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4600000022

第22章 致良知——通往圆满修行之路(1)

从最开始的“静坐”到“事上练”,王阳明心学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致良知。致良知是每个人修行圆满的必经之路,“良知”本身是一种美德,是心智成熟的标志,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所以,必要实现致良知,这是我们身心灵的终极诉求。

(第一节):为什么有人不快乐

【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王阳明】

1521年春天,王阳明在南昌城中给弟子的信中这样说道:“‘致良知’三个字实在是圣门第一要诀,多年以来,我一直在追寻心学的灵魂,现在终于找到了致良知这三个字,如果人人拥有这三个字,那就是船上的舵,即使行驶在波涛汹涌之地,也能如履平地。”

某日,他又长叹:“‘良知’这两个字,其实在龙场悟道后就已经有了,只是当时没有点出,跟学生们谈论心学,绕来绕去,其实就是良知二字啊。”

前面我们大致谈过,王阳明所谓的“良知”其实就是孟子说的“良知”,这是我们内心固有的灵明,它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真伪,就像是照妖镜一样的法宝。每个人都有这个良知,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依据就是:见到小孩在井边玩耍,就会突然胆战心惊;见到恶的行为,就会愤怒,见到善的行为,就会心情舒畅。这些情感都是自然的流露,没有装饰。王阳明说,即使是十恶不赦的大盗贼也有良知,你如果总喊他贼,他就很不高兴,因为这是丑的,非的,伪的。人人都有为善去恶的本心,这就是良知。

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后,最先说的就是“心即理”,后来又讲“诚意”,又讲“克己省察”、“收放心”,再讲静坐,最后讲“知行合一”,大方向和基本思路都是一致的,但直到1521年春天,王阳明才揪出了“致良知”这三个字,他的心学理论正式完成。

1521年的初夏,王阳明对一位弟子说出“良知”的真谛。这位叫陈九川的弟子抱怨说,近来天天用功,但心里总是忽上忽下的,觉得自己活得并不快乐。王阳明说,你只需要致良知。陈九川问:如何致?王阳明回答:“人人都有良知,你也有,你的良知就是你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你发动意念时,善念,他知道是善,恶念,他知道是恶,是,他知道是是,非,他知道是非,你根本瞒不得他。你只需要不欺骗他,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事思考,善的便保存,恶的便干掉,那就快乐无边了。这就是格物的妙诀,致良知的实功。如果不靠这个,你如何去格物(让事事物物尽得天理)?”

王阳明对弟子说,人人心中有个圣人,这个圣人就是良知。只不过有人被欲望遮蔽,活埋了良知。他在讲堂上谈到这一话题时,突然就对一位弟子说,你心中就有个圣人,弟子说,不敢。王阳明说,你别客气啊,人人心中都有,你如果说自己没有,那你还是人吗?这名弟子赶紧承认自己是人,所以自己心中就有个圣人。

可是,有弟子就问,为什么有些人活得非常快乐,而有些人活得非常不快乐呢,虽然他们有吃有喝。王阳明回答,这就是不能致良知的缘故。致良知,就是按照良知的指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它都一清二楚。顺着它得快乐,故意背叛它就会得到痛苦。请记住一点,从物质上讲,人生而是不平等的。古代哲学家讲过,人生于世就像是落花飘零,有的花命好,飘到美人头上,而有的就飘进了粪坑或者是毛驴的嘴边。有的人天生锦衣玉食,不需要奋斗就能吃香喝辣,有的人奋斗一生只能图个温饱,这种不公平不是人所能改变的。但是,请注意,人人都是花,这是不可更改的。我拿黄金来做个比喻。人人都是块成色十足的黄金,圣人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的黄金份量大,而平常人的黄金份量小。但从成色上来讲,都是黄金,没有本质区别。这黄金的成色就是我们的良知,有人为什么不快乐,就是因为不从成色(良知)上用功,而却想把自己的份量提升。想要提升份量,就必须要掺杂其他金属,比如铜、铁、锡,掺杂得越多,份量是十足了,可成色却减少了。人人不从内心的良知上下功夫,却在心之外努力奋进,这就是很多人不快乐的缘故!

佛家说,人追逐外物,就像可爱的小狗追逐人扔出的物体,小狗应该追人,可当人扔出一样东西时,小狗把人忽视掉了,却去追物,人扔得越多,小狗就追得越多,结果离目标就越远,累个半死。人就是我们的良知,而那些物是外物,是根本不该值得我们去追逐的。

你有什么是不该追逐的,什么是该追逐的,问问你的良知。

(第二节):如何致良知

【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王阳明】

所谓致良知,就是把良知扩充到万事万物中去,也就是在为人处事和自我身心休养中都以“良知”作为准则。这是天理,所以不必证明,它是理所当然的。而也只有在做事和思考的过程中才能致良知,因为只有这个时候,良知才能展现在世人面前。

王阳明说,人心就是天渊,心的本体就是一个天,只是为私欲障碍,则天的本体消失了。心之天理无穷尽,原也只是个天渊,只为私欲窒塞,则失去了本体。只要年年不忘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就是天渊了。

这和当年我们所提到的“心即理”模式是一样的,只是将“理”换成了“天”而已。在王阳明之前,很多思想家和励志学家都认为,人只有通过学习外在事物获得真理才能称为圣人,但王阳明却拒绝外在的“闻见”,提倡要把心从各种限定的知识中解放出来,利用专门知识,同时又超越专门知识,单靠专门知识改变不了人的存在状况,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内心态度。或者可以这样说,你只要致良知了,就能解决一切身心灵问题。致良知的主要目的就是唤醒一种澄明的意识状态。意识决定物质,你把这个世界看成什么样的,它其实就是什么样的,而不是因为世界是什么样的,你才看成是什么样的。

如何致良知呢?这在王阳明那里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下面来简单叙述一下。

我们的心所发射出的那道到事物上的光,被称为“意”,有良知的人所发出的意都是善的,但良知被遮蔽的人发出的“意”却有善有恶,善意,我们当然要继续发射,可恶意就必须要停止。可是,如何区分善恶呢?比如要杀人的“意”是恶的,但为了救人而杀人的“意”是善还是恶,这就需要我们原路返回,去询问那最原始的良知,也就是致良知。其实这个时候的致良知,你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在意发射的过程中,给良知写封信,“致”就是致以良知。良知是能分清善恶的,它会告诉你,你的意是善还是恶,善的继续发射,恶的制止,这就是诚意,诚实地运用你的“意”。到了此时,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可是仅仅知道善恶并不是目的。这就是心学和佛家的区别,佛家到此为止。而心学却说,你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什么用,还要去事上得到证明,这就是“格物”,在这里所谓的“格物”就是把良知落到事事物物上,让事事物物得到一个天理。天理再返回到良知上,这个循环就此完成,这就是致良知的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遇到正在偷窃别人东西的小偷,你的良知开始发动,射出两道意之光,第一道是:告诉受害人或者揍小偷;第二道是:视而不见。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这个时候,你会原路返回,去问良知。良知会明白无误地告诉你:第一道是正义之举,是符合良知本体的,第二道则是被人性弱点遮蔽了,是错的。此时,你只是知道哪个是错哪个是对,你还没有做,就不是真正的致良知,你必须要选择第一道光,射到事物(小偷)上,告诉受害者或者揍小偷,这就是格物——把良知的意愿落实到了实际事物上,从这件事上,天理得以复活。这就是致良知,它还可以有另外一个说法,就叫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的伟大之处不仅在此,它还有另外更为崇高的思想。任何人都要承认,人人都有个能分清十分善恶的良知,王阳明说,每个人都必须要认识到自己存在着一种独立的精神能力,它根植于人的心灵,又是独立的,能超越主观自我的,能与天地真理相连接的。真正的独立精神恰好就是人能以自己的理智、意志和直觉的努力,主动地追求更高的精神水平。也就是说,人的独立精神是先天俱来的,因为任何人的良知都是个神奇的法宝,它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不需要外界强制定义是非善恶的标准来让人们遵守。这就是王阳明心学最崇高的贡献:它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块黄金,没有高低贵贱,好好珍惜自己那块黄金,黄金自然会发亮发光,而且是自己的独特之光。

致良知听上去很简单,凡事只需要按良知指引去做,实际上想要真的致良知,你需要一生的时间。王阳明并不主张强行去致良知,但绝不能放任,今天的事如果按照良知去做,那就做到睡觉前,明天继续,不能一蹴而就,每天都迫不及待地去致良知,那是不可能的。就像你种树苗,一大桶水下去,非死不可。必须要循序渐进,心中抱着致良知的心,缓慢浇灌,自会功到自然成。

(第三节):致良知,先要把准备工作做好

【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王阳明】

王阳明说,无论有事还是无事都要保持本心本色。不过,还是有区别。无事时固然要反躬自省,保持良知本体,而有事时就不能循规蹈矩,为了保持心的良知和致良知,必须要玩点虚实相间。1516年,王阳明在南京坐冷板凳时突然接到中央政府的任命:让他担任江西南部巡抚(南部江西省长),主要工作是剿匪。

一年前,北京政府高级官员王琼对他说,倘若他日得志,必要让兄弟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王阳明当时心上一紧,他等这样的机会很多年;但又一松,他等这样的机会已经很多年了。想不到,仅一年,王琼真的得志,被政府提为兵部尚书,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阳明推荐给朱厚照。

王琼能力突出,肯于负责,并且还是王阳明的粉丝。不过在1516年时,王阳明还没有捏出“致良知”这三个字。所以他推荐王阳明这种行为只能用传统儒家道德来解释,孔子说,我自己立起来了,就要提拔那些好的人也立起来。王琼有着儒家对人规定的理想人格,能致良知,不嫉贤妒能,发自真诚地推荐比他强的人。他推荐王阳明是因为,他和实是看中王阳明讨论过思想,王琼认为,一个有思想,并信念坚定的人必然是能成事的人。儒家的积极派认为,天下事大有可为,正是王阳明的靓丽写照。和自己是同道中人,并且深信王阳明可以真的摆平南赣的匪患。等于说,王琼推荐王阳明,是因为他认为王阳明能成事!但在俗儒眼中,王阳明想要成事,要颇费力气。南赣这地方,东接福建,南连广东,西临湖南,是四省要区,而且山险林深,把这称为是盗贼滋生的最好温床一点都不过份。当在王阳明在思考如何思考致良知时,这三个字时,南赣地区已盗贼满天遍地。横水、左溪、桶冈有谢志珊,池仲容占据据浰头三十八寨,俨然有一方霸主之势。还有一些小角色,但绝不是软角色的占领大庾岭的陈曰能、盘踞乐昌的高快马、称霸郴州的龚福全,据守福建象湖山的詹师富等等,这些人把这些人经常攻城拔县作为自己人生价值。当,剿匪军官兵来了,他们散;剿匪军支持不下去官兵走了,他们又重新聚集,这种游击战术搞得四省的地方官苦不堪言。发展到最后,四省官员谁都不愿意出兵出力,这块地方的巡抚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要么是莫名其妙的横死,要么就是推脱有病,希望政府把自己调出走去。

如果用王阳明心学的说法,其实还可以换种说法,南赣就是个无良知之地是非之地,是个得不到任何帮助,只能靠自己的深渊鬼域。任何人都不想来,恐怕也只有王阳明愿意,因为据他所说,他说,自己身上有一种力量叫良知,并且能使用这种力量——致良知。所以只要是天下事,就没有他不能解决的。没有他不能解决的事情。

致良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致良知”其实就是把自己扔到一个鲁滨逊呆无人烟的荒岛上,靠天靠不到,靠人靠不上,只能靠自己来独立面对一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自己所拥有的强大武器只是良知,激发内心的良知的力量从而生存下来,所以,只能靠自己激发良知的力量生存下来。为此,这有王阳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的话为证:“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是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诈伪。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是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其实也可以这样说,瞧见没有,良知就是面镜子,不是哈哈镜,只要擦亮它,通体干净,照到什么就是什么。

实际上,即使通知他到南赣去做巡抚的命令已下来,王阳明还是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些担心。对中央政府给自己的定位还搞不清楚,比如,这是不是做给百姓看的就是个流程;,他到江西后能有什么权力;,还是王琼这人是不是靠忽悠才让皇帝朱厚照下的这道命令。太能忽悠,朱厚照头脑一热,就找他来了。

倘若如果真如此,是这样的话,那他死都不会去。绝不能去,因为信任是种力量,如果皇上不十分信任他,他到江西后会被掣肘的一塌糊涂,什么事都难以成功。深思熟虑后,他在得到命令的也做不出什么事情来。半个月后,他给朱厚照上了一道《辞新任乞以旧职致仕疏》。致仕就是退休。他四十五岁远不到退休的,虽然已经老了,但绝对不到退休的年龄。这封退休信很短,但却一波三折。左说右说,上说下说,无非是身体大如不前,关键是,思维更是不如前,所以才能自然也不如前,这样无能的人怎么可以担负如此重任呢?何苦是这样的重任,就是现在国立大学讲师,他都无法胜任,所以请求退休。

可当朱厚照正德皇帝看了他的退休书后,对王琼说,瞧你推荐这人,还没有看到战场,先下场了。王琼说,王阳明这是在假谦虚,不能让他得逞。认为,如果他不允许王阳明退休,那就是天理不容。明朝人写文章,与汉唐宋人相比,实在是跑龙套的。不过王阳明的文章在跑龙套中却是最出色的。这封退休信很短,但却一波三折。左说右说,上说下说,无非是身体大如不前,关键是,思维更是不如前,所以才能自然也不如前,这样无能的人怎么可以担负如此重任呢?何苦是这样的重任,就是现在国立大学讲师,他都无法胜任,所以请求退休。

这信写得是非常有水平,朱厚照没有看明白,还痛斥王琼推荐了这个不负责的人,王琼看明白了,王阳明这是抱怨当初政府干嘛去了,现在才想起自己。王琼对朱厚照说,王阳明这是谦虚,假谦虚。朱厚照说,我看等等再说吧。

朱厚照原本没有打算让王阳明去,所以这件事一直拖了几个月,终于拖不下去了。因为时任真就拖着,几个月后,南赣那边的文森巡抚死也要退休,他说他身体不好,又无能,不能解决南赣匪患,没有脸尸位素餐。要死要活地申请退休,他说自己的身体不好,在这里和在苦牢没有什么区别。

同类推荐
  • 识人三经——人物志

    识人三经——人物志

    中国数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就是人的智力不断提高、智慧不断扩充的历史,是一部人才发展史。可以说,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是一个亘古不朽的话题。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都明白,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尚书》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周书》中说:“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吕氏春秋》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唐太宗李世民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明太祖朱元璋说:“贤才,国之宝也。”所以,古人十分重视人才,讲究用人之道,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概括用人方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学理论。
  •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千百年来,孔子的智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智者,就是在今日,也有着其无可比拟的现实价值。当今社会,人们过度追求金钱、物质及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心灵孤寂、人格分裂,在这种情况下,有识之士想到了孔子的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的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全集

    《厚黑学大全集》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和规范版本,涉及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分类明显。为便于广大读者研读,现分为上、下卷精心编辑出版。上卷内容主要包括“《厚黑学》原典”、“李宗吾自述”、“名家谈李宗吾”、“厚黑教主传”以及“历史上的厚黑名人”等;下卷内容包括“活学活用厚黑学”和“曾国藩官场厚黑镜鉴”,重点放在“活学活用厚黑学”这一编,从为人处世、职场官场、推销经营、情场交友、人情世故、厚黑口才等诸方面,详析、评述“厚黑”原理,做到厂内容丰富全面,举例生动活泼,阐释深入浅出,故事精彩而富有哲理。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从老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老子看世界的眼光;从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庄子浪漫的人生态度。希望张莉、陆杰编写的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够让读者窥到实现这两方面愿望的路径,对道家智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希望它能成为一阵清风,为忙碌、紧张、疲惫的人送去些许清凉。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内容包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节选)、产业革命、大城市、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红旗卷起农奴戟。
热门推荐
  • 乳齿

    乳齿

    如果说三叔是个酒肉之徒,那就太冤枉他了。三叔嗜酒嗜肉不假,可他嗜好的酒肉都是靠本事挣来的,从来不吃白食。三叔长着一颗西瓜一样的大脑袋,喝酒吃肉时脑门就光光亮亮的,热闹得流油。这是颗智慧的脑袋,三叔凭着它成了智慧的牛贩子,谦虚说,至少是个聪明的牛贩子。三叔在一个老牛贩子屁股后颠簸过三个月,老牛贩子不喝酒,连肉也舍不得买,贩牛的日子像受刑,三叔煎熬不过,跺跺脚顶着犯逆的风险另起了炉灶。这一转身,三叔贩牛的生意风生水起,肉管饱,酒管醉,日子比脑门瓜还光亮鉴人。
  • 天赎

    天赎

    一个小人物崛起的故事,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一个又一个敌人被踩下去,用自己的实力和智慧,不断地向上爬!一个小人物爬到顶端的故事
  • 致那年即将毕业的我们

    致那年即将毕业的我们

    每到毕业季,眼前就不断的浮现出我们以前的影子。笑也好,哭也罢;第一次的毕业总会多多少少给予我们一些收获,即使爆笑,却也蕴含着淡淡的忧伤。回首望去,让那些只属于那个季节的回忆,至那年即将毕业的我们
  • 梦幻乱神

    梦幻乱神

    浩瀚的星空神秘莫测,在这神秘莫测的星空里面到底孕育了多少的文明,我们无从得知。在这无数的文明中,到底发生着多少的故事,感人的、愉快的、悲伤的、痛苦的......我们还是无从得知。然而,这边有这么个故事:广阔无边的大陆、被遗忘的种族、修仙的艰苦、感情的火花、兄弟背叛、亲情的无价、仇敌的颅首、惊世的阴谋;奇遇、探险、危机、智慧。一幕一幕均在故事中上演,就请跟随我的脚步,聆听那异世的文明。
  • 天玄三界

    天玄三界

    混沌初开,鸿蒙之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分以天地人三界,以鸿蒙之气化为深渊,无法逾越。数个世纪后,妖孽群出,群雄争霸,仙,神,佛,妖,冥各大法流传于世,世界幻入兜罗绵,恍见洪荒万万古。一代魂尊叶玄因获洪荒塔被围攻天神山,以身祭塔,战死山顶,灵魂得上古神器庇护,得以重生。看一代杀神重回天界,令众生颤抖,,,,,,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山,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 中国企业员工最容易犯的101个错误

    中国企业员工最容易犯的101个错误

    成功的经验我们要学习,错误的教训也同样要借鉴。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从别人的错误中分析原冈、汲取教训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同理,只有善于分析各种各样的失败案例,去寻找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才能避免自己遭遇同样的失败。
  • 火墙

    火墙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曾几何时的英雄们

    曾几何时的英雄们

    菲特无奈的扶额:“克格莫,给我停下,桌子不能吃。”一只牛一般大小的古怪生物点点头放下了桌子,盯着凳子又流出了口水。。。
  • 驸马倾城

    驸马倾城

    长公主殿下为国浴血奋战、征战沙场的时候,从未想过一朝进京,不仅被解了兵权,还被迫下嫁给一个纨绔。据说此人不学无术、吃喝嫖赌样样俱全,重要的是他还很胖!公主想,兵权没了可以再夺,但是对待丈夫身上的肉,一定要像对待敌人一样,秋风扫落叶般无情!万万没想到,他居然真的、真的是只潜力股……
  • Hero Tales From American History

    Hero Tales From American Histo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