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开罗会议:罗斯福强行抬高中国地位,却被英苏百般阻挠
1943年的开罗会议无疑是蒋介石人生的巅峰,能被罗斯福邀请参加大国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来说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这次会议上他与罗斯福、丘吉尔的合照也被国内媒体反复使用,成为中国在二战时期国际地位的象征,也因此回到重庆的蒋介石受到了山呼海啸般的欢迎,同时也是四十年代美国对蒋介石印象的顶峰。

开罗会议照片
不过决定国家利益永远靠实力说话,虽然参加开罗会议获得了声誉,但在二战后的实际利益上,蒋介石并没有为中国争取多少,尤其是单独撇开蒋介石召开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完全将中国排除在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分配利益中,甚至美国还卖了一部分利益给苏联,可以说二战牺牲最大的中国完全没有得到多大的利益。
始终不肯参加会议的斯大林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遭遇二战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苏联也彻底在自己国土上站稳了脚跟,吹响了反攻的号角,至于德国盟友意大利则再次拖后腿,墨索里尼被捕,意大利宣布加入盟军。

开罗会议地点:埃及米娜宫酒店
而在北非战场上,屡战屡败的英军终于在蒙哥马利的率领下一改颓势,让隆美尔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至于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以中途岛和瓜岛两个战役在辽阔的太平洋战场上推进战略反攻。
而国内战场上,虽然国军还处于劣势,但日军大部分主力被牢牢拖住,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和新四军则在敌后频频发动进攻,让日军很难在战场上拥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可以说1943年这个时间,对轴心国的战斗已经预料曙光的出现,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既然局势明朗了,不如开个会商讨战后利益分配的问题,在罗斯福的积极联络下,邀请丘吉尔、蒋介石、斯大林前往埃及开罗召开一次会议,不过斯大林却不太愿意,这其中自然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苏联当年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个条约目前还在生效中,而且此时苏联正在全力反攻,无法承受与日军翻脸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因此如果前往参加会议,有可能引起日本方面的反感,斯大林不愿意冒这个风险。

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
其次就是斯大林不喜欢蒋介石,虽然早期苏联积极援助中国抗日,甚至派遣志愿援华航空队前来帮忙,但随着《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苏联开始减少对中国的援助,而且从1942年开始,蒋介石频频出现反苏的行为让斯大林非常恼火。
更别说当时的中国在斯大林眼里完全不够和自己平起平坐,在他眼里只有美国有资格,英国靠着祖上的基业勉强可以,至于中国,他才看不上。
当然斯大林不喜欢蒋介石,蒋介石也不喜欢斯大林,毕竟《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内容包含苏联以承认伪满的条件获得日本承认外蒙的独立,这完全是拿着中国的利益进行交易,加上八路军和苏联走的很近,也让蒋介石对斯大林不爽。

开罗会议两天后,德黑兰会议召开
因此尽管罗斯福多次劝说斯大林前来参加会议,但斯大林始终不肯前来参加,一开始打算派人参加的他最终连人也不派了,反而提出在开罗会议后单独召开没有中国的会议,这就是开罗会议两天之后的德黑兰会议。
英国也怨气不少,丘吉尔百般阻挠
除了斯大林的不乐意,丘吉尔同样也不怎么开心,不过英国急需美国的援助,自然眼巴巴的赶紧和罗斯福会面,自然愿意接受中国前来参加会议,但他和斯大林一样,拒绝认为中国可以和英国平起平坐。

丘吉尔一直活在大英帝国荣光里
也因此丘吉尔提出的会议日程上丝毫没有关于任何中国的提案,不过此时的罗斯福可不管丘吉尔,因为在他眼里,中国对于日后的美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盟友,不然他也不会邀请蒋介石前来参加会议。
丘吉尔和蒋介石的第一个分歧就是香港,早先年英国靠不平等条约掠走香港,如今已经被日本占领,按照蒋介石的设想打败日军后理应将香港还给中国,为此蒋介石寻求罗斯福的帮助。
这个想法自然遭到丘吉尔的反对,于是罗斯福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即国民政府先收回香港和九龙,随后宣布其为全球自由港,只要能收回蒋介石自然表示同意,但丘吉尔不愿意放弃,他明确告诉罗斯福如果不通过战争,谁都别想从英国手里夺走任何东西。
双方一度陷入分歧,丘吉尔认为日军是从英国手里夺走的,战后理应还给英国,蒋介石则认为签订的条约是不合理的,理应还给中国,最终不愿意得罪双方的罗斯福只能打圆场,这件事再也没被提起。

第一次入缅作战却失败
除了这件事,双方互相不爽的事就是反攻缅甸的问题,缅甸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如今却落在日军手里,因此丘吉尔反感中国或者美国插手这里,防止战后英国在缅甸的势力受损,更何况现在丘吉尔想要美军配合英军在欧洲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至于反攻缅甸后面再说。
而蒋介石却提出英国立即反攻,毕竟这样有助于恢复中国的补给线,加上远征军第一次出征被英军各种不配合而造成极大的伤亡,蒋介石不愿意远征军在没有英美配合下孤军奋战。
但丘吉尔深怕有人干涉英国在缅甸的利益,一直不松口,甚至提出如果中国要证明自己够资格参加大国会议,就应该自己单独出兵。
看双方吵的不可开交,罗斯福只能再次打圆场,明面上表示支持丘吉尔,私下却承诺蒋介石美军将会在1944年3月从孟加拉湾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帮助国军南北夹击,收复缅甸,可惜这个承诺还是遭到丘吉尔的扯皮和阻挠,最终没有实现。
罗斯福的想法,一切为了美国利益
美国作为二战本土没有遭受波及的国家,靠着强大的工业能力一直为各个交战国输血,是无可争议的会议主持人,他召开这场会议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美国日后的发展。

老牌殖民帝国依旧有很大的殖民地
此时二战虽然还在持续,明面上大家抵抗轴心国,但暗地里美苏早就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既要干倒德意日轴心国,还要收拾英法荷这些老牌殖民帝国,所以明面上打着解放殖民地的旗号,暗地里是想要获得这些殖民地的原材料和市场,以便战后的美国利益得到最大化,为自己的资本打开更加广阔的天地。
这是美苏明面上的共识,暗地里美国还有自己的想法。虽然和苏联因为抗击共同的敌人而结盟,但因为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结盟注定是短暂的。

罗斯福已经考虑战后问题了
毕竟无论是打倒轴心国还是收拾英法荷,客观上都会帮助苏联的崛起,在远东需要中国制衡苏联,西边只能靠英国了,美国一方面需要拉拢英国将战争进行到底,方便日后一起对付苏联,一方面又要瓦解英国的殖民地,这也是为何罗斯福一直打圆场却又支持蒋介石的原因。
所以罗斯福其实是开罗会议上最忙的一个人,既要安抚丘吉尔又要鼓励蒋介石,事实上罗斯福还是挺看重蒋介石的,在开罗会议上说尽好话,到处鼓励,只是没想到蒋介石这么拉垮,反手送上一个豫湘桂大溃败。
处处碰壁的蒋介石
尽管开罗会议实际上把中国上升到了和美英并肩的强国地位,但事实上蒋介石一开始不愿意去参加的,毕竟他对自己外交能力没什么信心,而且他也对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认识比较清醒,认为自己去只是一个陪衬,最多获得有名无实四头之一的虚荣。

蒋介石不懂英语,全靠宋美龄翻译
不过看在罗斯福真心实意的多次在国际场合抬高中国地位的情况下,让蒋介石看到他的诚意,加上自己和史迪威将军在入缅作战指挥的各种问题上闹得水火不容,自己不去怕彻底得罪罗斯福,因此参加会议也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而在开罗会议上,即便有罗斯福的帮助,蒋介石还处处碰壁,蒋介石参加会议的目标是确定入缅作战,以及胜利后收回被日军侵占的领土,最后就是获得美国的援助。
对于美国来说,这一切都不是什么问题,反正自己没啥损失,但对于丘吉尔来说,问题大了,他打心眼里不想让蒋介石收回被日军侵占的领土,对收回香港、九龙一口回绝就罢了,和英国没啥关系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这些事情,丘吉尔都要搞点幺蛾子。

丘吉尔背后百般阻挠
比如《开罗宣言》草案中是这样写的“被日本人背信弃义地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和台湾,应理所当然地归还中国。”
但英国表示不同意,要求改成“必须由日本放弃”。放弃和归还是两码事,并且不依不挠的阻挠修改,最终丘吉尔站在蒋介石这一边,让英国被迫放弃修改的建议。
不过开罗会议上,蒋介石最大的问题是放弃托管越南和琉球,丘吉尔提出战后中国托管越南以及琉球,但这这件事遭到蒋介石的拒绝,放弃越南还情有可原,毕竟脱离中原王朝近千年的越南很难融入其中,但琉球却是实实在在的藩国,深怕日后和日本扯皮的蒋介石居然放弃,实在令人遗憾。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
虽然开罗会议大体上决定胜利后的利益分配问题,但当时整个战局还没有一锤定音,加上战局的变化,让原先承诺的和利益分配没有落到实处,真正决定战后格局的反而是没有中国参与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

真正的三巨头
毕竟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别想得到,1944年盟军在各个战场都进入势如破竹的反攻局面时,国军却出现了豫湘桂大溃败,八个月的时间里,国军损失60万人,顺带着丢了4个省会、146个城市,强弩之末的日军又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令人大跌眼镜。

豫湘桂大溃败
这一战让本来就不看好中国的斯大林和丘吉尔乐的冷眼旁观,也让一直支持中国的罗斯福脸上无光,也在一定程度上更改了作战计划,本来美军打算从大陆反攻日本的,现在选择从太平洋直接进攻,同时也没邀请中国参与利益分配的雅尔塔会议,甚至将中国的利益送给其他人当交易的筹码。
可以说虽然开罗会议让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第一次登上世界大国舞台,但决定国家利益关系的并不是某一场会议,而是背后的实力,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永远靠实力,毕竟强权政治下,弱国无外交。
开国中将只有177人,为何国军在解放战争时,却有900多名中将?
中将乌烟瘴气?看中国国民党军队的中将如何层出不穷中将在中国国民党军队中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军衔,它的授予跨度之大、人数之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从旅长到“剿总”副司令,都可以是中将。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是中将,而下面的邱清泉、李弥、黄百韬等兵团司令也是中将。甚至在更下面的兵团副司令、参谋长、军长、副军长等,大部分还是中将。一个中将指挥几十个中将打一场决定生死的战役,这听起来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紫网2023-10-17 12:39:190001西方缺乏“信史”,为何却有详实的史书,背后原因值得思考
谈及中西“信史”,很多人认为中国信史悠久,但西方也不差,古希腊、古罗马的信史甚至超过了当时的中国,因此中国在信史上的自豪属于自嗨。如此认知的原因,大概是以中国历史定式和思维去框套西方历史,认为中国信史悠久,那么西方也会如此;同时,以西方近现代书写的史书去理解古代西方,因为如今流传的西方古代史逻辑严谨、时间清晰、事件脉络分明、细节纤毫毕现,让人很难不相信西方早有信史。百家杂评2023-07-28 12:55:56
0000诗鬼李贺:和李白齐名,二十七岁郁郁而终,留下的诗篇却惊艳千年
作者|兰陵子字数:3046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苦昼短(唐)李贺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历史人物故事会2024-03-09 12:10:36
0000揭秘国民党军队中的九大派系
中央军——蒋介石的私人军队中央军是国民党军队中最重要的一支,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通称,蒋介石把自己的嫡系部队叫做“中央军”。其他派系的国民党军队叫做“杂牌军”,他们受蒋介石集团的歧视,待遇、装备均比中央军差,因而杂牌军和“中央军”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无论是对内进行剿灭共产党的战役,还是对外进行抗日作战,中央军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晋绥军——最老牌的国民党军队海曲上人2023-07-31 11:45:40
0000一口气看完东辽56年历史
东辽是金朝末年由辽朝皇室后裔建立的契丹政权,开国之君耶律留哥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十二世孙。建立于公元1213年,亡于公元1269年,国祚56年,传4世4王1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东辽的历史。公元1213年,得到蒙古支持的耶律留哥称王,建国号为“辽”,史称东辽,都城广宁(今辽宁北镇)。紫网2023-10-15 15:32: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