛苦,他这辈子可就只攒了这么点钱!要是都丢了,以后养老可怎么办?刘伯温思考片刻,便找到了破案的方法。他带人贴出告示,声称老汉可怜,希望街坊们每个人捐献一枚铜钱帮助他。刘伯温摆了一只装满水的大缸,让街坊们将铜钱放入缸中。很快,刘伯温就找到了罪犯。
原来,那罪犯投的钱,本是他从老汉处偷来的;而老汉是个卖油条的,自然铜钱上是有油渍的。将这样的一枚铜钱丢入清水中,便可看到油渍浮起来。依据这个,刘伯温破掉了这个案子。
实际上,元朝时,像刘伯温这样的汉人,能做官的非常少。
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在元政府做官呢?有三条路。
第一条路:根脚。所谓“根脚”就是社会出身。元政府中央的高级官员和地方上的长官,都是由皇帝任命勋臣、名门以及儒吏出身品资相当的人担任。
第二条路:吏进。元代和历代王朝一样在各级政府设置办事人员(吏),和以前王朝不同的是,元政府中有一种吏,称为译史和通事,由于很多蒙古人不懂汉语,所以必须要通过翻译来进行工作,译史和通事就是翻译人员。吏的来源很杂。有的是学校教师,有的是隐居山林的出世者,有的是因为擅长某项技艺,有的则膀大腰圆,天生就是捉贼的料。他们通过和地方官员接触,或是送上厚礼,或是毛遂自荐,得到吏的职务,然后再从吏慢慢向上爬,希望有朝一日能做成官。
第三条路是儒士。元代儒士做官,一是贡授,一是科举。贡授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生经过考试后被授予官职,但这条路太难走,每年只有两人。科举制曾在元朝废除过一段时间,1314年,元仁宗恢复科举,把朱熹的《四书》规定为考试科目,注意,后来的明王朝和清王朝的科举考试科目,正是元王朝定下的规矩。元代科举一共举行了十六次,但这个人数也是屈指可数,由于会试三年一次,所以每三年才有50人得到官位。
元朝的军队
元朝开国元勋纳牙阿,本来是铁木真仇敌的手下。但后来,他投降铁木真,成了他的贴身侍卫。在阿勒真沙陀一战中,铁木真遭到了人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惨败。在他惶惶如丧家之犬时,是纳牙阿一直守护着他。纳牙阿不善言辞,但他对铁木真非常忠诚,并是一个将才。也正是有这样的下属,才能促进铁木真最终成为伟大的成吉思汗。
在这里,提到了纳牙阿,就不得不提他所统领的禁卫军——怯薛,以及元朝强大的骑兵。
大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凭借一支骑兵,横扫地球。这支让魔鬼都闻风丧胆的军队在元王朝建立被称为蒙古军、还有三支军队: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
蒙古军和探马赤军都是骑兵,士兵主要来自蒙古族和色目人。汉军主要是步兵,士兵主要是契丹军和女真军。新附军则是南宋军队。这支军队曾在忽必烈征日战争中表现出了淋漓的无能的作战水平,使得忽必烈认为日本有天神保佑。
除了这四支军队外,元朝的皇帝还有一支禁卫军,名为怯薛。他们骁勇善战,在地球上难逢对手。
元王朝的毒瘤:番僧
元朝时,发生过这样的一件荒唐事。有一天,一个柴贩被喇嘛抢了柴禾。这柴贩非常不忿,便向北京留守长官李壁。李壁是个正直的官员,他决定帮柴贩伸冤,惩罚那些喇嘛。谁知李壁还未开始正式审问,那抢柴禾的喇嘛竟带着他的师兄弟冲进李壁的办公室,对他棍棒相加,险些把李壁打死。
李壁后来把这事向皇帝控告,事情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皇帝居然丝毫没有责怪喇嘛,反倒将倒霉的李壁训斥一番了事。
这类似的事情,在元朝其实还有许多。而究其缘由,则是蒙古人的信仰造成的。
蒙古人信仰的是萨满教,萨满教认为,“天”是至高无上、长生不灭的,所以,他们信仰的神就是“长生天”。“长生天”到底是什么,可从成吉思汗攻陷花剌子模城后对俘虏们的一番讲演中窥见全貌。成吉思汗对即将被屠杀的花剌子模人说,“你们必须知道,你们都犯了滔天大罪,所以必须加以惩罚。你们一定会问,我有什么证据,证明你们犯罪。我告诉你们,我就是上天的灾祸,如果你们没有犯罪,上天为什么派我来屠杀你们?”这就是成吉思汗四处攻陷城池的逻辑,他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认为“长生天”就是这样认为的。
在后来对外征服中,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接触到了许多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蒙古人对宗教的态度非常开明,贵族们尊敬宗教中虔诚的、有学识的人,乐意向他们求教。不知是什么原因,蒙古皇帝和贵族们逐渐的信仰上了佛教在西藏的分支喇嘛教。由于皇帝的尊崇,喇嘛教的势力遮天蔽日,1291年,官方统计的数字表明,全国共有寺庙42318所,僧尼213148人。
番僧受到重视,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江南佛教总督杨链家真驻扎杭州时,把宋帝国皇帝和大臣的所有坟墓,全部发掘,挖去陪葬的金银珠宝,并且至少有五十万户农民被他编为寺院的农奴。喇嘛所过之处,随从如云,如飓风一样扫荡民间。何止是民间,就是贵族,也会受到喇嘛的欺凌。一次,一位公主和一个喇嘛争夺道路,被喇嘛狠揍了一顿。公主向皇帝控诉,皇帝却下令要她反省,以后再有此事,他要秉公办理。他所秉的“公”就是:殴打喇嘛的,砍断他的手。诟骂喇嘛的,割掉他的舌头。
番僧是元王朝的毒瘤之一,所有人都知道,这毒瘤必须要切除,只有皇帝不知道。
二、坐观社会万象
【服饰】
蒙古人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他们穿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戴的帽子很诡异,帽子上有一高高长长的像是木牌的东西,被称为“罟罟冠”。这种帽子戴在脑袋上如同入肉生根,如果你有力气,可以揪着那个木牌,把人揪起来,帽子不会脱落。她们穿的袍子更使人发笑,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拖泥带水,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
无论是蒙古男人的头型还是女人的帽子与衣服,汉人是没有资格修理和穿戴的。汉人纵然家财万贯,出门时也要穿的褴褛一点,这都是等级制闹的。
【臭老九的来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革”时期,有人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这个臭老九是怎么来的呢?要去元代挖“根”。元代,处处都是等级。你是汉人,就要处在第三、四等。你是其他少数民族,就处在第二等,你是蒙古人,恭喜你,你是一等公民。但这是民族划分标准。如果按阶级来划分,元王朝的汉族知识分子会说,元政府把人分为十个等级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第九等级是儒,也就是知识分子,所以是老九,前面加上侮辱的“臭”字,“臭老九”就这样诞生了。
【平民有姓无名】
朱重八是朱元璋的原名,张九四则是张士诚的原名。朱元璋和张士诚都是元末的革命家,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朱元璋和张士诚都是他们发迹后改的名字,两人的名字为何都是数字呢?这要归功于元政府的规定。元政府规定,不读书的平民有姓无名,就是狗剩、石头这种名字都不许用。名字只能是父母生他时的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我们仅以朱元璋为例加以说明,朱元璋名叫重八,其实,应该是朱八八。也就是说,他父母生他时的年龄相加恰好是88。这样一来,如果我们知道他父母任何一方生他时的年龄,就能算出另一方的年龄。
【胡同】
北方人喜欢称呼小街道为“胡同”。今天,北京还有着不少著名的胡同,像东交民巷、什刹海胡同等等。这样的称谓习惯,正是源自元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