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3660

什么是天道、地道、人道?什么是长久之道?老子如何求道、得道?

灵魂道灵魂道2023-08-07 17:04:110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是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在老子眼中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及他是怎么求道、得道的。最后又介绍了一下天道、地道、人道、道、常道的细微区别,其实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相通的,它们都是道。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句话主要介绍了老子求道的状态与方法。

在《道德经》第三章中有“虚其心、实其腹”,这两处的“虚”意思应该是一样的,都是指心。也就是让心保持虚无、空灵、自在的状态,达到一动一静之道的静之状态,利用不盈之道,以求弊而新成,保持灵感源源不断。

这就是“致虚极,守静笃”的意思。整句应该这样解释:

虚其心,放空身心,使得己心到达“虚”、空灵的极致,并一直坚守这种静谧的状态;万物都一起蓬勃生长的时候,我在这种虚极静谧的状态中,反复观察万物生生不息、生灭轮回的道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意思是说:万物就像满天白云一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生生不息;最终万物又会落地为尘埃,重新返回其出处、根源。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什么是静?静,就是安定不动,停止、失去了其生生不息的状态。其实就是指死亡、消逝。这里的静字与守静笃中的静字完全不是一回事。

什么是复命?复命就是回归其最本源的状态。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我们知道万物都不会凭空消失或凭空产生,而是转化成了其它的存在形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万物都是由道而生。所以,复命,就是指复道;命,就是指道。道,就是万物最本源的状态。

什么是常?常,就是指平常、常态。万物回归其本源,回归道,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这是常态。

什么是明?见小曰明,知常曰明。明,就是明了、明白、知道,就是明白四达、了然于心。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万物归根、重回本源,就叫做静;静,就是指万物停止原本一贯的存在形式,死亡、消逝、转化为新的形式;

复命,就是复道,就是指万物重新回归道,重新消逝、转化为道;

这种消逝、转化是天道常态。对于道来说,这很平常,所以常就是道;死亡、消逝也是道。

你如果能够知道、明了这种天道常态,你就能够对万物、对道明白四达、了然于胸。

如果不明了、不遵循“天道之常”,人就很容易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随便地、过分地,甚至荒诞地做一些凶恶、残暴、过分的事情。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常、容、公、全、天、道、久,它们都是道,只是观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

知常,就是知道万物由生到灭、生生不息、物壮则老的天道常态,就是知天道,知“道”。所以常就是道。

容,就是宽容、包容、繁荣、共生共荣。天道遵循此理,所以天道包容一切,万物作焉而不辞,进而才会有大地上万物生机勃勃、共生共荣的景象。

所以地道,大地之道,就是容,也可以叫做荣。

世界三大宗教、包括孔孟都明白这个道理,都遵循地之道,所以他们都主张宽容、包容、博爱和仁爱。地道繁荣离不开天道包容。所以容也是道。

大地上的整个生态,包括空气、水、阳光,属于全体人类、属于所有生命共同享有。地球是我们公共的家园。

在人类社会中,一切现实与财物都具有公与私的差别。私的极致就是封建帝王、奴隶主,它必会带来内耗、争斗和毁灭。

所以,在人世间唯有实现大公无私,至少实现公私分明,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久繁荣。

所以人之道,就是一个“公”字。公,共也。意思就是说,所有财产属于全体公民、甚至全体人类公共所有、共同所有。

人道公,就是地道容,也是天道常。它们三个一脉相承,几乎是等同的。

假如在人世间实现不了“公”,那么就是在说人间无道、人间无大道。

这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天道常、地道容、人道公,它们都是大道。

公乃全。全,就是全面。只有“公”才能带来全面、无遗漏;“私”主要是为自己、为私人,无节制发展的结果必然是重回奴隶主。人类社会在战略上,只能为公。在个人层面又必需有私。

曲则全,实现全面之道的路途是曲折的,实现公私分明也是曲折的。如果能够最终实现全面而不漏的发展,那就符合天道。

天道也是道,道就是常道。有道则恒久远。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所以本章主要论述了老子眼中的道,以及他是如何观道、识道的。有道则久,无道则亡。

人人都有一颗心,以己心观道、合道,久而久之,就会得道,甚至形成道心。

道是什么?道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万物由道而生,也遵道而行。

人能够得道,成为有道之人吗?

每一个人都是有道之人,也都在道中。只不过各人的道:有大道有小道、有天道有人道。人们所熟悉的六道轮回传说,不就有六种道吗?每一个人的道都会有细微的差别。

人无法得大道、天道也没有关系。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人如果无法得道,还有德、还有仁、还有义、还有礼,可以供人们学习与追寻。它们也都是道。只是略有差别而已。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德是一切生命的本质,仁是人类社会的本质,义是人类自身的本质,礼是协助人类交往的工具。它们的外延虽然越来越小,但是搞懂它们的本质,依然可以不枉此生。

有道则久,无道则亡。这便是老子的长久之道。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