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2400000023

第23章 阿尔巴尼亚作品(2)

一日,斯坎德培准备同土耳其人交战,尼克充当哨兵。夜里,他在帐篷外遇上一个陌生的老汉,他本想杀死这个可疑的人,但老人苦苦哀求把他送到国王那里,因为他有要事面告国王。老人名叫哈洛恩,他对斯坎德培讲,苏丹派来一个阿尔巴尼亚奸细,名叫巴拉班,此人想劫走卡乌尔的女儿玛拉。尼克闻讯大惊,请求国王批准他去抢救玛拉。斯坎德培答应了他的请求。

可是巴拉班首先赶到了拉勒城,他威胁卡乌尔说,如果不把女儿送给苏丹,必将失去宝座。卡乌尔无奈,只好答应,美丽的玛拉就这样落入虎口。途中,土耳其强盗被阿尔布莱什好汉包围在群山中间,巴拉班狗急跳墙,命令士兵对玛拉下毒手,但是,机敏的玛拉逃到一个悬崖上。她手持尖刀,不让强盗靠近她。最后土耳其人惨败,但巴拉班侥幸逃走了。

尼克回到了玛拉的身边,与玛拉结为幸福的伴侣,不久,尼克在培拉特参加抗击土耳其人的战斗。玛拉被一个恶梦弄得心神不安,冒着危险来到一个山坡上,一位穷苦的老头对她详细地讲述了他目睹的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情。玛拉一再追问尼克的情况,老人竟失声恸哭起来。玛拉立刻明白,大祸已经落到自己的头上,她丧魂落魄地跑下山去,消失在大雾烟波之中。

讲述这件传奇故事的巴拉老人也参加了这次浴血的战斗,他在死者中看到了受伤而死的巴尔·戈莱姆,后来还看到了奄奄一息的尼克。尼克要老人把他结婚时带的戒指交给玛拉。当巴拉与同伴一起准备埋葬阵亡的勇士时,玛拉姑娘又来到他们面前,她怎么也不敢相信心上人会死去,询问是否有人见过尼克,当人们默默不语低下头时,她从血泊中认出了自己的丈夫。仿佛霹雳打在她的身上,她再也无法忍受这沉重的打击,一头倒在尼克的尸体上死去了。

国民阵线的史诗

《国民阵线的史诗》是阿尔巴尼亚作家穆萨拉依发表于1944年的长篇讽刺诗。

作品主要描述了在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战争期间,民族解放阵线同卖国投敌的反动组织“国民阵线”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1943年夏天,在墨索里尼垮台、意大利投降前夕,“国民阵线”头子米达特·弗拉舍里、阿里·科尔楚里及其同伙,施展阴谋诡计,伪装要和民族解放阵线合作。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许多“国民阵线”分子居然还跑到山上,装出一副诚心作战的样子,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对法西斯占领者放过一枪。他们的真实目的是要趁意大利投降之机,夺取国家的政权。

在战争中锻炼得非常成熟的广大人民群众,并未被“国民阵线”的阴险花招所欺骗。在地拉那郊区的山坳里,有位叫达伊·琛尼的老人,他的家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之家,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全家前后共牺牲了14个人。长期的斗争使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他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国民阵线”的真面目,勇敢的游击队员同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而“国民阵线”却是丑态百出,令人作呕。

“国民阵线”分子的阴谋未能得逞,自觉无趣,只好下山,不过,为了欺骗群众,他们一时并不公开在城里露面,摆出一副搞“地下活动”的姿态。不久,意大利法西斯投降,德国法西斯又践踏了阿尔巴尼亚的土地,实行更加野蛮、残酷的统治。长期伪装的“国民阵线”分子,觉得时机已到,于是一个个原形毕露,充当德国法西斯的走狗,有的人甚至还在新政权里占上了一个席位。“国民阵线”分子、索古分子等各种反动力量,又纠集在新政权的周围,开展了一种所谓“主张团结”,“反对兄弟残杀”恶习的运动。他们造谣诬蔑、诽谤民族解放运动,最后竟与民族解放阵线公开发生冲突,一场大规模的白色恐怖发生了:“大刀明晃晃,挥动在人民的头上,婴儿和妇女惨遭屠杀和侮辱,一片恐怖大祸降。一切全毁灭,尸体遍地躺,这就是‘国民阵线’为阿尔巴尼亚作战的真相。”但是,任何力量也不能使游击队员们屈服,他们给人民的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勇士们不摇不晃,他们的铁拳在敌人的头上连声响,力量大得很,仿佛地震撼山岳,大海掀巨浪。”

春天终于来到了,经过1943年冬季残酷斗争的考验与锻炼,民族解放军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反动派的末日就要来到了。这时候,一些“国民阵线”分子弃暗投明,归向游击队。另一些狡猾分子,又装出受骗的模样,表示忏悔,而那些罪大恶极的家伙却想找点理由,以求宽恕。在这些人的家里,女人声嘶力竭的哭闹声震天动地。反动派在绝望中挣扎,不想交出武器。

德国法西斯要对游击队发动一次新的进攻,反动派拼命帮助法西斯,妄图寻找一条生路。可是,这些顽固不化的民族败类,什么生路也没找到,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英国人身上,迫不及待地期望英国舰队登陆。在即将覆灭的前夕,“国民阵线”又耍弄头一年夏天已经施展过的花招。不过,这一次他们照样没有成功。他们再也不敢上山打仗了。最后,革命老人达伊·琛尼再次出场,代表人民群众无情地揭露、痛斥“国民阵线”的罪行及其散布的种种无耻谰言。

他们不是孤立的

《他们不是孤立的》是阿尔巴尼作家斯巴塞发表于1953年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普雷斯帕湖畔的德进而萨斯村。地主卡普兰在这个村子里有一所大庄园,贫穷的农民吉克·什帕蒂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其实,村子里缺吃少穿的庄稼人何止一个吉克?除了富农拉科·菲拉,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受着贫苦的煎熬,人们辛苦一年,打下的粮食只够吃几个月,其他的月份只好向地主、富农借粮食。为了活命,有的人还到外地烧木炭,或者背井离乡,流浪谋生,多少人将尸骨扔在异国他乡!

吉克在科尔察有一位颇为能干的鞋匠朋友。这位鞋匠是科尔察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人阿利·凯尔曼迪的同事。凯尔曼迪多方努力,在广大农民中间开展活动。在他的影响和教导下,勇敢的吉克由一个普通的受苦受难的农民变成了共产主义小组的一个支部的成员。他把附近各村的一些农民组织起来,听凯尔曼迪讲述革命道理。他们对凯尔曼迪讲的一切感到欢欣鼓舞。

与此同时,大地主卡普兰对农民的压迫愈来愈厉害,卡普兰是索古议会的代表,权势很大。一天,他亲自从地拉那来到德里萨斯村收地租。他把村民召集到一起,强迫他们非交出150个金拿破仑不可。无钱交租的农民十分愤怒,吉克当场顶撞了地主,鼓动农民绝不交租,卡普兰气得面红耳赤,怒气冲冲地走了。

没过几天,卡普兰将两个管家派到村里监督农民,千方百计想尽量多征收地租。地主的管家把抢到手的粮食储藏到地主在村子里的粮库中。吉克决心要破坏这个粮库。

一天,农民们正在打场,凯尔曼迪化装成牲口贩子,来到吉克的家里,直接了解了德里萨斯村的情况。凯尔曼迪向吉克等人介绍了全阿尔巴尼亚农民的苦难,指出农民们应组织起来,进行英勇的斗争。凯尔曼迪的话在吉克的心里燃起复仇的火焰,他决心放火烧掉地主的粮库。

敢作敢为的小伙子博伊科亚紧跟吉克,在地主卡普兰未把粮食运到科尔察之前,他们俩放火烧毁了地主的粮库。因为这件事,当局逮捕了5个农民,可是吉克却安然脱险,来到科尔察向同志们报告了他所采取的行动。在科尔察,他未见到凯尔曼迪,因为在此之前,政府已把他流放到培拉特,别的同志鼓励了他,并指示他下一步应当如何行动。吉克回村以后,领导农民同地主进一步展开斗争。政府不允许农民使用自己山上的木材,官员们进行贿赂,叫别人到山上随意砍伐。在这件事情上,拉科·菲拉与当局密切合作,佩特里特从此看清了岳父的丑恶嘴脸。同时,地主卡普兰决定在吉克的草房所在的山坡上,修建一座别墅,农民与地主之间潜伏着更激烈的斗争。

秋天,几个农民到果里策山和海滨的伊舍姆烧木炭,在都拉斯海港,他们经常接触外国海员和工人,从与这些人的交谈中,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斗争情况。回到村里以后,他们把听到的新闻讲给别人听,听者无不为之欣喜激动。这时,被逮捕的5个农民有3人获释回到村里,农民们为此感到特别高兴。佩特里特当着富农拉科的面,向这些获释的人问好,这可气坏了拉科,决心不把女儿嫁给他。

隆冬时节,收租人又到村里追租。这个心狠如蛇的家伙,欺侮农民无文化,向他们勒索两三倍的地租,吉克同他打了一架,不幸被捕,但不久当局又释放了他。

1936年,阿尔巴尼亚面临着严重的饥饿。2月,科尔察共产主义小组组织了一次有农民参加的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冲在队伍前头的吉克,为了保护两个高举游行旗帜的工人,被警察用刺刀刺伤。

科罗维希大叔给儿子伊利娶亲,婚礼正在热闹地进行,突然地主卡普兰领着打手来了。卡普兰将全村人召集到一起,强迫他们马上修筑别墅,以补偿粮库被烧的损失。卡普兰命令吉克把家从山坡上搬到山沟里,这可激怒了吉克和他的农民朋友,大家谁也不动一步。拉科竭尽诬蔑造谣之能事,胡说吉克同村里一个女人有不正当的关系,谣言传到科尔察,一天,检察长传令将吉克叫到市里。在德里萨斯村,地主的打手和警察根据当局的命令,在拉科的走狗的帮助下,趁机捣毁了吉克的家,硬把吉克的父亲恩德雷卡拖出门外。几个勇敢的农民立刻赶到,同这些强盗厮打起来。佩特里特还打死了他的小舅子——拉科·菲拉的儿子恩杰隆。吉克出其不意地从科尔察回来,目睹了一切,气得咬牙切齿。许多农民劝解他,并帮他连夜在山沟里盖了一所新房子。可是,地主的别墅却只有一个空荡荡的地基,因为农民们都不给他干活。

最后,警察局命令农民必须马上将别墅建成。一天,当局派警察和打手到德里萨斯村执行命令。警察和打手把村民召集到一起训话,话讲得粗鲁无礼,农民们忍无可忍,手持棍棒、农具一拥而上,打得警察、打手鲜血淋淋,惶惶而逃。在吉克新房的房场,农民们把拉科和村长打得满身溅满泥巴,狼狈不堪。农民们知道将有一场狂风暴雨落到自己的头上,但是仍然觉得很幸福,因为他们不是孤立的,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他们坚信自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同类推荐
  • 不如相濡以沫

    不如相濡以沫

    《不如相濡以沫》是一位曾经是白领、后来退居家中做全职主妇的女人所撰写的猫咪故事。长达十几年间,作者收养十数只无家可归的猫咪,悉心照顾它们的同时发现它们的美德,解读它们的心语。这些拟人化的猫每一只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脾气。它们恋爱,友爱,有自己的理想,它们在这个世界的缝隙中从容地活着,只因为这个世界总会有一个懂得猫语的人。《不如相濡以沫》中猫的故事背后有悲情有怜爱,有对生命的深度理解和慈爱之心。关爱小动物正是是国民素质更加全面的一种体现--拿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时光,看见另一个生命体在阳光下从容度过一生,这会是一件多么舒心的事情啊。
  •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

    我和我母亲的疼痛

    书里没有我们熟悉的那种文学作品里的母亲形象——那个忍辱负重,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光辉无私的母亲的形象,而是一个善良正直,但聪明自私、控制欲强、有血有肉的母亲,以为只有自己给对方的才是爱与关怀,以为只有自己才最宽容,却永远不知道,女儿从小就生活在母亲的光环和阴影之下,虽然爱母亲,但骨子里却想摆脱母亲的控制,因此毅然离去,到更广阔的世界里闯荡,希望能向母亲证明,没有她的庇护,自己也能很好地生活,能骄傲地生活。在母亲的最后半年里,女儿心力交瘁,但她一边苦恼,一边仍在尽孝,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陪伴在母亲身边,直到最后一天。。
  • 经年的时光

    经年的时光

    《经年的时光》一行行文字,从作者的手心溢出,在西海固母系家园中,温情和善良被疼痛地唤醒;每一个文字,以固有的姿态,洞穿我们的心底;所有的词语,在一张白纸上,灿烂着我们的心跳和呼吸。
  • 趣味罪行揭露(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罪行揭露(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从19世纪中期开始发展。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被认为是西方探案故事的鼻祖。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期,称之为西方探案故事的“黄金时代”。仅英美两国,就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探案故事。当时阅读探案故事已不仅仅是有闲阶级的一种消遣,下层阶级的人也竞相阅读。
  • 太原诗钞

    太原诗钞

    本书是太原市委宣传部组织整理出版的歌咏太原人、事、物等相关诗歌的结集出版。本书上起上古歌谣,下至当代诗人的现代诗,精选300首,纵横二千多年,是一部展示太原历史和人文的优秀作品。诗集为了方便读者阅读,附有作者简介、题解以及简要的注释。
热门推荐
  • 创世之二世缘

    创世之二世缘

    天下最强者,背叛原来组织,建立新组织,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 端股

    端股

    “股神、股仙、散户、庄家算什么,有本事来端股。”炒股秘籍弱爆了,端股才是真正的较量!“游戏准备,比赛成立,端脑式炒股游戏开始。”一场神级大案也正式拉开帷幕。PS:关于股票有风险,投资一定要谨慎。
  • 常用熟语由来

    常用熟语由来

    本书收集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习惯语和歇后语等形式的熟悉词语近300条,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等为依据,介绍其出处、原意、变化等来龙去脉,还有相应的典故、趣闻、故事、传说等。
  • 贪欢报

    贪欢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季少年青春无悔

    花季少年青春无悔

    人生在世,日月无声,水过无痕。身着校服的时候认为那是一种负担,可当我们蜕去了那自以为是的负担,却又开始怀念那花季般的时光,那是的一点一滴好像都是那么完美
  • 30岁与青春期

    30岁与青春期

    讲述一个年近30岁的青年人的故事.迟到的青春叛逆期!挥之不去的青春之痛!一个居住在地球上的火星人!或许,她成为男人会比较合适,或许,她成为男人更不合适,或许,地球上还有第三种人!或许,地球上需要有第3种人,去归纳她们这类稀有的物种.
  • 异魔幻乡

    异魔幻乡

    亚楠,曾经被称为血疗之乡,现如今却是噩梦的温床。无形的阴影笼罩下,整个城市不知何时被疯狂捕捉陷入了混沌,理智和文明被摧毁殆尽。亚顿在这块废墟上醒来,猎杀,死亡。这就是一切。————————————————————执与此,忘与彼,噩梦幢幢,归影无乡。
  • 彼时我们都还青春年少

    彼时我们都还青春年少

    时光永不停息的穿梭着,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总有一种怀念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 腹黑王爷冰冷王妃

    腹黑王爷冰冷王妃

    她,全国高级杀手,在爱情路上却遭背叛,一朝穿越,皇子王爷团团转,她是否还能接受另一段爱恋?
  • 无法捕捉你在我心里

    无法捕捉你在我心里

    你是此生最美景,我愿长醉不复醒,我愿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诉说自己的内心,事实上当你在阅读这篇故事的时候,是在阅读的我一种心情,为我们这些美好的记忆去留下一些美好的文字,或许是我的本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