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4600000021

第21章 知行合一:心智成熟的咒语(5)

到了南安,王阳明硬撑着离船,上轿。他弟子周积和张思聪闻讯赶来迎候王老师。他们进船来给王老师请安。王阳明当时勉强坐起来几乎难于登天,好不容易坐起,继之以猛烈的但已经咳嗽,又躺在床上,成一团,脸色发青,一句话都说不出。

恢复了好久,王阳明才说了一句话,是问话。他问二人:“好不容易可以说话了,王阳明第一句话就是:“近来进学如何?”两位门生做了简略回答,立即问老师身体。还用问吗,王阳明苦笑:“所以还没有离开你们,只是一口元气在。”

学生们几乎要失声痛哭。继续前行,天理人心都在。

忽然一日,王阳明问:“到哪里了?”

身边的学生侍者回答:“青龙铺。”

王阳明仿佛受到天命指示,脸色恢复了点红润沉默不语,然后是剧烈的咳嗽,恨不得把肺咳出来一样,这就是传说中的回光返照。

嘉靖七年(1529年)阴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王阳明让人叫周积进船舱来。周积躬身侍立,许久,王阳明睁开眼睛,微微一笑,说了三个字:“我走了。”周积泣不成声:“老师,有何遗言?”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一代伟人,就此离世,前往天国。

说完,闭上眼。老天爷微笑,王阳明离开了人间。

张思聪等人在南野驿站的中堂装殓了王阳明。老天爷看着王阳明的肉身继续向前。十二月四日,棺材上船,奔南昌。凡是知道这一消息的人全都来相送,哭声震天,老天爷为之动容。路过南赣时,百姓挡着棺船,拦路大哭,以哭声来感谢这位给了他们现在好生活的英雄人物。他们现在的好日子全是棺材里这位给的,不哭他哭谁!进了南昌城,当地政府官府人提议等明年再走,在这段时间,前来祭奠王阳明的人人山人海。王阳明的棺材再也没有消停过,一直到1529年阴历正月初一,王阳明的棺材起棺离开南昌。

于是来祭奠的天天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二月,棺材到山阴,前来祭奠的人汹涌如潮仍然热闹。诸多王老师的学生日夜不停地在洪溪修墓。洪溪离越城三十里,入兰亭五里,王阳明生前就为自己选好了这块地方。

1529年阴历十一月十一日,门生千余人,披麻戴孝,扶柩而哭。

“此心光明”正是凭天理做事,正是王阳明一生的知行合一最好的写照。

(第五节):感应的力量

【充塞天地之间,只有这个灵明——王阳明】

王阳明从庐陵县回北京等待新任命时,发生了一件中国哲学史上的大事,这就是“朱陆异同”事件,而起因是一个叫黄绾的王门弟子。

和王阳明相同,黄绾自从小就立志做儒家的圣人,但和王阳明一样,他没有找到圣人的路径,而是进了官场。王阳明创建心学并广收门徒时,黄绾在北京心发痒,所以王阳明一到北京,他就抱着儒书跑去,跟王阳明交流。他最先谈的是孔孟之道,王阳明认真听了一会儿,就很欣喜:“哎哟,孔孟之学断绝已久,想不到借尸还魂,你从哪里闻得?”黄绾自我感觉良好,就请问心学之道。王阳明说,“做人最怕就是没有志向,不怕不能成功。立志就是立志做圣人,圣人也没有那么神乎其神,他们懂得也不多。孔子进入太庙还问东问西呢,有人说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其实是圣人只知道良知,只是知行合一。圣人的心就像是明镜,无物不照,凡人的心则如灰尘满布的镜子,什么都照不到。圣人只在天理上下功夫,存天理去人欲。圣人的心随时而照,周公制作礼乐,孔子也能,为什么孔子去编辑《春秋》?这是因为周公碰到了那个时代,需要礼乐,孔子也是碰到了那个时代,需要正邪恶之人心,让那群乱臣贼子恐惧。”

黄绾被这套理论折服,甘心拜王阳明为师,潜心修行。在后来的日子中,王阳明对黄绾极为看重,黄绾悟性极高,王阳明只略一点拨,他立即有所收获。王阳明尤为看重他一点的是,为了维护师傅“知行合一”学说,他曾多次与人反复论辩,让王阳明感动得直想哭。

虽然受到王阳明如此重视,但王阳明死后,他立即叛变王学。他说:“我开始的时候并不相信王学,后来信了,而且狂热之极。但在实践中,我又不信了。王老师的‘良知说’就不是理学,而是禅学,至于‘知行合一’只是常识而已,谈不上是一门学说。王老师之所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全是因为他的理论基础是理学,理学空谈性理,只会耍嘴皮子,于国于民没有任何益处。”

不过正如黄绾自己所言,他当时对王阳明的心学如痴如醉,常常在京城中忽悠人去听王阳明的课。有人去听了后,就提出个问题:王老师这课的确很好,但王老师似乎在非朱是陆。

朱是朱熹,陆是陆九渊。二人都是南宋时期鼎鼎大名的大儒。

朱熹主张“道问学”,陆九渊主张“尊德性”。朱熹主张“敬”,陆九渊主张“静”。归根结底,朱熹主张后天塑造,陆九渊主张先天发挥。再确切地说,朱熹主张要去万事万物中寻找真理,而陆九渊则主张理就在我们心中(我心即宇宙)。

两人在世的时候,从来没有打过嘴架,倒是二人的弟子从宋朝一直争吵到了明朝。

王阳明手下有两个弟子,分别是二人的忠实粉丝。徐成之是朱熹的门下走狗,王舆庵则把陆九渊当成超级偶像。徐成之认为朱熹的学说是世界上最好的,而王舆庵则认为陆九渊的学说是宇宙中最好的。二人争执不下,所以就来请教王阳明。

王阳明得知了二人的争执经过后,就给徐成之回了封信。信中说:

……是朱非陆,天下之论定久矣,久则难变也。虽微吾兄之争,舆庵亦岂能遽行其说乎?故仆以为二兄今日之论,正不必求胜。……今二兄之论,乃若出于求胜者。求胜则是动于气也。动于气,则于义理之正何啻千里,而又何是非之论乎!凡论古人得失,决不可以意度而悬断之。……然则二兄之论,皆未免于意度也。昔者子思之论学,盖不下千百言,而括之以“尊德性而道问学”之一语。即如二兄之辩,一以“尊德性”为主,一以“道问学”为事,则是二者固皆未免于一偏,而是非之论尚未有所定也,乌得各持一是而遽以相非为乎?故仆顾二兄置心于公平正大之地,无务求胜。夫论学而务以求胜,岂所谓“尊德性”乎?岂所谓“道问学”乎?以某所见,非独吾兄之非象山(陆九渊)、舆庵之非晦庵皆失之非,而吾兄之是晦庵(陆九渊)、舆庵之是象山,亦皆未得其所以是也。稍暇当面悉,姑务养心息辩,毋遽。

这封信有两层意思。第一,王阳明认为,治学问先要涵养自己的德行,不要放弃实在的而去追求虚的,论古人的是非并不厚道,也不是做学问的态度。第二,朱陆各有精华,你们应该去取其精华来成就自己的学问。如果某一家学说里有糟粕,你却还认为是好的,那你不是傻吗?

这是和稀泥,王阳明没有说朱熹好还是陆九渊好。所以,徐成之很恼火,王舆庵也不高兴,因为他认为老师王阳明的心学和陆九渊的学说极为相似,可现在,王老师居然不承认陆九渊是对的。

王阳明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做出判决:朱熹的学说被推崇了这么多年,是对的;但陆九渊的学说被压抑了这么多年,却是不对的。

实际上,王阳明并没有是陆非朱,他只是为朱陆架起了一座桥。这座桥就是感应。

有弟子问:“人心与物同体,比如我这个身躯原是血脉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可别人的身躯跟我有什么关系,那不就是异体了吗?再远了说,禽兽草木如何跟我们同体?”

王阳明回答:“岂止是禽兽草木,就是鬼神也与我同体啊。”

弟子懵了。

王阳明就问:“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弟子回答:“大家都说人是天地的心。”

王阳明再问:“人的心是什么?”

弟子回答:“只是个灵明。”

王阳明做出解释:“那么很明显,充塞在天地中间的只是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没有我的灵明,地再大再深,谁知道?没有我的灵明,鬼神在哪里?如果没有了我的灵明,你觉得这天地万物还存在吗?但话又说回来,我的灵明,却离不开天地、鬼神,离开了天地鬼神,我的灵明也就不在了。如此,便是一气流通,如何与他间隔得开来?”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中所谓的“感应”,只有感觉到,对方才能应答你,你不感觉,就没有对方的应答。“一感一应”,按我们前面所讲的,当你的意念发射出去时,所发射到的物体上就是事,就有了“应”。很简单的一个事例:你对着高山大喊,高山会给你个回应,没有高山,你的喊就不会回来,没有你的喊,高山就不会返还给你声音。

朱熹的“理在万事万物”中早已被王阳明否定,而陆九渊则认为理在我心中,我心即宇宙,也就是天地万物与我同体的意思。可是陆九渊说完这些后,就没有下文了。而王阳明说,我和天地是同体的,心就是理。但理所以成为理必须要去实践当中被证实,然后反过来在心上为善去恶。比如,我和老爹是同体的,那我就要去老爹那里实践孝道,这个孝道的道理返到我心上和原本有的良知合二为一,那就是理。而我去行孝时才跟外界事物有了“感”觉,外界事物给了我回“应”:良知确定你的“孝”是天理。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感应很多事,功名利禄,喜怒哀乐都是感应,不该感应的时候感应是作茧自缚,该感应的时候不感应是知行不一。如果你问什么时候该感应什么时候不该感应,那就用王阳明的话回答你:问你那还没有人欲遮蔽的良知,如何知道良知没有被遮蔽,“梨子苦与否,还需尝一尝”,这就是知行合一。

在到广西剿匪之前,王阳明提出了心学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提出后,立即就有了争论。他的王畿主张“四无”说,钱德洪则主张“四有”说。

王畿说:“心体既然无善无恶,意也就是无善无恶,知亦然无善无恶的知,物亦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钱德洪则说:“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习染日久,觉心体上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格致诚正修,正是复那本体的工夫。若原无善恶,工夫亦不消说矣。”

王畿又说:“先生立教随时,四句教是所谓权法,不可执为定本。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应该觉悟到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而且只有无心之心才能藏密,无意之意才能应圆,无知之知才能体寂,无物之物才能用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己,无善可名。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这就是所谓无善无恶。若有善有恶,则心意知物一起都有了。心亦不可谓之无矣。”

钱德洪气愤了:“象你这样,就坏了师门教法。”

王畿当即不让了,他认为老师的思想就是一个“无”字。

二人在争执不下的时候,只好请出王老师。王阳明听了二人的争论,大喜。他说,你俩二合一,就是了。

他先对钱德洪说:“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之气,何物不有?而何物能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力气?德洪工夫需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工夫。”

然后又对王畿说:“汝中见得此意,只好默默自修,不可执以接人。上根之人世亦难遇,一悟本体即见工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此颜子明道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

最后,他对两个人说:“我这里培训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的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悟得无善无恶心体,便从无处立根基,意与知物,皆从无生,一了百当,一悟本体便是工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简易直截,更物剩欠,顿悟之学也。中根以下之人,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姑且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的工夫,随处对治,使之渐渐入悟,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从有以还无,复归本体。及其成功一也。……汝中所见的四无说,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所见的四有说,是我这里接中根人、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必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德洪须识汝中的本体,汝中须识德洪的工夫,二子打并为一,不失吾传矣。”

王畿又问:“本体透后,于此四句宗旨何如?”

王阳明回答:“此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以至圣人,只此工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工夫亦只如此。”

最后,他叮咛道:“二君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有知识以来,已为习俗所染,今不教他在知行合一上实用为善去恶的工夫,只是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汝中此意正好保任,不宜轻以示人。概而言之,反成泄漏。”

现在,我们简单做下四句教的现代解读。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和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是感应的。这正是王阳明所谓培训的第一种人,这些人良知的镜子干净,所以心本身没有善恶之分,而良知也知道善恶,不需要外面增添一分工夫来完善良知。王阳明说过这样一句话:“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也就是说,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没有先入之见。这是一种什么心呢,只要我们能去掉人欲,那心中就都是良知,是善,有了这个,见到受伤的女子,会不起色心而去帮助她,见了妓女在拉客,心中立即想要去救她于水火。如何做到,那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知行合一——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和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则是互相感应的,是王阳明接纳的第二类人,他们的良知被尘埃所遮蔽,必须要在实际行动中为善去恶。当一个良知被遮蔽的人所发出的意念肯定是有善有恶的,所以必须要为善去恶!

什么是知行合一,这就是知行合一:只是一个为善去恶,让良知重见天日!

同类推荐
  • 持平常心修生活禅

    持平常心修生活禅

    自从有了佛陀拈花,施加微笑,便有了蝉的诞生,蝉宗就是这样开始的。蝉的宗旨是从佛教传下来的,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它在印度出生,在中国成长,在日本开花,如今,蝉文化作为一门炽手可热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文化风景,因它涉及的是人生名中实实在在的东西,被人们推崇为“一种探究生命意义的及高智慧”。
  • 谈美

    谈美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本书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培根论理想人生

    世界大师思想盛宴:培根论理想人生

    本书介绍了培根“关于真理”、“面对死亡”、“宗教信仰”、“论复仇”、“父母与子女”、“婚姻与独身”等方面的人生哲学。
  • 孟子原来这样说

    孟子原来这样说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孟子原来这样说》分孟子的经典名句、注释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三个部分解读孟子,为读者生动地解读了孟子关于王道、用人、仁爱、伦理、挫折、气节、谋略、创新、变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帮助读者轻松品味经典的魅力,也为读者深人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孟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哲学盛宴

    哲学盛宴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德格尔说:“哲学不能引起现状的任何变化。不仅哲学不能,而且所有的一切只要是人的思索和图谋都不能做到。”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工具层面、实用层面、现实层面,甚至价值层面的“元思考”,它无力也无意回答许多现世和现实世界的责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哲学缺席,人类追求“意义”的冲动和企图都将乏力无着,实现无期。由此可见,哲学不仅有自己的问题和概念,而且它又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一个可供理解的语言图式或叙述模型。
热门推荐
  • 女王大大万万岁

    女王大大万万岁

    阎王再现21世纪,骷髅与蔷薇并存,蔷薇花开,则骷髅隐世,女王御天下之黑道,掌天下之局势。蔷薇花灭,则骷髅现,这大千世界,灭亡也罢。他绝世风华,翩翩公子形象和深入骨髓的冰冷都为她埋藏,甘做女王身边一小人物。她举世无双,万般冰冷嗜血果断却被他感动,她曾断言,轩辕墨绝,你注定是我的劫,或好或坏,我都已经准备好一力承担。
  • 恶魔杀手:冷恋青梅不竹马!

    恶魔杀手:冷恋青梅不竹马!

    萌萌的小正太进化蜕变成为史上最年少的顶级冷血杀手小时候的约定,手牵着手,望着星空许愿,长大后,不同的人生,不同的经历孤独的记忆,微笑着牵手,过往的事情,能化为青烟,一吹而过吗?Nerveagent是一样很可怕的东西,它可以在无声无息中毁了一个人,在这同时,它就像上帝,给你了一扇门,那必定要给你关一扇窗,那扇窗,关于什么呢?智商高到破表,情商和智商成为反比,低到无可救药,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都会瞬间变成呆蠢的小鲜肉,没有杀手应该有的杀气娱乐圈,杀手界,高校界,警察界,带给每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喜欢小说的加群:549969800我们一起讨论咯!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大唐军魂传

    大唐军魂传

    一位指挥学院毕业的现代特种军人,穿越来到大唐贞观年间,成了李靖的孙儿...**********一支用现代军事思想调教出来的大唐军队,所向披靡...征吐谷浑、伐吐蕃、取高昌、平西突厥、灭薛延陀,高丽、百济、倭国、靺鞨尽臣服,新罗女王更是举国内附,荡平天竺及整个南亚,剑指西亚,阿拉伯人举手投降...信念与忠诚,铸造出大唐王师的铁血军魂一个无比强盛的大唐帝国,天下间谁能匹敌?
  • 小户媳妇

    小户媳妇

    她是御史之女,原只想陪着父母,看书终老,却不想父亲丢官回乡,阴差阳错,她就成了项家的小媳妇。又谁知,这样的小户人家,顶着粗俗的外表,做着风雅浪漫的营生,背后又有怎样的秘密?就连她的夫君,身份也是疑云重重,哎!她这个小户媳妇不好当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刁蛮小药凰

    刁蛮小药凰

    从末世而来的军医宁小药有一个秘密,她能听懂小动物说话~肥猫黑胖说:督师是好人,喵嘎!麻雀灰爷爷说:督师是好人,啾!小耗子油瓶也说:督师是好人,吱!黄鼠狼大仙更是说:你跟督师是天生的一对~所有的小萌物都跟宁小药说,督师,督师,督师!于是宁小药相信,这个叫楼子规的督师一定是个好人,至于跟她是不是天生的一对……肥猫黑胖给了宁小药一爪子,督师被你下旨押到刑场要凌迟处死了啊,你这个昏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混沌枪神

    混沌枪神

    武者世界宗门林立,在这里人们有一种特别的能力——修炼!看尽世间繁华,天才统统被我才在脚下,任你背景多么强大,都要被我一拳打垮!在这里没有恒定的霸主,只要你有天赋,只要你有毅力,你就可以成就一番无上霸业!看我如何脚踏麒麟神兽,体化龙凤之躯,左手掌阴阳,右手握乾坤,以身化天地,创造一番传奇!
  • 唯我天煞

    唯我天煞

    战为修,逆则煞,天煞武神,武动乾坤,天下修士,一念可灭。少年杨重,得煞灭戒,踏上了杀戮之路,只为一笑天下间,超脱于世俗!煞灭戒,一切煞灭,皆为虚无,苍穹可煞,天地可煞,雷可煞,火可煞。煞灭戒,唯我天煞!仙界一年,煞界一万年,神界一年,煞界一亿年,只为她,唯我天煞。
  • 欧巴丶你是我的

    欧巴丶你是我的

    等到的却又从手缝中流失,不知道从何选择,如果命运可以从来,还是会选择他,要怪就怪命运捉弄人,来得太突然,失去得也太突然,或者这就是命,一个是深爱的人,另一个是守护的骑士,纪静希无从下手,等到那个深爱的他在生命中消逝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心中最爱的是谁,可是那个他已经不在了,而默默守护的骑士又怎么办?
  • 热血梦断何处

    热血梦断何处

    热血?兄弟?追梦?血泪?不眠之夜?哪跟哪啊?此书只是一些真实的故事,稍加润色。呈现出来,下本联系作皆为虚构
  • 星魔传说

    星魔传说

    等级设定:星徒,星士,星师,星灵,星王,星宗,星尊,星圣,星帝,星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