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48800000024

第24章 采自时光之链的珍珠(4)

荷包,是人们身上的一种佩件,又是居室里的一种挂件。殷墟出土文物中就有针管、刀鞘等,说明至迟在商代人们就在腰间佩带装饰品了。从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看,在战国时代佩带荷包已经十分流行。荷包的前身叫“容臭”、“佩帏”,也有叫“荷囊”的。荷包的图样、文饰,大抵源于“五毒”。远古时,人们居住“陶复陶穴”,因其潮湿,又无药物器械防卫,常被蛇、蝎咬伤。于是,把蝎子、蜈蚣、蛇虺、蜂、蜮五种常危害人的毒虫(称五毒)画成符样,贴在住室壁上,用针刺之。以后,演变成用彩布制作成“五毒”形象,内装有挥发性气味的野草,戴在身上,以防虫咬。起初戴这东西是在百虫复活时的“谷雨节”,后来其功能不断扩大,用作可装东西的袋囊,如装钱币、小物品、小玩具等,称之为“荷包”。大约到了晋以后,演变成端午佩戴的习俗。后经各代创新立异,荷包的内涵,大大超出了它原有的范畴,除了原有“五毒”的造型外,又增添了许多品种,如植物型的有各类花草,动物型的有十二生肖为主的各种动物,工具型的有锤斧等,睡具型的有虎头枕、猪形枕,生活用品型的有烟袋、针扎等,以及历史传说故事中人物、戏曲人物等等,种类繁多。

在这些总称为荷包的制品内部,都装有香料(以细辛、白芷、丁香、苍术、甘松等研细为末),既可防毒祛秽,又香气宜人。

甘肃以庆阳香包影响最大。庆阳香包工艺精湛,种类繁多,文化蕴涵深厚,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文化信息。主要有佩饰、挂件、装饰、日用四大系列。有绌绌、线盘、双单挂件、立体绣花灯、平面刺绣600多种。大的直径超过1米,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影响较大的香包有福娃、十二生肖、凤灯、五毒蛙、鱼戏莲、蛇盘兔、喜鹊嘴、五角粽子、六娃闹春、八仙祝寿、麒麟送子等。庆阳香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庆阳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是医学鼻祖岐伯故里。2001年,在该市华池县双塔寺发现了一只香包,是当年建寺时教徒献给佛祖的。该寺建于金大定十年(公元1171年)。这说明陇上人们佩带荷包的习俗是很悠久的。这只被名为“千岁香包”的荷包通体用黄褐色织锦缝制,呈一边平直的椭圆形,玛瑙宝石带链,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附加十字针黄白丝线装饰边缘,底部有写意式凤爪纹饰,主体为彩色丝线绣成的海棠花。2002年,在中国庆阳首届香包文化艺术节上,中国民俗学会命名庆阳为“香包刺绣之乡”。庆阳香包有剪花样、抿褙子、粘贴、剪裁、刺绣、做里子、填香充物、缝合、锁边、吊带打穗、早潮香包等复杂的工艺。这精巧的民间手工艺术,一代代地传承下来,饱含着陇东妇女的辛劳和智慧。每逢端午节,千家万户粽子飘香,孩子们戴着母亲或奶奶为自己缝制的香包,笑闹戏耍,成为陇东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目前,香包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产业,远销国内各大城市,而且漂洋过海在国外也有着良好的声誉。

端午节风俗

菖蒲和艾草端午节这天,陇上许多人家都在街门或房门上插菖蒲、艾草或青柳。据说,这种风俗是取“蒲龙艾虎”之意,以菖蒲象征龙,以艾草象征虎。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以菖蒲象征剑,以艾草象征人(或虎)。这种风俗起源很早。《荆楚岁时记》有这样的记载:“五月五日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在端午节挂艾叶、菖蒲,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纸小虎,贴以艾叶,称为艾虎。过去的端午节,妇女们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关于菖蒲和艾草,还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唐朝黄巢在五月初五这天率领农民在祥梅寺起义,起义时传密令叫农民在门外插悬蒲艾为记,起义农民一看这两件东西,就知道是自己人。后来黄巢起义失败了,人民纪念这件事就成为风俗了。

现在的陇上,不论城乡还有端午节在门上插艾的习俗。在农村,人们早早地就到野外采来带露的艾条,挂在大门的门楣上。而在城市,端午清晨,街头巷尾,一捆捆,一束束灰叶嫩枝的艾,招引来群群顾客,不一会儿,卖个精光。这天,讲究的人家都得在门上、床头放几枝艾,或把干艾叶点燃,以艾烟熏室。艾在端午节受到人们如此的欢迎,除了上面说到的象征意义之外,恐怕与它的药用价值也有一些关系。

艾,又称“家艾”、“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茎叶含芳香油,揉之有香气,可作调香原料。它具有治多种疾病的功效,又是灸病的主要原料,所以又称“医草”、“灸草”。《孟子·离娄章》:“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说明在三千年前,艾已用于医病。艾为啥列入端午的习俗?一是艾到五月已成熟,这时疗效成分已达饱和,药用价值最高;二是种种传说也为“端午艾”涂上了神秘的色彩。

农历五月,进入了炎热季节,也是疫病容易发生的时节。艾柳、菖蒲与端午节结缘,反映了人们祛病免灾的心愿。

点高山点高山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晋国的介之推被烧死绵山,而流传至今的一种习俗。在静宁乃止陇东、陇中农村的有些地方,端午节这天,人们都起得很早,一些小伙子因为要去点高山,前一天晚上都不睡觉。夜半时分,他们背着锣鼓,结队而行,来到提前选择好的山顶,把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收集在一起,待到凌晨四五点钟,他们便开始敲锣击鼓,点燃柴火。这时,四面八方传来阵阵喧闹的锣鼓声,远处山头熊熊燃烧起一堆堆篝火,仿佛遥相呼应,期待着那位不肯出山的古贤人。过去,民间有一句俗言:“四月初三,放羊娃赶紧把高山扳。”是说一过古历四月初,放羊的人就开始扳攒五月五点高山的柴火了。那时,点高山用的柴火,都是放羊娃做的事。他们一边放羊,一边抬捡些柴火,到时大家把柴火拿出来,堆放在一起点燃,熊熊的火焰,在锣鼓声中映亮一座座山头,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一面欢呼,一面高唱《点高山歌》:点、点、点高山,高山烧红子天屁眼,五皇看见脸笑欢,保佑百姓都平安。

在这一天早上,人们点了高山后,回家时每人还要折上一捆柳树枝条,带回家来,分别插在大门、房门和牲畜圈门上,这叫“插阳柳”,用以辟邪。

关于端午点高山和插阳柳,在静宁治平河谷地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成纪水沿岸的人生活得十分美满幸福,他们辛勤地劳作着。不知哪一年的四月,这里的人和家畜家禽都得了瘟疫。这种病传播得很厉害,一旦染上十有八九活不成。玉帝知道以后,非常生气。他知道又是瘟神疫鬼作下的孽。于是他叫火神爷立即下凡,把瘟疫一火烧尽。火神领了玉旨,驾起祥云来到成纪水上空,他看到人祖出生地的百姓、牲畜都已死亡了大半,整个成纪水沿岸,凄凉悲惨一片。火神心里痛苦极了,正要从神火葫芦里放出火苗一火烧了瘟疫之即,他又想起瘟疫已经附入人、牲肉体七窍,用火烧必然会烧绝人类,伏羲、女娲造人创世的功德就会毁于大火,自己将成为千古罪人。于是,他盖紧火葫芦,变成一个白发银胡的老人,来在成纪水岸。在一个病恹恹的老头跟前,打躬施礼,询问了疫情,于是叫那老头传话:明天你们赶上牛羊,背上柴火到山头上去,快天亮时点着柴火,围着火堆转,并唱“点、点、点高山,高山烧红了天屁眼,玉皇看了脸笑欢,瘟神鬼疫都烧完,家家户户得平安”。待火熄灭后,你们的病就全好了。临走,还叮咛那位老人回家时莫忘扳上柳树枝,插在各家门首。话一说完,火神不见了。很快,成纪水沿岸的人们传开了点火除瘟疫的办法。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们牵牛赶羊,捉鸡撵鸭,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背上柴火,来到各村的山头上,堆积起来,用火点燃。霎时,各村山上一片通红,人们围着火堆跳着,唱着火神教的歌,越跳越精神,越唱越洪亮,等火熄灭,他们和以往一样精神了。他们又赶着牲畜,按火神安顿的,扳上柳树枝,插到了各家门首。

从那以后,成纪水方圆百十里,人、畜再也没有发生瘟疫,点高山插柳枝的习俗也就一年年地传了下来。每年的端午时节,成纪大地的各山头火光冲天,家家户户柳枝荫荫,一片祥和气象……

打露水端午节清早,老人和孩子们一般都要到庙里去烧香,人们为了争着烧第一炷香,都起得很早,目的是为了求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平安安。在甘肃一些乡村,有“打露水”的习俗。这天,姑娘们最高兴,最惹人注目。她们个个穿新衣裳、戴各式各样的荷包,并提前约好,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天蒙蒙亮就来到郊外田野。透过晨雾,远远望去,在绿油油的麦田边,一群群欢快的姑娘们,有的轻轻地把禾叶上的一滴滴露珠掬到手心,然后用这清纯的露水擦洗脸蛋、眼睛、胳膊。有的直接用手在禾叶间荡来荡去,再用沾满露水的手擦脸、理头发……据说,端午节早上的露水最清亮,用它洗眼睛可以使眼睛明亮。姑娘们一边打露水,一边欢乐地追逐、戏谑,在陇原大地上绘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风情画。

戴“禁戒绳”每逢端午节,陇原民间除绣荷包外,还有戴“禁戒绳”(绑花线)的风俗。“禁戒绳”又叫“花花绳”,用五色彩线合制而成。端午节前夜,家庭主妇在彩绳上拴上内装冰片、苍术、雄黄等中草药形似蒜头的香包,涂上雄黄酒,拴在门闩上。露水打过后,黎明前戴在熟睡的小孩手腕和脚腕上。给小孩戴“禁戒绳”是母亲的一片爱心,因时值盛夏,毒虫猖獗,小孩年幼,见鸟追鸟,见虫捉虫,一旦遇上“毒物”伸手捉拿,看见腕上的“禁戒绳”即不再捕捉,免遭其害。那些毒虫闻到拴在“禁戒绳”上的“香包”气味,便也逃之夭夭。

姑娘小伙戴“禁戒绳”就别有意思。他们戴的“禁戒绳”都是自制的,凡个指上戴有五彩缤纷的“禁戒绳”的小伙或姑娘,则暗示出意中有人,婚事已定,谢绝提亲。年青的已婚妇女戴“禁戒绳”的奥妙只有其丈夫才明白。

吃粽子“粽子”一名来于南方。粽,从米从宗,因它用芦叶包黍米形似尖角,很像棕榈树叶心之形,故名“粽”。在此之前叫角黍、粘黍。《风俗通义》记载,吃粽子古时并不在端午这天,是民间普通食品的一种。人们外出劳动为了不误时间和方便,就把煮熟的米用芦叶包起来或装入竹筒带到工地、田间去吃,一是方便,二是保持水分,不易干燥。所以古时又称“筒粽”。关于端午吃粽子的传说很多,比较普遍的是祭奠屈原的传说。据《续齐谐记》记载:屈原在五月五投入汨罗江,楚国人民哀悼他,到这天就用竹筒装米,投入水里来祭他。到汉代,有人梦见屈原,屈原说:承蒙你们年年祭奠我,我很感激,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被蛟龙抢吃了。希望以后你们能用楝树叶把竹筒塞好,外面用彩线缠起来,因为蛟龙怕这些东西。这种祭物流传到后世,就成为粽子,民间吃粽子的习俗也从此传开了。

后来吃的粽子,用五色丝包的没有了,楝叶包也改为苇叶包,在南方也有用竹叶包的。粽子种类也越来越多,以形状分有角粽、菱粽、筒粽等;以馅分有枣粽、豆沙粽、白糖粽、蜂蜜粽、火腿粽等。甘肃人吃粽子,有以本地产的色黄粒小而味略带甜的黏米为原料的,也有以糯米为原料的;有用苇叶(庆阳称竽子)包成三角形蒸熟食的,也有作成散黏米饭的(称晶糕)。用苇叶包的有糯米拌枸杞的“雪映红梅”,有拌以杏仁、核桃仁、花生仁的“三仁米糕”,还有五香糕、八宝糕等。煮熟的粽子,色、香、形俱美,食用时将粽子入于糖稀(当地用麦芽发酵作成)或蜂蜜中,一眼望去,白如雪,黄如金,红如丹,不曾动箸,馋涎欲滴。这粽子,除过自食外,还在走亲访友时互相馈送,以祝节日快乐。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农历七月七这一天又叫“乞巧节”。因一曲牛郎织女的悲歌流传至今。“乞巧”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请“巧”,织女手巧善织人称“巧娘娘”。这一天大姑娘、小媳妇拿出自己的针线箩筐,用豆芽照影,望“巧娘娘”让她们手巧。某些地区还有清晨入早打露乞巧,葡萄树下听牛郎织女情话,七月七喜鹊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之说。在甘肃,乞巧风俗最盛行的是西和、礼县农村,从初一到初七活动七天八夜,活动主体为未出嫁的女子。仪程有请巧娘娘、迎巧娘娘、坐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迎水、卜巧、巧饭会餐、送巧等。其分布范围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包括西和的何坝、十里、汉源、西峪等11个乡镇,礼县的红河、宽川、盐官、祁山等8个乡镇,面积约1600多平方公里。2006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在西和礼县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下旬,同村邻里的姑娘们便凑在一起商议乞巧事宜,往往是关系比较好的未嫁姑娘们一起组成一场(俗称“乞巧场”),场址一般选在家庭房舍比较宽裕、大人热情好客并且不嫌麻烦的姑娘家。结婚多年不育期盼得子的家庭,这时也会主动要求将巧娘娘坐在自己家里。场址确定后,姑娘们便利用空闲时间凑在一起练唱“乞巧歌”,主要唱老辈子传下来的仪式歌,大多由年纪较大的妇女教;年轻人也有唱流行歌曲的。大约从六月二十六日开始,集镇上的纸货店就忙乎起来了,客人主要是各村来挑巧娘娘的姑娘们。集镇上有专门制作巧娘娘的店铺。巧娘娘头面的制作,是在模子上先用麻纸一层一层糊成,待晾干取下模子再用细白纸糊上,然后描眉化妆;身体是先扎骨架,然后装饰以五彩纸剪制的美丽合体的裙装。这段时间的逢集日,县城各纸货店生意最红火,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成群结队来挑巧娘娘,提前带来了节日的气氛。挑来的巧娘娘,安坐在坐巧姑娘家正房的桌子上,但必须用丝帕将巧娘娘的脸遮住,待迎巧后方可揭去。

同类推荐
  • 读故事学国学

    读故事学国学

    本书涉及国学知识:“哲学星空”、“史书巨著”、“医学经典”、“书画长廊”、“戏曲文化”、“文学殿堂”六个方面,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经典读本。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集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集

    国旗、国徽和国歌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民族精神的体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伴随着雄壮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 荷事

    荷事

    我国荷文化源远流长,它已融入到诗文、绘画、歌舞、建筑、雕塑、工艺品、宗教及民俗、饮食、医药等诸多领域,传承至今并日益光大。本书作者从荷的起源谈起,将荷花的生态、习性及有关荷花的文章、诗词、集句、歌谣画、饮食文化、民俗等逐一加以解读,是我们了解中国荷文化的一本系统的书。
  • 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本书为作者多年从事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探索,记录了浙江多年来走在前列的非遗保护历程和实践,是读者了解浙江非遗工作的一个窗口。全书主要分为四讲:第一讲为学法讲义,第二讲为论坛讲演,第三讲为会议讲话,第四讲为市县讲评。
  • 中华典故(下)

    中华典故(下)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热门推荐
  • 玄缘仙探

    玄缘仙探

    世道如水,仙道亦然。人间千年修成贤,登天即为仙。
  • 骆神纪

    骆神纪

    王骆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中了毒,一道剑光正向他劈来。。。一定是太帅,被嫉妒了!没错,一定是被嫉妒了!
  • 遇见你,很好

    遇见你,很好

    十六岁懵懂时期的安初夏对学长李亦轩产生好感,只是从未有过的开始也就慢慢淡忘,十七岁那年李亦轩再度回归她的视线,安初夏心中幻想出与李亦轩的无数种可能,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幻想,此时她的身边却多了一个帅气霸道的学长守护着。看着她被拒绝后伤心落泪的样子,南宫辰逸把她抱在怀里对她说“从现在开始哭过后把他忘干净,你的身边只有我可以守护”
  • 我把爱情弄丢了

    我把爱情弄丢了

    很多女孩都说自己有恋父情结,都希望长大以后可以嫁给一个像爸爸一样的男人,可是我不想,从来都不想,甚至宁愿长大以后找一个油嘴滑舌、胆大如虎的家伙嫁掉算了,这样也可摆脱掉妈妈的独断专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十九岁时的我是有多么幼稚和肤浅,可是,当遇到他时,一切都已改变。
  • 奇幻之城

    奇幻之城

    为了参加一个大赛,蓝欣梦之队来到了四川省。大赛开赛在即,他们在成都街头遭遇了一件不可思议的大事件,从而认识了一位落魄的,有点精神失常的考古学家吴克让博士,由此展开了一段梦幻般的旅程......
  • 吞吐大荒

    吞吐大荒

    天地变,六道乱。人兽鬼融,大荒纪元。末世?创世?可我只是一名二本大学会计学院的普通学生啊!
  • 极品流年之妖孽公子

    极品流年之妖孽公子

    风云突变,何人撑天?多少狼虎之辈,鼎足三分半折腰..利名竭,是非绝一时荒坟断碑,不辨龙蛇。倾世之才,冠绝无双。繁华落尽,唯我一枝独秀!(内容虚构,勿对号入座)
  • 九零后不是脑残

    九零后不是脑残

    90后的我们,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很多伤害只有我们自己才懂,学习的压力让我们失去了快乐,父母的离婚给我们莫大的伤心,我们自信又脆弱,敏感又坚强。独身子女的我们,没有兄弟姐妹的关心,孤单寂寞,但,我们是90后,世界总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变精彩!
  • 么么哒可耐的恶魔校草

    么么哒可耐的恶魔校草

    “对对对..对不起阿辰,我不该在你相册上画画,既然现在你如此厌恶我……我们分手吧!”“哦?只是画画?那么,我该怎么惩罚你呢?这样……”“诶……疼诶……”
  • 阡琪

    阡琪

    (第一二章不怎么的好,请大家指导一下,还有植入哦)她,出身高贵,却不受喜爱,后来通过自己的一番努力,终于取得了众“人”的认可;他,出身卑微,一直深受喜爱,因为遇见了她,他变了······看他们如何走到最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