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又呈吴郎》读记
杜甫七律《又呈吴郎》读记
(小河西)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秋,时杜甫居夔州。吴郎:杜甫的晚辈姻亲,名不详。呈:本应平辈间使用。杜甫对晚辈用“呈”,以示平等。瀼西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杜甫把草堂借吴郎时,考虑西邻与吴郎相处或有些顾虑,便在草堂周围插上篱笆。杜甫写此诗向吴郎解释。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扑:《广雅》:“扑,击也。”
恐惧:畏惧;惴惴不安。《黄鸟》(诗经):“临其穴,惴惴其栗。”《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留花门》(杜甫):“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可叹》(杜甫):“闻道三年未曾语,小心恐惧闭其口。”
大意:堂前枣树摘枣请任由西邻,她是一个没有儿女缺吃少穿的妇人。如不是因为极度贫穷她咋会这样,因为她的惴惴不安反而要对她和蔼可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征求:指赋税征敛。《谷梁传-桓公十五年》:“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征求。”《进策-论议上》(宋-秦观):“故杨炎变之以为两税之法,已而盗起兵兴,征求无节,法又大弊。”《冬雨…》(明-何景明):“征求皮肉尽,枯骨待削剥。”
戎马:指战乱。《颜氏家训-风操》(北齐-颜之推):“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登岳阳楼》(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大意:为使西邻不担心远来的客人而插上疏篱,虽俺过于多事却是俺一片真心。她向俺哭诉,由于横征暴敛家里已经一贫如洗,俺由此想到多年战乱不禁泪满巾。
杜甫草堂西邻是一个贫穷的寡妇,常到堂前扑枣。杜甫认为如不是因太过“困穷”,她咋会这样?因此,杜甫不仅任其扑枣,反而担心她心生“恐惧”,因而对她特别关心。如今草堂借给吴郎,杜甫担心西邻因之心生“恐惧”,便在草堂周围插上了“疏篱”,虽是“多事”却也是一片真心,是为了这位贫穷的寡妇心无“恐惧”。为啥要如此为寡妇着想呢?她曾向俺哭诉,因为“征求”,她已“贫到骨”。俺由此想到“戎马”,由于戎马(战乱),不仅使她“无食”,也使她“无儿”。杜甫以此诗“呈吴郎”,也是希望吴郎善待这为可怜的西邻。此诗所记事很小,却从小事联想到大事。由贫穷的寡妇写道“征求”写道“戎马”。本诗是典型的“小题材,大道理”。本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虚词的运用。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都是散文中常用虚词。经杜甫之笔串起来,成了一首优美的律诗。
参阅:《山中寡妇》(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纻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麻纻(zhù):麻。桑柘(zhè):农桑之事。纳税:指蚕丝税。征苗:指征收青苗税。青苗税是代宗广德二年开始增设的田赋附加税,在粮食未熟前征收。这也是杜甫诗中的“征求”内容之一。】
古诗词日历 | 范仲淹《咏蚊》
译文、赏析/严勇、音频/张佳译文蚊子吸血后,肚子胀得像樱桃那么重,吸血前却像柳絮一样轻。它只知道吸饱了就离开,却从不去管前程如何。注释饥:饿。但知:知是语助词,无义。尽管;只管。赏析新用户3167a8id2023-07-28 15:02:19
0000迎接新年的诗词,惊艳四座!拿去置顶你的朋友圈吧!
物换星移又一年,你准备好辞旧迎新了吗?古人典雅,来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告别过去,展望未来的?【1】岁月新更又一春,迎春还是旧年人。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宋·詹初《新春》时序更替,新年又至,春天将不远了。我们从旧岁里走出来,抖落一身尘埃,从此以后,删除一切虚妄与烦恼,把所有的不如意统统都抛至身后。愿我们从现在起,勇往直前,自信满满,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2】绿窗花影2024-02-03 11:06:42
0000《长安三万里》的主角是谁?是李白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长安三万里》的后面,当谪仙人李白经过半生奔波,直抒胸臆,读出此诗的时候,很多观众都纷纷落泪。三万里盛世长安,却让李白朝辞白帝城,李白是主角么?他甚至没能留在长安。真正的主角是高适。《长安三万里》时间跨度很大,导演为了展现这些盛世才子们的风貌,为李白设计了15个版本,从幼年到老年;页为高适,则设计了25个版本。翰林冷知识2023-08-09 08:23:00
0000杜甫五律《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读记
杜甫五律《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读记(小河西)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君行别老亲,此去苦家贫。藻镜留连客,江山憔悴人。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朝夕高堂念,应宜彩服新。刘长卿《同诸公登楼》:秋天里的思念
人们有千百个离家远行的缘由,却只有一个归乡的理由,那里是故土家乡啊,是每个游子最牵挂的地方。唐代诗人刘长卿登高远眺,引动思乡愁绪,因而写下了《同诸公登楼》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秋草行将暮,登楼客思惊。千家同霁色,一雁报寒声。北望无乡信,东游滞客行。今君佩铜墨,还有越乡情。紫网2023-10-14 10:06: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