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挫折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怎样面对、怎样去梳理,怎样去把挫折变成你的动力,遇到事情时逢凶化吉转危为安。挫折有时是开辟另一片天地很好的敲门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没有挫折,也许就没有人生以后的辉煌。所以面对挫折和尴尬看你怎么去思考,去利用。
如何应对尴尬局面
在公共场所,常碰到有些人的言语或行为使你下不了台。当出现这种局面时,你应该怎样摆脱困境呢?较好的选择是保持头脑清醒、镇静自若。
假如你的上司在同事面前指责了你,而且还打算再这么做时,你可用平静但坚定的语气说:“我们是否私下谈谈这件事?”
同样,在受到配偶或密友的伤害时,与其对你受到的难堪报以一击,不如向对方说明你感到受到了伤害。
当某人为了某种目的有意出你的洋相,这时你就得用较强硬的措辞,如“你存心使我难看,你不会介意告诉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吗?”或“你似乎很不自在,是不是我知道了一些使你难受的事?”
你无论采取什么做法都可以,但不要发火。如果失去常态,充其量也不过只是占了上风,反而会使对方对你更充满敌意。
总之,对那些使你难堪的人表现出“豁达大度”的襟怀,仍是对对方最好的回击。
当你的情绪低落时
人的情绪可以影响精神。麻烦的是伤心、焦虑、生气或冷漠等。这些消极情绪可在体内产生不良的化学物,影响健康甚至会引起严重疾病,因此,必须设法消除与缓和低落的情绪。虽然现在科学提供了各种有效的药物,但药物有毒性和成瘾性。美国精神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以下办法可达到药物同样效果:
(1)自我改善情绪的最好办法,首推有氧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快步跑以及持续的活动,可以提高心率、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身体利用氧气的能力。这种运动每次要进行20分钟,如果每周进行了5次,可使人经常保持身心愉快。
(2)颜色可以改善情绪。在心烦和生气时应避免穿红色;情绪低落时,不要穿黑色或深蓝色衣服。同时避开有这些颜色的环境。明亮和活跃的颜色可以提高情绪,浅色则产生抚慰和使人平静的效果。
(3)音乐也可以起同样作用。当遇到情绪不佳时,可选听与当时情绪一致的音乐,如生气时可听二三首节奏快的音乐,如摇滚音乐。
(4)科学家们发现食物与情绪关系甚大。实验证明,吃大约1两碳水化合物(如面、土豆、玉米)即可促进大脑产生使人镇静的放松的神经传导物质,使人平静下来。如要保持机敏和精力应吃1.5—2两蛋白质,最好是贝壳类、鱼、鸡、嫩瘦的牛肉。
咖啡喝多了可引起情绪变化,有些人容易产生情绪低落烦躁和焦虑。
(5)光线暗淡也影响情绪。有些人容易在冬季犯忧郁症,他们应在冬天多到户外活动,或可安装全光谱的荧光灯,尽量使自己处在明亮的光线中。
(6)睡眠好坏对情绪影响甚大。睡不好觉的人往往容易发脾气。因此,尽量睡好可使心境处于平静状态。不要怕做梦,梦是很好的精神疗法,它能把使人紧张的事情吸收掉。
(7)在碰到逆境时,采取积极态度的人比消极态度的人情绪要好得多,有积极想法的人往往比消极想法的人愉快,因此,应避免消极的想法。此外,对别人表示关心不但使别人高兴,而且还能使自己从沮丧中解脱出来。
如何摆脱困境——别让小节绊倒你
有人向你借钱,由于种种原因你不想借,就推辞说:“真对不起,目前我手头正紧。”你身边的朋友突然说:“昨天你不是得到一笔稿酬吗?”这下使你很尴尬,我们大概都会领教过某些人,他会当众揭你的伤疤,或挖苦你一番。每逢碰到困窘,你会不自觉的口吃,脸红耳赤?这里有几个办法可以应付:
(1)有些人故意让你难堪,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你的威胁,或者认为你做过对不起他们的事而想报复,这时,你应该自己反省一下,如有误会尽快解除。
(2)一些人习惯于戏谑别人,叫人下不来台,完全不管对谁。这种人很可能不知道这样会伤你的心。你一旦指出他失言,他会向你道歉。
(3)处理令人尴尬事的方法,要视当时情况而定。如受到好朋友或亲人挖苦时,与其反唇相讥,倒不如清楚地说明你的情况。要是有人故意挖苦你,使你下不了台,那你可批评他,规劝他。
(4)运用机智和幽默来应付。有一位作家出了一本新书受到赞扬,另一位作家不服气,对他说:“我很喜欢你那本书,是谁替你写的?”他回答说:“我很高兴得到你的赏识,是谁替你读的?”
总之,千万不要发脾气。妥善处理,一定会使你摆脱困境。
掌握讽谏的方法——成就自己美好人生
谏者,规劝,多用于臣民对君主,亦可用于对尊长、对朋友,谏有讽、直之别。讽谏,以委婉为特色。在我国,讽谏之所以长期为人所用,一是由于封建帝王专制等社会因素迫使谏者不得已而为之;二是巧妙的讽谏往往化逆为顺,转怒为喜,或拯救人命,或避免祸害,或振兴事业,容易达到规劝的目的。
1.讽谏的方法
现代社会,虽然不需要像臣子对封建君主那样讽谏,但在工作、生活中,如能将婉言规劝用得恰到好处,对加强交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仍大有作用。为此,分析研究我国古代的讽谏方法,适当借鉴,还是受益匪浅的。讽谏的方法千变万化,其有效形式,就口头讽谏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而不发。说话人在规劝时仅仅稍露端倪,并不道破真意,而让听话人循此去思索探究,进而捕捉住说话人的本意。如此,心领神会,印象深刻。
(2)旁敲侧击。这一方式在史书上所见甚多。说话的人也不说出自己的本意,而借言他人他事,表面批评彼,实际针对此;敲击虽在彼,反应见于此。其中,讽谏、斥责力量较强的,即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
(3)欲取故予。古语说:“将欲取之,必姑予之。”要说服别人,有时不妨暂且让步,与对方达到感情上的和谐统一,使其有心听取你下面要说的话,继而因势利导,让对方自然而然地就范,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古人使用这种观点,灵活多变。有的是将错就错,故意扩大受谏一方的错误,使其在放大镜下看清自己言行的荒谬程度。还有的或先纵后擒,纵到一定程度,突然逆转,道破真意;或姑先责躬,故意引火烧身,让听话人扪心有愧。
(4)明知故蒙。这实际上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一种表现。要规劝人又不便直言,而沉默又不行,于是或装聋作哑,或明知故问,或答非所问,或故作愚蠢可笑的论述。这样,既能使对方警觉到你实际上持批评意见,又能使对方体面地下台。
(5)设喻晓理。这在古代讽谏中也是常见的。喻体是双方熟悉的事物,其中最妙的即是取喻。晓理的方法,因人而异:有先设喻,后点明比喻之理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的并不明言其理,却使讽谏更为含蓄,回旋余地也大。
(6)类比映射。类比映射,似比喻,却非比喻。它所举的人或事与所讽的内容属于同一性质。这种讽谏,不仅委婉,而且货比货的论证作用非常明显。
2.讽谏者的特点
为了使婉言规劝行之有效,还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客观地说,在我国古代,直谏者固然多英雄,而讽谏者亦不乏俊杰。从许多讽谏故事的记载可以看到,善于讽谏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具有较好的品格、素养,能妥善处理下面三种关系:
(1)圆与方。“智欲圆而欲方”,他们智慧过人,能应变,能圆通,而品行都是正直的人,胆气却是宏大的。苏洵在《谏论》中将此概括为四个字:“机智勇辩”。他们讽谏的主要意图在于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排难解纷,甚至起死回生。圆头滑脑者不能与他们相比。
(2)屈与伸。为了讽谏成功,善谏者往往以退为进,欲高故卑。但这种屈,并非人格之低卑,仅是语言的手段,而是以屈求伸。
(3)诈与诚。为了讽谏,有时不免要“诈”,但并不是品行虚伪。辩驳问题是舌战,“兵不厌诈”。讽谏之“诈”,已成为本,如优孟之辈“诈”到了做戏的程度,但司马迁以为“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显然这是一种有助于治化的善“诈”。
“装聋作哑”可以让对方不知所措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可实际生活并不尽然,有时“据理”不一定就能够“力争”到自己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装聋作哑”的方法,或许就能很轻松地达到目的。
从前,有一个云游四方的道士,他非常聪明。一天,道士来到一个村子,听说这个村子里有一个老头特别固执,从来不许陌生人借宿,于是他决定去会会这个怪人,打算在他家借宿一晚。
天色逐渐变黑,道士就径直走进老头家。此时,他突然变成了一个“聋子”。在和主人寒暄一阵之后,主人很客气地给他烧水沏茶,并且招待他吃晚饭。
吃完饭休息片刻后,老头打开房门说:“道长,喝足了水,吃饱了饭,请早点上路吧。我们家里是不让外人留宿的。”
谁知,道士却瞪大眼睛,好像不懂的样子。老头就再次用手指指门,意思是让他出去。可是,这道士好像懂了似的,一边“哼哼”地答应,一边走到门外,把包裹拖了进来,放在屋子一角。
老头一看,赶紧又做手势让道士把包裹拿走。可是,道士却立即把包裹举起来,放到屋子一边的柜子上,嘴上还念叨着:“施主人真好,知道我的包裹里全是真经,马虎不得。谢谢啦。”
老头一看,更着急了,赶紧又比画来比画去,要他立刻离开。谁知道,道士却点头答应:“哦!知道啦!你们家没有小孩子,不会来捣乱,这样好!”
就这样,主人家说东,他就说西,主人家说西,他就说东,弄得老头哭笑不得,无奈只好让道士在家留宿一夜。
其实装聋作哑是一种“糊涂大法”,只是糊涂的不是你,而是对方。对于对方的一切,你都心知肚明,你知道对方会用什么方式驳斥你,可是你呢,或者无意应对,或者根本就不能“硬”对。如果用常规战术,我们只能束手就擒。所以,我们不得不“装聋作哑”,糊涂应对。如果找到适当的机会,我们就可以“明刀明枪”地和对方“大干一场”,否则就装下去,直到对方认同自己的条件。
把失败当做“时来运转”的契机
人只要运动就难免摔跟头。如果有的失败足以葬送一个人为之奋斗的事业的话,那么,塞奥·捷曼正是战胜了这种失败的人,他的事迹在哈佛课堂上被奉为经典案例。
1984年,可口可乐公司授权他扭转因百事可乐竞争引起销售下跌的不利局面。捷曼的策略是改变可口可乐的配方,以“新可乐”商标面市,并对此大肆宣传。然而,他却没能保住旧可乐的市场。他的错误,从某种程度上讲要归咎于他的自负。
仅79天,旧配方的可口可乐又回到了超级市场的货架上。一年后,受挫的捷曼离开了可口可乐公司。
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中伤、蒙耻、成就破灭感,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般坏。仅7年后,捷曼又杀回可口可乐公司。
当捷曼离开可口可乐公司后,他有14个月没与可口可乐公司的任何人交谈过。他回忆:“这些日子是孤独的。”但是他并没有关闭任何门路。他和一个合伙人共同开创了一家咨询公司。在亚特兰大的地下室里,靠着一台计算机、一部电话机和一台传真机,他的公司运作起来。逐渐地,他的咨询客户发展到像微软公司及米勒酿造集团公司这样的大公司。他的信条是:不落俗套,敢于冒险。
后来,可口可乐公司甚至也来寻求他的建议。捷曼说:“我做梦也没想到,公司会请我回去。”管理部门需要他协助整顿。“我们因为不能容忍失败而丧失了竞争力”,可口可乐公司的总经理伯特·格兹塔承认,“人只要运动就难免摔跟头”。
沃尔特·迪斯尼在工作初期曾被解雇过。无论是迪斯尼还是亨·福特,在他们取得巨大成功之前,都曾经经历了濒临破产的困境。
当今的商界变幻莫测,偶尔的失利难以避免,我们必须有勇气应付面临的一切。哈佛商学院的约翰·考科教授说:“我可以想象得出,在20年前董事会在讨论一个高级职位的候选人时,有人会说:‘这个人32岁时就遭受过极大的失败。’其他人会说:‘是的,这不是好兆头。’但是今天,同一组董事会却会说:‘让人担心的是这个人还未曾经历过失败。’”
比尔·盖茨在微软公司经常冒着失败的危险,他喜欢雇用犯过错误的人。他说:“失败表明他们肯冒险。人们对待错误的方式是他们应变的指示器。”
马丁·塞尔格曼这位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30家工业企业的雇员进行调查、研究。他说:“那些能从失利中挽回优势的人是乐观主义者,他们确信‘我的问题是暂时的’。而那些悲观主义者,他们把失败看成是永恒的,往往不能卷土重来。”
1.笑傲挫折,永不放弃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去尝试,后果将会怎样?”这种想法本身是与成功作对的一个敌人。
成功的敌人总是让人们去想:“如果我失败了,那怎么办?我去试过了,但没能成功会怎样?”它会使你放弃努力。
有一位战胜了这个对手的人,他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哈佛的学子,也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那是在1832年,当时他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他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
他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第二年,即1835年,他订婚,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在1836年他还得过神经衰弱症。
1838年他觉得身体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仍然没有成功。
要是你处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放弃努力?他虽然一次次地尝试,但却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失败。要是你碰到这一切,你会不会放弃——放弃这些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事情?
他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
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要争取连任。他认为自己作为国会议员的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
因为这次竞选他赔了一大笔钱,他申请当本州的地方官员。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做本州的政府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又是两次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坚持继续努力吗?你会不会说“我失败了”?
然而,他没有服输。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两年,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
这个人尝试了11次可只成功了2次。要是你处在这种境地,你会不会早就放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