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6700000007

第7章 讨论和比较是文字工作应掌握的主要方法(1)

我给新来农业局上班的公务员和大学生讲过,初学写材料,还是先从模仿格式入手,由表及里。包括中央的、省里的、咱们自己的,选出一些精品,作为蓝本。经常看一看,甚至背一背,不断汲取别人的长处,补充自己的不足,变成自己的长处。慢慢来,不急于求成。关键是有真心,有恒心,有事业之心。

我或许有点过于热心,总渴望和自己一起工作的青年干部进步快一些。包括让青年干部背一号文件,就是想让他们将一些基本的东西,包括文件模式牢记于心。这未必不是一种毛病,即使对不常见面的青年干部,见了面,也不免说几句。总归有点好为人师。似乎并无不良动机,或许只是一种坏习惯罢了。有时候,话又重一些,难免伤人。这样,好心,热心,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反思自己,实际是自我缺陷的暴露。明明知道自己缺点很多,抬手动脚,都是暴露缺陷,秉性难改,无可救药。了解的原谅是性情中人,不了解的,还以为是自以为是,自卖自夸,盛气凌人,不知天高地厚。这篇讲稿,也可以说是不知天高地厚的产物。然而,发热生疹子,既已感染病毒,也不能不让它生出来。

由此醒悟到,一些学者,专家,领导,尤其是大师级人物,总是那样深藏若虚,虚怀若谷,谦虚谨慎,不耻下问。一定是因为他们深省到世界很大,自己不懂的东西还很多,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指导别人。这样一想,还敢说什么呢?还能说什么呢?反过来又想,这点热心还是好的。蚂蚁虽小,总是成群结队往前走,去完成自己的大小任务,没有因为力薄才疏就放弃。这样,便又找出种种理由,安慰自己,支持自己。有时候甚至想,即使出自名家笔下的哲学史,有些不也是可有的罗列,易取的皮毛吗?真的哲学在哲学家的原著中,或者原著也未必是哲学家所思所想的精髓,精髓尚在将想未想,将生未生,将有未有之中。

我的一位老领导出过一本书,叫做《人生世事来回想》。他是在反思中讲自己的人生体验。我的来回想却是为自己提高信心找理由,并因此而认准这样一个道理: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形成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

材料好不好,一比便知晓。经常将同类材料对比,就和选美一样,比较便见高低,还可以从比较的过程中欣赏美。我最近又翻了翻《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和《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两部书。这两部书都是我们党的大笔杆的杰作,是大手笔。胡乔木在写作设想谈话中说:“虽然不能同薄老的书攀比,大致上要相称。”他统稿未完便逝世了。现在看来,没有达到相称的要求。但我们在比较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这里,我想特别将“讨论”和“比较”两端提出来,多说几句。讨论这件事,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毛泽东。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到北京,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讨论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也许是我特别注意讨论吧,从电视片中,总是经常看到毛泽东在讨论问题,甚至每一出场,几乎都在讨论。与此很不同的是,蒋介石一到会场就是下命令。回到家中,也很少与人讨论,总是在生闷气,好像他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总是下面执行不力。因此,别的一切人,也就几乎没有可以和他讨论的资格了。

毛泽东不仅将讨论作为基本的工作方法来要求,而且将讨论作为党的制度建设来贯彻。他要求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他主张一切重要问题均须交党委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他强调,不仅党的上级机关,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而且党的下级机关和党员群众对于上级机关的指示,要经过详尽的讨论,以求彻底了解指示的意义,并决定对它执行的方法。他坚决反对怕群众开展讨论,压制讨论的恶劣作风。我们从他的讲话中还可以看出,刘邦是讨论派,项羽则是反对讨论派。他赞成讨论派的刘邦,而反对反对讨论的项羽。

领导交办了新的任务,或者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或者遇到新的观点,甚至只有一点自以为好的意思,小荷才露尖尖角,经过组织不同范围的讨论,形成较完整的东西,以至出台一个指导一个时期工作的文件。

关于讨论,我也想到一个故事。据说,曹中厚同志在长治当市长时,特别重视讨论。通过讨论理清思路、丰富材料、发现人才,是他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一般是组织写材料的人讨论。讨论时,发现哪位同志对某个问题认识最深刻,对某方面情况最熟悉,就由那位同志来起草某一部分材料。有时候也可能由分管领导参加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位分管领导主持起草文件或讲话。这种方法利于集思广益,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利于互通情报,利于材料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也利于促进思考,提高人的素质,可以说好处很多。我在担任市委副秘书长时直到现在在市农委,也常采用这办法,用起来得心应手。

关于讨论,后面讲“合力作战”中还要讲到,这里从略。

“比较”,也有几个方面的比较,范围非常之大,可说的话很多,索性多讲一点。一是读书中的比较;二是讨论中的比较;三是选择材料的比较;四是作出决定的比较;五是确立方向的比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青年朋友最熟悉的恐怕是选择对象的比较。这方面的比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最近看到一个资料,作家贾平凹在学习中很注意比较。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比较上下过大功夫。把国画和油画比较,把话剧和戏剧比较,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比较,把中医和西医比较。通过比较,一方面吸收作品里面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再回到自己的民族之中。另一方面,也在比较中积累和提升,一些真有用的能力,不知不觉就形成了。

余秋雨先生也很注重比较。中国书法史,或者说中国文化史上有三个范例: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他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这三种法帖,是中国人格最典范的体现。王羲之是乱世当中的典雅人格;颜真卿是盛世当中的悲壮人格;苏东坡是代表着一种更理想化,也更亲切的放达人格。他还认为:三种强大的人格,通过三幅书法,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人格的三个高峰,而这三个高峰又各自具有很大的时代概括力。他甚至说:三幅行书,成了中国文化史最抽象的、最概括的文化形式。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史最壮丽的部分。我想,读书能这样读,能这样比较,这样概括,读出这样的结果,何愁不提高呢?至少可以提高得快一点罢。

鲁迅先生的一生总是在比较。从小上私塾,他背书很快,别的孩子背四行,他背八行,十六行,三十二行……半本书,一本书,由此认识到自己记忆力超群。后来,怀着一颗救国心去求学,学过矿产、海军,都与他救民于水火的志趣不合,才又去日本学医。在日本仙台课堂一次看电影,大受刺激,明白救治中国人的麻木,在于做灵魂的工作,才转为从事文艺救国。他的人生道路就是这样比较的结果。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比较的结果。只是有的人实现愿望或叫理想,有的人不了了之。即使不了了之,也是一种结果,只是一种无奈的结果罢了,或者叫比下去的失败者。

鲁迅将自己与革命领袖比较。由此感到自己还是适合于文艺,所以就将志向寄托于文艺。他坐人力车上班,将钱夹掉在车上,车夫发现后送回来,请他当面点点,他硬塞给拾金不昧的车夫一元钱酬谢。后来又遇到车夫在大雪天跌了一跤。有感于在那样一个群狼争食、蛇蝎横行、乌龟王八执政的黑暗现实下,车夫在如此艰辛中仍有那样伟大的人格,他写了《一件小事》,无情鞭挞了社会,深刻解剖了自己。《一件小事》是鲁迅对社会人格的比较,也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比较的产物。

鲁迅曾相信进化论,坚信青年胜于老年。过去,军阀杀青年,他悲愤过;后来,他又经历了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同样是青年,告密、捕人、杀戮的竟也是他们。他被惊呆了,震撼了,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四远还仿佛有无量悲哀,苦恼,零落,死灭,都杂入这寂静中,使它变成药酒,加色,加味,加香。这时,他想写,但不能写,无从写。他在痛苦的比较中,对原有的人生观进行批判,对进化论进行拷问,对自己的心进行酷烈的自嚼,写下了他最痛苦的心史:《野草》。《野草》是他最痛苦最惨烈的比较的记录,是灵魂的挣扎,是心灵的拷问和洗礼。

一生在比较中前进的鲁迅,胸怀总是那样开阔,心态总是那样冷静,也总是那样有自知之明。瑞典人来征询申报诺贝尔文学奖,鲁迅先生觉得获奖并非自己的初衷,倘若因为是黄脸皮反受优待,倒是一种侮辱。他放弃了,坚持要扎扎实实拿出自己真实的成绩来,以有益于社会的进步。不去张望,更不去张罗什么奖,甚至大奖在前,看都不看。他将自己放在世界范围比较,其中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比较,就是以防助长中国人的虚荣心。

李立三要搞大规模的武装游行,找到鲁迅,要发给他一支枪,由他带队,他没有答应;又动员他以真实姓名写一篇痛骂蒋介石的檄文,他也没有答应。他在冷静的比较中选择了自己的战斗方式,坚持“壕堑战”。

同类推荐
  • 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内容包括了博物馆建筑、博物馆信息化、博物馆安防与消防、博物馆开放管理、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服务、博物馆文化产业、博物馆文化、博物馆人才战略、博物馆科学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 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和对策,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形成教师和学生双方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尝试成功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引领学生尝试成功

    成功教育原理着重解决成功教育本身的一系列内在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成功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以及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方法、途径。
  • 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概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研究性学习评价研究、研究性学习研究的运用、
  • 辅导员手记

    辅导员手记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组编的《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丛书:辅导员手记》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辅导员工作和成长的真实记录;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辅导员工作和成长的思考体会;没有超凡的创造,有的只是辅导员工作和成长的创新经验。在这本书里,您将看到他们的无私付出和积极心态,触摸到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新动力,体会到他们日常面临的各种挑战和令人称赞的智慧才华,感受到他们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正能量”,从而进一步准确把握当代北京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思想和心理状态,深刻理解他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并油然而生崇高的敬意!
热门推荐
  • 郁洲遗稿

    郁洲遗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精灵古怪镇的怪事

    精灵古怪镇的怪事

    一个精灵古怪的小镇突然冒出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小小的蜗牛角上,居然有两个连年发生战争的国家;小保姆居然会挪移大法;三个小女孩赶走了不怀好意的外星人,让地球避免了一场极大的麻烦;橡皮阿拉平白无故长出小腿小脚,还是连着溜冰鞋一块儿长出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可是牛郎挑着孩子,披着老牛皮一直追到天河岸边就没有下文了,别着急,看看牛郎织女后传就知道了;一头宠物猪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白雪公主!这些古怪的事,看看你就会明白。
  • 陌上花开等流年

    陌上花开等流年

    年少的你,是否会想起那岁月时光陪伴你的人,青葱岁月,那留下的一点记忆无时无刻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那朦胧的爱一直埋藏在心底。
  • 绝恋异世

    绝恋异世

    她,18岁就等上了世界杀手排名榜的NO.1,却因背叛组织而被组织灭口,她,世家嫡女,绝世废材,温柔娴静,胆小懦弱,欺凌而死她,倾城绝色,冷漠狠辣,绝顶异能,随性而活,异世重生再次睁眼,灵魂转换,异世重生,她,不再是人人可欺的废材嫡女,害她之人,她,必将百倍奉还,挫骨扬灰,永生不得安宁,在这个以实力为天的世界上,且看她如何威慑天下,看遍天下美男,带领她的魔兽大军横纵三界。
  • 凛然神起

    凛然神起

    曾经我想写出一本有趣的书来,但我很不满意我的作品,我一遍又一遍的删改那些文字,我没有意料到它们可以这么的糟糕,全是一些可笑的废话,让我心灰意冷。我一度放弃了写作。后来我慢慢学会了正视自己并收起了无知的狂妄。我对自己和从前的想法认真反思过,我想,哪怕实际上不够格。但我希望去尝试,去努力,在成功的突破自我之前先去完成。所以我开始写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李华和李琪父女死后来到新大陆的故事。他们在全新的世界里成为孪生兄弟,开始各自的全新人生。或许,世界并没有变,变的是他们自己。最后我想说明:我讨厌装。如果我确实傻,我不希望用文字显得我很聪明,那是真的愚蠢,起码很不尊重读者。
  • 婚婚欲醉:女王大人请在上

    婚婚欲醉:女王大人请在上

    当女王遇到另一位霸王,还是扮猪吃虎的霸王那时,王对王,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来。女王魂穿现代,再现当年王者风范。“我的女王大人,让我来伺候你可好。”某男抛了一个媚眼。“不用,本王很忙。”某女头抬都没抬。“那就更需要伺候了,老公我包你满意。”说着,直接用行动来证明。
  • 白桦树小屋

    白桦树小屋

    边防连的战友们为了不让小雪伤心,隐瞒了真相,编织了一个真实的谎言,为美丽的小雪盖了一座白桦树小屋……在充满真情和爱心的小屋里,围绕着新娘小雪,边防连的官兵和饲养的军犬、猪、猫等“宠物”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像童话一样美丽动人的故事。庞天舒所著的《白桦树小屋》深入浅出,迤逦凄婉地演泽了边防军人的生活和惊心动魄的爱情,是军事小说走向人性与自然的成功探索。
  • 红流纪事:血浴黄浦江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红流纪事:血浴黄浦江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读《中庸全书》学生活

    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这就是含有道德内容的性。人人遵循各自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这就有了常规,这就是道。从道入手,修饰品节,这就是教化。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慎其独”的话题,要求人们加强道德自觉,谨慎地修养自己,并特别提出了“中和”这一范畴。“中和”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的,所以叫做“中”。喜怒哀乐总是要发露出来的,但发出来要有节制,无过不及,这就叫做“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整个社会大家都心平气和,社会和自然界很和谐。
  • 爱,毒刺

    爱,毒刺

    千年前的情谊,延绵到今日今时。前生的一对以舞为生的兄弟与夫夫。今世一个是盗墓者,另一个则是从棺椁中走出的千年粽子。所有的事情都让人难以想象。前生的欢颜笑语、匪夷所思、难解难分、痛苦不堪、今世结果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