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皇后人选后,赵构在寝宫呆了一会,便去了文德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在那里已经有几个翰林候在那里了,一听到司礼太监那尖锐的“皇上驾到!”的喊声,便马上跪到地上迎接赵构的到来。
赵构走到上面的金鸾宝座坐定后,司礼太监又是一声尖锐的“平身!”
坐在金鸾座上,赵构望着前面桌子上的一大堆奏折,头就有点晕。这阵势都有点赶超他高三时的课桌了。其实要当一个好皇帝也是不容易的,比如要早起上朝,又比如要批很多奏折,再比如要识忠妄,平衡臣子间的势力。
赵构还有一个困惑就是不怎么会用毛笔。虽然历史上的宋高宗是个丹青高手,但赵构嘛,也就仅仅小学时上过几节书法课了。他能提取高宗的记忆,但是这并不能让他也成为一个丹青高手,他还需要多多练习。为了不漏出马脚,赵构私下也是练习颇多,并且也很少写字。平时批奏折也是要翰林读给他听,他说下意见,然后由翰林代批。
赵构随手拿起一本奏折,挥挥手,马上有两个近侍太监走了上来,把桌上的奏折搬到下面的一张桌子上。一个翰林帮忙摆好后,便看了赵构一眼,得到赵构的应允后,便打开来读给赵构听。
赵构自己看着手上这份奏折,一边听着那位翰林的朗读。心下也在思索着翰林读的那份奏折上说的事。赵构这斯的古文水平实在是不怎么样。那些官员们的奏折又是写得文绉绉的,让赵构是看不大懂。
不过好在赵构这斯脸皮厚,只是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他是这样说的:“朕日理万机,你们就专捡重点读,注意,并不是要你们读原文,就捡这个主要的读。当然赵构也在努力地提取康王记忆,学习这个时代的知识,以及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
好在这些翰林还是很有学识的,这样的要求对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于是一群人慢慢地也都熟悉了赵构的套路,不过说起来,这个工作效率还是有一般的。
赵构听完后,略微思索一下并说到出了自己的批示,另一旁的一个翰林赶紧记下来,交给下一位翰林让他去润色一番,赵构说的都是些白话,当然奏折上就不能这样批示了。最后一位翰林把润色好的批示誊到奏折上,发给中书、门下省,让他们再看一下,不同意的驳回,同意的转到尚书各部,由他们去执行。这就是赵构他们每天的工作流程。
批了一些奏折后,赵构碰到了一份让他为之一喜的奏折,奏折是说的裁军的事,中间还讲了对军队中一些现象的看法。这篇奏折很长,说了很多。赵构让近侍太监把那份奏折递了上来,把朱封打开一看,原来是岳飞呈上来的奏折。
岳飞现在在太原府前线,赵构有些时候没见着岳飞了。回京城后,赵构的事也多了起来,而岳飞又要执行任务,所以两人根本就没见过几次。现在见着了岳飞的奏折,赵构还是很高兴,特意又仔细了看了一遍。岳飞的字还是很好的,这奏折上的字虽铁画银钩,但也还端正工整,并不像赵构以前看到的岳飞书法里面的字一般龙飞凤舞。
虽然看了个一知半懂的,但是内心还是很激动,因为岳飞既然能呈上这么一个折子,而且还说的是裁军,还有军队中的一些弊端,那么就表示岳飞真的是成长的不少了。对于岳飞的成长,赵构是最高兴看到的。他这么费尽心思的提拨与帮助岳飞,就是为了岳飞早点成长,成为一个能独挡一面,甚至是负责全局的将领,和他一起开创一个大大的王朝帝国。
赵构不愿意看到出现岳飞早死的场面,他甚至都害怕岳飞上战场,因为他怕由于他带来的蝴蝶效应,而导致岳飞战死沙场。岳飞和李纲可以说是赵构现在的两个精神支柱。一旦他们两倒下,赵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建设他的大宋帝国。
现在岳飞呈上来了一个奏折,竟也让赵构高兴如斯!这也难怪,对赵构他们这个时空的人来说,岳飞是个真真正正的大英雄。(我也从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现在的赵构能看到一条英雄的成长之路,他也希望岳飞的这条英雄之路走得够远。现在他看到岳飞真的一步步的朝前进着,他怎么能不开心?!
岳飞的这封奏折说了很多事,其中大多是讲前线军队的事,他也看出来了要维持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朝廷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他也想出了一些方法,其中包括裁军。这一些地方,岳飞还提到了军队的一些弊端,并附上了解决建议。当然最后他也还花了一些篇幅表达了赵构的知遇之恩和对赵构的尽忠之意。
赵构又看了一遍后,满心欢喜地把他放在桌子的左边,然后又示意下面的翰林继续读奏折。这些翰林明显地感觉到了赵构的变化。他们都知道赵构对军方一些将领十分的重视,但是都不知道赵构竟然对他们宠爱到这种地步。但是他们也不能表示什么,毕竟他们只是臣子,而且只要他们表现的好,赵构一样能把他们提拔的羡煞旁人。
见赵构示意后,他们又开始继续工作,终于在忙了半天后,桌子上的奏折算是被草批完毕了。赵构略微用过一点点心后,便想去枢密院一趟,于是便吩咐太监摆驾枢密院。
宗泽、张浚等人此刻还在讨论着军费问题,突然皇上的一个近侍太监来传训,说是皇上很快就将摆驾枢密院,要他们做好准备迎接圣驾。不一会儿,只见李纲、朱胜非、张悫等人气喘吁吁的来了,一问他们,也是突然接到近侍太监的传讯,让他们快点赶到枢密院,皇上有要事吩咐。他们当然不敢怠慢,于是停下手中的事,便跑到了枢密院。
他们都很困惑的,刚刚的早朝,皇上似乎还很失落的样子,早早的便退朝了。现在突然把他们又召集起来,而且是在枢密院,难道皇上又想到枢密解决军费问题的办法?
于是一群困惑的人就这样静静地等待着皇上的到来,终于在不久后,他们看到了一群太监近侍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