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长跑经验的人都知道,“跟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成绩的招术。参加像马拉松这样的超长赛跑,更要找对参照物。一些经验丰富的选手,不会在比赛伊始就跑在队伍的最前面,而是甘居第三第四、甚至更靠后的名次。但是,他会跟定前面的某个人,紧紧“咬”住他,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一鼓作气,超越前面的所有选手,这就是“跟跑”。创业是不是也能跟呢?回答是肯定的。世间的一切技能都是后来的人跟着前面的人学经验、学知识,然后突破创新,创业也不例外。关键在于,你跟谁,怎么跟。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如果你跟错了人,等到发现的时候,可能无数资本已经打了水漂,捞不回来了。所以,在跟从别人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头脑的冷静,不盲从,不冲动。
2回顾一些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史,大都是一穷二白,是彻头彻尾的“三无企业”——无资金、无技术、无背景。可见,大部分人都不是在万事俱备后才开始创业的,即使是如今的商界成功人士想当年也基本上是一无所有,没有经验、没有资源,甚至连启动资金也没有。他们所拥有的,就是年轻、激情,还有梦想。但是,在促使一个企业成功的诸多条件当中,激情和梦想是必要的而并非充分的。有创业想法的人大都不乏激情和闯劲,大都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险精神,在这种激情和精神的指引下,他们往往会做出不理智的创业开始和创业选择。从我本人的角度来讲,我是不赞成这种“冒进”的,这只会使人浪费激情,浪费时间和精力。创业要有好的创意,要找准一个方向,跟业内专业人士多咨询、多打听,绝对不能拿着自己的血汗钱或者投资人的钱胡来。
5宁要虎一样的敌人,不要猪一样的队友
不管是职场竞争还是生意场竞争,有对手不是坏事,他可以督促你、提醒你,让你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状态,这样才能进步。比较而言,有个猪一样的队友只会让你看不清自己的位置,盲目乐观,甚至跟着他一起变笨犯糊涂,那才是最可怕的事。
晓东的淘宝网店开得很红火,我以前没用过淘宝,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时不时关注一下,上面确实“商”机勃勃,但也是竞争激烈。晓东的店生意还不错,商品质量好,发货速度快,好评不断。这说明他够勤快,够诚信,我很欣慰。过了没多久,他又来找我,向我“咨询”一件在他看来非常重大的战略决策。
晓东说,他的一个朋友要跟他联手做海外代购,利润可观,但是风险也不小,他一时拿不定主意,所以来征求我的意见。
海外代购是刚刚出现不久的购物方式。很多细心人发现,国外进口国内的产品质量远远不如国外原装的好,从女性化妆品、服饰到婴儿奶粉、尿不湿,同样品牌的东西在国内买的和在国外买的会有很大区别。而且,从价格上算,越昂贵的东西,由于汇率和关税的影响,在国内买越不划算。如果有人在国外代买,邮寄过来,算上邮递费也会比国内便宜很多。所以,一大批海外代购的商家应运而生。他们一般在国外有人脉关系,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然后在国内销售。
理论上看,这确实是一桩不错的生意,问题的关键就是在海外购物的渠道。理想的状态是你在国外有稳定的进货渠道,至少,那边有一个可靠的买手帮你充当“采购”,然后按时按量给你往国内发货。否则,不可能像去动物园批发市场或者大红门批发市场似的,自己一趟一趟往国外跑。
晓东说:“哥哥,我那个朋友说,他有稳定的进货渠道,只要我肯跟他入伙。”
“入伙是什么意思?既然他自己都有进货渠道了,何必拉你入伙呢,为什么不自己单干?”我问。
“就是资金问题呗,他是我大学同学,毕业之后就做了‘北漂’,我前几天跟他说我开了网店,他就跟我说一起做海外代购的买卖。”
“不是有稳定的进货渠道么,还着急资金干嘛,赊账不可以?”
“我问了啊,他说他一个姐姐在英国留学,可以在那边帮我们买化妆品、服装之类的,然后发货过来,我们在网上转手卖出去。但是,我们需要先把现钱给他姐姐,他姐姐纯粹就是帮忙,没法让人家再帮我们垫付。”
“哈哈,别扯淡了,他忽悠你呢。”我大笑,毫不犹豫地做了这样的判断。晓东被我说得一愣,追问为什么。
“他姐姐在国外上学,毕竟不是全职采购。如果你们的生意很好,整天有人让你买东西,不是奶粉就是尿不湿,不是唇膏就是围巾,还有衣帽箱包什么的,他姐姐一个人能跑得过来吗?这么累的事情,白干谁愿意呀。”
“那就是说,他姐姐还是要从中捞取好处的,是吧?”
“晓东,我给你个建议,初始阶段,你不要出钱,但是你可以出平台,可以在你的网店里发一则通告,大意是说,你可以在英国买到原装的什么什么东西,哪位网友需要,可以订货,货到付款。有人订货之后,你就让你同学的姐姐去买,买到了,邮寄过来,你再以店主的身份给网友发货。你扮演帮忙的角色,一分钱都不要拿。”
“要是这样的话,他肯定不会跟我合作了,他自己就可以开店。”
“笨蛋,你的店信誉度高啊,有很多老主顾了。他开新店的话,相当于空手套白狼,谁会傻到跟他买东西?”
“那倒也是啊。”晓东若有所思。
“另外,你的店里主打就是女性用品。我看你的定位基本上也就是大众消费,这个消费层次的人会想到买国外原装的东西吗?打个比方,一瓶擦脸油,在国内买二百块,在国外买二十美元,算上运费、关税、汇率,到你这里几乎就没什么赚头了吧。如果你真想做海外代买,就应该走上层路线,瞄准奢侈品。”
“啊?奢侈品?”
“对,大品牌,奢侈品才有得赚。你这么想,那些小白领们去一趟香港狠命购物主要买什么,就是买奢侈品。一件巴宝莉的大衣在北京买可能要两万左右,在香港可能只要一万左右,甚至更低。现在不是流行买什么限量版的LV、Dior吗,你那个同学要是真能够托人在英国拿货,那就直接去他们总店买,然后在国内卖,这样中间的差价才有得赚。”
“哦,我明白了!幸亏问问你,要不就让我同学给忽悠了。”
“呵呵,他要么就是个混球故意蒙你,要么就是个笨蛋,自己都没搞明白。所以说,晓东,你做生意必须得找准合伙人,宁要老虎一样的敌人,不要猪一样的队友。”
“哥哥,你这话说得太经典了!”
“不是我说的,我也是学来的,呵呵。我在淘宝上看了看,商家太多了,说明你的竞争对手不计其数。这虽然是压力,可也是动力,有这样的对手跟你较劲,你才能受到鞭策,多动脑筋想新点子吸引顾客。为什么麦当劳和肯德基总是门对门地开?这就是竞争对手互相激励,互相偷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才能起到一帮一、一对红的效果。像你同学那种自己脑袋一团浆糊,还想开店,还想做海外代购,哈哈,别逗了。你趁早跟他划清界限,免得跟着变傻了。”
1在中国,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喜欢,不想做。”而在美国,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美国人很喜欢尝试不同的工作,他们一生中平均要换四次工作。相比之下,不愿意换工作的中国人则安稳得多,多数中国人更倾向于终生做一件事。其实,面对新的挑战,敢于大胆尝试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一个人一开始做的决定并不一定是他的终生决定,他仍然有机会去尝试更多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擅长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对于创业者来说,既要积极地计划自己的发展之路,也要积极地争取和创造机遇。创业要的就是积极地尝试不同的发展道路,而不是一遇到困境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怨天尤人。所以,创业者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条件,多去尝试有可能促成飞跃的事情,找到通向成功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业之路上学到更多、进步更快。
2在创业路上,机会无处不在,别人告诉我们的或是我们自己发现的各种机会都很多,它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的可能,我们要从中做出选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大胆做出取舍,对虚假的机会说NO。根据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许多机会是需要直觉来判断的,而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市场机会,仅仅凭借个人的直觉判断的失误率也是相当高的。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客观的或是主观的,最根本的是我们无从知晓眼前的机会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而哪一个机会带来的将是最有利于我们发展的东西。于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复杂心理让我们不忍放弃。越是这样,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到最后关头,不轻易点头。记住,天上没有凭空掉馅饼的,如果一个所谓的“朋友”忽然煽动你说有一笔大财富,我们一起去拿吧,那多半是假的。
6有人海归,有人乘桴浮于海
出国未必就好,回国也许更好。在很多国内精英流向海外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选择了回归。毕竟这里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有我们最习惯的生活方式,不要把海外生活凭空想象得过于美好。还是那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宁要国外一张床不要国内一间房的想法太幼稚了。
欧强回来了,就是我们做广告公司时的创意总监。大学毕业之后他去了法国留学,在那边待了五年多,决定回国了。老朋友重逢,这是大家都高兴的事,唯一的缺憾是,欧强的女朋友留在那边,不回来了。那是他从小到大青梅竹马的恋人,打出娘胎就认识,现在却天各一方,我们都替他遗憾。
按照岳伟的意思,大家去个好地方“潇洒潇洒”,欧强的兴致不高,只说想找个清静的地方,几个人说说话。后来,没别的挑,还是去了宁圣轩。自从我的火锅店开业,我们大部分的聚会都在那里了,宁圣轩很久没去。带着欧强过去的时候,他不知里面别有洞天,还打趣说:“这种犄角旮旯的店都能让你们找着,可见北京城就快容不下你们了。”
“你不是要清静嘛,今儿我包场,谁都甭想进来!”岳伟一挥手,就要跟服务员说清场。欧强拦着说:“算了,里面包间待会儿得了。”
看得出来,这位“海龟先生”明显地心事重重,要不是任远死拉硬拽,估计要在家里抑郁一阵子。欧强没什么变化,还跟大学时的精神面貌差不多,棉布格子衬衣,牛仔裤,脸上有艺术家冷静傲慢的表情,眉宇间还有点淡淡的忧郁。任远狠狠捶了他一拳说:“把你那张欠揍的艺术家脸皮收起来,回来就回来了,收收心,该干事儿干事儿。”
“你说说,我干什么?”欧强笑了笑,恢复了一点儿精神。
“你回国没计划呀?”我问。
“计划赶不上变化呀。我原本寻思着,回国结婚,然后做个设计公司。现在,媳妇没了,公司也没心思做。”
“那小丫头片子,没看出来脾气还挺大,真不回来了?跟外国帅哥跑了?谁这么不开眼竟然敢勾引我弟妹?”岳伟大嗓门儿叫唤着。欧强的女朋友跟他们都很熟,所以他才这么说。
“不是,她觉得国外好。国外是挺好,但我还是想回来。”欧强说。
“回来就对了。哪儿有咱天子脚下过得舒坦!”任远大摇大摆地说,“不就一设计公司嘛,哥们儿明天就给你弄一个,说吧,要多大规模的,在哪个地段,你说,我给你张罗。”
“没那么简单。”欧强愁眉不展,“我家里不同意我开公司,他们希望我回学校去教书。”
“死去吧你!”岳伟摆了一个“鄙视你”的手势说,“要教书还回国教干嘛?我听说国外大学里教授待遇可高了,是不是科研经费都几百万几百万的,还给小别墅小轿车。哪像国内大学老师,整天哭穷。我叔叔家那小孩请的家教都是大学教授,说是工资太低,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挣外快。”
“别胡扯,哪儿有你说的那么邪乎!”任远说。
“真的,你没看好多中国教授都往国外跑,当个客座教授或者荣誉学者什么的。”岳伟争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