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38600000029

第29章 京剧表演艺术管窥(4)

京剧运用了中国艺术的虚实结合、形神结合等美学原则,创造出歌舞与戏剧相结合的形式,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形体文化的巨大力量,创造出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和天宽地阔的舞台境界。这样的神形兼备的人物形象,天宽地阔的舞台境界,既有十分鲜明的外在形象,还有含蓄的内在意象,所以京剧的表演又是双重表现。

其一:立象传神,以神统形。

??经过程式变形,京剧里的人物形象与生活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所谓变形就是把人物内外行动进行歌舞化处理,通过歌舞化的表演,就变化为与现实生活形态不一样的“歌舞生活”,这一变形就与实际生活拉开了距离。但是这种拉开距离不是脱离生活,它充分摆脱生活原形的束缚,把它的风姿气韵升华出来,在感性的艺术形象中显示事物变化之理,这是戏曲意象化创造的前提。用程式歌舞来表现生活,在形式上进行了强化,一强化就比生活更突出、鲜明,产生了艺术化的间离审美效果,成为极具高度形式美的意象化的间离形象。针对京剧程式的间离形象,阿甲先生说:“以歌舞为媒介的表演,和模仿生活的表演有很大的距离,前者在表现情感上的浓度和深度,不是自然生活的形态所能比拟的。而有概括性的程式中,存在着无尽的个性成分,其中包藏着程式和个性多方面的联系和距离,如舞蹈身段与生活动作,有联系又有距离,歌唱和生活语言有联系也有距离。由此出发.整个的舞台表演的结构中的各个艺术成分,那是有联系又有距离的。我把它叫做中国戏曲的‘间离’形式。”“整个的舞台表演的结构中的各个艺术成分,都是有联系又有距离的”,可见京剧的间离是全方位的。但无论各个艺术成分都有联系又有距离,表演之最后的焦点,都聚焦于演员的表演,也就是聚焦在“人物”身上。所以,京剧的间离形象,最终是创造“间离的人物形象”,而又因为戏曲艺术秉承于中国艺术“立象传神”、“以神统形”的美学原则,其目标是在有限的外在形象中追求无限的意象,所以,它又是一个“意象化的间离形象”。

??如京剧中张飞的脸谱是“笑脸”,以显其豪爽诙谐的喜剧性格;而项羽的脸谱是“哭脸”以显其刚愎自用的悲剧下场;娄阿鼠的脸上则画了一个“鼠形”,以示其是一个“贼眉鼠眼”的惯偷。我国其它剧种也有类似的处理,如川剧胡琴传统折子戏《杨广逼宫》中的杨广,假借探视其父隋文帝杨坚的病情为由入宫,实为篡夺王位。此时,他是小生俊扮,穿鸳鸯褶子,风流潇洒。进宫后见其父爱妃陈氏貌美,上前调戏。这时又给杨广抹上“支眼”变成小花脸,以丑角表演之。文帝闻听,一命气绝。杨广闻讯,带剑人宫,逼母夺玺,国太碰柱而死。杨广复逼陈妃为妾,陈妃不从被杀。这一场杨广再变为“油脸”,穿红蟒,以花脸工架身段表现其骄横狂妄。杨广的三次“变脸”,有形有色,这是以他在三次事件中的心理思想为依据的。确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如果遇到一些不同的事情,心理上都会引起不同的反映,有时脸上随之也会出现一阵红一阵白。比如说“吓得脸都白了”、“害羞得脸都红了”、“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等,心理上的变化在脸上有反映是很正常的生活现象。但是,这种有形有色的反映只是生活瞬间的变化,不知情者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而杨广的“三变”,是创作者牢牢抓住了这个生活的瞬间变化,抓住了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虚伪、无耻、骄横”,通过“俊扮”、“支眼”、“油脸”的三次变脸,进行艺术的夸张、变形、突出,使人物的内心思想外化在他的脸上,袒露在广众之下,使观众清晰的看清了杨广第一次的“俊扮”是“虚伪”,第二次“支眼”是“无耻”,第三次“油脸”是“骄横”,三次变化,揭露出人物凶残的本性。三次心理变化是杨广的,而三次脸谱变化是创造者的,两个“三变”,是以杨广之心理三变激活创造者之脸谱三变,复以创作者之脸谱“三变”外显杨广之心理“三变”,达到了“画虎画皮又画骨,知人知面又知心”的效果。这其中的“变”,是创作者借变杨广之脸谱,揭其人物之本性,目的是把“我”主观之想象创造,通过观众的观赏,产生意象化的审美意韵。???

意象化的间离形象,依靠程式来变形,依靠程式来间离,追求“神动之真”,“神动之美”。根据京剧表演艺术法则,生活中美的真谛,理的真谛,都寓于事物的功能行为中,而不在其实体之上。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以程式为媒介,立辞为象,立象传神,大胆地承认“我”就是要和生活不一样,因为“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意象”(朱光潜语),所以事实上,当程式把人物从现实生活中间离开搬演到部台上的时候,反而使他们与观众的心灵拉得更近了。这个间离形象的功劳,外在于程式化,内在于意象化,两者缺一不可。

其二:显中寓隐,意境深远。

???京剧利用程式,文唱武打,台上一片高歌健舞,在极具形式美的表演中塑造着鲜明的形象,又创造着含蓄的意象,使人反复观看,不断品味,极具欣赏性。京剧中塑造的鲜明的形象来自外在的客观具象;就是说是观众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具象,是实的。京剧含蓄的意象来自内在的主观想象,即通过鲜明的外在形象,表达内在的、含蓄的、摸不着的意象,是虚的。在这方面,不仅是京剧,中国艺术的审美中都非常强调显与隐的辩证关系,追求以隐求显,以显寓隐的审美效果。有所谓“风本无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之说,即借画上柳枝的“动态”形象,以表现风的“方向”、“速度”、“强度”,即风的“质”,也就是意象。也就像我们既见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又联想到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银河”。京剧舞台艺术的“形象”与“意象”的关系,通过活生生的.鲜明的唱念做打各方面的表现,比别的中国传统艺术更加鲜明,在表现上更加强烈。

京剧的表演艺术与诗画是同源的,也有“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创作。如盖叫天先生,他把鹰的姿态化用在了英雄好汉的身上,以表示他们矫健、英武的神态;梅兰芳先生与齐如山先生共同创造的《天女散花》,用一条飘带,随着演员娴熟的歌舞动作,在舞台空间画出有韵律的线条,显示了天女散花时“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的神话情境;而关肃霜先生,创造性地利用靠旗来进行“打出手”,在上下把手相互配合的表演中,不但营造了一位女将在战场中骑着马,挡明枪,防暗箭,拼杀于敌兵之间,突围于包围之中的恶战场面,更表现了这位女将武艺高强,英勇、威武、飒爽的精神气质。舞台上,当人受皮肉之苦的时候,不叫喊,却用“甩发”的表演告诉你;当人物心里痛苦的时候,他用舞“水袖”的技艺传达给你;而当人物思考时候,又用抖“纱帽翅”来外化内心;当人物骑马的时候,见鞭不见马,用演员两腿的“圆场”功夫,表现骏马奔驰、跨马游街,时而高山,时而平地;划船的时候见桨不见船,更不见水,却以演员夸张的表演,幻化出游行于湖水碧波之上,沉浮于滔滔江水之中的情景;人在舞台上,千山万水起步走,七八步到头;千军万马不用愁,四个兵就够;一个庞大的战争场面能放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来展开;十几分钟的表演可以表示整整一个晚上;上天人地,翻江倒海,呼风唤雨,除妖灭怪;既穿梭于时空隧道之中,又出人于阴阳两界之间……;所有的舞台生活,都能找到一个可看、可听、可感知的鲜明的形象。这个鲜明的形象是很明确地告诉人们,这是“人为”的,是主观创造出来的。而且这种鲜明,绝不是一个徒有漂亮的外壳,更不是“形式主义”,是显中寓隐,在鲜明的形象中蕴涵着不鲜明的意象,是充满“神气”的。这种“不鲜明”,是藏而不露,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创造方法,绝不是子虚乌有,或故弄玄虚。

??京剧既表现鲜明的形象,又表现不鲜明的意象,两者筑构起了戏曲的“神动之真”、“神动之美”,它抓住了最贴切的、鲜明的、程式化的歌舞形式语言,又把这种形式语言极度地使其浓缩、强化,以最大的载荷把主题和整个形象结构在一起,并以最强的视听冲击力释放出最大的审美能量。因此,鲜明的外在形象是为了更好地“显”出内在不鲜明的意象,而意象之“隐”,又是为了更加突出、强化外在形象的鲜明性,两者不是主次关系,而是“灵”“肉”一体。

其三:超形得神,以神涵形。

???京剧鲜明的美感来自外在形象,其含蓄的真实感来自内在的意象,而这个真实感与其说存在于演员的表演中,倒不如说存在于观众的审美幻觉里。所以,京剧艺术形象与意象的双重表现,十分强调与观众的直接交流,不与观众交流,就不能使观众的脑子里产生意象,这是京剧艺术不同于话剧影视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京剧一方面与生活拉开距离,即程式的间离,另一方面又与观众打成一片,即传神的幻觉。因为从宏观上看,京剧意象化的间离形象是一种“貌离”的形象,是创造者带着主观意象,也就是带着爱憎褒贬的真实情感、是非善恶的理性评价和程式间离的形式美感来塑造角色,就是丑的东西也是带着“美”的心态来塑造它的,一切都是为了观众的认同,与他们产生共鸣,达到“神合”。要在“貌离”的形象面前达到“神合”的交流境界,就要一直“意”与“色”合。“意”即指内在的立意,是看不见的;“色”即指外在的色相,是看得到的东西,就是要把无形的立意化为有形的色相。

从演员的角度讲是意化为色。首先是“缘情炼意”,就是根据角色的情感提炼出意象。这是解决角色“做什么”和“为什么做”:其次是“赋形构象”,就是根据程式形象构成意象,这是解决“怎么做”。在演员“怎么做”的表演当中,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演员不借助外在物象,通过自身的动作表演,直接达到“意与色合”。除京剧外,我国地方戏曲很多剧种也采用这种表现手法,如山西中路梆子著名演员郭凤英(艺名“十一生”),在《小宴》一折当中运用的“翎子功”就很有说服力。戏中王允和吕布正在饮酒,忽然报道西府请他前去有事商量,王允就叫貂蝉出来陪吕布。但貂蝉却迟迟不出,此时郭凤英运用“翎子功”当中的“鱼摆尾”的特技,即翎子平尾向前,左右微弱的摆动,同时反背双手,在廊前低头徘徊,显示了吕布此时既坐立不安,又焦急盼望貂蝉能早点出来的心理状态。当他听到貂蝉的一声咳嗽,翎子就又有微摆.变化为剧烈地颤抖,先后变换了“八字花”、“左右花”、“带花单挑”、“前后摆动”、“左右开弓”等许多优美的翎子技巧。而当吕布看见貂蝉以后,心中暗暗大喜,这时的翎子,左边的不动,右边的直直地立了起来;而后右边的停住,左边的又直竖立起来。后来与貂蝉一番交谈,吕布实在按不住心头爱慕貂禅的欲念,他就把翎子一甩,来了一个“单翎飞舞”的动作,恰好打在了貂蝉的脸上,配上貂蝉妩媚的娇态,吕布飘飘然不知所以了。所有的“翎子功”技巧,是通过演员的“缘情炼意”,然后把这种人物的“情”和“意”,借助“翎子功”赋予了“情感形式”,从而构成鲜明的形象,使得吕布风流、好色、轻佻的本性活化在观众面前。这时的“翎子”,与其说是插在了演员的头上,还不如说是插在了人物的心上。是用“心”在耍。郭凤英在台上表演“翎子功”的时候,是以“意”导“翎”,以“翎”显吕布之“色情”,“赋形”首先考虑到技巧要让观众看得明白,看着好看,技巧不能不到,也不能过火,这样才能在真正构成鲜明的、活的形象的同时,传递出含蓄的意象。所以,在有创造性的表演者身上,翎子已然不是一双简单的“翎子”,而是两根充满“欲念”的“魔翎”。尤其是最后的“单翎飞舞”技巧,简直就是吕布的“色情飞舞’。同是耍翎子,在《群英会》里则表现了周瑜嫉妒、发怒的心情;同是耍水袖,在《失子惊疯》里表现胡氏发疯,在《打神告庙》里表现敫桂英愤怒;同是甩发,在《野猪林》里表现林冲被打时的痛苦愤恨,在《打金砖》里表现刘秀内心极度的恐慌不安。第二个途径,是演员借助于外在物象,间接达到“意与色合”。????

其次,从观众的角度讲是色还于意。这个过程主要是观众先看到舞台上鲜明的形象,通过形象发挥主观的想象,得到演员发出的信号(意象)。即首先是“赏形悟象”,这就是说在观赏鲜明的形象的同时,悟出其间含蓄的意象,然后是“动情会意”,即对舞台上演员所传递出的信息,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审美上的理解、想象,创造自己悟到的意象,形成了一种“传神的幻觉感”。

??可见观众的审美历程,正好与演员的创造相反。演员是先有“情”、“意”,后见“形”、“象”,观众是先见“形”、“象”,后悟“情”、“意”,在“色还于意”的审美过程中,蕴涵着无限的想象和审美的愉悦,因为中国传统美学素来讲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义见于言外”,“若隐若现”,“终不许一语道破”,等等,都是要求艺术作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和理解的余地,让欣赏者发挥自己心理因素的主观能动性,这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否则都说完了,说尽了,道破了,主观能动性也都没有活动的余地了。“中国美学非常懂得这种艺术的审美特征,几句小诗,几笔水墨,所以能够留下那么深厚隽永的意境,就是因为她没有用概念来道破,从而使想象、情感和理解产生合规律性的自由运动,获得一种包含理解、领悟而又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感受。”④所以“赏形悟象”和“动情会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审美创造。因此,戏曲舞台形象最后是在观众心中创造完成的,而且还要在观众感动得几乎到忘我的同时,在流泪的眼眶里蕴含着审美的喜悦:既悦心悦意,而且耐味,并能对道德行为作出评价。

??京剧表演立“程式的间离形象”来传“传神的幻觉意象”,这就形成了京剧特殊的欣赏标尺,即审美与求真是辩证统一的。

京剧表演的双重体验与双重表现,在有创造性的演员身上是一个统一体,完全不是从情感形象到程式形象的过渡,或者从程式形象到情感形象的过渡就完了,它不但要求大量的、长期的从内容到形式的双向准备(这准备包括大量的逻辑思维作为基础),而且它本身还是一个调动人的各种主要心理因素,从情感到理解,从知觉到想象,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不断深人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因此,欲追求双重体验和双重表现的“传神境界”,演员要形成自己的“感悟点”。这样的“感悟点”,虽然存在于文字的解释、分析之中,更存在于演员真正戏曲化的实践创造和感悟当中。

注释:

①李渔:《李渔随笔全集》,成都:巴蜀出版社,1997.71。

②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

③阿甲:《论中国戏曲导演》,阿甲:《戏曲表演规律再探》,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④李泽厚:《美学旧作集》,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同类推荐
  • 莫言散文新编

    莫言散文新编

    本书从属于《莫言美术馆系列》,由莫言发起,汇聚“当代最富影响力的美术家、收藏家、设计家,以文字表达对艺术的感悟、思考与创作中的得失。描写了艺术如何既偶然又必然地改变了他们生命的道路。”这是延伸在美术馆之外的修辞空间,是感知艺术创作的“现身说法”。而莫言心声系列正是其中的一套书,包含《莫言散文新编》、《莫言讲演新篇》、《莫言对话新录》三本。小说之外的莫言,思维睿智、谈吐文雅。文章在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和陌生化的处理中阐述作家莫言的思想情感。本次收录丛书完整展现了小说之外的莫言。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
  • 写给岁月的小情歌

    写给岁月的小情歌

    《写给岁月的小情歌:赵凝散文集》是一本纯粹的散文集。坐在温柔日光下,阅读里面的文字,可以让你的心里面干净而又温暖。没有过多多余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负担,等你合上书的时候,也仅仅是感慨时光流转,岁月静好。作者赵凝的本意就是想让读者远离那些喧嚣的文字,让《写给岁月的小情歌》这本书素雅洁净地放在每个人的案头。文中所娓娓道来的场景或故事,可能就在你的身边,或者发生在你的身上。
  • 大家小品

    大家小品

    本书选收了现当代最经典的名家名作,包括《作品研讨会之一针见血》、《血没热过,就从未年轻过》、《妈妈做的菜其实很难吃》、《林丹,裤子也行》等。
  • 森林报——秋

    森林报——秋

    这部名著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著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著者还告诉了孩子们应如何去观察大自然,如何去比较、思考和研究大自然的方法。
  • 衣食大义

    衣食大义

    《衣食大义》:食衣住行,各有门道,中国五千年礼仪制度传承下来,攒下不少花活儿。汪朗检索自己的知识库,引经据典,《衣食大义》集成数十篇关于食衣住行的散文随笔,趣谈先人们的文化和智慧,重拾远逝的礼仪风俗,让色彩斑斓的民族传统文化再现灵光。
热门推荐
  • 冤冤相报何时了

    冤冤相报何时了

    真不知道她和这个男人犯冲、还是上辈子欠他的?明明他身为社长事多工作忙,时间都不够用了,还不忘抽空“关
  • 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

    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登天之旅

    登天之旅

    面对命运,你会妥协?许多年后,这片时空都流传着‘秦风真君’的传说,他的一的一生瑰丽多彩,不畏鬼神,不敬天地;作为他的朋友,你会很幸福作为他的敌人,你也会很敬佩他让我们走进这片时空,跟着秦风,细看他的一生。
  • 极道就是这样形成的

    极道就是这样形成的

    美女?还是金钱?让一个正常的人,变成一个杀人狂!为了利益!为了美女!他一定杀出另一片天。一个弥漫黑色空气的城市,一段让他记忆的往事,爱恨离愁的场面,为了成为地下黑社会的霸者,他开始了世界上最艰苦的修炼之旅。
  • 穿越末世之气运无敌

    穿越末世之气运无敌

    某天谢灵穿越了,一开始她以为穿越到校园里,要上演一出狗血的校园爱情故事,谁知某天她睡醒之后才知道,他大爷的居然是穿到坑爹的末世里。突然末世了?她居然没有神奇的空间?也没有强悍的异能?不过还好,她虽然在这个世界里不是最强的,但她是最幸运的。
  • 原型

    原型

    当真的丧尸危机出现时,你会怎么做?有人会发笑,有人会逃跑,有人会脚软,有人会反抗。当你度过第一波危机时,你会干什么?有人会躲起来瑟瑟发抖,有人会到处趁火打劫,有人会满地寻找聚居点,有人会开始找寻真相。——可是,当你渐渐发现所谓的真相和你想象的完全不同时,你该怎么办?
  • 他的女人他的病

    他的女人他的病

    经典个性的对白,看似无意的伏笔,似有若无的情意,像清泉般流淌在书中,沁人心脾。丰富的比喻是隽永的哲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作者真实的感情,恣意汪洋。此书乍看来是校园文学,细看来却为时事而作。幽默诙谐的语言像带刺的玫瑰戏谑挑逗,放浪不羁的言语无不透露出80后的狂傲与叛逆。另类的思考角度,跳跃的思维模式,一触即发,犀利的笔锋只配针砭时弊,偏执的语言只得愤世嫉俗!不得不提的是,此书还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异域的文化风土,你知道有种食物叫做馕吗?你知道白花花的棉花是怎么采摘吗?也许你对那里并不了解,那里除了漫漫的黄沙荒芜的戈壁滩还有你所不知的一切……
  • 武戮仙魔

    武戮仙魔

    当天下大乱,诸侯并起之时,唯有武道才能让你在乱世之中纵横!当仙魔进犯,以天下苍生为刍狗之时,唯有武道才能让你为凡人争取自由!纵横百万军中犹如观鱼赏花,取敌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挥手之间屠仙戮魔,九天十地任你驰骋!
  • 进退博弈

    进退博弈

    进退之间方显英雄本色,博弈之道尽现历史风云。
  • 幽冥鬼主

    幽冥鬼主

    萧音,一个身负惊天劫数之人,幼时被大陆的传奇人物萧飞仙收做弟子,十四年后,萧飞仙雪海飞升,从此,萧音进人大陆,一步一步破开惊天之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