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967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新用户3167a8id新用户3167a8id2023-07-30 16:30:110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打了胜仗,不要骄傲;打了败仗,不去抱怨。

赏析

这是战国时期商鞅讲“胜不骄,败不馁”的一句话。

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弄明白为什么会胜,为什么会败。弄清其中的规律,才是至关重要的。

“胜而不骄”,打了胜仗,不要骄傲。“骄兵必败”“哀兵必胜”。晋文公重耳去世,秦穆公燃起称霸之心,令秦军长途奔袭郑国,郑国有所准备,遂顺手灭掉滑国。秦军骄傲,而晋国以哀兵待之,设伏于肴山。结果,晋国大获全胜,秦国3万兵马则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三位主将被晋国俘获。晋国是“哀兵”,所以必胜。而秦国是“骄兵”,所以必败。这就是内在规律。

所以,“败而不怨”,打了败仗,不去抱怨。要知道“胜而不骄者”,是“术明”的原因导致的。“败而不怨者”,是“知所失”的原因导致的。

战术高明,是晋国的伏击战,以逸待劳。正是因为知道打败仗的原因,所以秦穆公亲自穿着白衣、白服到郊外迎接三位秦国将领,把失败的责任承担下来,并继续任用孟明视执掌秦国兵马。

其后,孟明视多次率领秦军与晋国作战,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晋军。秦穆公见晋国屈服了,率领军队进入崤山,掩埋了三年前阵亡将士的骨骸,祭祀了三日返回国都。

秦穆公之所以先失败,后又战胜晋国,就是典型的“骄兵必败”与“败而不怨”。他先是骄傲,失掉了三万兵马。后汲取教训,重新调整作战思路,以“哀兵”再战晋国,最终获得了大胜,最好诠释了“胜而不骄,败而不怨”的真谛。

遇见是缘,

点亮在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