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用自己的行为书写着自己的人生。请走好自己的人生路,一定要把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好。有时走错一步,会付出一生的代价,走对一步,可能会获得一生的成功。
客观地审视自己
客观地审视自己是指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即能欣然接受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这也是人天生就拥有的权利。一个人并非要有突出的优点、成就或作出别人希望的改变才能被接纳。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柯里指出,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自尊的人经常会把自己看做是有价值的、令人喜欢的、优越的、能干的人。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处处低人一等,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会缺乏朝气,缺乏积极性。
能够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去证实自己。他们能够自我接受、自我赞许、肯定自己的尊严,对自己的人生充满着自信。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比不上别人,那么你就看看下面这则寓言吧,希望你能从这则寓言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认识自己的意义。它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做你自己,别去奢望成为他人!就算与他人相比,你有一定距离,但只要你做你自己,发展你自己的个性和潜能,你就是最棒的!
从前有一头狮子,住在一个山洞里。
一天,狮子站在洞口,向四周张望了一下,然后大吼一声,便跑到山林里去觅食了。它捉住了一头水牛,美滋滋地饱餐了一顿,然后来到湖边,喝足了清亮的湖水,满足地往山洞走去。这时,一只豺也出来猎食,猛然看见了狮子,想逃跑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它便一头跪在狮子的脚下。
狮子问:“豺,这是怎么回事?”
“大王,我愿意为您效劳。”豺说。
“好,那就跟我一起走吧,我会让你吃最好的饭。”
狮子把豺领回山洞,一起住了几天,豺便吃得又肥又胖了。
一天狮子卧在洞里,把豺叫到面前说:“豺,你到山顶上去看看,山下游逛的野兽,无论是羚羊、野马还是水牛,无论你想吃它们中间谁的肉,就告诉我,对我说:‘主人,请你显示你的威力吧!’我就去捕获它,吃它的肉,也让你吃。”
豺听了狮子的话,就走到山顶上,站在那里观察,只要它想吃谁的肉,它就跑回山洞,恭敬地伏在狮子脚下说:“主人,请你显示你的威力吧。”狮子便会迅速出动,把一头强壮的羚羊或野牛扑倒、咬死,饱餐一顿又香又甜的羚羊肉或野牛肉,同时也让豺分享。豺吃饱以后,便回到洞里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这样又过了许多日子。有一天,豺想:我也有四条腿,我干吗要过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呢?我也可以去咬死大野兽,吃它们的肉呀,到那时,狮子也会像我对它说的那样对我说:“主人,请你显示你的威力吧。”
想到这里,豺就去对狮子说:“主人,我吃你捕杀的兽肉,已经很多次了,现在我想亲自去捕杀一头野牛吃吃。让我躺在洞里,你去山顶上看看,山下如果有野牛在游荡,就来告诉我,说:‘豺,请显示一下你的威力吧。’我希望你不要计较这样一点小事。”
狮子听了豺的话,说:“豺,你的力气捕杀不了一头野牛,豺的家族里自古以来,还没有一个能杀死一头野牛的,所以希望你还是放弃这个想法,仍然吃我捕杀的猎物吧。”
但是豺不听狮子的劝告,来到山洞,像狮子一样卧着。
狮子发现山下有一头野牛正在悠闲地游荡,便回到洞里,说:“豺,请显示一下你的威力吧。”
于是,豺从山洞里走出来,打了个呵欠,像狮子一样朝四下张望了一下,然后大叫三声,朝野牛扑了过去。它本想袭击野牛的头部,结果却撞在了野牛的腿上,跌倒在地。野牛这时抬起右腿,朝豺的头上踩去,把豺的头踩得粉碎,然后大叫着回到树林里去了……
想想看,这只豺为什么会落得一个被野牛踩死的下场?就是因为它不明白自己不是狮子,不明白自己不具备狮子那样的力气和勇猛,但它却硬要逞能,结果死在了野牛的脚下!
联系到我们的生活,道理也是一样的:不要奢望成为和别人一模一样的人,即使那是你的梦想,你也要想到,这种梦想往往是难以实现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与他人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你们的性格不一样,潜力不一样,优点和缺点也不一样,如果你为了成为别人,便凡事都学着人家,那么你只能是“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让自己成了个“四不像”,最后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招来烦恼。
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有三点你一定要知道:
(1)要真正了解自己
你可以试着练习用比较法(与同龄、同样条件的别人相比较)、观察法(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分析法(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等方法来认识自己。
(2)要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
这样会使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增加自信心。
(3)最重要的是,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
这种乐观表现在:你能对自己充满自信!如何充满自信呢?就是坦率、平静地分析自己。要有勇气承认自己在能力或品质上的缺陷,承认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但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将自己的长处培养起来,就像园丁一样,每天给自己的花朵施肥,让你的长处成为你的标志,成为你自信的来源。
学会给自己鼓劲
失败者常常抱怨说:他们鼓不起劲儿来是由于别人不重视他们作出的努力,从来想不到奖励他们的成绩。
“别人谁也不夸奖我,谁也不关心我”,他们抱怨说,“这样,我为什么还要加班加点地工作,为什么还要拼死拼活地把工作干得漂亮些呢?”
为了早日成功,你要试着自己鼓励自己。“你自己要为把事情干好感到高兴,给自己鼓劲。要告诉你自己,你干得多么出色,你多么为自己的成绩感动,你多么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兴奋。
要奖励自己,夸奖自己,为自己鼓劲。马尔科姆.S.福布斯是《福布斯》杂志的经理和总编辑。他就是一个为自己鼓劲的成功者。他为自己的工作感到欢乐和满足,也由于成功而得到物质上的报偿,他拥有诺曼底的一处别墅,伦敦附近一处豪华的十七世纪宅邸,摩洛哥首都丹吉尔的一处贵族房产,斐济的一个岛屿,在美国怀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牧场和在科罗拉多州的一块土地。他曾获得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还拥有16个荣誉学位。
福布斯不仅以在出版方面的成就闻名于世,还是一个国际驰名的气球驾驶员。1973年10月,他驾驶热气球第一个横越美国,一举创造了六项热气球航行的正式世界纪录。
他在诺曼底的家里建立了世界第一座气球航行博物馆。
福布斯被人问起是什么推动他去成为成功者时,他说:“我在所干的事情当中感到欢乐,在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感到极大的满足。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推动着我。一件事情如果做得很出色,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所以我经常给自己鼓励。”
做好一件事情感到的欢乐,同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感到的欢乐是有连带关系的。福布斯说:“你的兴奋机能得要起作用。不管做什么事情,如果不是因为能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把事情干得漂亮而感到很兴奋,并给自己鼓劲,那就永远不会干得很好。”
“你可以按部就班地去做许多事情。但是,你一定要有把事情做好的想法,要有这种想法推动着你去做事的感觉。也就是说,要把事情做得比以往任何时候做过的都好,要把方法再改善一些。或者要比别人干得更好一些,并不忘给自己鼓劲。要搞一项事业,就得这样去搞。我每天早上总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工作的。我不以工作为苦,因为我喜爱我所做的事情。”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这种积极向上的愿望是非常美好的,也是正常的心理要求。许多成功人士在总结自己的人生历程时都认为:成功并非高不可攀,重要的是克服心理障碍,不断进行自我激励,加上勤奋努力、脚踏实地,最终成功就会向你走来。
由量变实现质变
世界汽车业巨子、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时应聘的三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废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走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能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后来,福特当上了这个公司的董事长,把这个公司的名字改为“福特公司”,经过无数“量变”的积累,他终于赢来了“质变”,在他的努力下,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据鳌头,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一张废纸并不重要,但是,从小事能看见大事,许多人往往只看见大事,而忽视了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
天下有大事吗?没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大家都知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可是很难把每件小事都做好、做实、做对。究其根源,还是素养、品质上的不足。如果你真的想要成功,就一定要克服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坏毛病,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质变就是由量变构成的,每一件“大事”也都是从小事做起的。
下面的这个故事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所启迪。
1862年,德国哥丁根大学医学院的亨尔教授迎来了他的新学生。在对新生进行面试和笔试后,亨尔教授脸上露出了笑容,但他马上又神色凝重起来。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届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他教学生涯中碰到的最聪明的苗子。
开学不久的一天,亨尔教授突然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分给学生们,让他们重新仔细工整地誊写一遍。
但是,当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根本没有重抄一遍的必要;他们甚至认为,做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烦冗枯燥的工作,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搞研究。他们的结论是,傻子才会坐在那里当抄写员。最后,他们都去实验室里搞研究去了。让人想不到的是,竟然真有一个“傻子”坐在教室里抄写教授的论文手稿,他叫科赫。
一个学期以后,科赫把抄好的手稿送到了亨尔教授的办公室。看着科赫满脸疑问,一向和蔼的教授突然严肃地对他说:“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孩子!因为只有你完成了这项工作。而那些我认为很聪明的学生,竟然都不愿做这种繁重、乏味的抄写工作。”
“我们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不光需要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备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容易忽略细节。要知道,医理上走错一步,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而抄那些手稿的工作,既是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也是一种修炼心性的过程。”教授最后说。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科赫。在此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科赫一直牢记导师的话,他老老实实做最“傻”的人,一直保持严谨的学习心态和研究作风。这种做事态度让他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结核菌、霍乱菌。而第一个发现传染病是由于病原体感染而造成的人,也是这位叫科赫的“最傻的人”。1905年,鉴于科赫在细菌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瑞典皇家学会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他。
古人说:“勿因善小而不为。”眼前的小事或许正是将来大成绩的幼苗和基石。如果你好高骛远,那就在人生操作上犯了一个大错误。有的人以为可以不经过程而直奔终点,不经卑俗而直达高雅,舍弃细小而直达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心性高傲、目标远大固然不错,但目标好像靶子,必须在人的有效射程之内才有意义。如果目标太偏离实际,反而无益于你的进步。同时,有了目标,还要为目标付出努力,如果你只空怀大志,而不愿为理想的实现付出辛勤劳动,那“理想”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其实,很多很多的成功经验并不神秘,只不过有的人不以事小而坚持做了下去,最终获得了质的飞跃,而有的人则总想着大问题而忽略了小事情。好高骛远者首要的失误在于不切实际,既脱离现实,又脱离自身,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或者以为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为难,或者不屑于周围的一切,终日牢骚满腹,认为这也不合理,那也有失公允。张三不行,李四也不怎么样,唯有自己出类拔萃。不能正视自身,没有自知之明,是好高骛远者的突出特征。你该掂量自己有多大的本事,有多少能耐,不要沾沾自喜于过去某方面的那一点点成绩,要知道自己有什么缺陷,不要以己之所长去比人之所短。不要心中唯有自己的高大形象,轻视别人。应该默默积蓄实力,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就总会迎来“化茧成蝶”的一天。
有一个跑龙套的演员。虽然参加过许多影视剧的拍摄,但在字幕上从来看不到他的名字。默默无闻,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微薄的收入仅能糊口,他的名字从来不被人记起。因为名不见经传,他在片场混迹多年,只扮演过一种角色,没有台词,看不到表情,更没有发挥的空间。可他热爱演艺事业,从不怨天尤人,也不奢望什么,只是兢兢业业地演好每一个角色,包括“死尸”。
20世纪90年代初,周星驰已经大红大紫,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在香港开机。一天在片场,“刀光剑影”中,正邪两派“高手”打得难解难分。正在此时,横空飞来一具“死尸”,重重地砸在地上,一动不动。那具“死尸”就是那个“跑龙套”的演员扮演的。这时,周星驰忽然童心大发,朝“死尸”踢了一脚。他躺在地上没反应。周星驰加了把劲儿,又踩了他一脚,还没动静。于是,周星驰又拿起手中的霸王枪(道具)对准他的大腿戳了两枪,他依然纹丝不动。不好,可能演员发生意外了!周星驰吓得不轻,赶紧叫大家停下,然后亲手把他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