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只是表面的。”欧强说,“国内的教授到国外,做访问学者什么的,一两年还可以,想长期留下,还得有过硬的学术成果才行。大多数就是出国镀镀金,然后回来发表点东西,评个职称什么的。”
“哟,你不说我倒忘了,我还考了注册会计师呢,拿到证了,这算几级职称啊?”岳伟这句话把我们几个都逗乐了,欧强笑得茶杯都端不稳了,脸上的阴霾一扫而光,一边乐一边问岳伟:“您老还考注会呢?听说那玩意儿超级难考。”
“连这你都知道啊。看来你在国外密切关注我们国内的形势嘛!”岳伟忙着给自己那个来路不明的注册会计师证书打掩护。
“当然得关注。全世界都乱,国内的觉得到国外好,在国外还是觉得不如国内舒坦。我又不是生在国外的香蕉人,我不喜欢外边,看个新鲜还行,讲逍遥自在还得国内。”
“还是你老兄明白事理!我就不信了,国内那些所谓精英,大批大批往国外跑,他们到了国外活得真舒服是怎么的?”任远这个年轻人,还是有点“乡愿”的。
“出去也就是一高级打工仔呗。李晓春不是做外企高管嘛,混得怎么样?我回来还没见着他呢。”欧强说。
“丫在美国总部进修呢,没在北京,要不铁定把丫拉过来。还能怎么样,就像你说的,高级打工仔嘛。年薪不老少,就是老外跟前点头哈腰的。头衔大,实权少,干着也挺没劲的。要我说,还不如让他爹给他捐个官当当。”岳伟抢着说,“钱总管这不也是外企高管嘛,快给我们说说,外企感觉如何,爽不爽?”
“还不就是一挣工资的地儿,啥爽不爽,给钱就干呗。”
“是吗?钱图,你有没有出国的打算?”欧强问我。
“没有,呵呵,我还是在国内开我的百年老店吧,趁着政策好,少生孩子多养猪,早日走上致富路!”
“看见没有,这是聪明人!”岳伟拍着我的肩膀说。
“说正经的,你是不是真要开设计公司?”任远问欧强。
“初步是这么想,但是,国内不比国外,想在设计领域做出东西,还是很难的。要是开公司的话,多半还是像你以前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拉来客户,按照客户的要求做设计,我就是一个手艺人,成不了设计师。”
“那当然,开公司就得挣钱,挣钱就得按照客户的要求办。艺术和市场没办法完全兼容,你总得做点牺牲和妥协。就这么说吧,你是想做设计师,还是想做公司老板?”
“当然是想做设计师了。”
“那行,我请你做我的首席设计师,我刚投资一电影,服装那块就交给你了。”
“什么就交给我了,我学平面设计,跟服装不沾边儿啊!”
“反正都是设计嘛,你换个圈子玩玩呗。”
“你听我跟你说啊,这设计吧,包括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园艺设计……”
“得得得,”不等欧强说完,任远就抢着打断他的话,“就知道背书,你丫快回学校当老师去吧,熬到40,混一教授,熬到50,成一博导。每年都有年轻的小丫头到你门下当学生,也不赖。别出来混了,死榆木脑袋,不开窍。”
“少给我胡扯你!”欧强那种郁郁寡欢的神情终于消失了。
后来,欧强真的跟着任远在影视公司做了一阵子艺术总监,最终还是不喜欢那个圈子,乖乖去美院当老师了。他成了我们这个穷二代富二代圈子里“最有学问”的一个,岳伟和任远见了他,都改口叫“欧老师”。
1做生意要有胆量、有魄力、有激情,但是,并不是所有有胆量、有魄力、有激情的人都适合做生意。既要感性又要理性,这是做生意之人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操练的本领。能够自由在二者之间穿梭,就算是炉火纯青了。我的好朋友欧强从海外归来,一般人就想当然地让他去做设计公司,好在他是个比较理性的人,知道做设计师和开设计公司是两个概念,没有轻易下海。
2有技术的人通常会想把自己的技术卖出去,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认识和了解,不是卖亏了就是卖不动。而且,做技术的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自己的专业理想过于执着,他的东西一点儿都不能改,面对市场他不愿意妥协半步。这样的“一根筋”是没办法做生意的。市场终究是面向大众的,不管你做的是艺术品,还是数码产品,还是服务行业,总要考虑到受众人群。你希望大多数人买你的东西,就得按照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修改你的产品。欧强这个做平面设计的精英,发表论文一篇又一篇,也得过不少设计大奖,但是他永远无法用非专业的语言跟我解释清楚平面设计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他注定跟大众市场无缘,只好回到学校去搞学术。设计公司这种面向大众的东西,只能用大众的思路来操作。
7漂一族先落地,再生根
北漂也好,沪漂也罢,到大城市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普遍都反映自己很难扎下根来。也许,是大家太心急了。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想法,不如把要求放低一点,先找到稳定的工作,从租小房子到租大房子,从合租到单独租,从租房到买房。把大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逐步完成,这样才能实现扎根落户的美梦。这也许需要五年、十年、二十年,着急是没用的。
我未婚妻的堂弟晓东来北京找工作,后来自己开了个网店,经营得还不错。但是半年之后,2010年年初的时候,他又开始犯难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封闭的圈子,每天宅在家里,跟他打交道的不是快递就是买家,自己的脑袋没有新东西进去,人逐渐有OUT的危险。他找到我说:“哥哥,我想去上班了。”
“想上班是可以,但是你网店开了一半就扔掉不可惜吗?”
“是可惜,但是我自己整天宅在家里,我也可惜我自己。”
“哈哈,我还以为你要修炼成精品宅男呢。”
“精品男可以,宅就算了。”
“其实,我也希望你上班去,见见世面,多结交一些朋友,等你社会阅历丰富一些,就算是重开网店,也会有不一样的视角和眼光。毕竟,”我尽量把语气放委婉些,“开网店,卖那些小东西,还是像女孩子做的事。”
“呵呵,我明白你的意思。哥哥,你的思想还是很封建啊,只要开店能赚钱,什么男孩子女孩子的。你难道没听说过,全世界的经济繁荣与否都跟女人有关系。”
“是么?你说来听听。”
“女人流行穿短裙的时候,就是经济景气,因为穿短裙就要配丝袜,能买好多丝袜,说明女人们有钱。女人流行穿长裙子的时候,就是经济不景气,因为她们连买丝袜的钱都不富裕了。还有,口红也是相对应的,有钱的时候可以买名牌大衣啊、包包之类的,没钱了,又想买东西犒劳自己,那就选择口红唇彩之类的小玩意儿。所以,反其道而行之,我根据种种社会现象揣摩女性消费者的心理,这个脑子是一般的女店主不具备的。”
“好小子,行啊你,大学时经济学原理没白念嘛,这些都能活学活用。”我不得不由衷赞叹这个曾经差一点被我撵出家门的“小舅子”。
“我也是现学现卖,开店之后读了很多经济、管理方面的书,充分感觉到知识还是很重要的。”
“这话说得在理,书到用时方恨少,总是在用到的时候才知道知识的重要性。”
“嗯,所以我想,我总在家里闷着开网店还是不行,我需要出去工作,跟人接触,多学些东西。”
“我赞成你的思路。晓东,你和齐悦都是外地来的孩子,像我们这种‘北漂’,想在北京扎根是必须付出辛苦的。我还记得,我当年来北京上学的时候,对这个城市充满恐惧和憎恨,恐惧它的大,憎恨它的贫富差距。幸好当时遇到贵人,拉我一把,使我一步一步走出贫困的境地。”
“我知道,你说的是任远吧,就是你火锅店的投资人。”
“行啊你小子,这都知道。”
“我听辣椒说的,辣椒跟岳伟谈恋爱,他们到底能不能结婚啊?”
“男孩子,那么八卦做什么?”
“呵呵,我就是好奇。我觉得岳伟就是个花天酒地的富二代,跟在任远身后,什么本事都没有,像个狗腿子。”
“任远也是富二代,你不要给富二代乱下定义。”我很严肃地警告他。
“毕竟像任远那种有想法、有胆识的富二代很少啊,我觉得他们就是仗着父辈留下点家产,自己醉生梦死,慢慢就败家了。早晚要被我们超过去。”晓东这孩子,劲头儿还挺足。
“富二代有富二代的过法,穷二代有穷二代的活法。你没有必要看着别人。至少,你哥哥我是沾了他们的光,在他们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当初,我也像现在的你一样,对他们有很深的偏见。但是接触多了,你会发现他们跟社会上的传闻相差很远,甚至完全不一样。穷人靠什么变成富人?光靠自己的勤劳还不行,还要转变思路,向富人学习挣钱的方法。固守自己的老观念是不行的。”
“哥,我明白。我当初考公务员,就是我爸爸的主意,他说这个工作稳定,在我们那个城市是属于‘上等人’的生活。可是,我厌倦了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也厌倦那些虚情假意的迎来送往,更讨厌写口不应心的八股文章。我觉得外面的生活太精彩了,我必须出来好好体验一下。”
“呵呵,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的。”我看着这个年轻人,好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我明白,我做了一切心理准备。哥哥,在你的店里,我总共当了25天服务员,6天帮厨,没有休过一天假。那一个月,真的是太累了,有一天特别忙,我端着盘子在一个个桌子之间走来走去,一天下来差点虚脱。回家之后躺在床上我告诉自己:晓东,你能端盘子,你就能做一切事!这种苦我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挺不住的。”
“好,有志气,我和你姐姐的苦心没白费。”
“我想我的目标并不高,我先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扩大我的交际圈子,攒点钱。然后买个小房子,跟齐悦结婚生子。北漂的落地生根,听起来不是神话嘛!”
“那么,你有目标吗,想进哪一个行业,我帮你留意一下。”
“那太好了。我想接触奢侈品行业,哥哥,你有没有LV或者Dior之类的国际大牌店的熟人,帮我介绍,哪怕去当学徒,从服务员做起我都愿意。我想学习他们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思路,以后做奢侈品职业买手。”
“……”晓东的话一下子触及我心。我的脑子里迅速闪现出一个人的名字,她就是做这个的。她不是买手,而是旗舰店的老板娘。
我想了想,到书房找到一张名片,递给他说:“你按照这个名片上的电话联系麦吉总经理,就说是我堂弟,问她店里招不招实习生,或者储备干部。”
“太好了!哥哥,你做咨询就是好啊,什么人都能接触!”
“呵呵,是,圈子大了,什么人都有。”
1我看过一本畅销书,是日本女画家高木直子的《一个人住第五年》,书中讲述了她自己从乡下老家独自到东京闯荡的故事。说白了,就是她辞了老家安逸的工作,一个人北漂到东京,当自由职业者。她是画漫画的,必须有人约她画画她才有收入。于是,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小姑娘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自己租房子,自己找工作,自己打理钱财,甚至一部分家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这样的生活她过了五年(我写到这里,发现她已经出了《一个人生活第九年》)。在北京漂泊跟在东京漂泊的成本差不多,既然选择了做“漂一族”,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承受力,锻炼自己的生存本领,才能在这个强手如林、生活成本颇高的城市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2像晓东这样,到了北京之后有亲戚投奔的人已经是幸运之极了。我知道,很多“漂”着的人初到北京之后根本没有一个熟人,说是举目无亲、两眼一抹黑一点都不为过。如果你正是这样的一员,不要灰心,不要绝望。你应该迅速找到一个圈子融入其中。哪怕是在地下通道唱歌,也要跟其他穷哥们儿结个伴儿,这样你才能不孤独,这样你才能不孤立。我记得“西单女孩”的故事,她孤单一个人闯荡北京城,就是在地下通道里跟流浪歌手学会了弹琴唱歌,然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唱歌的视频被放到网上,一夜成名。当然,一夜成名的几率很小,但是融进一个圈子,找到一个接纳自己、温暖自己的集体还是非常必要的。越是出门在外,越要有朋友相伴,这样奋斗起来才会有力量,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