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彭总说:“至于群众,我们必须鼓励他们带头参加一切革命行动。我们自己不要去碰回民地主,但是要让人民知道,他们有权那样做,我们要保护那样做的群众团体,这是他们的革命权利,这是他们的劳动果实,理应归他们所有。我们必须加紧努力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要记住,他们迄今为止除了民族仇恨以外没有别的政治觉悟。我们必须唤起他们的爱国心。我们必须加强在“哥老会”和其他秘密会中的工作,使他们成为抗日统一战线的积极盟友,而不是消极盟友。我们必须加强同阿訇的良好关系,鼓励他们在抗日运动中起领导作用。我们必须把每个回民青年都组织起来,加强革命政权的基础。”
关于这次会议,时任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师三团政治委员的肖锋在日记中写到:“红一方面军在吊堡子召开连以上党员干部代表会,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同志主持会议,彭德怀司令员作政治报告。会议分析了我军西征以来的形势,认为军阀间都有矛盾,有利于我各个击破。对蒋介石的嫡系军阀要狠狠打击。要争取东北军和西北军进入抗日统一战线。对张、杨部队主要是拉,对‘三马’要又打又拉。张国焘南下碰壁,激起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不满。经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人的多方工作,迫使张国焘不得不表示同意北上抗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有希望了,同东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更有希望了。彭司令员要求全军指战员积极战斗,扩大陕甘宁苏区,努力扩大红军,加强连队支部建设。要很好保存干部,以应付新形势。”
彭德怀司令员在同心吊堡子住了一段时间。一天晚上,他正在考虑工作,忽然听到外面吵吵嚷嚷,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彭总一打听,原来是农民马占才家的一匹大红马跑丢了,全家人非常着急。彭总立刻叫了十几个红军战士分头寻找,他自己也提了马灯去帮着找。他们跑了五六十里山路,到天快亮的时候,彭总才和战士们一起把马找回送到马占才家。原来马占才家的马挣脱缰绳跑到清水河对面国民党东北军的防区了。当时红军已与东北军建立了秘密统一战线,双方关系处理得很不错,彭总随即派人与东北军联系,连夜牵回了回族老乡走失的马。马占才一家感激万分,要给彭总送这送那,都被彭总谢绝了。这件事,在当地回族群众中传为佳话。
25.徐海东大将在同心
毛泽东主席曾称赞徐海东大将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这位名震中外的“虎将”,名列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领之二。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了。”一些读过外国文学的人,又封给徐海东一个绰号“中国的夏伯阳”。徐海东在革命战争中,曾经9次负伤,共有17处伤痕,左腿二等残疾。他天生乐观,对革命忠心耿耿,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
徐海东1900年生于汉口附近的黄陂县,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做窑工的。他上学的第四年,也就是11岁时,他因用一块石头打破了地主家孩子的头,从此便离开了私塾,到窑厂当了学徒,16岁出徒。21岁时因家庭纠纷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活。1925年的春天,徐海东在武汉第一次听到革命和共产党,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时,遇到了少年私塾的同学,向他讲述了革命道理。1925年4月8日徐海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命运与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
1936年8月下旬,在豫旺堡西方野战军司令部,彭德怀司令员把徐海东介绍给斯诺。斯诺非常惊讶,“蒋介石把他称为文明的一大害。最近,南京的飞机飞到红军前线的上空,散发传单……其中有‘凡击毙彭德怀或徐海东,投诚我军,当赏洋十万。’可是就在这里,羞怯地长在一对宽阔的孩子气肩膀上的,却是南京的悬赏不下于彭德怀的脑袋。”“他脸涨得通红,嘴里露出掉了两颗门牙的大窟窿,使他有了一种顽皮的孩子相,大家不由得都笑了。”徐海东邀请斯诺到红十五军团驻地下马关采访。8月26日,斯诺在10多名红军战士的护送下,骑着马前往下马关。他们经过的路上,到处是长条葱绿的草地,点缀着一丛丛高耸的野草和圆圆的山丘,上面有大群的山羊和绵羊在放牧啃草。兀鹰和秃鹰在(他们)头上回翔……
1936年8月27日以后的几天里,斯诺与徐海东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在斯诺的眼里,徐海东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斯诺为他准备了好多问题,见了面就迫切地问徐海东:“我想知道你个人的趣闻轶事。”徐海东笑着说道:“我有什么谈的,没有共产党,没有红军,没有人民,我一个泥巴人能做什么?”在斯诺的眼里“他像杰出的彭德怀将军一样拥有用不完的精力。这两位将军都是由特殊材料制造的。徐海东有着感人的朴实、冲动,同时又很腼腆,爱脸红。他身材瘦小但结实有力,他常常以自己的气力和枪法而感到自豪并喜欢显示。有一次他从马上摔下来磕掉了两颗门牙,所以每当他微笑时露出的缝隙更使他显出孩子般的天真、虚心和羞涩。他饭量很小,几乎注意不到他所吃的东西。他每天早上四点就起来了。他充沛的精力和对工作的仔细认真使他的部队强健、整洁、守纪律。”徐海东也是一个“阶级意识最强的人”,他虽然是一个将军,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志愿参加了一队过路的青年战士队伍”。在谈到攻克豫旺县城时,徐海东说:“实际上只打了一场小仗。解放这座县城时,为了使城内居民免受战争灾难,我们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向城内喊话,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包围封锁了十多天,里面有马鸿逵的一旅骑兵和大约一千民团。我们根本没有进攻,到第十天晚上天黑后,我们在城墙上放了云梯,有一连人爬了上去,这时敌人岗哨才发现。一架机枪守住云梯……天亮以前我们就把骑兵旅和所有民团缴了械,我们的战士只牺牲数人,负伤7人。对民团我们发给每人一块银元遣返回家……”他讲得很轻松。
斯诺在下马关,每天缠着徐海东,问他儿时的情况,问他当窑工的生活,问他带兵打仗等等。斯诺当时认为“没有比徐海东本人的故事更好的材料了”,“他是我所遇到的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一个人——不论在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和背景上都是如此。事实上,除了贺龙以外,他大概是指挥员中唯一的‘纯无产阶级’……他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为自豪,他常常笑着称自己是个‘苦力’。可以看出来,他真心真意地认为,中国的穷人、农民和工人,都是好人——善良、勇敢、无私、诚实,而有钱的人则什么坏事都干尽了”。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自己大胆而无畏。他戎马一生,负伤11次,他的腿、胳膊、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甚至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而他却平安无事。
徐海东是一个革命意志非常坚定的军人。他参加革命后,国民党对他和他的亲人也恨之入骨,到1936年,国民党共杀害了徐家66口人。其中徐海东的近亲有27名,远亲39名。村里姓徐的人都被杀光了,甚至包括婴儿。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写道:“徐海东的奋斗经历,是一篇标准的红军军人的壮烈史诗。徐海东对于毛泽东等人一到陕北,便能纠正戴继英、聂鸿钧的错误表示敬佩。他谈到毛主席等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带着北上先遣队到达陕北,已是疲劳不堪,但一般同志素来对中央的信任很深,尤其是听了毛主席的名字便肃然起敬……他还说到,自林育英到后,抗日民族战线进展的情形,对党内团结有所帮助。他仍和在鄂豫皖区时一样,亲切地称我为主席,对我表示信任……他特别重视党内团结,认为团结是生路,分歧是死路,他恳切希望我能到保安去与毛等握手言欢。徐海东这个朴实军人所说的这些话,显然是真情的流露,不仅可以信任,而且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