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23400000023

第23章 马克·吐温(2)

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路费。哥哥欧利恩还是那副德性,不善经营,给吐温发的工资很少,还不够他抽雪茄(jiā)的花销。吐温想尽办法筹(chóu)集路费,但没有用,只好一天天熬着,盼着哪一天能出现奇迹。

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到了11月份,奇迹还真出现了。

这天,寒风呼啸,马克·吐温闷闷不乐地在街头闲逛(ɡuànɡ)。他低着头,百无聊(liáo)赖地盯着自己的脚尖,几张纸片随风飘动,从他身边擦过。其中有一张在他脚边停留了一下,又轻悠悠地飘走,让一堵墙挡住了,落到地上。

“一张钞票?”吐温赶紧上前捡起来,果然是一张50元的钞票。

吐温在街头张贴了失物招领的启事,一连等了4天,没人来领。“天助我也,给我送来了路费。”马克·吐温决定不再傻等下去,立即动身去亚马逊河。

“亨利,你不是说过很想去吗?跟我一起去吧!”吐温和弟弟亨利的感情很深,希望和他结伴而行。

“恐怕……妈妈不会同意的。”亨利从小诚实听话,长大后做事一直小心谨慎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婉言拒绝了哥哥的这一建议。吐温没打退堂鼓,决定单枪匹马去干。

为了多筹(chóu)集点路费,吐温又到了一家印刷所打了几个月工,到第二年4月,他实在等不及了,就花16元钱买了一张船票,沿河顺流而下,迈出了到遥远的亚马逊河探险和开发的庞(pánɡ)大计划的第一步。

轮船以爬行的速度在河上行驶,21岁的马克·吐温站在甲板上,觉得一切都是那样新鲜,眺望两岸的崇山峻岭是一种享(xiǎnɡ)受,初春的阳光沐(mù)浴在身上,心情显得格外愉悦。

既然要到亚马逊河去探险,就得熟悉水情,了解轮船的习性。马克·吐温想方设法到驾驶室去观察,和领航员聊(liáo)天。轮船上有个领航员叫毕克斯,是密西西比河上第一流的领航员,他见吐温对领航很感兴趣,就破例让吐温操纵舵(tuó)轮,吐温双手紧握舵轮,心里得意极了。

两个星期后,轮船到了一个城市,停了下来,吐温神气活现地问别人,有没有到亚马逊河去的轮船?得到的答复是:十几年内都不会有轮船去亚马逊河。有人甚至说100年。

这时吐温身上只剩下十块钱,亚马逊河探险的梦像肥皂泡一样迅速地破灭了。他赶紧返回船上,恳(kěn)求毕克斯收留他当学徒,纠缠了3天,毕克斯终于答应了吐温的恳求,条件是交500块钱学费,100元现付,余下的钱可以等吐温将来当上领航员后再付。轮船到家后,吐温找姐夫借了100元,同毕克斯拍板成交,从此就在密西西比河上开始了四年之久的航行生涯。

惊险的历程

1861年初夏,美国南北战争打响,炮火蔓(màn)延到密西西比河,所有的船只被迫停航,马克·吐温失了业。

“是拥护北部还是南部呢?”马克·吐温跟家乡的许多人一样,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反对打仗,他的一些朋友加入了北方军队,另一些朋友加入了南方军队,正在自相残杀,他为此而感到痛苦。他回到家里。

一天,马克·吐温正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思考着自己该干些什么,门外传来了敲门声,吐温的母亲小心翼翼地把门打开一条缝,仔细地看了看门外的那人,然后让他进了门。

来人正是吐温童年时候的伙伴,他凑在吐温的耳旁,一个劲儿地说了些什么,吐温微微地点着头。随后,吐温在家里吃完饭,跟母亲打了声招呼就出去了。

夜里,马克·吐温和14个小伙子在镇上的一个秘密地点集合,组成了一支小部队,发誓(shì)要和入侵之敌战斗到底。

一群乌合之众乌合之众:指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在夜幕的掩护下出发了,走了整整一晚,终于来到一个属于南方军队的营地,那里的人全都像吐温这支部队一样,是一些稀里糊涂的乡镇里的小伙子。到达后,大伙儿早已疲(pí)惫(bèi)不堪(kān),一坐下就开始拿来饭菜大吃,然后就在这里驻扎下来。

开头一段时间,他们找当地的农民借了些马和骡(luó)子,练习骑马,日子过得挺快活。后来有一天,几个农民来报信,说是有股敌人正朝这儿挺进,消息一传出,队伍里就像炸了锅一样热闹。

“快跑吧,我们打不过他们的。”有人惊恐万状地喊道。

“我们该朝哪儿撤退?天哪,我们肯定完蛋了。”队伍中许多人不知怎么办才好。

吐温大声说道:“伙计们,静一静,我们还没有得到准确的消息,我们用不着马上撤退,不要慌张。”

“你留下来等死吧,我可是要走了。”队伍中好几人嚷(rānɡ)着要撤(chè)退,“早点走吧,到时就来不及了。”

于是,队伍开始撤退,一伙人慌慌张张地跑着,结果把一些枪枝弹药和借来的马匹骡子全丢光了,他们来到一个农场,停下来休息,听人说敌人快来了,马上拔腿又跑,一直跑进树林中,在树底下缩成一团,度过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第二天,他们才知道这是一场虚惊,但心里还是害怕,只要一听说有敌情,撒腿就跑,每隔几天就往后撤一次,累得大伙嗷嗷(áo)直叫。最后他们决定不走了,先舒舒服服睡一觉再说,于是找到一户有围栏的农家,暂时住了下来。

可是到了夜里,谁也睡不安稳,大家一直没有合眼。突然,远处传来一阵沉闷的马蹄(tí)声,每个人都涌到围栏边,向外张望,搜索着朦胧月光下的人影。

一个骑马的人出现在前面的小路上,“敌人来了!”有人紧张地说道,从没打过仗的小伙子们把他当作了大队人马,颤(chàn)抖着举起枪开火了,“砰、砰……”一共六声枪响,那个骑马人倒下马来,死了。

大家端着枪准备继续开火,可是没有大队人马出现,过了很久,他们才小心翼翼小心翼翼(yì):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地走出围栏,来到那人身旁,发现他没穿军装,也没带武器。他不是敌人,只是个过路的陌(mò)生人!

这六枪中,也有马克·吐温的一枪,他弯下腰,抚摸着死者冰凉的额头,恨不能使他起死回生。

“每天夜里,一想起他,我心里就非常痛苦,这件杀害无辜的事太残暴。这件事仿佛就是战争的缩影,一切战争都是这样,素不相识的人互相残杀,并不是因为彼此有什么仇恨。”多年以后,马克·吐温还是无法忘记这件事,无法驱(qū)除那种犯罪的感觉。

马克·吐温再也不愿打这种荒唐的战争了。他和几个伙伴一起回了家。

回到家,吐温得到一个令人吃惊的好消息,由于一个朋友帮忙,哥哥欧利恩就要到另外一个州去当行政长官,打算带吐温去做他的私人秘书。“你愿不愿去啊?那里挺艰苦的。”哥哥征求吐温的意见。

“只要不打仗,我哪儿都愿去!”马克·吐温高兴地回答说。

1861年8月,马克·吐温兄弟俩出发了,坐着一辆六匹马拉的老式马车,昼(zhòu)夜不停地赶路。

马车经过美国西部的荒凉的印第安人区时,车里的人都紧张起来,马克·吐温坐在一大堆邮袋上,腰上别着一支手枪,老是往马车后面张望。

一天夜里,一名邮差骑着快马从马车旁跑过,突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四周的寂静,邮差被不知从什么地方射来的子弹击中了。他忍住伤痛,一阵风似地奔向远方。

大家都很惊慌。马车夫安慰(wèi)他们说:“这不算什么,伙计们,前面的路段才可怕呢。我吃得挺饱,可是我宁愿饿死在那儿,因为印第安人打得我满肚子都是弹孔,吃下的东西全都掉出来了。”说完他哈哈地笑了起来。

第二天,马车进入山高林密地带。到了晚上,周围一片漆黑,只听见风的呼啸声和雨点拍打车顶的声音。马克·吐温把车窗关上,把手枪放在身旁,躺在邮袋上想要睡觉,突然,夜空中传来一阵凄惨凄惨:悲凉,悲惨。的叫声:

“救命啊!救命啊!”

接着是两声枪响和一阵棍棒打在人身上的声音,吐温正想把车窗打开看看情况,马车一阵疾(jí)驶,很快离开了出事的地方。

到了白天,吐温才知道,原来是行驶在他们前面的一辆马车遭到歹(dǎi)徒伏击,那名马车夫没带手枪,被活活打死,车上的物品被洗劫一空。

“那些歹徒是些什么人?”吐温问道。

“嗨,十有八九是斯莱德那伙人干的,”吐温车上的车夫说道,“他们已经害了二十几条人命了。要是你打喷嚏(tì)打得不是地方,得罪了斯莱德的话,你的性命就连一只破马掌也不如。有时候斯莱德讨厌别人闷笑,那么这人就没有第二次机会闷笑了,因为他已经断气了。”

说道“斯莱德”这几个字时,车夫的声音轻得像耳语,生怕别人听见。斯莱德可是西部地区最可怕的人物啊。

马车一连走了8天,停在山上的一个小站,乘客们下车吃饭。饭馆里尽是一些样子很野蛮的汉子,腰间都别着家伙,马克·吐温来到一位样子挺和善可亲的陌生人身边坐下来,这人说起话来也挺斯文,吐温觉得坐在他旁边还比较安全。这顿饭吃得很舒服,尤其是喝上了这些天来难得喝到的咖啡,吐温几大口就把咖啡喝光了。

那个面目挺和善的陌生人也在喝咖啡,这时,旁边一个长得凶神恶煞(shà)似的壮汉走过来献殷(yīn)勤:“我再给您拿点咖啡来,斯莱德先生。”

“不用了,”坐在吐温身旁的那人彬(bīn)彬有礼地说:“壶里还有点儿。”

吐温一下子吓呆了,原来他就是杀人不眨眼的斯莱德!嘴里一片面包,已经嚼(jiáo)了几口,现在停在那儿不动了。

“小伙子,咖啡很香,是不是?来,我给你倒点儿。”斯莱德把头转向吐温,同样彬彬有礼地说道。

“不,谢谢,先生,谢谢啦,您自己慢用吧。”吐温小心翼翼地谢绝了,他很担心,也许这个杀人魔(mó)王今天早晨还没有杀过人呢。

斯莱德再三要把咖啡让给吐温,硬是倒进了他的杯里,吐温也就喝了。

回到车上,吐温讲起刚才的经历,车夫吓得脸色发白,赶紧驾车走了。

在一个缓坡上,他们遇到了一串移民车队,男男女女都爬得气喘(chuǎn)吁吁,他们已经这样走了一两个月了。路边还有死去的骡(luó)子和牛的累累白骨,还有一些用木板和石头堆起来的新坟,这是先前的移民留下的。看到这样的情景,马克·吐温觉得坐在马车里舒服多了。

在一个峡谷口,吐温看到了一支60人的军队,刚刚作战归来。前一天,他们同400名印第安人发生了一场小小的遭遇战。印第安人消失在群山中,现在大概还隐蔽(bì)在这一地区,随时可能袭击过往的白人车辆。

旅途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也有难得的乐趣。有时候,快到晚餐时,车夫把车子停在一个隐蔽(bì)的地方,举枪打中一只横穿道路的野兔,然后在路边生起一堆篝(ɡōu)火。烤野兔的味道鲜美极了,吐温认为这是长大以来吃的最可口的佳肴。野餐过后,接着宿营,也是妙不可言。吐温可以伸展四肢,在地上躺一两小时,观望天上的繁星,享受着篝火的暖意,然后爬到车里睡个好觉。

经过二十天的艰难旅程,越过无数山区和平原,马克·吐温和哥哥欧利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兄弟俩来到的地方是一个西部小城,这里正在掀(xiān)起一股淘金热,人人都想在地里挖出银矿发大财,马克·吐温一来,也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渴望着一下子发大财。

1861年12月,他和两个年轻人以及60岁的巴鲁组成了一个勘探小组,买了一辆马车,装上食物、工具,到离小城很远的地方去探矿。四个人在冰天雪地里艰苦跋(bá)涉,走了半个月才到目的地。

他们翻山越岭,在当过铁匠(jiànɡ)的老巴鲁的指点下仔细探寻,学会辨认银矿石,用炸药爆破坚硬的岩层。几个星期过去了,虽说勘探到了几处矿脉,但由于矿石埋藏较深,区区四个人毫无办法,加上带去的食物也快吃完,于是,他们只得把一大堆矿石扔在临时工棚里,回家去了。

马克·吐温、巴鲁和一个矿工骑马返回小城途中,遇上洪水爆发,他们赶紧躲进河边一个驿(yì)站两层楼的木板房里,房间里早已挤进了30来个人。

周围一片汪洋,地势较高的驿站成了一座孤岛,他们被洪水围困了八个昼夜。房间里几十个人挤得无法动弹,经常有人吵闹不休,空气中弥(mí)漫着各种难闻的气味,马克·吐温感到日子真难熬(áo)。等到洪水稍稍减退,他和巴鲁、矿工三人迫不及待地离开木板房,骑马涉(shè)水赶路。

不巧,天降大雪,三个人迷了路,游荡了一整天,又回到了原先躲避洪水的驿站,看见不少马车正在涉水渡河,于是,马克·吐温他们决定跟在马车屁(pì)股后面走。

到了夜里,又是一场大雪,把前面马车走过的辙印全部掩埋了,马车也不知去向。他们垂头丧气,只好决定露宿一夜,打算生一堆篝火取暖,也让马得到休息。巴鲁有四根火柴,点一根熄灭一根,全部点完了也没点燃篝火。“我来点。”这当儿吐温着急地叫道,结果手一松,缰(jiānɡ)绳掉在地上,马儿趁机溜了,不知去向。

他们在这人迹罕(hǎn)至的荒野上,无处栖(qī)身,面临绝境。三人精疲力竭(jié),只要一倒在雪地里,很容易从昏迷变成永世长眠(mián)。马克·吐温多次听人们描述过这种可怕的情景,他拼命保持着头脑的清醒,还千方百计地不让别人睡。可是他们的脚步越来越沉重,那个矿工倒下了,巴鲁也倒下了,雪一层层地把他们掩盖起来,最后吐温也坚持不住了,慢慢地倒在雪地里。

几个小时过去了,马克·吐温被一阵阵叫喊声惊醒,原来三人还没被完全冻僵(jiānɡ),巴鲁先醒过来了,叫醒他俩,巴鲁全身都是白雪,活像一只白枕头,他的手指着前方,可怜巴巴地说道:

“你们哪位行行好,从后面给我踢(tī)一脚吧!”他实在是走不动了。

十几米外,一座驿站的木板房在黎明的晨光中挺立着。原以为死定了,没想到温暖的避(bì)难所就在眼前等待着他们呢,连他们那跑掉的马儿,也在牲口棚里站着,像是知道他们要来一样。

马克·吐温想找到银矿发大财,可是折腾了一年多,还是两手空空,从家里带来的钱早已花个精花,后来,他只得去一家矿场当苦力,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一个星期只有10元工资。

“发大财当然不错,但我是那块料吗?这里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做发财梦,但真正成功了的还不到50个,算了吧。”马克·吐温对挖矿失去了兴趣。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过去那些快乐的日子,突然他产生了一个念头,过去他曾给《企业报》写过几篇通读,得到发表,“还是到报社干老本行去!”他拿定了主意。

于是,他提笔给哥哥写了封信,让他向《企业报》的编辑先生转告一声,说自己愿意给他们写稿件,每周能拿10元稿费就成,以解燃眉之急。

过了几天,《企业报》回信了,说报社有个记者回去探亲,要离开3个月,问马克·吐温愿不愿到弗吉尼亚城去顶他的工作,每星期工资25元。吐温高兴极了,觉得自己走对了路,找银矿吃了许多苦头什么也没得到,进报社却一试就准。他当即接受了这份工作,动身到弗吉尼亚城去了。

马克·吐温写了一些针砭时弊针砭时弊(biānbì):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的文章,笔锋直指形形色色的骗子,戳穿他们的丑恶嘴脸,在读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同类推荐
  • 俾斯麦

    俾斯麦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以事件发展的脉络为序,叙述了俾斯麦一生中经历的重大事件。解放以后,我国只出版过一本英国学者帕麦尔著的《俾斯麦传》,他那是以读者多少已了解那个年代和多少已了解俾斯麦的事迹为基点而写的,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读来未免吃力。这本书在叙述中夹以介绍了有关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化背景,望对了解传主有所裨益。而在叙述严肃的重大事件之余杂以散文笔调,以趣文逸事点缀其间,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 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

    那一场盛世风云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康熙大帝玄烨更成为长盛不衰的热点话题。《康熙大帝——其实这才是玄烨》一书为纪连海、邓荣栋合著,前者曾登上百家讲坛且以讲清朝历史而著称,后者则是草根说史新秀,专攻明清历史;强强联手,以康熙的一生为线索,讲述康熙一朝的种种风云变幻,探寻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真相,以独特的角度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评说那些如雷贯耳名字的功与过。
  • 绞肉机的真相

    绞肉机的真相

    韩国的造星工厂源源不断输出品质优良的明星,在亚洲各地掀起韩流旋风。小小的韩国,一个地域不及我们一个省、人口仅相当我们一个直辖市的国家,竟能够年产那么多电影和剧集,且不断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问世。
  • 改革斗士——商鞅

    改革斗士——商鞅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袁世凯发迹史

    袁世凯发迹史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派人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也因这一事件受到李鸿章等人的重视,年仅26岁的他就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本书通过史料,着重介绍了袁世凯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低级文职小军官,几年时间成长为清政府在朝鲜的外交、商务总代理的全过程。
热门推荐
  • 寒门才子

    寒门才子

    他是群星里最闪耀的一颗,他不相信所谓的王侯就是天生的!且看他如何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如何一步步的成为人上人!他出生寒门,但他有远大的理想,他就是吴用!且看他如何在都市中如何闯出一片天地!
  • 等待开始

    等待开始

    这里是全新世界,全新规则.不一样游戏规则,带我们进入一个奇异的玄幻世界……
  • 星空帝国

    星空帝国

    一情闯天下,只有你我他。修仙之路,披荆斩棘,唯有兄弟,与我同行。
  • 爱情会转弯

    爱情会转弯

    青春是疼痛的,青春也是美好的,至少爱情是纯粹的,不顾一切,奋不顾身;她遇到他,惊艳了她的整个世界,却也丢掉了自己,那时,她就在想,如果爱情会转弯,那么一切会不会……
  • 千古中医养生

    千古中医养生

    《千古中医养生》汇集了古代众多文献典籍中的养生精华,从起居、四时、调神、养性、饮食、气血、形体、脏腑、情志、导引、方药、房事、生育、劳逸、出游、养老等诸多方面入手,充分展现中医养生所主张的以预防为主,主动调整自我,避免外邪入侵的养生思想与观念,同时又为您简要地介绍了一些常见疾病的养生保健方法。
  • 咱去异界转一转

    咱去异界转一转

    她是千年前消失帝国长公主,灭国时被大法师传送出去,突遇差错落在地球,因身带空间穿越留存波动被一条骨龙带回到出生大陆,因位面不同,地球一年异界一百年,因此二十年两千年已过,大陆又将迎来血雨腥风,复仇之路如何,且看女帝如何从雪莲变为黑玫瑰,哇哈哈哈哈哈!
  • 晟仙

    晟仙

    纵使王朝更迭,繁荣衰落;纵使时光流转,沧海桑田;纵使天不是那天,你不再是你,我还是会再次寻到你,只为再一次握住你的手。
  • 失踪后妃:不做帝王妻

    失踪后妃:不做帝王妻

    一场莫名的车祸,她穿越了时空,顶替了那个天之骄女;他幼年的遭遇让他决定放弃青梅竹马的她,可她偏偏还是闯进了那个她不该进入的局,如此,她就不该逃出他的手心;而她与他是曾经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甚至决意抛弃一切的爱人,可一朝变换,曾经的心何在?
  • 吾乃幕后操纵者

    吾乃幕后操纵者

    一个无意中诞生的特殊生命。蓝星人叫他主神,穿越者叫他系统,位面领主叫他无尽世界。然而,没有人想到,他在诞生之前,一丝神念无意中进入了一个蓝星婴儿的体内。一个伪蓝星人,会在这无限的世界中,激起怎样的浪花?
  • 都市进化系统

    都市进化系统

    一个从未来穿越而来的系统,却改变了萧然的一生,想进化?找萧然,想退化?还是找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