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71100000013

第13章 第三编品读刘禅(1)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蜀·刘备《先主敕后主遗诏》

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莎士比亚

统治者的招抚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来,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得一日之果腹;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少破坏一些社会财富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著名学者王学泰

“扶不起的阿斗”这话连大字不识一个的乡间老农都知道,就因这一句话阿斗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极高,老少妇孺皆知。自此话诞生并顺利成为乡间俚语后,凡是懦弱无能,即便是有人帮衬都做不了大事的人都被冠以了“阿斗”的称号,甚至到了后来“阿斗”逐渐演变成了弱智的代名词。阿斗的不佳名声主要是来自《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有意地贬低了小名阿斗的后主刘禅。不过,在正史《三国志》中却对历史上的刘禅做了另外一种评价,陈寿借其臣子之口说他“通明智达”,在自己国力无法抵抗强魏时以百姓为重,以社稷为轻,采取了投降的上策。刘禅被接到洛阳后,司马昭认定他是个没心没肝的傻子,对他放松了戒心。刘禅真的是傻子吗?在蜀汉为君时还是一个通明智达的贤主,何以在灭国后却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1.少年流离

谁说阿斗无能?年幼的阿斗都已为刘备建立过奇功;谁说阿斗只是生于宫中妇人之手?他其实在战乱之中饱受流离之苦;谁说阿斗弱智,他的母亲甘夫人聪慧有谋,他的父亲刘备弘毅宽厚,从基因遗传角度来看,这样的一对夫妇生出白痴儿子的几率实在不高。而且,以智慧著称于世的诸葛亮也曾感叹阿斗“智量增修,过于所望”。历史上真实的阿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在当阳长坂大战,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的那个孩子便是以后的蜀后主刘禅。赵云拼着一死冲出曹营,将刘禅交到刘备手中,刘备却将他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当时赵云被感动地涕泪涟涟:“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当时的刘禅年幼无知,但是却成功地帮助父亲刘备收买了一员大将的忠心,功莫大焉。刘禅小名阿斗,字公嗣。据说他的母亲甘夫人生他时梦见口吞七星,故以“阿斗”为其小名。刘禅幼时即失陷曹军营中,后被赵云救回,可谓是大难不死。少年时,刘禅也随着刘备颠沛流离,吃尽苦头。陈寿的《三国志》曾记载刘禅几岁时,因曹操突袭,刘备抛弃家属仓皇逃走,阿斗到处藏匿,后来跟着别人到了汉中,被人卖给了扶风人刘括,刘括收养他当义子,一直养到给他娶妇生子。后来刘括一个姓简的邻居在刘备那里当了将军。恰巧刘备又派遣这个人出使汉中,住在官署中。刘禅便找到他,说明自己是刘备的儿子。简将军看其相貌详加询问,果然不错,于是立即将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统治汉中的张鲁。张鲁便为刘禅沐浴更衣,送他到了益州。经过多年的离乱刘禅终于回到了刘备身边。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是刘备在沛城娶的妾,随刘备到荆州后生了阿斗。甘夫人虽是三国时著名的美人,但出生微贱,在《三国志》中曾提到刘备虽然首先娶的人是甘夫人,但他后来娶的糜竺的妹妹糜夫人才是他的妻子,而甘夫人的身份是妾,所以刘禅并非刘备的嫡子。嫡子是“庶子”的对称,即封建社会中嫡妻所生之子女。胡培翠《仪礼正义》卷二十一有“嫡对庶言,嫡妻所生为嫡子。”嫡子的地位高于庶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嫡长子往往享有优先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权利。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是个有胆有谋,非同一般的女子,她在跟随刘备的日子中,多次被俘,却都安然脱险,奇迹般地再回到刘备身边。甘夫人玉质柔肌,刘备让她立于白绡帐中,自己在外观望,便觉她尤如月下凝聚的白雪一般,后河南有个媚臣献了一支高三尺的玉人给刘备,刘备便将玉人与甘夫人对比,时常把玩,甘夫人却劝刘备不可玩物丧志,于是刘备撤去玉人,蜀中群僚皆称赞甘夫人为“神智妇人”。

甘夫人这么聪慧的母亲生出的儿子真的是弱智吗?由聪慧母亲生出白痴儿子的几率有多少,我们不需要考证,就从《三国志》而言,通篇并没有提及刘禅智力有问题,而且刘备也并不止刘禅一个儿子,难道说他的其他两个儿子也有问题所以不得不选择刘禅来继任大统吗?更何况,刘禅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都还自己掌管蜀汉19年,就凭这一点也可证明刘禅不可能是个白痴。一部《三国演义》,扭曲了多少事实呀!再说刘禅的父亲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虽自身才能有限,但是颇能知人善用,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其打下了蜀汉天下。试问,倘若刘禅本人真如民间所传是个白痴无能的人,刘备又怎会将自己的帝位传给刘禅?刘禅虽是长子,但母亲为妾,先天的身份并不比两个弟弟高,这说明他能被刘备立为太子,绝对不是出于刘备宠爱甘夫人的原因,更何况甘夫人本人颇为智勇,能识大体,并不是一个恃宠而骄的女人,想必不会魅惑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刘禅不仅智力没有问题,而且还自幼聪慧,有肚量,颇有乃父风范。《先主敕后主遗诏》中说“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遗诏中的射君已不可查,但刘备以“君”敬称,想必也不是一个随随便便不值重视的人,这样的人一般是不会为了讨好刘备而说假话,冒称诸葛亮曾经私下感叹刘禅小小年纪就聪颖有肚量,简直超过了人们对他的期望的。射君不会是为了讨好刘备,诸葛亮也更不可能是为了讨好刘备而故意说刘禅聪慧。诸葛亮此人聪明绝顶,颇有眼界,但是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自恃才高,不会轻易地赞美一个人,诸葛亮能够赞美刘禅,最根本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刘禅确如他所感叹的那样“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古代对储君的期望都是很高的,但是刘禅竟然能够被诸葛亮私叹“过于所望”,可见他绝不是一个可以小看的人物,更不可能是传说中的弱智了。刘备听射君说诸葛亮曾私自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心中自然是欢喜,他在遗诏中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不过是谦虚之语罢了,实际上,仔细品味还可以品出这谦虚下的自豪。刘备也如一般的父亲一样,当别人称赞自己的儿子时,口头上说“哪里,哪里,还要改进,还要改进”,心里却得意洋洋,为这儿子骄傲万分。他的遗诏中充满了对刘禅的期望,希望他能在诸葛亮的辅助下统一天下,恢复汉室。在临死之前,也是千叮万嘱让刘禅将诸葛亮“父事之”。刘备死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诸葛亮这个相父共事,也开始了委曲求全的统治生涯。

2.缩身成尺

《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诸葛亮几近完人,他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衬托诸葛亮的优秀,罗贯中不惜贬低刘禅的能力,把他写成了一个只能托庇在诸葛亮身下的无能小儿。然而,历史不是小说。诸葛亮掌管着蜀汉的军政大权,一手遮天,身为皇帝的刘禅会无动于衷么?“功高震主”这句话曾经让无数的皇帝设计斩杀了自己身边的重臣,刘禅又会如何对付诸葛亮呢?

刘禅当算得上是一个孝子,将刘备的话谨记在心,同时也是因他看得清时局,知道17岁的自己还无能于朝政,需要依靠诸葛亮,于是,刘禅在即位之后,立刻封诸葛亮为丞相,把国政大权交与他,并且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国家大事就由诸葛氏来处理,他只负责宗庙祭祀之事。从此以后,蜀汉朝廷果然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把持了国政上的大小事情。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一个国君能够放权给臣子可不容易,这没有容人之心,没有明察时局的能力,没有大智慧是做不到的。对于刘禅的信任,诸葛亮不仅不客气,反而觉得理所当然。在《三国志》中陈寿写道“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诸葛亮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不仅不是“事无专制”,而且是事事专制,将朝政大权握于己手。他在《出师表》中一再强调“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宜异同”,居然把“宫中府中”放在同等地位,实在是有违朝廷的正常礼义和官场的秩序。《出师表》中流露出的对刘禅的口气,简直就是一个严峻的父亲在教训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这种态度也实在不符合汉时的君臣大义。西汉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将先秦儒学改造为汉代新儒学,建立了一套“君为臣纲”的封建君臣制度。为了切实和具体的维护封建之道,董仲舒提出了“礼”的规定与要求,“礼”就是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和生活规范。他在向汉武帝的对策中说:“王者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又说:“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汉书·董仲舒传》)意思是君臣之间一定要以君为首,讲究君臣之礼,以防臣子乱礼而心生贪念,最终越礼胡为,生反叛之心。董仲舒还说“为人臣者……委身致命,事无专制,所以致养也;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忠也”(《天地之行》)。显然,诸葛亮并未牢记自己的臣子身份,从好的一方面讲他果然是以刘备的重托为己任,将刘禅当作了自己的儿子一般看待,从坏的一方面讲,这就叫拥兵自重,功高盖主。诸葛亮那时手握国家大权,甚至连后主都得听他的,一个人自骄之时总是难免颐指气使,得意洋洋,甚至忘了自己的本分,干涉起不该多干涉的事情来。汉时君臣的等级制度森严,刘备自称自己是汉朝宗室,故蜀行汉制。诸葛亮的一系列不将君主放在眼里的言语举动触犯了蜀汉一国之主的尊严,作为一个皇帝一般是难以容忍的。在历史上多有前朝皇帝临终托付朝中重臣辅助下一任幼君之事,如公子异人让吕不韦辅助嬴政,顺治将幼小的玄烨托付给四大辅臣,而吕不韦跟四大辅臣中的鳌拜拥兵自重,把握朝政大权,甚至越俎代庖,把皇帝当小孩儿耍,结果两人均招来杀身之祸。诸葛亮做的事情与吕不韦、鳌拜并无差别,不过他虽然心中骄狂,但自始至终确无反心,一心一意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声名较好。除此之外,青年刘禅也懂得以大局为重,尽量委曲求全,缩身为尺,尽力避让,将诸葛亮当做父亲一般尊敬。诸葛亮曾夸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就后来他与诸葛亮君臣相处的和谐度来看,确实是没有夸错的,刘禅能容诸葛亮之骄横,可谓有肚量,而他认为诸葛亮北上伐魏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可谓有智慧。

刘备死后,诸葛亮多次率兵平定南蛮,此举虽然必要,但是劳民伤财,损伤国力。当时荆州已失,桃园结义的刘关张都已去世,蜀中已无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而当时魏国力量强大,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总共1616万(此时已灭吴)。据此推算,魏当时该有人口1250万。人口多少直接影响到军队数量,国家的经济和储备人才。从军事力量上来看,显而易见,即使蜀国全民皆兵,也不过只有100万士兵,单从数量上来说,魏国可以抽出相同的士兵,而不至于对生产产生大的影响。士兵数量的限制使得蜀国不可能与魏国打硬碰硬的消耗战,因为要再补齐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同时士兵占总人口的比例决定了分摊在农民身上的压力有多大。《三国演义》中蜀国士兵无战事时都相当于农民,需要自给自足。同时,假如说人才在人口中的比例大致相等,那么魏能够选拔的人才明显多于蜀国。魏国方面,有邓艾、钟会、王睿、杜预等将才,而蜀国也不过只有姜维一名大将而已,这还是从魏国抢过来的。同时由于魏吴两国成形比蜀国早不少,政府机构自然比蜀国成熟。而且蜀国除了有魏国的威胁外,还有南蛮的威胁。当时南方刚定,诸葛亮便上表刘禅要出师北伐,此时是公元227年,距蜀国夷陵之战(公元223年)兵败主亡之时只不过过了五年。短短五年,就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难以恢复一个大伤元气的国家。国力尚未恢复,自保都只能勉强支撑。当时的魏国与蜀国,好比大象与蛇,石头和鸡蛋。蜀要灭魏,无异于蛇吞象,无异于以卵击石,无异于自取灭亡。何况,蜀魏之间隔着崇山峻岭、高山深谷,这天险,本就是易守难攻之地,谁守就对谁有利,谁攻就“难于上青天”,而诸葛亮却舍己长而攻强敌,实在是算不上明智。年轻的刘禅清晰地看到了魏蜀之间的差距,也看出了在蜀汉民生凋敝的情况下,最明智的法子不是北伐而是休养生息,所以他委婉地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说这话时,刘禅没有以自己的君权强迫,其一是因为国政大权被诸葛亮把握手中,不能强迫,其二是因为他的确是尊敬诸葛亮的。刘禅没有与诸葛亮明里争执不宜北伐,唯恐正面的冲突会激怒诸葛亮,反而他会执意北伐。所以他借口担心诸葛亮的身体,“恐劳神思”。可惜诸葛亮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想那诸葛亮以恢复汉室为己任,看自己年事已高,实在没有时间可以等待,要是在有生之年不能恢复汉室,待到黄泉之下,他又如何去见刘备呢?诸葛亮也并非不清楚蜀魏之间强大的差距但是心急便智昏,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敌,他心中认定蜀汉要得存亡,汉室要恢复就非得走北伐这一险棋不可,于是仍旧置刘禅的规劝不顾,强烈促成北伐协议。刘禅基于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室的既定政策和诸葛亮在国内的崇高威望,便以团结为重,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但是诸葛亮死后,他却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

3.非常君臣

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重托,不顾国贫民弱的劣势,意图抢占先机攻击强魏。他在228年至234年间接连五次发动了北伐曹魏的战役,均未取得重大胜利。刘禅明知道诸葛亮此举非属明智,将会大大损失国力,为何还依旧支持诸葛亮北伐呢?

同类推荐
  • 纪伯伦全集(第三卷)

    纪伯伦全集(第三卷)

    从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一位细腻、性感的纪伯伦;一位感性、沉默的纪伯伦;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充满斥责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 中国历代风云人物(上下)

    中国历代风云人物(上下)

    从上古时代到王朝结束,在你面前展开了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所有你能够记起来的风云人物,在这里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君王、武将、思想先哲、文学家、忠臣、发明家、变革家,任何一个领域的人物几乎没有疏漏。记载的他们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大历史风貌,让人无限向往。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将我们带进属于他们的那个年代,一起翻阅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感受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膨胀,热血沸腾,在内心深处多一份对祖国、对华夏文明的热爱与崇拜。
  • 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

    在春秋五霸中,勾践是一个最为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个亡国之君,又是一个中兴之君。在吴国为奴期间,他饱尝常人不能忍受之耻辱。归国后,他卧薪尝胆,把自己放在低卑的位置上去敬信群臣,集合众谋,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了强吴,旋即北上,大会诸侯于舒州,成为中原之霸主。危中求存的政治环境,造就了勾践阴阳相违的双重人格。他是一个政治家、谋略家,韬光养晦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个阴谋家。
  • 名人传奇故事丛书-艾森豪威尔

    名人传奇故事丛书-艾森豪威尔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美国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名将之一,美国第34任总统。在美国历史上,一共有过10名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是其中之一;他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造就了战争,战争造就了艾森豪威尔。”这是美国《时代》杂志对艾森豪威尔的评价。
  • 土司王朝(上)

    土司王朝(上)

    清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武陵山地最大的土司——容美土司田氏家族,在群雄逐鹿中原之际偏安一隅。但是,随着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到来、清军入关、大明灭亡,容美再次陷入了历史无情的旋涡之中。几代王朝更替,土司田渍霖忧愤而死,田既霖在对嫂子梅朵无望的爱情中抑郁而终,田舜年遭长子背叛,而渔翁得利的田明如最终成为了容美最后一位土司……爱恨情仇中,展开一幅湘西少数民族雄奇诡谲的风俗画卷,写就一部荡气回肠的民族史诗。
热门推荐
  • 鬼之末夜

    鬼之末夜

    从高楼跳下转瞬即逝的生命,怨恨的双瞳。焚化炉内诡异的叫声,挣扎的人影。满月之夜游荡的夜魅的身影,是人还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色欲让我带着这七宗罪,来到人间来救赎。“我好恨,我要你死,要你和我一起下地狱!”如果,现在是晚上,窗外,是否有一抹身影闪过呢?
  • 冰雪少女之复仇公主

    冰雪少女之复仇公主

    冰山公主云寒雪,为了复仇来到了圣樱中学,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可爱的女孩夏彩玫,腹黑的男生韩炫。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 逍遥暮

    逍遥暮

    一睁眼.....世上便有了两座山,一座城一座山上,住着妖怪,一座山上,住着和尚城里有人,行于天下人的一生应该这样活着逍遥自在偶尔兴起,翻翻旧账,杀杀仇人何时寂寞,仗剑入昆仑,下棋赏花他叫樊洛……他在这里,活着,逍遥着直到世界昏暮
  • 气魂世界

    气魂世界

    偶然间在一个山洞寻到一尊古鼎,再次醒来时却发现身处异世,这个世界的人,都修炼一种叫做气魂的东西,不知道他还能否在这陌生的世界闯下自己的一片天地……
  • 病变:从天而降

    病变:从天而降

    生化X病毒来袭,灾难降临!你选择孤军奋战,还是服从团队?你会像往常一样袒护着你的朋友,还是为让自己活命扔下他自生自灭?这一切决定终将取决你是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内容简单易懂,记录下幸存者一路冒险的故事,友谊是那么的可贵……
  • 逸飞冲仙

    逸飞冲仙

    有一天,现代女车神穿越到一个异界、魔法、修仙的小说中……嗯,这不是重点。武艺超群的她,天纵之资,却要寄生在柔弱、单薄,一副随时要挂掉的小身板里面……嗯!这也不是重点。熟知这个小身板是命中注定的炮灰,女配,被万人摒弃,死后人人拍手称庆的小悲催……,当然,这更不是重点。可是,可是……这!!!这里,居然是一个现实世界……他们不是在一本小说里???为什么我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呢???这才是重点吧!!!真的会死人的好吧!!!OH,myGOD!穿越的女配,重生的女主,搞不清状况的男主?且看蓝菲儿如何玩转世界、飘逸飞仙!
  • 王妃慢点等等我

    王妃慢点等等我

    前世,凤烟是一个爱看穿越小说的警校学生,却不想一场意外居然穿越了。凤烟本来是想做一个米虫。但是一场意外使她知道,在这世界,唯有实力才可以横行霸道。于是,她开始变得强大。当一切已经结束时,凤烟才发觉自己已经被困在某人身边了。
  • 绝生孤岛

    绝生孤岛

    有几个人,他们的轮船不幸撞在了一座孤岛上,他们怎样在孤岛上生存下来呢?孤岛上又有怎样的历险等着他们呢?这些故事,夹杂着太多的血和泪,同时也有很多的情与义,期待大家收藏阅读。
  • 你好,从未谋面的你

    你好,从未谋面的你

    在大四面临毕业的关键时期,一场“阴谋”改变了三个人未来的轨迹,本来可以隐藏在心底的感情被猛的激发出来,当男生和女生同时追求一个男生的时候,到底谁的胜算最大呢?关于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娱乐至上

    娱乐至上

    不大会写简介,基本上本书写的是主角重生之后以韩国娱乐界为跳板,席卷亚洲娱乐界,建立美女明星11的故事。喜欢李孝利,喜欢宝儿,喜欢蔡妍,喜欢LeahDizon,喜欢星野亚希的都不要错过哦!但是如果你是喜欢松岛枫,喜欢吉泽明步的话嘛!嘿嘿,那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啦!【娱乐至上①号交流群:3524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