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33900000004

第4章 山海经与仰韶文化概论(1)

引子

《山海经》这部古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传云“《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因为《山海经》中讲的都是神鬼“怪物”,历代文人学者对其可信性,大多抱以怀疑的态度,从而使《山海经》在历史学上的价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直至近现代,经过国内外广大学者长时间的研究和探讨,并结合考古调查发掘的新发现和第一手资料,不少学者认为:《山海经》内容虽多古奥离奇,但其神秘性中蕴含着真实性,书中所述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信的,颇具学术研究价值。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山海经》中“不仅可以了解我国上古时代的一般情况,而且对于历史、民族、宗教、神话、语言、民俗、考古、地理、生物、矿物、医药、水利以及人类学等学科,都可提供许多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事实上,古今诗词歌赋、哲学寓言、历史考证、神话传说、校勘训诂、文字音韵以及自然科学的专史,引用《山海经》资料者,比比皆是,曷可胜数”。此评说可谓精当。纵观近年来学术界对《山海经》的研究,却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所见有关《山海经》的着述,大凡都侧重于山川地理、神话巫事、医药、宗教,或为点评,或为校注,对《山海经》全面深入的研究专着甚少。

近二三十年来,围绕《山海经》一书的性质,学者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多数学者认为该书是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或者说是一部地理书籍。说它是神话类书籍者,当以鲁迅所倡导,袁珂后沿其说。袁珂在《〈山海经〉新探》一书中称《山海经》为“盖古之巫书”,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吕子方先生在其《读〈山海经〉杂记》中指出:《山海经》的内容中有“占验、神灵、祀神的仪式和祭品、帝王的世系及葬地、器物发明制作,以致绝域遐方、南山北地、异闻奇见,都兼收并录,无所不包,可说是一部名物志之书,也可说是我国最早的类书”。

关于《山海经》一书的性质,笔者根据其成书的年代、体制、内容以及书中的文字表达和思维思辨,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具有哲学理念的哲学着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当今学术界奉为圭臬的中国古典哲学着作《易经》相媲美。从深层次地看,其哲学理念比《易经》还较早地反映了中国原始渔猎时代先民的世界观或原始思维。只不过《山海经》不像《易经》那样,以“理、象、数”为要点,有逻辑,有条理,行文清晰。《山海经》所述内容略显零碎芜杂,条目文句也不够连贯,此书的这一缺点恰恰反映了它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因此,要说明《山海经》一书的性质,我认为首先就必须梳理阐明此书所记的内容和记叙的史实,如此方能得出一个近乎历史本来面目的结论。

(第一节)《山海经》内容简述

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这一方法去观察解析《山海经》的内容,进而深层次地了解本书的性质和学术价值,当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因为内容是决定性质的关键。而从《山海经》的内容看,各经所叙史实无不包含着神人、神事和神物。神话所含的空间(天上、人间、地上)、时间及所记历史人物均属于中国古代史中的传说时代。以神话、巫术替代史实为《山海经》的最大亮点。

一、历史神话化

在《山海经》中历史神话化,可谓比比皆是。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叙述族系或世系时,神话色彩浓郁;二是所记的历史人物往往给他们戴上一顶神的帽子,使其光芒四射,神气十足。《大荒北经》云:“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一场原始氏族部落战争,以神话的形式表述,就是典型的一例。在氏族部落世系上,《海内经》所载黄帝的族谱,“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这一谱牒将黄帝的后裔神化,显得甚为离奇。不仅如此,这些神化的族人在《山海经》中还是巫师通神的主角。《大荒西经》载炎帝之孙灵恝“能上下于天”。有一点值得重视的是,《山海经》在记述历史时,其所述史实、史迹的上限不超过英雄时代的五帝,也不见有三皇的史迹。在夏、周二代的世系上,有鲧、禹和后稷。《山海经》中少有商人祖先的记载。由此可见,如果按照《山海经》中所记族群实体的世系,只见五帝而不见三皇,可推知司马迁《史记》所言中国历史的肇始以《五帝本纪》的黄帝为篇首,则是可信的。至于《山海经》中没有商先契的记载,而仅记有其后的先公王亥,可能是与其族的发祥地原本不在陕、晋、豫的中心地带,而是处偏东的太行山南端有关。

《山海经》中对英雄时代人物的记述,都将半人半兽神话化。不是人兽合体,便是人兽鸟合体,或者人鱼连结,人蛇连体,形象诡秘,千奇百怪。例如记轩辕黄帝是“人面蛇身”(《大荒西经》);帝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西次三经》);夏人的始祖鲧之后裔,“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人面鸟喙,有翼”(《大荒南经》);其他的部落首领,如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西次三经》)。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山海经》将其所记载的历史人物——黄帝、炎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均赋予神的形象,这是将历史神话化的生动表现。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可以说这是原始社会野蛮时代人类自身对自然界的认识“物我混同”,主体与客体不分在原始思维支配下的产物。基于“人”与自然界“物我混同”的统一性,从而产生了“神”这一概念。

《山海经》中所记述的“神”和由此产生的神话及其史实,在科学发展昌盛的今天,用历史唯物史观去审视,自然在人类社会中是不现实也是不存在的,是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扭曲。但科学的考古发现表明,古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原始社会中是客观存在的。《山海经》所述神话中的“神人”黄帝所在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人鱼”、“人鸟”合体图像,正是原始人类“物我混同”而产生的“神”的物证。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山海经》里屡见所谓的“有神”、“有神焉”、“有神人”等记载的“神”,可视为人类与动物混同自身的物化。

二、神化地理学

大凡《山海经》的研究者,无不认为它是一部地理书籍。然而书中各卷所记述的山川、泽薮的地理位置,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的不少山川,正如谭其骧先生所言:“很难指实其地理位置”,“它的四方极远处各到了什么地方,是一个长期以来古今中外学者都没有能够予以解决的问题。”《山海经》所记的很多山川的地理位置及其走势、地形地貌特征等,确实很难确指为我国现今的何山何水。书中所述山川的地势情况,也极少提及;偶有述其山势者,其描述也极为奇特怪异。

例如《海内西经》说昆仑之虚的山势,“高万仞……在八隅之岩……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淮南子·地形篇》对此山的描述中,又称其上有许多珍禽、奇兽、嘉禾、珠树等物,更增添了此山的神话色彩。

在河流泽薮方面:据《史记·大宛列传》引《禹本纪》:“河出昆仑”,《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实为帝之下都……河水出焉……赤水出焉……洋水出焉……黑水出焉”。上述四水均出自昆仑山,即皆以昆仑山为源头。但四水的流向,迄今我国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未能说清楚,至今还是一个谜。《山海经》中所记述的河流大泽,都表现出它们的神秘性,它们大多具有神话地理的概念。但在我们看来,这里记述的山川,大多数是当时现实的地理,只不过尚“处在深闺人未知”的境地,被神话蒙住罢了。我认为很有必要对《山海经》所记述的山川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研究,对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加以梳理和澄清。

(一)书名问题

《山海经》的第一部分《五藏山经》(或称《山经》)所记述的地理范围,很明显是以我国历史上黄帝部族活动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并由此向外拓展,是以山为纲、以水为目的地理。其地理位置尽管模糊,但大体上还能判断东、西、南、北、中的方位,而书的《海经》部分中所记述对象地理位置及范围的判定就难多了,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确切地讲,近现代研究《山海经》的学者,对书中所称的“海”的概念尚认识不一致:“海”的地理位置及其范围指到何处,即南边以远是至中国南疆诸海,还是境内的大泽大薮?

有关《山海经》书名中“海”的探讨,我认为应当以发展变迁的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动态的角度予以考察。

中国古人对于“海”的地理观念,据《庄子·逍遥游》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史记·大宛列传》云:“于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索隐:“《太康地记》云‘河北得水为河,塞外得水为海’也。”《说文解字》十一上,水部:“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说文解字段注》引《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四海。”“四海”,郭璞注《尔雅·释地》:“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周礼》‘四海’注‘犹四方也’。”又“四海”的范围,《吕氏春秋·有始览》曰:“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所谓的“海”,极有可能是指黄河流域中上游以产盐之地(如盐泽)为中心到诸氏族部落所在的广袤地域的泛指或泛称。其说理由有三:

1.由“海”的含义看,据西汉刘熙《释名·释水》云:“海,晦也,主承秽浊,其色而晦也。”说明“海”为色泽黑褐有盐分的水所构成的大面积的水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海味盐湿热气蒸也,海色绿。”故而知晓:“海”之义为含盐水的盐池,此其一。

2.《大宛列传》称:“于寘之西,则(河)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而盐泽的地望,《正义》引《汉书》云:“盐泽玉门关三百余里,广袤三四百里。”《括地志》云:“蒲昌海一名泑泽,一名盐泽,亦名辅日海。”《史记·大宛列传》又云:“盐泽去长安五千里。”由此表明中国西北的盐池,古人确称其为“海”,也可由此推知《海经》中所称“海”的大体地望。据《西次首经》云:“西山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又西二百五十里,曰山,是于西海。”经文中的“西海”在什么地方呢?《西次首经》云:“凡西山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山坐落在“西海”的岸边,在“华山首山”之西二千九百余里。那么“西海”的方位,即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黄河流域上游。这是非常清楚的,此其二。

3.《海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中国远古英雄时代黄帝等众多部族或古国的史实。囿于当时人们的世界观和地理知识,《山海经》不大可能将我国南疆诸海及其以远视为其记述的范围。就中国西北陆地范围而言,《山海经》的记述倒有可能已超越中国国境及其以远,这在中国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是有史可寻有物可觅的,此其三。

在历史文献上,据《汉书·西域传》所记的犂靬、条支等汉时古国“临西海”,而西海的地理位置,《后汉书·西羌传》:武帝时“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地在我国的西北。

在考古文化上,20世纪后半期,考古工作者曾在青海省乐都遗址发现仰韶文化彩陶纹的“卍”图像符号,我在有关论文中将其来源追踪到中国国境以外的中亚地区。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我国西北地区的先民就已经与西域及其以远的地区有着文化交流。我国的西北地区在汉代大宛国时已至苏联的费尔干纳地区及其以远(下详),是完全可能的。中国有名的历史文献《穆天子传》即是其有力的证据。

根据以上几点论述,从动态的历史地理角度来观察,可以看出《海经》之所以以海命名,当是发端于远古原始人类摄取自然资源盐池之故。以《海经》为准,便可以推知《山海经》所记述地域的范围:南、北、东三面大致都没有逾越中国的国境,惟西或西北方由作为历史文献的《穆天子传》和考古资料表明,已超越青海湖及其以远,直至费尔干纳一带。有研究者称,《山海经》所记述的地域,其东南已“到达北美洲、中美洲”的说法是缺乏依据的。

(二)山岳问题

《山海经》里最显赫而又十分神秘的山是昆仑山和不周山。昆仑山在《山海经》中共被提到21次。古往今来,历代学者对昆仑山的研究颇下了一番工夫,对昆仑山的位置和走向已有定论。但近来有学者称:“我国古代盛传的昆仑山,就指今中东伊拉克境内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城。”有的学者称:“河出昆仑其实并非是一个现实的自然地理现象,而是一个幻想的人文(神话)地理观念。”还有的学者说: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用‘巍巍昆仑’四字来形容中华民族伟岸不屈的人文性格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所谓“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即此。

但是我国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如顾颉刚、唐兰、徐旭生等对这座神圣之山都没有否定,一致认为昆仑山位于中国西北部,大致在青海高原上的甘肃、青海、新疆地区。他们并将昆仑山和黄河一样,视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简单地把昆仑山看做是一座虚无的神山或将其视为一个幻想的人文地理概念是轻率的,不适当的。

昆仑山中的“昆仑”一词,其中包含着很深的学问。它可能是反映中国古人世界观和宇宙观念的一个词汇。昆仑按其古音义,是可以写作“混沦”、“混沌”或“浑敦”。而混沌一词,是中国先秦时期当时一些思想家、哲学家对自然界宇宙天体的一种认识,一种观念。这一宇宙观在我国古代的起源甚早。例如《山海经·西次三经》云:“有神焉,其状如黄囊……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经文中的“浑敦”,据《庄子·应帝王》的说法,是“中央之帝为浑沌”的人格化的天神上帝。因此,“昆仑”一词的来源或产生,显而易见是中国英雄时代人们在对宇宙的认识过程中将神话人格化的结果。

其次,再说“不周山”,所谓不周者,按其词义,指此山是一座有缺口的不弥合的山。其山势,据《大荒西经》云:“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有两黄兽守之。”可见不周山也是一座神山。对于不周山的神性,《淮南子·天文训》中更加以渲染地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道出了山名的产生也是来源于英雄时代先民对部族英雄人物地名神话的人格化。

由此可见,《山海经》中的《山经》,其中的许多山,无不披上神的外衣,对于山的记述往往都带有神话故事或显示出神的色彩。基于这个原因,《山经》里的许多山的地理位置就很难与现今的山名相吻合。一些学者称其为神话地理,也是基于这一原因。

(三)河流泽薮问题

《山海经》记述的河流泽薮很多,而能确指者则为数甚少。如以昆仑山为源头的河水、洋水、黑水、弱水,它们的流向均难以确定。上述四水的流向在《海内西经》和《西次三经》的记述中就不尽相同。

昆仑之虚……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东北隅……洋水、黑水出西北隅……弱水、青水出西南隅。(《海内西经》)

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洋水出焉,而西南流……黑水出焉,而西流。(《西次三经》)

同类推荐
  • 鲁迅经典文集

    鲁迅经典文集

    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其中有这样一段字:“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文艺理论与文艺思潮

    文艺理论与文艺思潮

    本书为作者晚年学术成果的精选汇辑。内容包括马列文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思潮研究三部分。
  •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三)

    世界最具感悟性的哲理美文(三)

    本丛书精选各类散文、随笔等,内容细腻,感人肺腑。如果你把你在各学科领域中所知晓的东西,完全告诉一个在这些方面一无所知的人,他因为得到了全新的知识,故绝不会说:“这有什么新鲜!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吗?我老早就知道了!”之类的话。
  •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海明威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海明威

    《外国文学评介丛书》是一套以学生、教师以及广大知识青年为主要对象的通俗读物。它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从古至今世界各国著名的文学作家和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这一分册介绍的是本世纪上半叶名震世界文坛的美国大作家海明威和他的三部主要代表作品:《永别了,武器》《钟为谁鸣》和《老人与海》。
  • 古文观止鉴赏

    古文观止鉴赏

    在社会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科技的车轮正以惊人的速度横扫世界,终日在电脑和千奇百怪的机器前忙碌的现代人,用电线、轨道、或航线,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
热门推荐
  • 兰州理工大学管理制度汇编人事管理制度

    兰州理工大学管理制度汇编人事管理制度

    本书《兰州理工大学管理制度汇编 人事管理制度》师资管理、师资培养、高级专家管理等章节。
  • 首席杀手女王:无心修罗

    首席杀手女王:无心修罗

    她爱他,爱得可以放弃一切。他宠她,却只能让中魅药的她被她的暗卫带走。一夜疯狂,至死缠绵,一朝觉醒,自我放逐,逍遥于江湖之中。一路上毒药开道,丞相嫡子为她做牛做马,第一杀手护航,遇神杀神,佛挡杀佛。至今天下,谁与争锋!她身揽美男,笑傲天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瓦洛兰

    我的瓦洛兰

    “你是被诅咒过的,本就不应存在,这里不属于你””不,我存在过,这也是我的瓦洛兰“李小白在一条成为救赎者的道路上,磕磕绊绊的故事。我在青铜三,我为自己带盐...
  • 沟通决定你的一生

    沟通决定你的一生

    《沟通决定你的一生》一书,薛巍老师以多方面的角度来思考,把影响沟通成败的客体、主体、口才、心理、心态、语言、形象、环境等各要素一一加以论述,以让我们争取达到沟通的最优效果。
  • 孤不道

    孤不道

    是妖是仙,是人是魔,子生而注定随父,若能选择又何以瞒之苍穹,世人谓之恶,又真恶乎?若能破天我定看看天赐何道与众生。
  • 重生之狐媚天下

    重生之狐媚天下

    最近要修改内容,坚持完本!加油!
  • 乾云传说

    乾云传说

    一个重生而来的特种兵,一段新开启的传奇;一个神秘的异世大陆,一个以武为尊的世界;重生,是人云亦云,还是在激流中勇进,追寻那武之尊、道之极;武道,就是一条拼搏向上的道,唯有逆流而上方能达到巅峰!手持霸刀,斩破无尽苍穹;心中有志,吾必问鼎巅峰;一声怒喝,英雄视死如归;踏足武道,吾以无怨无悔;吾既重生,必问鼎巅峰!
  • 五行之水灵

    五行之水灵

    家,家人,一夕之间,全部消失。水灵独自一人来到人世,与之相伴的是危机,接踵而至的是麻烦……只有,放下该放下的,利用可利用的,做自己该做的,才能……打造东方风情异界奇幻文。
  • 兵之脊梁

    兵之脊梁

    马胜旋,他是我国的一名二级士官,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部队里的佼佼者。还有一年就可以转业回家,但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
  • 盛夏浅沫流年

    盛夏浅沫流年

    四月是一个焕然一新的季节,四月亦是一个梦想的升华点......四月你在那樱花树下的一句话也许是个玩笑,我却铭记在心中。要我说,四月是你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