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等佛印,宁中直二人走出禅房,一个轻灵窈窕的身影便闪了进来,苏小妹睁大了她水汪汪的大眼睛打量着宁中直,惊讶道,“呀,这不是宁大哥么?嘻嘻,你回来啦。”宁中直刚要庆幸今天这机灵鬼心情看来不错,自己一会儿寻机就逃遁,这边苏小妹的脸却突然拉了下来,小嘴嘟起来,说道,“宁大哥,你回来了也不告诉我大哥,哼~”虽然嘴里搬出的是她哥哥,但宁中直也知道这小妮子言下之意是怪自己没有告诉她会回来。
待苏轼进来,宁中直才知道原来佛印与苏轼自从佛印来到汴京,他们二人便成了至交好友,苏轼在史馆中平日里工作清闲,所以时不时便来邀请佛印一同外出游玩,而苏轼的小尾巴——苏小妹当然也很快就跟佛印混熟了。苏轼他们三人都是豁达风趣之人,平日里苏轼和苏小妹开佛印的玩笑时便称佛印为“秃驴”而佛印也不以为意。
虽然刚刚饱食一顿,佛印见到苏轼还是忍不住说道,“苏兄,你我也多日不见,今日不妨在我这多留些时间,晚上这个……一同吃过晚饭再走吧。”
苏轼不由哭笑不得,说道,“你个馋嘴的秃驴,每日浑浑噩噩,出家人的戒律也不守,不知佛祖知道收了你这样的弟子会不会气死?”
说着也不理有些尴尬的佛印,苏轼转而打量了一番宁中直,笑道,“中直此番西北为国扬威,邸报上可是赞赏有加啊,只是苦了陈希亮,人家可是被朝廷一顿臭骂……咦?中直风尘仆仆的样子,可是今日方才抵达汴京?”
宁中直连忙道,“正是,正是。下人尚在寺外等候……”在这遇见让他头大的苏小妹,顿时去意萌生,与苏轼寒暄了两句,便以刚刚返京需要休整的理由告辞离开。
西北凤翔一战很快便通过急报传往了辽国中枢,宁中直(因为颖王不满十六岁,耶律良根本就没有把这位颖王殿下放在眼里,更何况太后只关心宁中直的情况,所以耶律良也不免曲意迎奉。)先是以一千余宋朝轻装禁军,在野外击溃一千作乱蕃兵,而后在原地又抵挡住党项六千骑兵的冲击,一直坚持到援兵赶到。众所周知,宋军野外战斗能力相较他们的守城能力,可以用孱弱来形容,何况据探子的了解,这一千余禁军甚至没有携带宋军赖以抵抗骑兵的主力武器硬弩,这让没有办法得知战斗具体经过的耶律良非常迷惑,以至于在给太后讲解战况时都无法说清楚这仗是如何打的。然而萧太后听了有喜有忧,宁中直就返宋后光芒四射,想起他灿烂自信的微笑,不由还是面皮发烫,但是他如此深入险地让萧太后闻讯后着实担忧了一阵。
宁中直为了保证西北流民的稳定,韩毅,莫大叔,童贯几名心腹都留在了西北,这次返京只把憨厚而又孔武有力的王洛熙带在身边,所以府里也空荡荡的。苏洵的身体最近很不好,苏轼那天后便甚至都没机会外出,一直在府中服侍病情恶化的老父,所以苏轼家宁中直也没法去,正好颖王送来名刺邀他进府一同过年,宁中直也没多想,便答应了。
然而,当宁中直在年三十傍晚赶到张灯结彩的颖王府时才发现自己又犯了个大错误。颖王府门口停满了各式的轿子,马车,牛车,甚至颖王府还有专门的下人大声念访客的礼物。宁中直原本以为颖王的邀请只是私人性质的,所以便两手空空的来了。到了呈送礼物的地方,宁中直不由有些犯难,正踌躇着,正在迎接宾客的颖王却一眼看到宁中直,兴奋地喊道,“宁先生,请跟随小王快些进堂,宾客大都到了,就等你了。”说着便拉着宁中直向大堂走去。
当赵顼拉着宁中直走进大堂那一瞬间,堂内数十双眼睛便齐刷刷地望向了宁中直。赵顼朗声道,“这位便是宁中直宁先生,平日里从宁先生处获益颇多,而在西北多亏宁先生运筹帷幄,小王才得安然无恙。小王对宁先生甚感钦佩,愿以师事之。”宁中直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不由有些暗愧。赵顼此语一出,大堂众人顿时一片哗然,这话明摆着宣布宁中直现在是颖王府的人了,不少官员羡慕地望着宁中直,暗叹宁中直真是深谋远虑,这么早就取得了储君的信任,英宗身体一直不佳,若有不测,新君登位,宁中直以帝师的地位必受重用。想到这一点的官员们,不少都开始琢磨着如何和这位储君的红人搞好关系。
西北一战,宁中直与赵顼一同在生死边缘度过,可以称得上生死之交了,所以两人较之别人当然多了一分亲切。接下来更是让大家大跌眼镜,赵顼居然将宁中直安排在了酒宴的首席——自己的身边。要知道,今日各部侍郎,尚书,除了宰执因为避嫌无法到来,今日几乎朝中显贵官员济济一堂。宁中直一介布衣,得此尊荣,不禁更是让人眼热。
“殿下,御史中丞君实代表诸位臣工敬宁公子一杯,以谢他为国建功。”同桌的一位中年文士举杯说道。清瘦的面庞,清明有神的双目,宁中直望着这位小时候以砸缸闻名的北宋名臣,禁不住有些激动,遥想自己曾经在史书上读过的著名人物如今与自己平起平坐,而苏轼甚至与自己以兄弟相称,这如梦似幻般的遭遇居然就活生生地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由想得有些痴了。赵顼在旁见状,连忙用脚踢了踢宁中直,宁中直这才反应过来,两人举杯遥遥致意后一饮而尽。
延和殿内,曹太后与英宗赵曙一同在观看着女童表演的杂技,而曹太后的心绪则并没有放在眼前精彩的表演上。刚才有近侍密报,今日颖王在府中大摆宴席,这本不是什么大事,顼儿早些结识朝中大臣,也利于以后秉政。然而赵顼当众宣布以师之礼事宁中直,这让曹太后有些始料不及,她虽然希望宁中直能为朝廷效力,但她控制欲这样强的人却无法容忍有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发生,而宁中直恰好就是她并不算长的无法控制的人名单中的一员,想到宁中直种种出乎意料的事迹,曹太后就不由有些头疼。
“向万岁,太后进献消夜果~”女童们表演完毕,手中魔术般地捧着各色小点心一齐说道。曹太后笑着转头对英宗赵曙说道,“官家,该下旨赏赐后妃、外戚、亲王礼物了。”赵曙点点头,对身边近侍道,“依前例去办理赏赐吧,哦~对了,送往颖王府的礼物多备一份赐给宁先生,略表朕的谢意。”赵曙毫不理会曹太后诧异的目光,兀自走出殿外,观看起五颜六色的烟火。
显然,英宗同样收到了宁中直在颖王府赴宴的消息,而他则对这个年轻人有更多的好感,因为未能亲政,赵曙闲暇常常在与身边的宦官聊天,心腹李宪便时常说起宁中直的事迹,而等到西北一战之后,更是常与英宗一同讨论宁中直如何抵抗住六千党项骑兵的。李宪对宁中直的推崇显然影响了这位大宋皇帝。
今日的密报则不光曹太后所知道的情况,赵曙更是得到一条有些骇人的消息,凤翔一带百姓近日风传宁中直是姜太公的子弟,入尘世扶助大宋,而理由也很充分,西北荒野广袤,而宁中直偏偏选择的流民屯田地点恰好正是当年周朝龙兴之地,渭河岸边,离岐山也不足百里。而宁中直的名字似乎也取自姜太公的话,如此便也可以解释为何无法在相州寻到宁中直的亲族了,也许宁中直并非他的本名也未可知。而当地的儿歌“中直再钓太公鱼,文王何日巡终南。”这让有心一番作为的英宗也不由怦然心动。赵曙迫切地希望在上元节后亲眼见识这位如今被寄托了无数人希望的年轻人。
汴京上空闪亮的烟花惹得城中百姓一阵阵欢呼,随着爆竹的清脆响声,大宋帝国走进了它新的一年,有些人和事没有改变,而另一些则悄然发生着改变。
-------------------------------------------------------
今日点击统计依旧瘫痪着……不管了,更新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