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的习俗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今年的大暑是7月23日。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等谚语。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大暑节气的习俗:
1、喝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这个几百年前的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2、吃仙草
大小暑时节,天气酷热,福建、广东和台等地方有在大暑前后有吃仙草消暑解毒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3、晒伏姜
大暑晒一宝,平安无烦恼;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

4、过大暑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5、喝暑羊
华北地区有在大暑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经过紧张的夏收劳动,人们非常疲倦,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于是,全家聚在一起,每人吃一个香喷喷的新麦馍馍,喝一碗味道鲜美的羊肉汤。
6、半年节
农历六月十五日为全年的一半,正值大暑节气期间,叫“半年节”。一家人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会聚在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着团圆与甜蜜。

道教起源于什么时候?
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世纪左右。它的发展与众多的思想家和修道者有关,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李耳)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5世纪初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是一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在《道德经》中,老子阐述了道的概念和修道的方式,强调追求道的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的理念。今日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意味着暑去凉来,秋天将至。立秋节气只是预示着秋天的开始,但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所以常常是“秋已立,暑难消”。紫网2023-10-14 10:00:570000探秘草原上的“羊绒帝国”,神奇物种有多神奇?
鄂尔多斯,是片神奇的土地。她是一个三面被黄河“几”字弯包围的区域,在库布其沙漠以及毛乌素沙地的“围堵”下缔造世界治沙传奇,实现从“鬼城”康巴什到亚洲第一大音乐喷泉前的络绎不绝,还力压“北上广深”,成为2022年中国大陆人均GDP最高的城市。紫网2023-10-15 16:28:510000农村俗语:“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生孩子还挑时辰?
艺述史官方原创民间有很多关于生孩子的说法,比如说“有福之人春秋生,无福之人夏冬生”、“坐生娘娘站生官”,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句新的“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句话意思很简单,字面上一看就知道,讲的是生孩子的时辰,女孩怕生在午时,男孩怕生在子夜;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新用户6516h3hB2023-08-08 09:48:54
0000130岁的武汉大学,远不止“中国最美大学”
“武汉哪个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校园局部景观。摄影/黄大头作为全球在校大学生数量最巨的城市,武汉仅一城便坐拥83所高校,“高校之都”一名当之无愧。而在此之中,武汉大学仍显得最为卓尔不群——不是武汉××大学,不是湖北××大学,也不是华中××大学,就是武汉大学。仿佛这座居九省通衢、饮大江之水的名校,本应秉持这种舍我其谁的态度。地道风物2024-02-22 11:09:4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