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361

夏至逢端午,三人要躲午(老祖宗的忠告)

儒风大家儒风大家2023-07-29 18:00:510

作者 :儒风君

农历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 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插菖蒲、浴兰汤,挂香囊。 但《礼记·月令》中记载:“五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五月五,阳气最为旺盛,可阴气正逐渐滋生,多邪祟,多瘟病。 且恰逢盛夏来临,暑热潮湿,五毒盛行,人体极易受外邪侵害。 古人更是将五月视作“恶月”,五月五日则是“恶月恶日”,大为不吉。 且今年夏至过后便是端午,有诸多禁忌,其中“夏至逢端午,三人要躲午”,老祖宗的忠告,一定要知道。

1

出嫁的女儿 谚语有云:“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 端午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是出嫁女儿归宁的日子。 与平常携家带口不同的是,往往是女儿一个人独自回娘家。 丈夫会在五月初六再去将妻子接回家,方便妻子在娘家“躲午”。 古时候,有的地方,甚至会在五月让出嫁女回娘家长住一个月。 原因就在于,五月为毒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都是天地交泰之日,古训认为夫妻不宜同房。 而且,端午节为九毒日之首,毒气攻身,邪气旺盛,若是同房,则容易伤身损气耗精元。 《礼记》中讲:“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生色。” 端午时节,高温湿热,天气烦闷,毒虫滋生,身体难免受侵扰。 我们需顺应自然,戒躁戒色,持中守正,修养身心,避免过多损耗。 如今即便不回娘家过节,也要早睡早起,调养身体,安康度端午,健康过夏天。

2

年幼的小孩

俗话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孩子大多好动调皮,且体质较弱,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稍不注意,就容易被毒虫叮咬,或是暑气侵袭,中暑发烧。 所以,要让年幼的小孩“躲午”,躲避五毒,祈福纳祥。 端午清晨时,家长会在孩子的手腕或脖子上挂上五色的长命缕。 希望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平平安安。 等到过后的第一场大雨时,再将长命缕抛到河流中,让疾病瘟疫顺水飘走。 此外,还会用雄黄酒在小孩的脸上写上“王”字,以袪湿、解毒、辟邪。 有的家长还会用艾草或金银花煮水给孩子洗澡,预防皮肤病,祛除暑气。 最重要的是,尽量少让孩子出门玩水,别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 中国有句老话:“不怕七月半鬼,就怕端午节水。” 因为每年的端午,恰逢梅雨季节,降雨增多,水位高涨。 再加上天气炎热,孩子如果贪玩下河游泳,一不小心就会发生意外。

3

体弱的老人 《遵生八笺》中说:“仲夏之月,万物以成,天地化生,勿以极热,勿大汗,勿曝露星宿,皆成恶疾。” 农历五月,炎炎夏日,热毒丛生,再加上毛孔打开,容易让湿邪入侵。 且正值阴阳气机转换之际,天地运动活跃,人体却处于较虚弱的状态。 尤其是体弱的老人,免疫力低下,容易受暑热湿气侵袭,酿成大病。 唯有认真“躲午”,一是躲热毒,二是要躲湿邪,才能护养身体,健康长寿。 首先,要避免在高温日晒时外出,以免热毒淤积或出汗过多,损伤津液,滋生百病。 其次,要避免晚上过度纳凉,少吃冷饮,少吹空调,减少湿邪入侵,引发身体不适。 除此之外,老人最好是遵循端午传统习俗,健康防疫,强身健体。 古人认为,端午时节,阳气正盛,百草皆为药。 老人可以用香草挂门,如菖蒲、艾草,驱除蚊虫,远离传染病。 也可以选择兰汤药浴,用来散发体内的寒气和湿气,增强身体免疫力。 饮食上,可以吃咸鸭蛋滋养肾阴,清肺热;吃糯米粽子补益肾气,清血热。 还有“端午不吃蒜,鬼从门前钻”,老人也可以常吃蒜,抗菌消炎,避邪驱瘟。 要注意的是,脾胃虚弱的老人,应少吃不宜消化的粽子,避免引起肠胃疾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