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自己爱莲的原因也与佛多少有些关系,佛祖的宝座不都是莲花吗?当然不管莲花与佛教有着怎样的渊源,我更喜的还是这活生生的花。有了舞女的裙似的荷叶衬托,莲更似一位热情的舞者,“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纷而不乱,灿而不媚。
阳光照耀之下,在多彩的云层和绿色的裙叶相衬之间,那含苞的蕾,那盛极的花,仿若天外来客,恰似云中仙子,更如水中精灵,与倒影翩跹共舞在水天一色之中。还记得去年来时,天空正飘着丝丝细雨,烟雨凄迷之中,则风采犹胜,望叶上雨滴流动、滚落,晶莹剔透,娇翠欲滴,而莲则于这光影流动中“残香随暮雨,枯蕊堕寒波”,实可谓美之极也!其悦目怡神,又怎是“圣洁”二字了得!李商隐有诗云:“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看来,哪怕是残败了的荷,依然是诗魂最后的祭奠。
霞包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东坡的这首词却与周先生不同,透着一种独自清高的味道。难怪张潮在他的《幽梦影》里要发出如此的叹呼:“凡花之娇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层者,多不结实。甚实,全才之难也。兼之者,其惟莲乎。”
看着,想着,自己也呆了痴了,如果真有一种花足以闭百花羞冷月、沉游鱼落飞雁的话,那应该就是莲吧!
雨中漫游象鼻山
文/黄土野人
我们一行经过28个小时的火车旅途奔袭,累得快要散架了。可是到了桂林地界,一种秀美之气扑面而来,似乎早已熟悉,又倍感新鲜的情感弥漫开来,车厢里一片雀跃。下车接我们的是桂林导游黄晓燕,一个小巧的充满了灵气的灿烂的桂林女人,再一次让大家领略了桂林的湿热空气的清新怡人!接下来我们在桂林的游程全部由这个自称是我们的“狗肉”的燕子“狗肉”(壮乡习俗称好朋友为狗肉)引领着完成的。
燕子“狗肉”以十分专业的笑脸和口才在回宾馆的大巴车上开始了我们的行程安排,使得我们对桂林充满了期待。尽管此时已是午夜时分,我们却睡意全无,透过车窗用心感受着桂林的街景,身心已被眼前的美景涤荡得干干净净了。经过短暂的休整,第二天七点开始了我们旅行的第一站——象鼻山。
象鼻山位于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是桂林名山之一。据导游说它是由三亿多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构成,山形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临江汲水,因而得名。象山的神奇,首先是形神相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间造就一轮临水皓月,构成“象山水月”奇景。与象山隔河相望的訾洲翠竹簇簇,果树葱茏,竹篱茅舍掩映其间。若是雨季,云蒸雾腾,村舍与绿树皆似披上一袭轻纱,古人称之为“訾洲烟雨”。
三月的桂林,烟雨蒙蒙。在蒙蒙的小雨里领略桂林的山水,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感悟,梦一般的游走。到了象鼻山的门口,只见不大的典型桂林特点的一座小山包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环顾周围是桂林的闹市区。这山比我想的小多了,就像安装在公园的一块大石头,和谐地与周围的自然风情融成一体。整个公园里修葺得非常美(而我更喜欢把这里叫做公园)。游人很多,多得让人感到公园有些拥挤和狭小。烟雨中,近处的象鼻山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临江汲水,不过需要合理的观测角度和足够的想象力。
实际上我最缺少的是对自然风光的鉴赏能力,每到一处,除了欣赏,还有批判和挑剔,为了不影响大家,我不会在游览时就说出来。实际上,象鼻山没有我预期的那样美好,商业化和城市化留下了过多人工的痕迹,使得整个山像一个巨大的盆景。千里迢迢为了这点风景似乎不大过瘾!幸好,桂林的风景名胜资源还有很多,像这样的风景一天可以游上好几个。但象鼻山作为我到桂林的首个游览风景区,还是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走进桑科草原
文/走遍天涯路
早就听说桑科草原“很美”,但究竟美成什么样子,心中一直神往。盛夏,游览了被世人赞誉为“中国的小西藏,甘肃后花园”的拉卜楞寺后,带着对桑科草原魂牵梦萦的执著,我终于走进了这山峦重叠、花草奇妍,包容着藏民族传统游牧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人间仙境。
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夏河县城西南10公里处,是桑科乡达久滩(“跑马滩”之意)草原的一部分。她是一片群山环抱,开阔平坦的高山草原,也是外界了解整个青藏高原社会大系的窗口。在这碧草连天、广袤无垠、景色诱人的绿色世界里,水草丰茂,风景优雅,大夏河水碧波荡漾,鱼类繁生,从南向北蜿蜒流淌,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飘落在草原上。蓝天白云下草甸起伏,牧群点缀,百鸟群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草原牧歌油然而起,好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画卷!
步入山花烂漫、绿草茵茵的草原,我的心绪顿时飞扬起来,情不自禁跟着向导唱起《香巴拉并不遥远》。这里碧草如茵,金色的赛钧花、赛羌花和油菜花开遍河谷高原,二十多摄氏度的宜人气候迎来全国各地不少游客,三五成群的游人和喇嘛们席地而坐。再探寻四周,或是古老雄浑的奇妍异景,或是妙趣天成的奇岩峻壁,或是金光耀眼的佛殿、经堂、金顶……河边的水转嘛呢经桶吱吱作响,似乎是在传递着像旭日诱惑晨曦、像星星诱惑黎明的神秘信息。
山青水碧天笪,好一个山水交融美轮美奂的绿色家园。忽然大夏河上空出现一道彩虹,游人异常惊喜,纷纷就势抢拍,和着这壮丽景观在草甸上打闹嬉戏起来,变得天真放纵。此情此景触目爽心。我想也许人人心底都有顺应自然、适意而行、返璞归真的愿望吧。
桑科草原历来就是藏族人民的天然牧场,每到盛夏,草场碧绿如毯,满野山花随风摇曳,空气中充满野花的香气,草绿花黄,山雀啁啾,争奇斗妍,绚丽多彩。桑科之美是“草”的灵韵之美,它将高山草原朴素的山体、沟谷描摩得像沉睡初醒的美女,俏丽的姿态,动人的身影,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广阔的草甸,艳丽的花海,美在绿色,美在富有灵性的山水,美在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更美的是草原旅游、回归自然的理想生活。
置身桑科草原,犹如一块硕大的宝镜镶嵌在墨绿色的镜框里,在这里体验藏民族的游牧生活,吃顿香喷喷的传统糌粑饭,喝一碗味道正宗的酥油茶,尝一尝草原仙果——人参果,观看传统项目赛马、拔河、摔跤,看一场妙趣横生的草原足球赛,与藏族同胞手拉手翩翩起舞,留下永生难忘的欢乐。在藏民族工艺品前流连忘返,夜宿充满异域风情的藏包,你会感到真正回归自然。是大自然的神笔将草原打扮得多彩旖旎,清丽俊秀。人在草中走,好似画中游,你会充分领略藏族独特的游牧生活和旅游风情,体验众生向往的民风淳朴,人心向善。没有恐怖畏惧,没有忧愁伤感的一方净土;享受人与自然和谐互动,充满神奇色彩的人间仙境。这就是我心中的“香格里拉”——桑科草原。
古庙遐思
文/对月拈花
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最爱马致远的这两句诗,寥寥几句,把一个走在暮色的断肠人描述得淋漓尽致。我经常会有这样的心情,凄凄凉凉的感觉,把一个小女人的多愁善感挥洒得凄凄哀哀的,好像是饱经了人间的沧桑一样幽怨断肠。
工作的地方在山脚下,原本喜欢喧闹的我竟越发地安宁起来。坐在我的小屋子里,抬头可见的是连绵的山脉及山腰的古庙。每天,与我相伴的是清凉的钟声和木鱼声。在这离闹市仅有几公里的地方,感觉是天壤之别,这里有的就是安静。一个人经常寂寞得发慌,整个人也变得烦躁不已,偶尔听见庙中传来的诵经,木鱼的敲击声越来越快,我的心也越发地急躁,仔细一听念经的僧人依然是有条不紊,节奏竟然丝毫没有因为木鱼的加快而变得凌乱。我的心,居然也平静下来,再没有了气盛的烦躁。
上山的路并没有因为铺成了马路而容易,一大段长长的上坡还是给上山庙的人带来许多的不便。一次上山游玩,朋友说上山真不容易啊,庙怎么不建在山坡下呢?我说这也许是一种用意吧,对信佛人而言道路的坎坷可见参拜人的真心,对我们而言则是人生之路的写照,也许这也是一种禅意,任何事情都要有波折吧,而我们下山的时候就是顺利的时候。朋友听了打趣我:小回回怎么也说出来这样的话,还真有点禅意呢。一笑而过。庙中的古树要几个人才可以合抱,树杈枝枝丫丫地遮盖了一片空地,偌大的喜鹊巢在树上建了十几个,在这里,它们就是主人了。天地人和,在我看来用在这里是最合适的词了。我喜欢这样的气氛,在这里没有了闹市的熙攘和争执,有的是一种淡若行云的情怀。
写这篇小文的时候,我正坐在小窗前,遥可见卧在群山上的古长城遗址和烽火台,近可听琅琅诵经悠扬钟声。蓝蓝的天空衬托得白云越发洁净,而我的思绪也伴着朗日清风白云飘落了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